首页 / 正文

《陈书》简介

《陈书》唐·姚思廉 撰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陈书》的史料来源除陈朝的国史和姚氏父子所编旧稿外,还有陈《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历史材料和他人撰写的史书。

《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姚思廉,字简之,陈亡后,迁家关中,为万安人。两人事迹已于本书《梁书》前言中作了介绍,可以参阅。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曾巩《陈书》目录序

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上

卷二 ··本纪第二 高祖下

卷三 ··本纪第三 世祖

卷四 ··本纪第四 废帝

卷五 ··本纪第五 宣帝

卷六 ··本纪第六 后主

卷七 ··列传第一 高祖章皇后 世祖沈皇后 废帝王皇后 高宗柳 皇后 后主沈皇后 张贵妃

卷八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宝安 侯安都

卷九 ··列传第三 侯瑱 欧阳頠 子纥 吴明彻 裴子烈

卷十 ··列传第四 周铁虎 程灵洗 子文季

卷十一··列传第五 黄法抃 淳于量 章昭达

卷十二··列传第六 胡颖 徐度 子敬成 杜棱 沈恪

卷十三··列传第七 徐世谱 鲁悉达 周敷 荀朗 子法尚 周炅

卷十四··列传第八 衡阳献王昌 南康愍王昙朗 子方泰 方庆

卷十五··列传第九 陈拟 陈详 陈慧纪

卷十六··列传第十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

卷十七··列传第十一 王冲 王通 弟劢 袁敬 兄子枢

卷十八··列传第十二 沈众 袁泌 刘仲威 陆山才 王质 韦载 族弟翙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三 沈炯 虞荔 弟寄 马枢

卷二十 ··列传第十四 到仲举 韩子高 华皎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谢哲 萧乾 谢嘏 张种 王固 孔奂 萧允 弟引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陆子隆 钱道戢 骆牙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七 沈君理 王瑒 陆缮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周弘正 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宪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九 裴忌 孙瑒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徐陵 子俭 份 仪 弟孝克

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江总 姚察

卷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后主十一子

卷二十九 ·列传第二十三 宗元饶 司马申 毛喜 蔡徵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四 萧济 陆琼 子从典 顾野王 傅縡 章华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萧摩诃 子世廉 任忠 樊毅 弟猛 鲁广达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六 孝行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七 儒林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八 文学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九 熊昙朗 周迪 留异 陈宝应

卷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 始兴王叔陵 新安王伯固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三 咸平元年(戊戌,998)·李焘
  第七十四回 暱奸人淫后杀贤王 信刁媪昏君戮胞弟·蔡东藩
  元明事类钞卷十七·姚之骃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四十七·佚名
  卷之九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卷之十一·佚名
  ◎林白水死于肾囊·刘以芬
  第二○七钤领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六日一一四一○—四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二十三 叛臣传四·纪昀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一·佚名
  二 会馆·周作人
  张宪传·薛居正
  卷一百五十九·杨士奇
  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五十·彭定求

        卷850_1 【招隐】昙翼   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云起远山翳,风至□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蹑磴践其迹,处处见遗薪。   乃知百代下,固有上皇民。   卷850_2 【石桥琪树】隐求   山上天将近

  • 梅顺淑·唐圭璋

      顺淑,宋宫人。   望江南   风渐软,暖气满天涯。莫道穷阴春不透,今朝楼上见桃花。花外碾香车。   围步帐,羯鼓杂琵琶。压酒燕姬骑细马,秋千高挂彩绳斜。知是阿谁家。

  • 范智闻·唐圭璋

      绍兴间惠州守。   西江月   赠人博山   紫素全如玉琢,清音不假金妆。海沉时许试芬芳。仿佛云飞仙掌。   烟缕不愁凄断,宝钗还与商量。佳人特特为翻香。图得氤氲重上。

  • 第五出 争继·李渔

    〖满庭芳〗(外便服上)天道无知,如聋似瞽,善人后嗣全无。鸷同枭鸟,偏自拥多雏。(老旦上)索性无儿何碍,最伤情是活把人屠。悲恸处有声无泪,肠眼尽皆枯。(外)老夫姓尹名厚,别号小楼,湖广郧阳人也。祖上以防边靖难之功,世授锦衣卫千户,老

  • 第十一出 魔氛·李渔

    〖北粉蝶儿〗(净扮贼首,末扮中军,引众上)人世魔王,那里是人世魔王,冒神威把天兵生抗。一样的饥吃饭,渴饮壶浆,只比那赤眉毛,蓝面孔,增些奇状。俺只道吓愚民,略逞强梁,又谁知力加雄,威渐猛,直做到至尊无上!古往今来盗贼赊,杀人谁个最堪

  • 卷二十三·志第四·五行·脱脱

        ◎五行   五行之精气,在天为五纬,在地为五材,在人为五常及五事。五纬志诸《天文》,历代皆然。其形质在地,性情在人,休咎各以其类,为感应于两间者,历代又有《五行志》焉。两汉以来,儒者若夏侯胜之徒,专以《洪范

  • 卷九 漢紀一·司马光

      起旃蒙協洽(乙未),盡柔兆涒灘(丙申),凡二年。   太祖高皇帝元年(乙未、前二O六年)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係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降

  •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二·苏天爵

    丞相淮安忠武王(王伯颜) 丞相河南武定王(阿朮) 丞相楚国武定公(阿里海涯) ○丞相淮安忠武王(王伯颜) 丞相淮安忠武王 卷二之一 王名伯颜,八邻氏,其父从宗王居西域。至元初,王奉使于朝,遂拜中书左丞相。七年,改同知枢密院事。十一年

  • 后汉书补逸卷三·姚之骃

    东观汉记第三冯异王郎起兵上自蓟东南驰夜至芜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明旦上谓诸将曰昨日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案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谥节侯亦称大树将军此所载与范书月芜范作无孟子所谓天降大任必先穷饿者此其

  • 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六周世系表畧姬姓始祖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姜嫄为帝喾元妃出祀郊禖履巨人迹而生弃弃为儿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长遂好耕农帝尧举为农师敎民稼穑有功封於邰别姓姬氏号曰后稷稷生不窋不窋生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三十九·阿桂

    十月甲子温福丰升额奏言路顶宗虽经用炮轰摧白日难以攀上必须乘夜分路攻取而在营打仗之兵仅有千余尚不敷用马彪额森特等现由兜乌进攻碉卡甚多一时未能攻得其驻兵之所在【臣】等营盘对靣相距较近因于伊等队内抽兵一千于

  • 卷四十一·温达

    <史部,纪事本末类,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四十一乙丑训谕武臣抚恤兵丁上御行宫召川陜总督吴赫西安副都统阿兰泰宁夏总兵官王化行原任总兵官王潮海冯徳昌副将髙永干

  • 汉纪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86)·司马光

    汉纪十五 汉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 [1]夏,益州夷二十四邑、三万余人皆反。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募吏民及发犍为、蜀郡奔命往击,大破之。 [1]夏季,益州所属二十四个夷人村寨三万余人全部背叛汉朝。汉朝廷派水衡都尉吕破

  • 卷十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十二雍正元年十月上谕十八道初三日谕归化城都统丹晋及两旗官兵前者圣祖皇考由宁夏亲征漠北时廵狩归化城地方见尔等归化城土默特两旗官兵士衆委靡弓马不习法度日以废弛因将两旗都统革

  • 太极通书·周敦颐

    朱熹解附诚上第一诚者,圣人之本。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圣人之所以圣者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此书与太极图相表 。诚即所谓太极也。&ldquo;大哉干元,万物资始&rdquo;,诚之源也。此上

  • 书传会选卷五·刘三吾

    明 刘三吾等 撰召诰【左传曰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史记载武王言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洛伊毋逺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则宅洛者武王之志周公成王成之召公实先经理之洛邑既成成王始政召公因周公之归作书致告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佚名

    全一卷。又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续入法界品、华严经入法界品。唐代地婆诃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册。依华严探玄记卷一载,本书系针对晋译六十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卷五十七后半)摩耶夫人以下至弥勒菩萨之前,所缺欠之

  • 福盖正行所集经·龙树

    凡十二卷。龙树集,宋代日称等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内容辑录能成就福德覆身之诸正行法。多引用佛说,并列举佛教所倡导之善业,如五戒、十善业等,所引用之经典如央崛摩罗经、伊罗叶龙王因缘经、造作福业经、难祢迦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