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谔传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学问广博,能写文章。仕于齐国,任中书舍人,能言善辩,常常接待应对陈国的使者。周国平定齐国,任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文帝有帝王的志向操守,与之结交甚深。文帝为丞相时,待李谔十分亲近,向李谔询问得失。当时,天下屡有战乱,国家财物浪费很多,李谔上《重谷论》来讽谏。文帝采纳了李谔的建议。文帝受禅继位,李谔任比部、考功二曹侍郎,赐爵南和伯。李谔性格梗直方正,明达时务。升任书侍御史。文帝对群臣说“:朕当初任大司马时,常常请求在京城之外任职,李谔陈述十二条计策,苦苦劝阻,不许朕任外职,朕就决意留在朝中。如今这样的事业,全靠李谔的力量。”赐给李谔财物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零破弊,公卿死亡之后,子孙就将其爱妾侍婢嫁出卖掉,形成了一种风俗。就上书说“:臣听说追慕远风,慎待其终,人们的德行归于淳厚,三年不要改变,才能称之为孝。如今听说大臣之中,有的父祖亡故之后,时间不久,子孙无赖,就将其姬妾,嫁卖出去换取钱财。有一人这样做,就实在有损于风俗教化。妾虽然卑贱,但因亲自承接父祖衣履,应服重孝三年,这是古今惯例。岂能容许立刻脱去孝服,强行傅施粉黛,泣辞于灵牌之前,送付到他人室中?凡是见到这种情况的人,尚且伤心,何况作为人子,岂能忍受这些!还有一些朝廷重臣,职位声望都很高贵,平生交友,情如兄弟。等其亡没之后,就远如路人,早上听说旧友死讯,晚上就规劝其妾,方便时就嫁出去,以得人求聘为限。没有廉耻之心,背弃朋友情义。而且居家处理事务,可以移于官场,既然不能纠匡私欲,怎么能够赞助政务?”文帝观览李谔的上书而嘉奖他。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妾不许改嫁,从此开始。

  李谔又因当时文章崇尚轻薄,流宕忘返,上书说:

  “臣听说古代聪明的帝王教化百姓,必定改变其听到和看到的东西,防止其嗜好和欲望,堵塞其邪恶放荡之心,指示一条淳厚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百姓的根本;《诗》、《书》、《礼》、《易》,是进入道义的门径。故而能够家家孝顺慈爱,人人知道礼仪谦让,匡正民俗,调理风俗,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有上书献赋,制讠来镌铭的,都用来褒扬德行,述说贤哲,标明勋业,论证事理。只要不是责罚和奖励,就决不是徒劳无功。

  “下及后代,风俗教化渐渐衰落。魏国的三祖,更加崇尚文词,忽略君主的大道理,喜好雕虫小技。下面的人跟从上面的人,就像影随形响应声一样,争相显示文采,于是就形成一种风俗。江左齐、梁,这种弊病更为厉害,不论贵贱贤愚,只是务求吟诗咏赋。于是又丢掉了理而保存了异端,追逐虚无微末,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超不出月亮露珠这些形象,积案盈箱,只是风和云之类的景物。世俗用这些比较高下,朝廷要根据这些选拔官员。功名利禄之路既然已经开通,爱好崇尚之情就更加笃实。于是,闾里老少,贵游子弟,还不知道天干地支,就先撰写五言诗。至于羲皇、舜、禹的典章,伊尹、傅说、周公、孔子的学说,就不再关心,何曾听得进去!把高傲放诞看作清高虚无,把抒发情感作为勋业功绩,指责儒者的品德操行是古朴笨拙的,借助词赋而成为人格高尚的人。所以,文章日见繁多,政治日益混乱,确实是因为放弃了大圣的楷模,造成了把无用的当作有用的局面。丢弃根本,追逐末节,遍布整个华夏境内,互相学习效法,时间越久就越加盛行。

  “大隋承受天命,圣道始兴,罢黜浮艳的文词,遏止华丽的伪饰。不是胸藏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就不能成为官员,侧身官吏之列。开皇四年(584),颁诏于天下,公私文章翰墨,都应据实而录。这一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交付有司追究其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明白了正道,没有人不仰慕古代典籍,放弃华艳绮糜,选择古代帝王的好典章,行大道于当世。

  “如今听说边远州县,依然继承那种凋敝的世风,选择官吏,举荐人才,不遵循法典规则。宗族同党称赞其孝顺,乡里归于仁爱,要学习就一定学习古代典籍,交往而不随随便便的人,就被摒斥在门外,不加录用;学习不依据古人,追逐世俗,随从时议,写轻薄浮艳的文章,结交朋党而追求名誉的人,就选拔为官吏,举荐到朝廷。大概是因为县令、刺史不推行风化教育,还夹杂私情,心里没有公道。臣既然忝居宪司,就应尽纠察之职。如果听到风声就弹劾,恐怕要有很多人触犯刑律。请求勒令有司,广泛加以搜求寻访,如有这样的人,就陈述情状送达宪台。”

  李谔又因为做官的人喜好自高自大,再次上书陈说其弊端,请求加以纠罪贬黜,以惩戒风范。文帝把李谔前后的奏章颁布天下,四海之内都趋于风教,深刻地革除了弊端。李谔任职数年,务求存其大体,不崇尚威严刚猛,因此没有刚正的美誉,而是心存匡谬纠正的志向。

  邳公苏威认为临近官道的店家,乃是求利之人,从事的行业卑污杂乱,不合乎重农的道理,于是就奏请减少,将店家遣归家乡务农。有人愿意依旧开店,就在他们所在的州县,附录于城市的户籍,仍然命令他们拆去原来的店铺,远离官道,限期办理。时逢寒冬,没有人敢于诉说。李谔因出使别的地方,见到他们这样,认为农民和工人各有其业,各自依附所安之业,行旅中的店铺和集市上的酒楼,自古以来就不一样,就是附属于城市户籍,在道理上也行不通。况且,临道店铺是行旅的依托,岂能容许一朝废除?拆除临道店铺,白白劳动扰乱百姓,不合于事理。就擅专裁决,令一切依旧。出使回京到了朝堂,然后才奏知文帝,文帝认为他处理得很好,说:“体察国家的大臣,应当这样。”

  后来,李谔因为年纪大了,出京任通州刺史,甚有德政,人们都心悦诚服。卒于官任。

猜你喜欢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欧阳修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一·焦竑
  唐鉴卷十·范祖禹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五·佚名
  ●南疆绎史勘本卷九·温睿临
  一四五六 广西巡抚陈用敷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浦阳人物记原序·宋濂
  历代名贤确论卷六·佚名
  卷四十四·佚名
  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周作人
  周朗传·沈约
  汉高祖本纪·欧阳修
  梁纪一 高祖武皇帝天监元年(壬午、502)·司马光
  卷九十三·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忠介公泰不华(顾北集)·顾嗣立

    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为赐今名。世居白野山,其父塔不台始家台州。兼善年十七,江浙乡试首荐。明年至治改元,赐右榜进士第一,授集贤修撰,累转监察御史。顺帝初,与修宋、辽、金三史,擢礼部尚书。至正八年,方国

  • 韩琦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

  • ●卷九十二·徐梦莘

      靖康中帙六十七。   起靖康二年四月九日戊辰,尽十日乙巳。   邦昌遣谢克家来归大宋受命之宝於帅府太后遣侄权卫尉少卿孟忠厚赍书劝进於大元帅。   《书》曰:吾自处道宫垂三十载乃者都城失守二帝北迁无事悲摧

  • 卷第十三·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六刘宗周(子汋)刘宗周(子汋)刘宗周字启东,号念台,山阴人;学者所称蕺山先生也。父坡,为诸生。母章氏,妊五月而坡亡;既生宗周,家酷贫,携之育外家。后宗周大父老疾归

  • 读礼通考卷五·徐乾学

    丧期五斩衰三年中丧服爲人后者【疏案丧服小记继别为大宗继祢为小宗大宗即下文为宗子齐衰三月彼云后大宗者则此所后亦后大宗者也】【马融曰受人宗庙之重故三年】【雷次宗曰此文当云为人后者为所后之父阙此五字者以其所

  • 卷之一百八十九·佚名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乙卯朔 上御奉天殿策试举人制策曰事神之道志人之心莫不同焉虽然始古至今凡所祀事必因所以而乃祀焉然圣贤之制礼有等杀自天子至于臣民祭礼之名分限之定其来远矣其主祭者又非一人然而笃于敬者甚多有且

  • ●绎史摭遗卷四·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浙东监国诸臣列传于颍庄元辰李长祥(章有功)徐孚远(沈光文)王思任王玉藻李山吴从鲁何弘仁刘穆(子肇绩、肇勷、吴邦璇、张国纪、谢震龙)鲁监国画江之役,向以为张公玉笋之勋也;而实自于公九瀛,始湛然明节。史乘

  • 一二八三 陕西巡抚巴延三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二八三 陕西巡抚巴延三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陕西巡抚臣觉罗巴延三跪奏,为奏闻事。窃照各省抽改《通鉴纲目续编》,应于年终汇奏。臣查陕西省于乾隆四十八、九,五十、一等年据各属查缴

  • 象台首末卷五·胡知柔

    (宋)胡知柔 编○谥札赐谥省札承议郎干办行在诸司胡知柔札子知柔一介谬庸误蒙拔擢伏念先父夣昱于寳庆初任大理评事值有诏求直言时真公德秀魏公了翁洪公咨夔相继明辩济邸事而先父身为法官亲阅案牍遂上疏极论请亟行追赠褒

  • 熙宗本纪·脱脱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名叫..,本名叫合剌,是太祖阿骨打的长孙,景宣皇帝的儿子。母亲是蒲察氏。天辅三年(1119)己亥岁出生。天会八年(1130),谙班勃极烈杲逝世,太宗很长时间没有决定接替人选。十年(1132),左副元帅宗翰、右

  • 卷七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七十七雍正七年正月上谕二十二道初五日奉上谕台湾地方远隔重洋全在道府厅县各得其人而该员又须熟悉其风土情形殚心办理於地方始有裨益向例文员俱以三年为满後经原任总督满保条奏请将

  • 卷一百九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经籍考集【诗集上】【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以无文而独有诗及有文而诗仍独行者别为诗集一类今所采録悉仍其例宋史艺文志不立诗集类辽金元

  • 陈辛恒·周诒春

    陈辛恒 字醒盦。年三十一岁。生于江苏松江。兄铭恒。任上海美孚油公司事。永久住址。苏州天赐庄十三号。已婚。子一。初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及尚贤堂。并任该堂教员。光緖三十年。自费游美。入温达必大学。习理理。

  • 四十一年·佚名

    (乙未)四十一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春正月1月1日○朔戊戌,敎曰:「歲事方新,東作不遠,此時勸農,在所當先。被災設賑處,亦宜申飭,自政院,措辭下諭。」政院代撰傳敎,頒示八路。1月6日○癸卯,以李晩成爲大司成,李眞儒爲修撰,趙鳴謙爲掌令,李秉

  • 士虞礼·佚名

    士虞祭之礼:用一只豕致祭,将豕的左半边置于寝门外的西边烹煮,面向东。烹煮豕的灶的南边依次是烹煮鱼的灶和烹煮干肉的灶,以北为上。炊黍稷的灶设在东墙下,面朝西。设弃水之器——洗于西阶的西南边,盥洗之水放在洗的西边,盛物

  • 放洋寰游启事·太虚

    近曾以开全国佛教会议及筹设中国佛学会方案,贡献全国缁素,至成效若何,须待先进耆硕,同辈贤俊,后起英髦为共同之努力。在太虚个人,仅能掬示此对于中国佛教之忠诚耳!兹因须践赴德讲学之宿诺,并经缅甸、锡兰商来岁在仰光,后年在印

  • 金匮发微·曹颖甫

    《金匮要略》注本。曹家达(颖甫)注。作者之注文力求结合个人临床心得,予以提要钩玄,分析精义,并针对《金匮》原文存在错讹或脱漏予以校订,并纠正了前人一些错误或释义不当的注解。此书初刊于1936年,1956年上海千顷堂

  • 书集传·蔡沈

    《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