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论盐铁月进

  元和七年,盐铁使王播,每月进奉钱帛数万贯,谓之月进。李绛奏曰:

  陛下新降德音,断四方正税外进献,天下无不闻知,海内无不歌咏,事光史册,声布华夏。今盐铁使王播,每月进纳钱帛,不知何以为进?若奉公无私,安得有余羡之月进?纵有余羡,亦是官钱,固非割其禄俸,又非贡其家财,即所进之钱,尽是官物,只合输纳有司,不合进入内库。进宫物,结私恩,外则有隳制书,不可以不惩。逮臣详思所献,进退无补,上损惟新之化,下兴众庶之议。伏请宣布王播,已后如有进奉,并仰于户部送纳。

  即降诏与王播。故李绛在位,更无进入内库者,遂尽纳户部。其惟理是从,如是之速也。

  ○论京西京北两神策镇遏军事

  元和七年,蕃寇径至州城西门,驱掠人畜而去,朝廷忧之。宰臣李绛因延英奏陈:

  今边上空虚,兵非实数,守将贪滥,背公徇私,虚人既多,实兵须少,力既不敌,坐受伤残。今府库未充,国力犹阙,未得广添兵马,且须即日取置,就其易行,得效速者。今京西、京北,并有神策军镇兵。本置此者,只防蕃寇侵轶,俾其御难战斗也,不使其鲜衣美食,坐费衣粮尔。今寇贼为患,来如飘风,去如骤雨,两京节度使本兵既少,须与镇军合势,犄角驱逐。镇军须倍道急趋,同力翦扑,而牵属左右神策,须申状取处分。夫兵不内御,须应机合变,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蕃寇方驱掠杀戮之际,百姓涂于草莽,方云入京,取远中尉处分,何异暍渴而穿井待水,馁馑而耕粟俟食,岂可及事机乎?纵其将领谙识事体,星言应接,缘是禁卫将士,无惧节使之心,进退前却,号令不及,既行刑不得,则与无兵同。今须便据所在境兵马及衣粮器械,割属当道节度,使法令画一,丰约齐同,赴急如发机,前战不旋踵,则兵威必振,贼氛自消,陛下无惊怠之忧,生灵亡驱掠之患。若安处无事之地,坐仰厚赐之恩,寇至以申状为名,不曾御敌,节将以理管成例,待以平交,徒有镇遏之声,都无讨逐之力。圣恩便此处分,实为久远之制。

  上曰:“朕比不知旧事如此,何以得其然?事即便宜处置,其京西、京北镇军,皆元属西京,为弊日久,不乐割属节度使,竞为阻事。”遂因循不行。

  ○上言德宗朝事

  上尝谓宰相曰:“朕少年在德宗左右,见贞元中天下不理,何故如此?”吉甫对曰:“德宗自用圣智,不任宰相,奏请皆有疑虑。别结他门,私恩信纳,事倾宰相,公道不行。所以下情不得上达,当时人情,颇亦思乱。”

  上曰:“不可尽归怨于德宗,朕以谓此是当时宰相之过。德宗深在九重,何由得尽知外事?政之可否,只合是宰相执论,一度不得,至再三,不得,直至五六,道理既当,事实无私,自然上意须回。详思至当,岂有固守无理之事,苟违重臣所请?必不然也。朕在当时,不见宰臣执论公事至于再三者。卿等皆须励志,不得顺朕之错,须执奏,且至五六度,不得谓朕怒怪,便止不论。卿等当悉之。”吉甫尝言:“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李绛曰:“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陷君于恶,岂得为忠?”帝曰:“绛言是也。”绛或久不谏,帝辄语之曰:“岂朕不能容受耶?将无事可谏也?”宪宗有此议及处分,是天纵圣明,神授聪哲,动臻理要,深知物情,可谓有君无臣,间代之主也。

  ○论边事

  宰臣李绛,尝因延英论及边事,曰:

  自古及今,戎狄与中国并,虽代有衰盛强弱,然常须边境备拟,烽堠精明,虽系颈屈膝而亭障未尝一日弛其备也。何者?夷狄无亲,见利则进,不知仁义,惟务侵盗,故强则寇掠,弱则卑伏,此其天性也。是以圣王以禽兽蚊蚋待之,其至也则驱除之,其去也则严备之。今北虏蕃臣,复多历年载,虽是有功于国家,报之以厚,施者已倦,求者未厌。满其志,则曰事当宜尔,悍气益骄;酌其中,则曰效之难图,怨辞立至。故印马益广,望价转多,无厌之心,实难为足。若不如此,异日必有不顾恩德,为患封疆。寇至而谋,则事不及矣。今西、北两都,皆无备拟,兵但虚数,坐盗衣粮,将无实效,岁邀官爵,衣甲器械之数,破官钱空有其名,部伍训练之方,务酒乐都亡其制。古者兵无二事,志在杀敌,将无异望,专在诛寇,器用犀利,斥堠精明,若有烟尘,负弩死战,若无警急,即营生业。今则不然,战士采拾以供上命,惟责程课,不恤饥寒,主将刻削以结内宠,不辑戎事,惟济己身。今戎狄继来婚嫁,于国情实,巨细必知,边塞空虚,有无咸悉,至于山川要害,道途险易,似皆深知熟习,委曲谙识,脱或见利忘义,因便乘间,风尘暴至,羽檄交驰,急诏征兵,无及系累之苦,闭壁逃祸,宁救驱掠之灾?使边人仰天而呼,望国而泣,蓄甲不足以卫疆场,命将不足以扼寇仇,此圣主所宜图之,不可忘于终食之间也。伏望诏敕边镇节度,俾其虚实有无,少阙事宜,分析奏闻,仍请于八座丞郎两省中,选择公忠清干不挠之臣奉使,各与大镇节度使,各与点阅军中,访问事理,一时上闻。然后申明制度,增缉募兵,谨其殿最,行其赏罚。罚在不舍,刑罚必加;功有可褒,爵赏必及。如此,则陛下高枕,边人永宁。古人曰:“备豫不虞,有备无患。”此经国之常制也。

  上惊曰:“今边上岂如此空虚也!卿等便令点检,切为殿最。”时天德军中城,旧属振武,有镇兵四百人,其时却割属天德军,交割惟有十人,并军将在此,其器械惟有弓一张,余可知也。数月后,李绛罢相,遂因循旧弊。

  ○夏中对宰臣

  上于延英对宰臣等,时盛夏烦暑,上汗流,御服透湿。宰臣等奏事毕起,上留:“卿等且坐。”话及国朝故事,日高,宰臣等奏:“日高,伏恐圣体劳倦。”上曰:“朕归宫中已后,惟是宦官妇人,更与何人语论?所贵与卿等语言,称论政要,亦是乐也。”

  ○上言外戚事

  宰臣延英奏事毕,因言及前古外戚专宠害政,上曰:“朕每以此为监,外戚不惟止于无权,未尝假其颜色,正为此也。”宰臣等曰:“鉴往古之失,立当今之制,事光千古,道冠百王。今妃后家外戚之势,向外都不知有,祗畏恭慎,常恐有违。至于职位、赐与、宾客,岂惟无敢逾制,实亦不逮常人。所以陛下临御以来,后族戚里之家无一人有犯法惩责,盖制于未然之所致也。”上甚悦曰:“今岂得知此乎?若有逾越,朕必宽舍,此却是安全外戚之道也。”宰臣陈贺曰:“陛下简御外戚之道,从古帝王无及今者。圣旨宏远,睿政光昭,可垂万代之法也。”

  ○上言开元天宝事

  宰臣于延英殿论政事毕,因言及国朝故事,上曰:“朕览《玄宗实录》,见开元初事,天下不得不理。玄宗初即位,亲见不理之由,遂锐意为政,有姚崇、宋璟、苏颋等辅弼左右,履正奉公,圣贤相合,鱼水相得,何缘而不至于理?及天宝末年,玄宗怠倦,为政务于不急之事,有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奸败倾陷,专权徇私,杨氏一门竞为祸本,又何因而不至于乱?前事是今日之龟鉴,朕当自惕厉。卿等各以此为诫,庶几免于此也。”宰臣等兢惕踧躇,拜贺圣言,皆洞理乱之本也。

  ○上言须惜官

  上于延英殿谓宰臣曰:“古人言:官不必备,惟其人。卿各有亲故,则必有冗食者。卿当与朕惜官以弘公道。”吉甫奏曰:“臣每用一官,未尝不访于公议,有堪奖进,始敢奏陈。至于亲故,不敢援引。”权德舆曰:“臣寡亲故,亦不敢进用。今奉宣示,更不敢有违旨。”李绛曰:“至公之道,实无亲疏,惟观其人才与职位相当。若有才用,虽是亲故,亦合进用。昔建中初,德宗临御天下,崔佑甫为相,半年之内,除官八百余员。德宗谓佑甫曰:‘卿除授太多,又闻多自亲故,何也?’佑甫对曰:‘所问当与不当,不看多之与少。其是臣亲故,方谙知其才器,尚不敢用,其不谙者,安敢与官?’德宗赏其言论,以谓所对公当,至今人称之。天后朝命官猥多,当时有车载斗量之语,及开元中,致朝廷赫赫,有名望事绩者,多是天后所进之人。有言: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若拱默避情故之嫌,使圣朝阙济济多士之美,是依违容悦之臣,非圣主至公委任之道也。若于位实乖,情故可验,臣岂敢逃责,以妨贤路?”上曰:“如卿所言,至公之道,不论多少,只在至当尔。卿当我倚任,勿负斯言。”

  ○论择采事

  元和八年冬,教坊使忽于外间采择人家子女,及有别室妓人,皆取以入,云奉密诏,众议喧然。宰臣李绛顾谓同列武元衡、李吉甫:“此事大亏损圣德,须有谏论。”吉甫曰:“此嗜欲间事,难言。从谏官上疏。”李绛曰:“居常称美相公,常病谏官论事为难,则推与谏官,可乎?且君为元首,臣作股肱,岂事有不合论者?”吉甫曰:“少间,待敕使出宣事,便讽之,可乎?”李绛曰:“敕使避事,却不敢言。出臣下口,入圣耳,讵可因人言乎?二相公皆旧人硕德,诚合保重。如绛蒙不次之恩,受非常之遇,顾以凡器,起居相位,无以塞责,获罪为幸。辄自上疏,不敢有累相公。”遂草疏,极言采择之弊,曰:“今日之理,实所可惜,流布四方,亏损圣德。伏恐不敢言者。臣过蒙厚恩,无裨盛化,敢陈愚瞽,伏希察纳。”草状毕,李、武并云:“请状一看,可乎?”李绛曰:“此是公状,何敢有隐?”两相遂共读之,皆泫然曰:“不知相公捐躯许国如此,虽两汉章疏,何以过此?”明日延英对见,上举手谓李绛曰:“昨日见卿状所论采择事,非卿尽忠于朕,何以及此?朕都不知向外事宜,是教坊使罪过,不喻朕意,以至于此。朕缘丹王已下四人,院中都无侍者,朕令其于乐宫中,及闾里有情愿者,厚与其父母钱帛,只取四人,四王各与一人。伊不会朕意,便敢如此搅扰人家。各有科责,朕已重罚矣。其所取人,并放归家讫。若非是卿发言,朕宁知过失?忠益诚尽,深嘉乃心。朕常居深宫,不知外事,已后脱有处分不合事宜,卿须依此论陈,不得遂成朕错。脱或有得卿所奏,暂未谕,守所见,未从其理,直须两度三度恳论,以至于五六,朕方冀开悟,以道理归当为限。卿等常宜以此为怀。”于是并起谢恩,至于感泣。退归,二相谓李绛:“岂知此?《太宗实录》中且无此事。相公事君之道,为臣之节,极是矣。实惭不逮,有愧于怀。”及晚,出中书,其先所取人并放归家,在于道路。此尧舜禹汤之德,若书之简策,足以彰示万古,岂寻常帝王可望清光哉!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三·忠义七·张廷玉
  卷五十下·朱熹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九百八十三·佚名
  ●上篇卷三·陈洪谟
  双槐岁钞卷第八·黄瑜
  通志卷五十八·郑樵
  大足·周绍良
  神武纪·李百药
  傅·李延寿
  周怡传·张廷玉
  卷三十七·佚名
  卷二十·戴锡章
  杨廷珖·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编·下卷·沈瘦东

    余作《诗话》,不尽话其人之诗也,或其性行,或其出处,苟他日足以徵闾里见闻、资乡邦掌故,靡不略及之。又余即非板本家,然其集苟为佳椠,虽在光宣间,亦必略记其卷数一二、作序者姓名及刊刻年月,以为丁此铅字石印风行之际,剞劂之工恐

  • ●三编·卷二·沈瘦东

    钱塘吴锡麒(谷人)《有正味斋集》,诗十六卷、骈文二十四卷、词八卷,《外集》五卷,嘉庆中吴氏手订自刻。其诗与香苏山馆相似,大都为当时风尚所囿,不能尽脱试帖气味。惟五言清越,似办香樊榭者。律句如"白苹何处风正急,黄鸟不知春

  • 丙申三十五首·许南英

    丙申(光绪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丙申九月初三日有感(去年此日日人登台南)凉秋又是月初三,往事回思祗自惭!汉代衣冠遗族恨,顺昌旗帜老生谈!血枯魂化伤春鸟,茧破丝缠未死蚕。今日飘零游绝国,海天东望哭台南!秋河再燕咽也是园倒叠前韵

  • 谷响集卷三·善住

    元 释善住 撰五言絶句丹阳夜泊趋程前路逺极望雨冥冥夜宿官河口闲田鬼火青钓者江上正风雪归来且揜扉白鸥无觅处终日绕渔矶幽兰【二首】日长深谷静萧艾漫同居莫道闲花草仲尼曽下车猿啸楚山晚月明湘水寒湿香吹不起风叶

  • 五集卷七十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七十八古今体八十二首新正幸御园作迎禧行令例新年来贺兼增外域骈三接每教手颁赐一时或有面询宣【每岁上元日例於御园之正大光明殿赐宴外藩蒙古并回部及各国陪臣等

  • 卷八·马臻

    <集部,别集类,金至元,霞外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 霞外诗集卷八      元 马臻 撰春晚偶成 名利尘边隐几翁繁华惯识此心空湖光山色元无恙世事人情底不同隔?蛙喧梅子雨映堦帘卷楝花风瞢腾睡起吟诗懒读得南华一卷终

  • ○控鹤珍闻十则·许指严

    予友著《濛汜室随笔》,记同治帝遗诏立载澍,李高阳负恩事甚详,颇与外间所传帝崩时景象有异。先是,同治帝将立皇后,召满蒙诸大臣女入宫备选。西太后独喜侍郎凤秀女,欲以中宫处之。凤女虽艳秀绝侪辈,而举止殊轻佻,孝贞及同治帝皆

  • 涌幢小品卷之十八·朱国祯

    精经史罗泰。字宗让。闽人。学精易、春秋及史传。隐居教授。不乐仕进。永乐间。南京尹闻其名。聘为考试官。亦辞不往。曰。吾志善一乡足矣。彼都人士也。安敢与知去取。国初南城县萧泗。其父兄皆仕宦。泗独为农。而通

  • 第二五七副详及批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四日一一六一○--一·佚名

    前任新竹县将征存隘租银移交于新任,详请台湾善后总局查核,并该局批副详 印 新竹县印十五年十一月初七日到在任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本任台湾埔里社通判、署台北府新竹县,为详送事。窃照卑职前收光

  • 第七十四册 记天命朝事十二件均无年月·佚名

    第七十四册 记天命朝事十二件均无年月大人尔曾曰:&ldquo;我来之前,我等之汉人已逃往尔处。&rdquo;莫言收容此逃来之一二光棍,有六万人因畏惧高太监之赋役而来到边境,遣人曰:&ldquo;尔若收容,则我等出境投尔。&rdquo;我曰:&ld

  • 卷四·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甲申(一六四四)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淮南雨黄沙,大风蔽日。当涂有星陨;清源门内刘姓家陨火十余处如白昼,异鸟来作恨声,俗谓之「恨虎」。明年,当涂城被屠,焚烧过半,是其验也。四川日月无光,赤如血;人仰视

  • 方域一四·徐松

    治河二股河附太祖建隆元年十月,河决棣州厌次县,又决滑州灵河县。至二年七月,遣右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修塞之。役成,赐承昭钱三十万。 三年十月,诏沿黄、汴河州县长吏,每岁首令地分兵种榆柳以壮堤防。 四年正月,诏左神武统

  • 卷之五·张居正

    盘庚上盘庚,是成汤十世孙。盘庚因河患,迁都于殷,反覆诰谕臣民以图迁之意。史臣录其书为三篇,这是头一篇,记未迁时告谕臣民的说话。【原文】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直解】殷,是地名,即今河南府偃师县地方。

  • 答 李 直 问·太虚

    问:依起信论众生在生灭之中,虽依真如自体相熏习,亦能发心修行,但以有无量无边无明,起一切烦恼种种差别,若不遇诸佛菩萨以为之缘,而能证入涅槃,则无是处。读此窃有疑义:即诸佛亲证真如,从断无明而证乎?抑本未尝起于无明乎?依后义,则

  • 周易图书质疑·赵继序

    清赵继序撰。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说《易》,多取卦变,兼采汉、宋之学;其辨河图、洛书,不主陈抟、邵雍之说。原本不分卷,《四库全书》馆臣为厘定二十四卷。《提要》指出:“其书以象数言《易》,而不主陈、邵

  • 仿寓意草·李冠仙

    医案著作。2卷。清李冠仙(文荣)撰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书仿喻昌《寓意草》之叙述体例撰写而成,共载病案34例,上卷16案,下卷18案。主要为内科杂证。书中亦采用先议病,后议药的形式,详述疾病始末、病因、病史及诊疗

  • 论衡校释·黄晖

    黄晖校释。凡三十卷,附编六。《论衡》为东汉王充撰,是一部系统批判汉代儒学的天人感应理论的著作,在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因其问孔刺孟,离经叛道,历代皆受诋毁,从未有人为全书作注。黄晖在对王充和《论衡》作了深入研究的

  • 五阴譬喻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沫、泡、焰、蕉、幻,五喻也。出杂阿含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