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华传

王华字子陵,是王诞同一曾祖的弟弟。祖父王荟,是卫将军、会稽内史。父亲王繤,是司徒右长史。晋安帝隆安初年,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当时王繤遇到母亲的丧事呆在家里。王恭发出讨伐檄文,下令起兵,王繤立即聚众响应,以女儿为贞烈将军,以妻子为属官。后来王国宝死去,王恭传令让王繤罢兵。王繤起兵的时候,杀人很多,到现在已经控制不住,于是便举兵以讨伐王恭为名。王恭派刘牢之进击王繤,王繤败逃,不知逃到了什么地方。长子王泰被王恭所杀。王华当时十三岁,就在军中,与王繤互相失散,随着和尚释昙冰逃跑,让他提着衣物跟在后面,津渡的巡逻兵都很怀疑他们。王华走得慢,昙冰骂道:“奴才懈怠,跟不上我!”用棍子捶了王华好几十下,众人才不怀疑了,因此得以免祸。后来遇到赦免,回到了吴地,因为父亲存亡不明,所以他穿布衣,吃菜饭,不与人交游达十几年。

宋武帝想征召利用他的才干,于是便为王繤发丧,让王华照礼服丧。服丧完毕,武帝北伐长安,当时兼任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召王华为州主簿。后来为别驾,历次任职都很有名。文帝镇守江陵,他担任西中郎主簿、咨议参军。文帝尚未亲理政事的时候,完全委任给司马张邵。王华好胜,不想让别人在自己前面。张邵性格豪迈,每次行动常常带着很多随从。王华则是出入乘坐牛车,随行的不过两三个人,故意与他形成对照。曾经有一次和他相逢,王华假装不知道是张邵,对左右的人说:“这人仪仗十分盛大,一定是殿下吧!”于是便下了牛车,立在道边,等张邵到了,才大吃一惊。张邵曾经穿白衣登城,被王华所弹劾,张邵获罪被调走,由王华代任司马。

文帝即将入京继承帝位,因为少帝陷害,不敢东下。王华说:“先帝对天下立有大功,四海归服。虽然继承人不循正轨,但是威望不改。徐羡之是个中等才能的寒士,傅亮是个平民书生,并非有晋宣帝、王大将军的心意是很明白的。害怕像庐陵王那样严断,将来必定不能自容。殿下宽宏仁慈,是天下人都知道的,而且越过名次前来奉迎,希望能有大德,纷繁议论,恐怕都不正确。徐羡之、傅亮、谢晦又要与檀道济、王弘五人同功,谁肯相让,看来必定不能成功。今天前往接受征召,不须有任何顾虑。”文帝听从了,说:“你又想做我手下的宋昌了。”于是便留下王华总管后方。

皇上即位,以王华担任侍中、右卫将军。在此以前,会稽的孔宁子担任文帝的镇西咨议参军,以文才受到欣赏,到现在当了黄门侍郎,兼任步兵校尉。孔宁子先前曾做何无忌安成国的侍郎,回到东部修建宅院,门楼盖得可以容下高高的华盖,邻里都笑话他。孔宁子说:“大丈夫有什么固定的状况呢?”孔宁子与王华都有富贵的愿望,自从徐羡之等人掌权,二人就日夜在文帝面前构陷他们。孔宁子曾经东归到金昌亭,左右的人想把船停泊在那里,孔宁子命令离开那里,说:“这里是杀君亭,不可停泊。”王华常常闲居吟咏,常常朗诵王粲的《登楼赋》说:“希望天下能政治清平,凭借大道而施展才力。”平时出入遇着了徐羡之等人,经常切齿怒骂。他慨叹说:“还能见到太平的时代吗?”元嘉二年(425),孔宁子去世。三年,杀了徐羡之等人。王华升为护军将军,侍中职位仍旧。宋代的时候,只有王华和南陽刘湛不作谦让,得官就做,以此为习惯。

王华的处事与常人不同,他不曾参加宴席聚会。终身不饮酒,有宴会的地方不去。如果有人谈论事情,乘车到了门上,主人便坐车出去迎上。后来王弘辅佐大政,而王弘的弟弟王昙首被文帝所信赖,与王华同等。王华常常说自己的力量用不完,屡屡感叹说:“宰相同时并存几个人。天下怎么会得安宁?”元嘉四年死去,年龄四十三岁。元嘉九年,以杀死徐羡之的功劳,被追封为新建县侯,谥号为宣。孝武帝即位,配享文帝庙庭。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范晔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柯劭忞
  卷十五·楚二·佚名
  第四十二回 赠美人张说得厚报 破强虏王晙立奇功·蔡东藩
  ●卷四·王栐
  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七·佚名
  ◎教员之吃饭问题·吴虞公
  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佚名
  世家卷第二十 高丽史二十·郑麟趾
  张所传·脱脱
  卷六·黄佐
  卷二百十三·佚名
  四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四·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六十四白居易【七】近体诗【二】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曽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黒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緑苔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八月十五日

  • ●卷十二·邵博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虽尧、舜在上,不免于杀无道。然君子终不以杀劝其君,尧、舜之民,不幸而自蹈于死则有之,吾未

  • 第十回 救安丰护归小明王 援南昌大战伪汉主·蔡东藩

      却说胡大海留守金华,耿再成留守处州,本是犄角相应,固若金汤。惟金、处本多苗军,胡、耿两将,多雅意招揽,不分畛域。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等,归降胡大海,李佑之、贺仁德等,归降耿再成。胡、耿皆留置麾下,一例优待,怎奈狼子野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佚名

    弘治十六年十二月甲午朔 上视牲于南郊○丙申赐国子监云南贵州四川军民生冬衣如例○实授南京广东道试监察御史王蕃四川道试监察御史薄彦徽俱为本道监察御史○狭西按察司佥事院宾丁忧服阕复除福建按察司○丁酉巡按直隶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五·佚名

    正德四年闰九月庚申朔升广东布政司右参议吴廷举为按察司副使○辽东金州等卫达官指挥王刚等原支半俸弘治间乞全俸命巡抚官勘之公文沉匿正德二等年刚等复奏仍命巡抚都御史邓璋勘之后璋以升任去刘瓛代焉复致仕去至是都御

  • 卷之二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弇山堂别集卷七十三·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谥法四二字谥庄敬皇太子载■(嘉靖)右履正志和合善典法庄献(郡王)追封静乐王瞻垠(永乐)右履正志和聪明睿智庄懿(郡王)蜀府内江王友墦(正德)崇府庆元王载圿韩府髙淳王谟■〈土兹〉韩府庆阳王谟垫(俱嘉靖)周府临湍王睦

  • 卷四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七雍正四年八月上谕三十道初一日谕吏部直隶地方旗民杂处猾吏舞文太监戚属散处州县兼皇庄王公大人等庄屯全在其间以故北直地方官往往掣肘今直隶亏空仓粮四十二州县特行拣选人员命

  • 三法度論卷上·欧阳竟无

      世賢尊者本   衆軍開士釋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知生苦無量 善寂趣彼安 用悲衆生故 輪轉於多劫. 捨已之妙善 爲一切說法 普智滅諸趣 稽首禮最覺. 開此三法門 功德之所歸 安快彼衆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三   [一]復次云何表業。謂略有三種.一染汙二善三無記。若於身語意十不善業道不離現行   增上力故所有身語表業名染汙表業.若卽於彼誓受遠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尊者世友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辯千問品第七之二   [一]四沙門果者.謂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此四沙門果幾有色等者.一切應分   別.謂沙門果所攝身語業是有色.餘皆無色。幾有見等者.一切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澄观

    疏。又法华第三云下。第三明无趣寂。既无趣寂。则无定性二乘。一乘之义亦已显矣疏。引三文。谓法华智论及法华论。今初。即化城喻品。结会世尊所化弟子。经云。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

  • 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四(本)·窥基

    沙门基撰次下第二以五教十理证有本识。于中有三。初问。次答。第三至第四卷云别有此识教理显然下。总结劝信。论。云何应知至有别自体。述曰。此即外问。不言阿赖耶言第八识者。此言通故。不退菩萨。三乘无学。皆得有

  •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七卷·佚名

    众事分阿毗昙论 第七卷尊者世友造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共菩提耶舍译分别摄品第六之四三世及三世说事。十八界十二入五阴摄。九智知。除灭智。六识识。一切使使。欲界苦苦。十八界十二入五阴摄。七智知。除比智

  • 金文靖集·金幼孜

    十卷。明金幼孜(1368—1431)撰。金幼孜名善,以字行,号退庵,新淦 (今属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乐初,累迁谕德兼侍讲,帝重其学,北征时,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有旨据鞍起草立就。洪熙元年(1425)

  • 食色绅言·龙遵

    养生类著作。二卷。旧本题明皆春居士撰,不著名氏。后依据明本《瀛奎律髓》考证,其中载有成化丁亥新安守龙遵叙,自称皆春居士,而断为龙遵叙所作。《宝颜堂秘笈》本及《丛书集成初编》本均题为龙遵叙所作。生平事迹不详。此

  • 元史通俗演义·蔡东藩

    《元史演义》为《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一。本书以章回体结构,通俗的文章,机智的点评,真实再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波澜壮阔的进程,叙述了元代的兴亡。自贴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忽必烈定国号为元,直至朱元璋建立明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