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弘正传

周弘正字思行。父亲周宝始,是梁朝的司徒祭酒。周弘正幼年成为孤儿,和弟弟弘让、弘直都为伯父周舍所抚养。十岁时,通晓《老子》、《周易》。周舍每当和他谈论,就感到非常诧异,说:“看你谈话说理精辟,后世知名,一定会在我以上。”河东的裴子野对他非常赏识,请求把女儿嫁给他。十五岁,召为国子生。他在国学里面讲《周易》,学生们便传习他的解释。他在晚春入学,初冬应举,学司因为日子太短不允许。博士到洽说:“周郎二十就能讲经,难道还需要等待策试?”

普通年间,初设司文义郎,在寿光省值勤,以周弘正为司义侍郎。周弘正丑而不陋,吃而能谈,诙谐如同优人,刚肠好似直生,善谈玄理,为当世所推崇。有个藏法师在开善寺演讲,门徒数百人,周弘正年少,还不出名,穿着红裤子,锦带扎着头,坐在门口听讲,众人都很蔑视,但是并没有谴责他。随后他就抓住机会进行驳难,在座的人都被吸引,法师怀疑他不是世间凡人,等认清以后,非常欣赏和亲近。刘显将到寻陽去,朝廷的贤士们都去为他饯行。刘显拿了丝帛十匹悬赏,约定说:“有谁穿着奇特的衣服前来,就把这些帛赏给他。”众人都争相改变常规服装,但不过是长短的区别。刘显说:“将会有比这更奇特的。”随后周弘正绿丝布裤,绣假种,轩昂而至,夺标取帛。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去世,他的后代华容公不得立位继承,便以晋安王萧纲为皇太子。周弘正上奏记入史册,请求写上“超越目夷仁义风范,坚持子臧大贤节操”。他就是这样地耿直刚正。

他常常自称有才无相,仆射徐勉掌管选拔官员,因为他长得丑陋,不能充当尚书郎,他便上书给徐勉,其中言论十分恳切。后来逐步调任国子博士。学校中有宋朝元凶劭讲《孝经》碑,历代不改,周弘正刚刚到任,就上表删除。当时在城西立有士林馆,周弘正住在那里进行讲授,听讲的人倾尽朝野。周弘正上表提出《周易》疑义共五十条,又请求解释《乾》《坤》二《系》,武帝复诏作了回答。

后来他做了平西邵陵王府咨议参军,因为犯了罪应该流放,诏令赐他前往干陀利国。没有前往,囚禁在尚方狱中。他在狱中给武帝呈上了一首《讲武诗》,降旨赦免了他的罪过,仍然恢复本来的官位。

周弘正知识广博,懂得玄象,善于占候。大同末年,他曾经对弟弟周弘让说:“国家的困厄就在数年之间,当会有兵乱出现,我和你不知道往哪里逃走。”后来武帝招纳了侯景,周弘正对周弘让说:“祸根就在这里了。”台城陷落,周弘正谄附王伟,又和周石珍合族,避侯景的忌讳,改姓姬氏,任命为太常。侯景将要篡位的时候,让他掌管礼仪。

后来王僧辩东讨,元帝对王僧辩说:“君王的军队驻扎近处,朝中的士人谁会首先过来?”王僧辩说:“可能是周弘正吧。周弘正智力不落后于时机,体力能够胜利到达,无妻子儿女的顾虑,有独自决断的精明,其余的碌碌之辈不能相比。”很快前面军中传禀周弘正到来,王僧辩飞马迎了上去。见了以后,极为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王僧达不是落后于时机的人,您可以坐在我的膝盖上。”回答说:“可以说进前,而如果是坐在膝盖上,老夫怎么能当得起?”王僧辩当天就启奏元帝,元帝写了手书送给周弘正,便派使者前去迎接,然后对朝士说:“晋朝平定吴国,喜获二陆,现在我来讨贼,也得了两周。”来到以后,礼仪十分隆重,朝臣们无可比拟。授予他黄门侍郎,值勤侍中省。随即升为左户尚书,加官散骑常侍。他夏天只穿犊鼻裤,朱红衣,被有关部门所弹劾。他就是这样地放达。

元帝曾经著有《金楼子》,并说:“我在诸僧中特别看重招提寺的琰法师,在隐士中特别看重华陽的陶真白,在士大夫中特别看重汝南的周弘正,他对于义理清转无穷,确是一时的名士。”

当时朝廷议论迁都,但是元帝两次来到荆陕一带,前后二十余年,感情上安宁留恋,不想回建邺。加上旧时府中的臣僚都是楚地人,都想定都江陵,他们说:“建康因为是旧都,已经极其凋敝荒芜。而且王气已尽,加上与北国只隔着一条长江,如果有什么意外,后悔莫及。而且我们又听说荆南有天子气,现在就要应验了。”元帝没有离去的意思。当时尚书左仆射王褒及周弘正都在旁边,元帝回头对他们说:“你们的意思如何?”王褒等人因为元帝猜忌,不敢在众人面前公开说明,点头答应而已。王褒后来因为清闲,秘密劝谏迁回丹陽十分迫切,元帝虽然听从了,但脸上却很不高兴。到了第二天,他在众人面前对王褒说:“您昨天劝谏返回建邺,不是没有道理,我昨天夜里想了,还是怀有疑惑。”王褒知道不会采纳,才放下了。后来的一天,周弘正就正色劝谏,一直提了两三次,他说:“如象士大夫,专听圣王选定都城,便认为不是天子,好像是列国诸王。今天顺应百姓的心愿,不可不归建邺。”元帝当时很表示同意。周弘正退下以后,黄罗汉、宗懔便说:“周弘正、王褒都是东方人,劝告东下,不是为国家考虑。”周弘正暗中知道了他们的话,一天便在皇上面前当面质问他们二人,说:“如果东方人劝迁往东方,是为了私利,那么西方人劝留在西方,也是为了私利吗?”众人都不说话,而人们的情绪,都在劝告迁都。皇上又曾经在后堂大集文武官员,参加聚会的人四五百人,元帝想普遍地测试人们的心情,便说:“劝我迁走的袒露出左臂。”随后袒露左臂的超过半数。武昌太守朱买臣,是皇上从前的侍从,是个太监,很有干才,所以皇上提拔重用他。到了现在,他劝告皇上迁都,说:“我朱买臣家在荆州,难道不愿意皇家常住?但却恐怕是买臣富贵,而不是官家富贵!”皇上深深为他的话所感动,而到底也没有采用。

等魏朝平了江陵,周弘正逃归建邺。太平元年(556),任命他为侍中,兼任国子祭酒,调为太常卿、都官尚书。陈武帝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天嘉元年(560),调任侍中、国子祭酒,前往长安迎接宣帝。三年,从周朝返回。废帝继承了皇位,由他兼任都官尚书,总管五礼事务。宣帝即位,调任特进,兼任国子祭酒,加派扶掖人。太建五年(573),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不久下诏令让他去到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因为周弘正德行名望一向很重,对他有着如对师长的敬意。

周弘正特别善于玄谈,又兼懂得佛典,即使是大贤名僧,无人不向他请教疑难问题。太建六年,周弘正死在官任上,终年七十九岁。追赠为侍中、中书监,谥号为简子。他所著的《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二卷,文集二十卷,流行于当代。

儿子周豫玄,十四岁的时候,和他一齐到东方去,乘小船靠岸,看见了藤花,周弘正用手去牵引,船翻了,都坠落在水中,周弘正勉强脱险,周豫玄则由此得了心惊病。次子周坟,为尚书吏部郎。

猜你喜欢
  志三 五行志·薛居正
  明宫史卷四·吕毖
  卷十四·张廷玉
  卷之一百九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九·佚名
  卷之六十二·佚名
  卷三十八·萧常
  卷五·佚名
  史记集解卷二十七·裴骃
  五七、墨子游齐考·钱穆
  目录·陆宗楷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总目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八李绅【四卷】崔公信杨虞卿杨汝士陈至赵蕃【共一卷】鲍溶【三卷】卢钧范传质贾謩陈彦博唐扶陶雍郭周藩侯冽王质高铢【共一卷】舒元舆【一卷】卢宗囘周匡物廖有方

  • 本纪第四 少帝·沈约

    少帝讳义符,小字车兵,武帝长子也,母曰张夫人。晋义熙二年,生于京口。武帝晚无男,及帝生,甚悦。年十岁,拜豫章公世子。帝有旅力,善骑射,解音律。宋台建,拜宋世子。元熙元年,进为宋太子。武帝受禅,立为皇太子。永初三年五月癸亥,武帝

  • ●甲编·姜侠魂

    ◎袁大总统历史今大总统项城袁公为前清河道总督,袁公甲三之侄孙,前侍郎保恒之侄。父保中,江南道员。初以世家子应童试于陈州,其时吴巡抚重熹方守陈州,考列前十名。比院试,督学为善化瞿军机鸿玑,摈之。袁公引为大恨。叔父保恒

  • 卷五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上 【起辛未汉武帝元封元年尽巳未汉宣帝元康四年】凡四十九年 【辛未】元封元年冬十月帝出长城登单于台勒兵而还【上又

  • 第三四红禀光绪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一一二○四-六·佚名

    工总书许廉,禀报原灰匠首及炭匠首误差,并分别举金万和及柯永求接充具禀案下工总书许廉,为妥选举充,加结佥请,给赐牌戳,以便奉公事。缘本衙额设各匠,均要在城居住,以便呼唤,供应差务。兹因灰匠首金长春,居住

  • 十年·佚名

    (壬申)十年大明崇禎四年春正月1月2日○庚子,領中樞府事李元翼屢上疏,請致仕,不許。至是,又上疏曰:宣廟朝亦有數三老臣,以乞骸爲請,而俱蒙準許。不但大聖人優老之至德,士大夫之風節,亦賴以扶植。伏願曲察下情,亟許致仕。答曰:「古今

  • 二年·佚名

    辛丑春正月1月3日○癸丑,〈初三日。〉以鄭致和爲吏曹判書。致和,太和之弟也,太和方爲首相,當擬銓長望也,以嫌不用致和,上再問正二品中無加望之人乎?沈之源、元斗杓遂啓以致和,爲首相所持難,今承下敎,以致和擬入矣。上卒用致和,長

  • 提要·毛奇龄

    【臣】等谨案古文尚书冤词八卷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己着録其学淹贯羣书而好为异论以求胜凡他人之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故仪礼十七篇古无异议惟章如愚山堂考索载乐史有五可疑之言后儒亦无信之者奇龄独拾其绪论诋为战

  • 大般泥洹经卷第四·佚名

    东晋平阳沙门法显译  四依品第九  佛复告迦叶。有四种人。于此大般泥洹经。能趣正法护持正法能为四依多所度脱多所饶益出于世间。何等为四。一者凡夫未离烦恼出于世间。多所度脱多所饶益。二者得须陀洹斯陀含果。

  • 乐书·陈旸

    中国古代的音乐百科全书。北宋陈旸所编纂。陈旸字晋之,福州人,宋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绍圣年间 (1094—1098) 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是书编于神宗、哲宗二朝之中,历时三十余年。全书共分二百卷,前九十五卷,摘录了 《周易》、

  • 易斋集·刘璟

    二卷。明刘璟撰。刘璟字仲璟,浙江青田人,诚意伯刘基之次子,生年不详。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太祖命其袭承父爵。刘璟让于其兄子廌,乃特设阁门使授之,以性格刚直著称。不久为谷王府左长史。燕王朱棣起兵,随谷王归京师,

  • 松亭行纪·高士奇

    游记。清高士奇(1644—1703)撰。一卷。士奇字澹人,号江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礼部侍郎。撰有《塞北小钞》、《春秋地名考略》、 《扈从西巡日录》等。康熙二十年(1681),帝奉太皇太后行幸温泉兼巡塞外,士奇扈从。三

  • 吕洞宾丹道之纯阳祖师·傅金铨

    奥矣!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 【注:道分三乘:初乘、中乘、上乘也。到最上一乘,无所作为。从三关逆返,至扑地声离胎,再返至元年之初,此时声臭俱泯,廓然太虚。一旦露出乾元面目,释氏谓之得证实相,于

  • 庄子内篇注·德清

    解析《庄子·内篇》的著作。清光绪十四年(1888)金陵刻经处刻本,4卷。明释德清注。各篇篇首有题解,然后分段释义,句下出注。题解及各段释义均深入细致,时有新意。《逍遥游》题解云:“此便是立言之宗本也。逍遥者,广大自在之

  • 风赋·宋玉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后人或疑为伪托。旧题战国时代楚人宋玉撰。见于《文选》卷13。这是一篇巧妙的讽谏性作品,借楚王和宋玉的问答,展开关于“风”的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风,即“大王之雄风”和“庶人

  •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叶隆礼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

  • 梵网经忏悔行法·智旭

    经云。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千佛。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便得灭罪。此金口明训也。故知法华方等大悲占察等种种行法。虽各有灭罪得戒功

  • 大迦叶本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为大迦叶说制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