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嘉兴大藏经 屾峰宪禅师语录

屾峰宪禅师语录卷十

嗣法门人(智质 智原)同阅

杂着

横山净土诗序

原夫净土惟心心净则土无不净圆修即性性圆则修无不圆斯净圆之性生佛同原觉迷一致但悟之则圣量都融昧之则凡情兢起于是前圣聿兴禅净爰立证修提单传直指当人在自肯而乃方亲摄一念横超果地离诸缘而始受用坠腰断臂惟知重法忘躯离句绝非抑见明宗合教洵夫道契真乘谶符大器者矣今则滥膺祖牒象狐莫辨于盲群秽厕僧伦钟釜难分于聩众宁不慨欤兹吾横山冰如禅宿髫年入道皓首成功三十载足不逾阃十万声昼夜无间喃喃吐偈尽广长之溪声历历孤明即清净之山色讵非道由一贯德被三根契理契机法法原明向上全修全性头头不昧本来以致刻期告众随念往生缁白固以钦崇禅净因之归一俾心灯焰续愈光先德之风竺土名标振启后昆之弊本怀畅于斯卷浅陋申于短言用施剞劂裨助津梁力勉真修公诸同事云尔。

东山丈室铭序

汾阳无业禅师曰看他古德道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脚铛中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我辈贪名爱利汩没世涂如短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妙喜曰灼然兄弟那时早有如此说话也更教他见我辈如今做处也好惭惶杀人看他二大知识法中龙象人天眼日真龙天推出接物利生尚以此言推重韬光晦迹者不以利物自居要知终身居深山是非等闲人所能为稍有动念尘劳萌心名利纵然勉强终成逗漏此间山深溪远林邃境幽净案明窗清茶白粥经年无事萦怀真可安贫乐道较他古人已是十倍受用不可不知足安分虽室中亲依少人当自念薄福所致慎勿嫌山深路僻况古之得道人单丁独处载录灯传者颇不少法昌遇一力挝鼓亮座主终老西山隐山自焚茅屋懒残不暇拭涕吾祖芙蓉和尚忤旨加刑怡然顺受迫念古人惭愧多矣谨书座右深自勉旃。

耿道符先生诗序

古之言诗者盖以敦德性修品节为重而风雅随之炼词琢句考声合度皆汉魏齐梁之绪余也读三百篇知雅颂各得其所非至性中流出能为万世法乎昔人论诗譬诸禅以顿渐大小诸乘例诗盛衰余则不然其说禅有顿无渐修有渐无顿顿渐之道惟悟能知而门外汉以诗论禅大有径庭论者不知也然诗之为法以性灵为旨静理为趣山川人物禽鱼草木悉我性灵中物喜怒哀乐言行品节本我性灵之全体既得性灵之全者则何禅之不在我耶道符耿先生为三韩开国靖南王嫡裔忠敏王之孙额驸悫敏公之大嗣君出自和硕柔嘉公主聪睿静默宽裕简重虽荣宠当世而车服素约与世澹如也燕居无事喜尝为诗精粹秀拔超然隽逸笔下无半点尘有高岑王孟之风所谓胸中固有而发乎性灵者在是矣试观今之登乐府趋骚坛者概不与之较量故不轻出示人其处世应物之暇与浮屠氏若有夙契醉心禅悦早知有向上事宗门关键透脱古今即禅者相对无敢撄其锋然虚容不少露予谓果地之再来人洵不诬也庚午夏余屡过私第憩书斋以手编所作诸什若干篇出示捧读之余每思属和但愧匪材故举夫德性品节之说而附诸篇末以垂不朽焉。

仁寿天逸和尚重修塔碑记

自达磨西来不传之旨发明震旦盖千有二百年其间法道盛衰不知有几而慧命所关惟系乎人人为载道之器得人其道光且大不得人其道不弘非道之有隐显而实载道之人之为重也由是观震旦五叶之裔班班灯录者皆间世伟人非等闲用世之才所能及古来立言治世特达之士日浮屠氏限于因果罪福小乘之说未尝深究心宗穷研教理无怪其所见异同即信从者亦未必皆具真知实见耳宋出大儒发明圣学虽以孔孟门墙自立而一着透脱处不出乎吾宗不传之旨盖浮屠氏之有补于名教益明矣但今禅道遍天下去圣日遥风斯下趋力愧不能挽良可慨也缅惟前贤芳躅既不可追而近代伟人愚以济下天逸和尚为法门载道重器足称后昆师表师早岁参夹山报恩两和尚后入夹山之室孤风峻拔卓立诸方于某年间驻锡都门戒坛仁寿二刹王公敬信缁素皈依三韩耿大护法栴林公靖南王嫡裔深信宗乘早契心要现身勋贵乘愿金汤弱岁礼师座下为弟子有年末后无缝合尖皆栴林公之力也余过私第盘桓日久及师往事切慕师之道行宗风因出所藏行述请尔为之记。

师讳本圆号天逸昭阳张氏子生而英拔智识过人幼具出尘之志弱冠游燕归即弃家求道诣参知识丙戌春过维扬东隐庵见玉如大师求度如喜师器宇不群复虑其世缘未断不允恳之再四方得脱白遂掩关阅楞严经如叩关问师经云累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师不明厥旨如命师出关往参夹山箬庵和尚师见箬问某甲生死不明乞师指示箬便打师礼拜箬又打自此疑情顿起寝食俱忘箬命为侍者师愈加精进箬于稠人中指曰此子他日磬室之光明幢也后参报恩玉林和尚随众打七正提话头玉将香板掷地作声师由此悟入玉对众曰尔辈参学能似者铁橛子方有少分相应后箬移磬山师归省箬便问汝从报恩来还解报恩也未师曰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箬曰如何是了然一句师曰适来只对和尚箬曰老僧不曾听得师拟进语箬连棒打出一日箬举世尊拈花命颂众退思师立颂上苑笙歌早蛾眉脂粉多临妆添一笑失却旧山河箬颔之缘师亲受深锥痛拶有年机辨纵横默许可书偈曰世界原同古镜阔火炉特地解翻身因是嫡骨相承者将此深心奉尘刹并衣拂源流嘱师师拜受辞归东隐未几闻箬庵和尚示寂师大恸哭拟奔丧因病遂止服心丧事毕寻往五祖谒同门千仞和尚盘桓累日临行千有堪笑先师无剩物只留一顶旧袈裟之句送师东归于某年之都门扫啸翁塔戒坛文公重师道行请师卓锡自后移住仁寿寺凡上堂入室提唱宗风奔走请益者日无虚晷即饱参宿学靡不叹服真法门之柱石克振济上家声于勿替也师平生与洞宗佛光和尚交最深一日光至师喜曰吾缘尽矣遂择日至期闻钟声趺坐趋寂阇维获五色坚固子道俗竞分供养师生于万历己未九月十五日入寂于康熙戊申七月十三日世寿五十腊二十一建塔于西山天台寺大南峪之麓兹因年远灵塔颓废弟子耿旃林公发心募资重为修建复其旧观成不朽事铭曰。

法流兹土诞生伟人为光明幢结大地春杨岐嫡脉磬室真子大道斯存恰只者是窣堵重扶卓立云际不涉春秋撑天拄地松杉环荫云山缥缈瞻之仰之为人天表

客窗赘语

吾人胸中不能变化容物动处便成执碍顿生人我皆少学问力耳少学问不是做诗做文字不得做甚些小事便见学问深浅此学问不从文字上学来竟是夙生带来的所以行时处处便到若从书上看来有书看不到则所行学问有时有有时无便有缺陷偏枯处因是知千古圣贤大经大传是吾胸中先有读时不过读自己的说个温故知新已落第二义了宗门道佛法向自己胸中流出始能盖天盖地此语若合符契如此何古之圣贤先获我心俾我甘居后尘不能并驱千古为恨耳。

题璞庵禅师茅屋卷

今之出世者始则脱离尘网而卒复撄世谛作泛泛庸缁虽称释种而仍俗鄙也知者不然如壮夫展臂师子游行伴侣不求奚藉他力岂泛泛者能测量哉璞公三间茅屋坐破蒲团我故知其不妄也昔隐山有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平生穿凿不相关焚之而去璞公抑得此意否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古人往矣我将奚问焉质诸璞公为之颐解。

题施宪章居士盆中树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渊明诗也读其诗知其人千古罕得特胸次无物耳夫人生世间日与物处未尝不为物累与物处不为物累读圣贤书则近之否则欲避车马喧已染林泉癖问所为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本来空洞元明何在也我于水北宪章施子得之施子处于阛阓门径虽不越俗而胸次别有一天居尝笃孝友睦邻戚盛年有长者风相对淡如俨心游于物初者予偶过斋头见其盆盎满架花石盈庭片山寸树澹远古雅摹仿出宋元诸家之右非复吴下阿蒙刻画手噫技进矣施子入乎其斋而嗒然忘我不知身在市嚣湫隘中出乎其斋而萧然无物不知志在摹石丛篁内直欲空天地间一切往来得丧超乎与造物者游又何一物之足为累也吾于施子有厚望焉。

募大悲像疏

此方教体只在音闻众生闻大士名号如雷入耳寤寐不忘此其验也若乃睹相生信能令众生瞻礼叹仰则像教之益可胜量哉海音上座久栖林下多经寒暑方将觅一座具地作把茅计床座之外期设大悲像供事之余曰子尚无个住处安用像为曰不然古人谓古镜阔一丈则火炉阔一丈像现则大地现矣又如某椰子一躯始终不离堂构况大士法身全露而翻令飘摇风雨中耶子合瓜赞善曰许子具一只眼即说偈曰法身现时大地现尘刹世界亦复然譬如心王及心所一念具足同现前。

南岳僧募方册大藏引

世尊四十九年不曾说着一字非扫荡言诠乃言诠不能到也古德云一大藏教是个注脚且道注脚个甚么这里透去不被注脚转方许途中受用南岳山头兴云浙江地面下雨东海龙王也须吃棒为甚嘉禾城中大藏不肯动着佛法到此殊不灵验敢告吾禾檀越之知音者决能别通消息则某之言又成注脚添足矣。

题募米疏

六赞禅人者乃丛林头陀苦行僧也尝跪诵金刚法华诸典集若有验而口终不为之启人谓之木讷而彼为之喜诵持辄无他想惟念丛林以饭僧为大佛事凡一举不如愿不假归昨乞武水获粟若干复欲他往予曰子既得陇何更望蜀耶赞禅曰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而况兹一小因缘索册便行予佳其猛烈为众即书此以授之。

芦沟桥募建茶棚施茶汤引

芦沟桥者乃都会之通衢士人商贾往来暑寒不辍车马负戴杂沓昼夜无分一行数十里仍乏小歇场盖有年矣兹江南愿山上人审行人也慨发难行心欲竖精进幢于斯地冬则暖汤御寒要使寒时发焰暑则清凉除热管教热处生冰赵州公案与保寿同参云门铺面待清平合拍苦酽茶浇开肺腑一滴清凉辣姜汤暖生肠肚半饷消寒愿力如山始信当人自肯福田似海岂道阿谁无分幸得卓锥有地仰

皇图普载之恩但今片瓦未成赖檀信倾囊之施茶棚顿举广结万缘宝所渐成全凭众手福利之因无烦饶舌是引。

屾峰宪禅师语录卷终

猜你喜欢
  卷第五·霁仑超永
  卷第一百三十·佚名
  卷十四·佚名
  第十六品·佚名
  难问品第二·佚名
  法句譬喻经利养品第三十三·佚名
  卷第三十七之上(露字号)·朱时恩
  致李石曾先生书·太虚
  卷十九·佚名
  无量寿经义疏·吉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佚名
  四十八、乾峰一路·慧开
  卷上·佚名
  卷第四·佚名
  卷上·道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杨序·佚名

    杨序雍正中,巡台御史夏公之芳有「台阳杂咏」百首传播艺林;东瀛风土,胪写略备。顾今昔情形不同,百余年来,内山日辟,风气益开。同治末,日本借番社起衅,朝廷命重臣经理其事;于是「开川抚番」之议起,移福建巡抚驻台主持大局。光绪元

  • 卷四百六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七牟融牟融有赠欧阳詹张藉韩翃诸人诗盖贞元元和间人也诗一卷春日山亭醉来重整华阳巾搔首惊看白髪新莫道愁多因病酒只缘命薄不辞贫龙鱼失水难为用龟玉蒙尘未

  • 列传五·薛居正

    赵在礼,字翰臣,涿州人也。曾祖景裕,祖士廉,皆不仕。父元德,卢台军使。在礼始事燕帅刘仁恭为小校,唐光化末,仁恭遣其子守文逐浮阳节度使卢彦威,据其城,升在礼为军使,以佐守文。及守文死,事其子。延祚为守光所害,守光子继威复为部将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九·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九年六月己酉朔签书枢密院事楼炤与东京留守王伦同检视修内司趋入大庆殿过斋明殿转而东入左银台门屏去从者入内东门过会通门由垂拱殿后稍南至玉虚殿乃徽宗奉老子之所殿后有景命殿复出至福宁殿即至尊寝

  • 宋史全文卷三十三·佚名

    宋理宗三丁酉嘉熙元年正月癸丑朔,御大庆殿受朝贺。免天基节上寿大宴。甲寅,初置财用司,诏京西、湖北制置使副给犒沿边战士有差。丁巳,天基节,群臣表贺。是夕,雷。戊午,乔行简乞免赐文臣宴以答天戒,从之。丙寅,诏以淮襄避地流民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六·佚名

    万历四十年六月甲子朔升刑部郎中杜应芳为河间府知府○升海州参将萧如蕙为宁夏东路副总兵宁夏副总兵王宣为神枢六营副将神枢十营佐击包良轼为大宁都司真定游击杨继武为湖广兴都都司蔡旗堡守备毛有伦为洪水游击补原任游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二·佚名

    万历二十一年七月癸丑朔以孟秋时享 太庙遣公徐文璧恭代○赐吏部尚书孙鑨乘传回籍○升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黄凤翔为南京礼部尚书山西左布政使陆万垓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推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孟一脉为应天府

  • 六朝通鉴博议卷二·李焘

    (宋)李焘 撰命陆逊讨平山越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定威校尉吴郡陆逊言于孙权曰方今克敌临难非众不济而山冦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定难以图逺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从之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阳贼帅费

  • 甄济传·刘昫

    甄济,字孟成,中山无极人,在卫州落户安居。年少失去双亲,天宝年间隐居在卫州青岩山,人们佩服他的操守德行,相约不到他隐居的地方打猎捕鱼。采访使安禄山上表推荐他,授试官大理评事,充任范阳郡节度掌书记。天宝末年,安禄山有谋反

  • 完颜宗雄传·脱脱

    宗雄,原名谋良虎,是康宗的长子。他刚出生时,世祖看见他很惊异,说“:这孩子风骨非同寻常,以后必定成为国家大器。”于是解下佩刀,让人常放在他身边,并说:“等他长大成人就让他佩带这把刀。”宗雄九岁能射奔跑的兔子。十一岁,射中

  • 茹太素传·张廷玉

    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1370)的乡试举人。上书合于皇上心意,被授予监察御史官职。六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以公平著称。七年五月应召为刑部侍郎。他向皇上写信说“:中书省里里外外共有百余个官署,都接受御史、按察使的监督

  • 近思録集注原序·茅星来

    子朱子纂辑周程张四先生之书以为近思録盖古圣贤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要实具于此而与大学一书相发明者也故其书篇目要不外三纲领八条目之间而子朱子亦往往以小学并称意可见矣先君子黙存先生尝手録是书俾不肖星来受而卒业

  • 卷十五·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五     宋 杨简 撰小雅五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爲宪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万福来

  • 卷八十二·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八十二     婺源江永撰鍾律    樂二補伏羲氏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劉昭續後漢志】 黄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昆侖之隂【應劭曰大夏西戎之國也】取竹於嶰谿之谷以生而空竅厚薄均者斷兩

  • 卷七十·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十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十宗庙制度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注蒉当为由籥如笛三孔伊耆氏古天子有天下之号也今有姓伊耆氏者 防说者以伊耆氏为神

  • 佛 法 与 美·太虚

    ──十七年冬在法国巴黎佛教美术会讲──一 美与佛的教训  二 佛陀法界之人生美  三 佛陀法界之自然美  四 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文学美  五 从佛法中流布到人间的艺术美  六 结论一 美与佛的教训佛

  • 佛说魔逆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摩诃菩萨不可计。及欲行天诸色行天净居天人。彼时世尊与无央数众会眷属。周匝围绕而说经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在于座中。翼从

  • 康范诗集·汪晫

    宋诗别集。1卷,附录3卷。汪晫著。此集为汪晫三世孙汪梦斗所编,“康范”为汪晫私谥之号。集末有汪梦斗跋语,称其诗词共70首,其余杂著亦曾辑得20篇,并《静观常语》30余卷,亡于兵火,唯诗词草本仅存,即为此集。原与汪梦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