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叉传

元叉,是江陽王元继的长子,字伯俊,小名夜叉。世宗宣武帝元恪时,官拜员外郎。宣武胡太后临朝摄政时,因为元叉是她的妹夫,便提升他当了通直散骑侍郎。元叉的妻子也被封为新平郡君,后改封冯翊郡君,官拜女侍中。元叉倚仗着胡太后的宠爱,权势越来越大,不久又任散骑常侍、光禄少卿,兼尝食典御,后又升任光禄卿。元叉的女儿夭折时,胡太后下诏说:“元叉的长女,年龄将满十五岁,却突然夭亡,我心中充满哀痛思念之情,可追封她为乡主。”不久元叉升任侍中,其他官职不变,加授领军将军的职位。元叉既在门下省任要职,又总管京城的禁卫军,深受胡太后的信任和器重。

太傅、清河王元怿,品行端正,才干出众,以亲王的身份辅佐朝政,参预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因为元叉倚仗胡太后的宠信,狂妄自大,贪得无厌,所以元怿常常用法律约束制裁他。元叉因此对元怿怀恨在心,常常想将他赶出朝廷。于是元叉就唆使通直郎宋维,控告司染都尉韩文殊陰谋起兵造反,要拥立元怿为帝,元怿便被胡太后软禁,行动失去自由。后来经过仔细调查,胡太后发现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于是释放元怿,但仍将他的活动范围限制于宫西别馆,外设士兵加以守卫。过了很久,元叉还是怕元怿以后会找自己算账,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便与侍中刘腾密谋策划。趁胡太后身在嘉福殿,未去前殿之时,刘腾指使主食中黄门胡玄度、胡定作伪供,供词上说,元怿用金银财宝收买他们,让他们在皇帝的食物中下毒,想毒死孝明帝,自己当皇帝,答应事成之后,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刘腾将这份伪供念给孝明帝元诩听,孝明帝深信不疑,于是驾临显陽殿。刘腾关闭永巷门,使胡太后无法出来。恰好元怿入朝,在含章殿后遇到元叉,元怿想进入徽章东阁,元叉厉声阻止。元怿说:“你想造反吗?”元叉说:“元叉不是造反,正是要捉拿造反的人。”于是元叉命令宗士和直斋三十人,拉着元怿的衣襟,将他拖进含章东省,派数十人看守。刘腾声称奉皇帝旨意,召集公卿大臣,宣布元怿的所谓罪状,提议将元怿按犯上谋反罪论处,大臣们都惧怕元叉,没人敢提出异议。只有仆射游肇坚决表示反对,这件事记载于《游肇传》中。元叉、刘腾拿着所谓公卿大臣的处理意见,入宫向孝明帝请示,很快就被孝明帝批准,当天夜晚便处死了元怿。接着,元叉、刘腾又伪造胡太后的诏书,声称她不再临朝摄政,于是,元叉便与太师高陽王元雍等人共同辅佐朝政,元叉常在宫中值夜班,孝明帝元诩称他为姨夫。

从此之后,元叉独揽军政大权,事无巨细一概由他决定,声威震动天下,文武百官战战兢兢,惟惟诺诺。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起兵声讨元叉,但未能成功,惨遭杀害。不久,元叉升任卫将军,其他职务不变。后来,胡太后与孝明帝在西林园宴请群臣,日暮回宫时,右卫将军奚康生想借机除掉元叉,也没有成功,奚康生被杀。这件事记载于《奚康生传》。这件事发生以后,孝明帝迁居徽音殿,元叉也搬入徽音殿的右厢房居住。既然住得很近,元叉便千方百计地讨好孝明帝,以博取孝明帝的欢心,于是元叉深得孝明帝的宠信。元叉出入宫中时,总是命勇士手持刀剑在前后护卫,无论因公因私外出、停留,他都严加戒备。元叉在千秋门外的空地上,设置木栅栏围成的小院子,出入宫中,有时就到院中休息一下,每次必定命令心腹卫士把守四周,严防有人行刺,凡是求见元叉的人,只能站在远处与他对话。元叉授意朝廷封他的儿子元亮为平原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元亮受封的那天,孝明帝元诩亲临南门观礼,赐给元亮御马及布帛一千匹。

当初,元叉刚刚把持朝政时,将自己的本来面目掩盖起来,故意作出一副勤政爱民的姿态,待人接物谦逊有礼,对政事的得失非常关心,然而才疏学浅,始终没有什么大的建树。等到他完全控制了局面,大权独揽之后,便骄横狂妄,刚愎自用,沉迷于美酒美色,赏罚予夺全凭自己的好恶、喜怒。元叉还在宫中另外设立了一个库房,由自己掌握。他又曾把妇人藏在运送食品的轿子中,上面用手巾遮盖,命人抬入宫中,出来时也用这个办法,值勤的侍卫心里虽然明白,但没人敢说出来。于是那些趋炎附势的无耻之徒,竞相用美酒美色讨好元叉。一些妇女为了取悦元叉,甚至母女、姐妹当着彼此的面同时与元叉寻欢作乐,毫不避讳。朝廷政务荒废,法纪松弛,州、镇的行政、军事长官,大多都极不称职。从此,整个国家的局势日益陷入混乱。

自从刘腾死后,元叉等人对胡太后的防范戒备渐渐松懈,元叉也放宽了心,时常住宿于宫外,每日里东游西逛,甚至在去外地游玩时,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胡太后暗中观察到了这一切。元叉却对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习以为常,高枕无忧,不再有戒心。他的亲信们向他发出警告,元叉却毫不理睬。正光五年(524)秋天,胡太后当着孝明帝的面,对大臣们说:“你们将我们母子隔绝,不准我探望儿子,还要我有什么用?让我出家当尼姑好了,我将与世隔绝,去嵩山闲居寺修道。先帝远见卓识,能够预见未来之事,当初兴建这座佛寺,正是为了我今天能有个安身之处。”说完,自己就要剪下头发。孝明帝与大臣们极为恐慌,一齐跪地叩头,痛哭流涕,竭力苦劝。而胡太后的声音、神色却显得更加怨愤凄惨,态度也更为坚决。于是孝明帝就陪母亲住在嘉福殿,一连几日,与胡太后秘密商议除掉元叉的办法。孝明帝虽处心积虑地要除掉元叉,但在表面上却与元叉显得更加亲密,把胡太后发怒时所说的话,与她想自由往来显陽殿的意思,都告诉了元叉。又对元叉哭诉他因胡太后想要出家修行所引起的忧伤恐惧之情。像这样,一天哭诉三、四次,元叉不但丝毫不起疑心,反而劝孝明帝遵从胡太后的意愿。于是胡太后时常来往于嘉福殿与显陽殿之间,元叉在南北二宫之间设置的警戒线,也就不复存在了。

元叉曾推荐他的亲戚元法僧担任徐州刺史,而元法僧却献出徐州,投降梁朝,胡太后经常提起此事,使元叉深感羞愧和悔恨。丞相、高陽王元雍,虽然官位比元叉高,但对元叉却十分畏惧忌惮,想向孝明帝提议除去元叉,但苦于没有机会。恰好胡太后与孝明帝南游洛水,元雍便向他们发出邀请,于是胡太后与孝明帝驾临元雍的府第。入夜之后,孝明帝与胡太后进入元雍的内室,随从们一概不许入内,于是三人商定了除去元叉的计划。其后,元雍随孝明帝朝见太后,对太后说:“臣并不忧虑天下群贼,惟独担忧元叉。为什么呢?元叉统率着禁卫军,京城的军队都归他指挥;他的父亲元继统帅着百万大军,在京城西面虎视眈眈;他的弟弟元罗身为都督,统辖着青、光、南青三州的兵马。元叉无谋反之心则已,若有谋反之心,朝廷将靠什么与他对抗呢?元叉嘴上虽然说不反叛朝廷,但谁知道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恐惧。”胡太后说:“对。元郎如果真的效忠朝廷而无谋反之心,为什么不辞去领军的职务,而以其余的官职辅佐朝政呢?”元叉得知后,非常恐慌,马上请求解除领军将军的职务。于是朝廷将元叉提升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领左右。元叉虽被解除了兵权,但仍然总管朝廷内外事务,根本没想象到自己正面临着被罢黜的命运。不久,趁元叉出宫留宿家中时,孝明帝下诏免除元叉侍中的职务。第二天清早,元叉要进宫时,守门的侍卫却拒绝他入内。接着,元叉被解除一切职务,取消作为皇族成员的资格,贬为平民。

后来,胡太后对左右的侍臣们说:“当初刘腾、元叉曾向朕索取免死铁券,希望犯了死罪时能够免于一死,朕幸好没有给他们。”中书舍人韩子熙说:“犯了罪只看该不该杀,怎能看是否给了免死铁券。陛下昔日虽然未给免死铁券,哪里知道今天并不会杀他呢?”胡太后听了,一副茫然若失的样子。不久,有人告发元叉与弟弟元瓜陰谋造反,想命令他的党羽攻占邻近京城的各县,破坏、焚烧城镇以震惊天下,计划先派他的堂弟元洪业,率领六镇中本是投降过来的镇民在定州造反,又派人勾结鲁陽诸蛮族袭击依阙,由元叉元瓜兄弟充当内应。事情发生已经有些日子,又查获了元叉的亲笔信。胡太后因为元叉是她妹夫的缘故,仍不忍心立刻作出死刑的判决。黄门侍郎李琰之说:“元叉的罪行,远近皆知,怎能迟迟疑疑不作出判决,而让人们感到迷惑不解。”黄门徐纥走上前来,想替元叉求情,但又犹犹豫豫不敢开口。大臣们再三请求,态度十分坚决,孝明帝也发言附和大臣们的意见,胡太后只得同意。于是,命元叉及其弟元瓜在家中自尽。胡太后还是因为妹妹的缘故,仍追赠元叉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冀州刺史。

猜你喜欢
  卷四十一·志第十一·地理志五·脱脱
  ●卷一·徐锡麟
  大事记续编卷七·王祎
  卷十一·朱熹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一·王明清
  卷五·陈均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一·阿桂
  卷十二·傅恒
  延载·周绍良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司马迁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范晔
  卷一百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丁绍仪

    【杂歌谣辞】【歌辞】【渔阳民为张堪歌】〖《后汉书》曰:张堪。光武时为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乃於狐奴开稻田八千馀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之。〗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

  • 第十二出 谈义·梁辰鱼

    〔外易道服上〕堪笑流离一楚囚。萧萧空自佩吴钩。终天怨气方纔释。向日忠心尙未酬。伍员。自报楚归吴。佐吴入越。窃谓旣甘心于西鄙。必得志于东藩。讵意主公厌恶忠言。听信奸佞。大仇摧于将复。积功毁于垂成。彼之

  • 二集卷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十七古今体六十三首【庚午四】题黄公望烟树溪亭小幅日日身在画中行何用行幐擕画卷以画证境妙趣多此中会心良不浅小幅周方不逾尺纵目顿有千里远惨澹经营素所工

  • 第一回 楔子·蒲松龄

    [鹧鸪天]区区小愿欲求天:近绕村居百顷田;膝下儿孙多似玉;堂中妻妄美如仙;朝朝饮酒暮烹鲜;耳目聪明牙齿坚;皓齿清歌细腰舞,糊突混过百余年。 [山坡羊]笑世人求仙求佛,这念头忒也谬妄。一个俗俗人儿,怎能把青天去上?就是那鹤壮如

  • 卷二十五·毕沅

      ◎宋纪二十五 ∷起阏逢执徐十一月,尽旃蒙大荒落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   十一月,乙卯,遣使安抚河北。   以知瀛州李延渥为本州团练使,

  • 卷三百九十九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起哲宗元祐二年四月辛丑盡其月   四月辛丑,雨。(此據呂公著家傳。)   壬寅,詔:「在京職事官,歲合舉官陞陟者:文臣,六曹尚書以上各六人,待制以上各四人,左右司郎官以上各三人,軍器少監以上各二人;武臣,觀察使以上各二人。著

  •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盗窃·雍正

      七、清朝得天下到底是盗窃天位的强盗呢,还是驱逐流寇的主人呢?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所著逆书《知新录》内云“夷狄盗窃天位,染污华夏,如强盗劫去家财,复将我主人赶出在外,占踞我家。今家人在外者,探得消息,可以

  • 第四十一回 黜邓宗父子同绝粒 祭甘陵母女并扬威·蔡东藩

      却说安帝永宁二年三月,邓太后驾崩,安帝方得亲政。尊谥邓太后为和熹皇后,与和帝合葬慎陵。自从邓太后临朝以来,连年水旱,四夷外侵,盗贼内起,几至岌岌不安。还亏邓太后宵旰勤劳,知人善任,每闻民饥,辄达旦不寐,减膳撤乐,力救灾

  • 班马异同卷五·倪思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记五十五张陈王周第十汉书四十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塟 悉以家财求客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八·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四十六景泰四年夏四月戊子朔 大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户部以山东东昌及直隶凤阳等府民饥又沙湾修筑河道夫匠众多粮储当为撙节奏请移文山东巡抚尚书薛希琏并布按二司各委官于济

  • 一三四三 军机大臣奏本年各省解到应毁书籍数目开单进呈片·佚名

    一三四三 军机大臣奏本年各省解到应毁书籍数目开单进呈片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本年据各省解到应毁书籍,共八百三十一本。理合开单进呈,并将各书照例交进销毁。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一一 父亲的病中·周作人

    伯宜公生病的开端我推定在乙未年的春天,至早可以提前到甲午年的冬天,不过很难确说了。最早的病象乃是突然的吐狂血。因为是吐在北窗外的小天井里,不能估量其有几何,但总之是不很少,那时大家狼狈情形至今还能记得。根据旧传

  • 序·佚名

    日本文徳天皇實録序菅原朝臣道真,奉是善教所製臣基經等、竊惟、自古人君王者、莫不因天度。而叙憲章、立日官而平暦數。故姫漢之千餘載、善惡呈理於掌中、齊梁之百年、昏明析徴於眼下者也。伏惟、太上天皇〈清和〉、

  • 卷二十二·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二十二宋 朱子 撰论语阳货第十七【凡二十六章】或问首章之説曰程子尹氏以为夫子孙辞避祸谢杨氏以为非茍然诺而无所诎若是不同何也曰观夫子所以告防生亩与夫辨长沮桀溺之语则圣人之自言未尝

  • 提要·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三诗説解颐      诗类提要【臣】等谨案诗説解颐四十卷明季本撰本字明德号彭山防稽人治丁丑进士官至长沙府知府本师事王守仁著书数百万言皆发其师説是书其一也凡为总论二卷正释三十卷

  • 卷三百五十二·佚名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二佛言: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色不思惟一切相。亦不思惟一切所缘。如是不思惟色。於受想行识。不思惟一切相。亦不思惟一切所缘。如是不思惟受想行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於眼处。不思惟一

  • 卷第十九·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十九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是时太子既登位已。告诸群臣曰。汝等杀却达摩。时宰牛大臣白大王言。不作观察。无事何故即杀达摩。身现怀妊。未审生男或是生女。若生男时方可杀却。时王

  •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司马承祯

    一卷。唐司马承祯录。桐柏真人王子晋得道连环图画11幅及图解和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