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 卯字号的名人二
这里第二位的名人乃是陈独秀。他是蔡孑民长校以后所聘的文科学长,大约当初也认识吧,但是他进北大去据说是由于沈君默(当时他不叫尹默,后来因为有人名沈默君,所以他把口字去了,改作尹默,老朋友叫他却仍然是君默,他也不得不答应)的推荐,其时他还没有什么急进的主张,不过是一个新派的名士而已,看早期的《青年杂志》当可明了,及至杂志改称“新青年”,大概在民六这一年里逐渐有新的发展,胡适之在美国,刘半农在上海,校内则有钱玄同,起而响应,由文体改革进而为对于旧思想之攻击,便造成所谓文学革命的运动。到了学年开始,胡适之刘半农都来北大任教,于是《新青年》的阵容愈加完整,而且这与北大也就发生不可分的关系了。但是月刊的效力还觉得是缓慢,何况《新青年》又并不能按时每月出版,所以大家商量再来办一个周刊之类的东西,可以更为灵活方便一点。这事仍由《新青年》同人主持,在民七(一九一八)的冬天筹备起来,在日记上找到这一点记录:
“十一月廿七日,晴。上午往校,下午至学长室议创刊《每周评论》,十二月十四日出版,任月助刊资三元。”那时与会的人记不得了,主要的是陈独秀,李守常,胡适之等人。结果是十四日来不及出,延期至廿一日方才出第一号,也是印刷得很不整齐。当初我做了一篇《人的文学》,送给《每周评论》,得独秀覆信云:
十八日下午,至箭竿胡同访仲甫,一切尚好,唯因粗食故胃肠受病。”在这以前,北京御用报纸经常攻击仲甫,以彼不谨细行,常作狭斜之游,故报上纪载时加渲染,说某日因争风抓伤某妓下部,欲以激起舆论,因北大那时有进德会不嫖不赌不娶妾之禁约也,至此遂以违警见捕,本来学校方面也可以不加理睬,但其时蔡校长已经出走,校内评议会多半是“正人君子”之流,所以任凭陈氏之辞职,于是拔去了眼中钉,反动派乃大庆胜利了。独秀被捕后,《每周评论》暂由李守常胡适之主持,二人本来是薰莸异器,合作是不可能的,但事实上没有别的办法。日记上说:
“大著《人的文学》做得极好,唯此种材料以载月刊为宜,拟登入《新青年》,先生以为如何?周刊已批准,定于本月二十一日出版,印刷所之要求下星期三即须交稿,唯纪事文可在星期五交稿。文艺时评一阑,望先生有一实物批评之文。豫才先生处,亦求先生转达。十四日。”我接到此信,改写《平民的文学》与《论黑幕》二文,先后在第四五两期上发表。随后接连地遇见“五四”和“六三”两次风潮,《每周评论》着实发挥了实力,其间以独秀守常之力为多,但是北洋的反动派却总是对于独秀眈眈虎视,欲得而甘心,六月十二日独秀在东安市场散放传单,遂被警厅逮捕,拘押了起来。日记上说:
“六月廿三日,晴。下午七时至六味斋,适之招饮,同席十二人,共议《每周评论》善后事,十时散。”来客不大记得了,商议的结果大约也只是维持现状,由守常适之共任编辑,生气虎虎的《每周评论》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有几期里大幅的登载学术讲演,此外胡适之的有名的“少谈主义多谈问题”的议论恐怕也是在这上边发表的。但是反动派还不甘心,在过了一个多月之后,《每周评论》终于在八月三十日被迫停刊了,总共出了三十六期。《新青年》的事情以后仍归独秀去办,日记上记有这一节话:
“六月十四日,同李辛白王抚五等六人至警厅,以北大代表名义访问仲甫,不得见。”
“九月十七日,知仲甫昨出狱。
“十月五日,晴。下午二时至适之寓所,议《新青年》事,自七卷始,由仲甫一人编辑,六时散,适之赠所著《实验主义》一册。”在这以前,大约是第五六卷吧,曾议决由几个人轮流担任编辑,记得有独秀,适之,守常,半农,玄同,和陶孟和这六个人,此外有没有沈尹默那就记不得了,我特别记得是陶孟和主编的这一回,我送去一篇译稿,是日本江马修的小说,题目是“小的一个人”,无论怎么总是译不好,陶君给我加添了一个字,改作“小小的一个人”,这个我至今不能忘记,真可以说是“一字师”了。关于《新青年》的编辑会议,我一直没有参加过,《每周评论》的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只是客员,平常写点稿子,只是遇着兴废的重要关头,才会被邀列席罢了。
猜你喜欢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司马迁 卷四百一·列传第一百六十·脱脱 ●卷七十七·徐梦莘 卷十九 崇祯十六年癸未·计六奇 卷之七十八·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八·佚名 稽古録卷五·司马光 第九卷 元·缪荃孙 绎史卷一百二十五·马骕 卷八 邻交志下二·黄遵宪 提要·张廷玉 陆睿传·魏收 卷一百八十七·杨士奇 卷九十·赵汝愚 卷首·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