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苑传序

《易》说:“观察天体的分布运行现象,是为了观察时令的变化;观察礼教文化,是为了教化天下。”这么说,文化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远听上古三代,包罗统括百世,至于《坟》、《素》所记载的,就不知道说些什么了;《典》、《谟》以来,遗留下来的风尚可以述说。至于制作礼乐,物实升腾,音声飞扬,都是好事情,但表达没有文采,岂能达到远方!所以,孔子多才多艺,借鉴于二代而使其源归于正道;孔夫子本性与天道相合,修撰《六经》以维系人世。因而能够尽晓神理,明白教化,千古以来称为第一;治理国家,端正风俗,蕴藏功用于百代。圣人的这些著作,真正完美啊!下至春秋战国,道德沦丧,七十子释义乖戾。淹中、稷下和八儒、三墨这些学派各异,漆园、黍谷和名、法、兵、农各家不同,虽然雅致之文含义深奥,或许不够完善,但考察其遗迹,也都是贤明通达之流。那些遭到谗陷而被流放的臣子,途穷末路中的文士,道路坎坷而不投合,志向抑郁而不得申张,愤慨激励于山野之中,飞文呈送于朝廷门下,迅速从泥沼中奋起,自己登上青云之路,一朝从沉溺之处振作,千载流传遗风声名,这样的事情经常是有的。

  汉朝自孝武帝之后,特别崇尚诗文,从事文章写作的人很多,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扬雄是这些人中的俊杰。东汉文章之道更加兴盛,玩味辞章音声的人更多,班固、傅毅、张衡、蔡邕是东汉文人中的英雄。曹魏受命,特别喜爱文学辞赋。晋朝勃然兴起,没有改变前朝的功业。曹植、王粲、陈琳、阮王禹自负宏大的精思,卓然挺立于文学之林;潘岳、陆机、张协、左思擅长华丽的词章,耀眼灼目于文学之家。这些人都是高视当世,旁通儒学。虽然时代更替,内容形式屡屡变化,就好像六代一起弹奏,移风易俗的作用没有违背;各种学术流派竞相争逐,共同归于相同的道理。选遍前代英贤,这个时候最为兴盛。

  接下就是中原动乱,外夷交相入侵,僭越伪立者,一个接一个,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文章就被废止了。能够在战争之中深思默想,刀箭之下挥笔为文的,也不时地出现,像鲁征、杜广、徐光、尹弼之辈,扬名于赵地;宋该、封弈、朱彤、梁谠之类,在燕、秦受到推重。然而都受时间逼迫,战阵牵累,章奏符檄,文采粲然,可以一观;体察物理,抒写性情之作,则传之甚。不是他们的才能有优劣之分,而是时势造成的。至于朔方那个地方,小小的夷地,胡义周颂扬国都之作,足可以称得上宏伟富丽。小小的河右之地,学者与中原一样多,刘延明撰写的酒泉的铭记,可以说是清新典范之文。孔子说:“十户人口的私邑,必定有忠信之人。”这岂是空话?

  到了北魏,在北方沙漠建立王朝。南面包容了河、淮之地,西方吞并了关、陇。当时的文士,有许谦、崔宏、崔宏之子崔浩、高允、高闾、游雅等人,前后相继,名声和创作都很繁茂,词章义理典雅方正,有晋朝之遗风。到了魏孝帝太和年间,一心爱好文学,和汉武帝决然不相上下,超越曹丕,气质风韵高雅深远,独自创作艳丽词章。文士十分仰慕,都羡慕新的文风,声律音调很是不同,曲调尺度因而改变。辞章少有源头,语言多出胸臆,滋润古风,雕制新章,有所不中。因此,雅正艳丽合乎规范的奇文,文采华丽合乎对仗的妙章,经历了很多年,没有听说有独到之处。接着,陈郡人袁翻、河内人常景,晚年出类拔萃,稍稍改变这种文风。魏孝明帝继位,文学之风最为兴盛,学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却如凤毛麟角。孔子说:“才难。”不就是这样吗?这个时候,陈郡袁翻、袁翻的弟弟袁跃、河东裴敬宪、其弟裴庄伯、庄伯的同族兄弟裴伯茂、范阳卢观、其弟卢仲宣、顿丘李谐、渤海高肃、河间邢臧、赵国李骞,雕琢辞章,刻削妙文,都很有文采,皆称为大作。乐安孙彦举、济阴温子癉,都出身孤苦贫寒,迅速崛起。他们都能撰著繁茂华丽的词章,兴寄清新华美。和建安时期的徐干、陈琳、应蠩、刘桢,元康时期的潘岳、张协、左思、束皙相比,各擅一时。

  北齐自建立霸业开始,广泛延请俊才,开放四门像迎宾一样迎接他们,八方收拢以把俊才都收拢过来,邺都城里,俊才云集。河间人邢子才、钜鹿人魏伯起、范阳人卢元明、钜鹿人魏季景、清河人崔长儒、河间人邢子明、范阳人祖孝征、中山人杜辅玄、北平人阳子烈,都是文人之流。又有范阳人祖鸿勋,也参与文士之列。北齐文宣帝天保年间,李忄音、陆..、崔瞻、陆元规,都在中书省,参与掌管文诰。其余李广、樊通、李德林、卢询祖、卢思道,开始因文章而显名。齐孝昭帝皇建朝,常侍王..独擅文学之美。河清、天统的时候,杜台卿、刘逖、魏骞也参与诏书敕令。自从李忄音以下诸人,在中书省只是撰写任命官员的委任状和诏令,那些涉及到军事国政的文章,大多是魏收撰写的。到了齐后主武平年间,李若、荀士逊、李德林、薛道衡,都任中书侍郎,掌管制令。

  齐后主虽然沉溺于众多的小人之中,但是却很喜欢吟咏诗篇,幼小时曾读诗赋,告诉人说:“最终有没有人明白作诗的道理呢?”当初因为绘制屏风,敕令通直郎萧放和晋陵人王孝武,抄录古代贤人烈士和近代的轻糜艳丽的诗章,用来题写图画,皇上更加看重他。后来又追请齐州录事参军萧悫、赵州功曹参军颜之推一同入京任撰录,还依照齐朝旧例,称他们为馆客。萧放和颜之推想要扩大文学之事,又因为祖王廷辅助朝政,爱护重视颜之推,又托邓长..慢慢地劝说后主,对文学加以注意。武平三年(572),祖王廷奏请设立文林馆,于是又召集引荐文学之士,把这些人称之为待诏文学馆。祖王廷又奏请撰著《御览》,诏令祖王廷和特进魏收、太子太师徐之才,中书令崔吉力、散骑常侍张彤、中书监阳休之监督编撰。祖王廷等人奏请追令通直散骑侍郎韦道逊、陆义,太子舍人王劭、卫尉丞李孝基、殿中侍御史魏澹、中散大夫刘仲威、袁..、国子博士朱才,奉车都尉睦道闲,考功郎中崔子枢、在外兵部郎薛道衡、并省主客郎中卢思道、司空东阁祭酒崔德立、太傅行参军崔..、太学博士诸葛汉、奉朝请郑公超、殿中侍御史郑子信等人进入文林馆撰著,并敕令萧放、萧..、颜之推等人一同参与编撰体例。又命散骑常侍封孝琰、前乐陵太守郑元礼、卫尉少卿杜台卿、通直散骑常侍杨训、前南兖州长史羊肃、通直散骑侍郎马元熙、并省三公郎中刘珉、开府行参军李师上、温君悠进入文林馆,也让他们编撰书籍。后来,又命特进崔季舒、前任仁州刺史刘逖、散骑常侍李教贞、中书侍郎李德林接着进入文林馆待诏。不久,又诏令诸人各自举荐自己所认识的人,于是又有前济州长史李翥、前广武太守魏骞、前西兖州司马萧溉、前幽州长史陆仁惠、郑州司马江旰、前通直散骑侍郎辛德源、陆开明、通直郎封孝骞、太尉张德冲、并省右户郎元行恭、司徒户曹参军古道子、前司空功曹参军齐岂页、获嘉令崔德儒、给事中李元楷、晋州中从事阳师孝、太尉中兵参军刘儒行、司空祭酒阳辟疆、司空士曹参军卢公顺、司空中兵参军周子深、开府行参军王友伯、崔君洽、魏师謇等人,一并入文林馆待诏。又敕令仆射段孝言也进入文林馆。《御览》编撰完成之后,所有参与编撰的人也有不能待诏文林馆的,就交给所司安置。所以,这些交给所司安置的人,也有文学功底肤浅,依附亲戚朋友,胡乱相互荐举的人有十分之三四。虽然这样,当时从事文学的人,搜求个差不多了。另外,像广平宋孝王、信都刘善经之类的有三几人,若是论其才能,进入文林馆的诸位贤士也有十分之三四不如他们。

  周朝建立,适逢文运衰落,搜求散佚的文章于将要亡佚之时,征聘奇俊的文士好像惟恐不及。因此,苏亮、苏绰、卢柔、唐瑾、元伟、李昶一类人物,都奋起拼搏,自己挣得高官厚禄。然而苏绰的文章,努力追求质朴,于是就视魏、晋的文章为糠米比,视虞、夏之时的文章为典范,虽然其为文师法古文之美,但矫正过失不合时宜,因而没有能够通行于世。接着战车奔驰,平定荆楚,梁、荆之地的风俗,盛行于关中,轻狂疏简的人,斐然形成习俗,流连忘返。没有什么取法和舍弃。

  人有六情,秉承五常的精华;情感与六气相应,顺应四季的顺序。因为,文章的产生,是情感发自心中而产生的。而自汉、魏以来,下迄于晋、宋,文章体式屡屡变化,前代贤哲论述得很详细了。到了齐、梁之际,魏、齐之时,洛阳和江左,文章特别兴盛,彼此间的喜好崇尚,互有差异。江左声律激越,贵在清新绮丽;河朔词义耿直刚正,重在气韵质实。气韵质实就理义胜过文词,清新绮丽就文词胜过意旨。理义深奥便于为时所用,文采华丽适宜吟咏歌唱。这就是南北文章得失的主要方面。北朝的文章如果能够取南朝文章的清新,简化多余的字句,各自去除缺点,汇合南北朝文章的优点,就文采和内容俱为丰茂,尽善尽美了。

  梁朝自从大同年间以后,文章的雅正之道沦丧,逐渐和典雅规范相背离,争相显示新奇精巧。简文帝和湘东王开启淫荡放纵之途,徐陵和庾信分道扬镳。其意浅陋而音繁,其文隐晦而华丽,文词崇尚轻灵奇险,情意颇多哀怨愁思,用春秋吴季札评论音乐的标准来要规范,大概也算是亡国之音。

  隋文帝即位之初,常常认为文章要质朴,颁发号令,都除去轻浮华丽。然而,当时习俗崇尚词藻,多有淫荡艳丽。所以,宪台执行法令,屡屡词采飞扬。隋炀帝刚刚学习文学艺术时,对轻佻失于雅正有所非议,即位之后,一下子改变了当时的文体。《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都存有雅正之体,归之于典雅规范,虽然他所想的是骄纵淫侈,但文词并不轻佻淫荡。所以,当时的文学之士,就得到了依凭而取法其雅正。所谓能说的人未必能够去做,大概也是君子,不因为这个人而废止他的言论。

  自北周灭齐开始,到炀帝进入洛阳,四方安定,九州统一,江汉之地的杰出人才,燕赵之地的奇才俊士,都收罗在天网之中,成为大国的宝物。“言刈其楚”,一片好的也没有遗漏。雨水朝周围流,不能流出很远,人才难得,不也是这样的吗?当时的文人,受到当世称道的,则有齐人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河东薛道衡、赵郡李元操、钜鹿魏澹,陈人会稽虞世基、河东柳..、高阳许善心等人。他们或是在河朔享有高名,或是在汉南独占鳌头,都驰骋文采,位居高官。

  《魏书》叙述袁跃、裴敬宪、卢观、封肃、邢臧、裴伯茂、刑昕、温子癉等人的事迹为《文苑传》,如今只取温子癉一人,其他都分别附录于其家传。《齐书》叙述祖鸿勋、李广、樊逊、刘逖、荀士逊、颜之推等人的事迹为《文苑传》,如今只取祖鸿勋、李广、樊逊、荀士逊,其余也各自附录于其家传。《周书》没有设立《文苑传》,,如今取王褒、庾信置于此篇。颜之推最终从齐朝进入周朝,所以放在王褒、庾信的后面。颜之仪是颜之推的弟弟,所以放在颜之推传的后面。《隋书》叙述刘臻、崔..、王支页、诸葛颍、王贞、孙万寿、虞绰、王胄、庾自直、潘徽等人的事迹为《文学传》,如今将崔..、王支页、孙万寿捡出各自随其家传,其余的人编入这篇《文苑传》中,并且取虞世基、许善心、柳..、明克讠襄置于这些人前面,以备《文苑传》云云。

猜你喜欢
  四夷附录第二·欧阳修
  卷六十九·志第二十·礼乐三·宋濂
  ●卷一百四十八·徐梦莘
  第五十六回 贿内廷承办大典 结宫眷入长女官·蔡东藩
  二十九、读书与看报·包天笑
  王肃传·李延寿
  拜住传·宋濂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丁传靖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九·王世贞
  ●牧令书卷十 农桑下·徐栋
  中国历史上之名将·钱穆
  恰克图界约·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十二·佚名
  卷一·王溥
  四十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五十四·彭定求

        卷154_1 【江有枫一篇十章】萧颖士   江有枫,其叶蒙蒙。我友自东,于以游从。   山有槭,其叶漠漠。我友徂北,于以休息。   想彼槭矣,亦类其枫。矧伊怀人,而忘其东。   东可游矣,会之丘矣。于山于水,于庙于寺,

  • 江月松风集卷十二·钱惟善

    (元)钱惟善 撰渔村意丙穴渔来江尽头玄真卜筑更深幽对门灯火三家市何处烟波万里舟明月竹枝扬子夜西风木落洞庭秋棹歌一曲闲来往指电侬家鹦鹉洲芭蕉室为吴江上人赋手种芭蕉几见春緑阴绕屋不生尘能书懐素题诗徧到寺昌黎听

  • 第二十出 闹殇·汤显祖

    【金珑璁】〔贴上〕连宵风雨重,多娇多病愁中。仙少效,药无功。“颦有 为颦,笑有为笑。不颦不笑,哀哉年少。”春香侍奉小姐,伤春病到深秋。今夕 中秋佳节,风雨萧

  • 秋声集卷三·黄镇成

    (元)黄鎭成 撰○五言律春日山行杂兴【四首】出郭晴光远临高逸兴賖路经栖鹤地山入种桃家石顶寻云母松根饮雪花故人留宿处朝饭有胡麻山翁留客住自说乐余年日养分男舍春耕税主田雨泥朝过鹿山木夜啼鹃鸡黍烦相劳桃花出钓船

  • 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十·赵尔巽

      宗稷辰 尹耕云 王拯 穆缉香阿 游百川沈淮   宗稷辰,字涤甫,浙江会稽人。道光元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迁起居注主事,再迁户部员外郎。咸丰元年,迁御史。疏请饬各省实行保甲,略言:“州县宜久任,时日宜宽假,填写门

  • ●海东逸史卷九·佚名

    列传六王翊字完勋,号笃庵,慈溪人,后居余姚。少孤,为诸生,有智略。鲁王监国,翊与慈溪诸生王江同起兵海滨,与江上师为声援,授兵部职方主事。浙东不守,翊渡海(按小腆纪年,翊走海隅,王师购之急,囚其弟翃以招之。翃不屈死,翊泣曰:「是不负

  • 第九牌示天运(实则光绪)十五年十月十日一一一○七-五·佚名

    新竹县都城隍、监理醮务,告戒道众守则晋封威灵公、新竹县都城隍、监理醮务示酬恩庆成福醮,法坛供设斯堂。示尔在坛道众,各宜恪静端方,内则凛严斋戒,外维洁整冠裳,行止雍容有度,语言简讷有章。一切专司执

  • 顾时传·张廷玉

    顾时,字时举,濠州人。风流倜傥,有胆略。跟从太祖渡江,积功从百夫长晋升为元帅。攻取安庆、南昌、庐州、泰州,晋升为天策卫指挥同知。李济占据濠州,顾时跟从平章韩政讨伐,使之投降。进攻张士诚升山水寨,率小船绕过敌船,敌人在船

  • 卷二百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帝系考皇族明太祖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之数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疋紵丝三百疋纱罗各一百疋绢五百疋冬夏布各一千疋绵二千两盐二

  • 同治七年二月十六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习字一纸。坐见之客一次。围棋半局。至钟山书院送诸生上学。旋至尊经书院送上学。旋至黄昌歧处道喜,渠于十四日生子也,午刻归。坐见之客一次。雪琴搬至署内来住,与之一谈。中饭后阅本日文件,批校杜诗四叶。

  • 幽梦续影·朱锡绶

    幽梦续影序吾师镇洋朱先生,名锡绶,字撷筠,盛君大士高足弟子也,著作甚富,屡困名场,后作令湖北,不为上官所知,郁郁以殁,祖荫裟轺之年,奉手受教,每当岸帻奋麈,陈说古今,诲童发蒙,使人不倦。自咸丰甲寅,先生作吏南行,遂成

  • 卷一·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一钱塘程川撰易一统论经义一季通云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声音皆出于乾坤坤音麕以韵脚反之乃见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耦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尽只起于乾坤二画【程

  •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戴圣

    ——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原文】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2)。乐者,异文合爱者也(3)。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4),名与功偕(5)。 故钟、鼓、管、磬、羽、蘥、干、戚(6),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

  • 卷三百九十·佚名

    △初分不可动品第七十之五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都无差别。诸菩萨摩诃萨。为何所住发起无上正等觉心。作是愿言:我当趣证广大无上正等菩提。世尊,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二行相非二行相。能证

  • 禅要经全文·佚名

    失译人名在後汉录△诃欲品第一行者求道欲修定时。尔时法师应随根相行四摄道。示教利喜广净信戒。净信戒已次除六欲。所谓色欲。形容欲。威仪欲。言声欲。细滑欲。人相欲。著上五欲。令观可得不净之相。著人相欲。令观

  • 卷十·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屾峰宪禅师语录屾峰宪禅师语录卷十嗣法门人(智质 智原)同阅杂着横山净土诗序原夫净土惟心心净则土无不净圆修即性性圆则修无不圆斯净圆之性生佛同原觉迷一致但悟之则圣量都融昧之则凡情兢起于是前圣聿兴

  • 醒梦骈言·守朴翁

    又名《醒世奇言》,全书十二回,有清代刊本。书署“守朴翁编次”,然其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皆无可考。书中每回演写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均可在《聊斋志异》中找到对应篇目。可以说本书是一部根据《聊斋志异》原本改写的《白话聊

  • 佛祖统纪·志磐

    凡五十四卷。南宋志磐着。略称统纪。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全书主要阐明天台教学之传统,以南宋景迁之宗源录、宗鉴之释门正统二书为基础,仿史书纪传体及编年体增编而成。分为本纪八卷、世家二卷、列传十二卷、表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