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于谨传

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引。为人深沉而有见识,略略浏览一些经籍史书,特别爱好《孙子兵法》。闲居在家,没有做官的想法。遇到有人劝时,他就说:“州郡一类职务,向来为人所鄙视的,公卿一类高位,须等待时机。”太宰元天穆见了后,感叹地说“;真是王佐之材啊!”

  待破六韩拔陵为首在北境叛乱时,援引蠕蠕作为后援,大行台元纂领兵讨伐,他一向听说于谨的名声,便请他当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蠕蠕败逃出了塞外,元纂令于谨追击,前后打了十七场战斗,全部招降了敌军部众。后来曾率领车骑出塞侦察敌情,突然铁勒部几千骑人马奔驰而来,于谨因为寡不敌众,便将车骑分散开来,让他们藏入树丛深草之中,又派人登山指挥,就像是指挥部众分开的样子。贼军望见后,虽然也怀疑有伏兵,但他们倚仗人多势众并不害怕,便继续向于谨进逼。于谨过去经常乘坐两匹骏马,一紫一黄,敌军早就熟悉了,于谨便让另两个人各乘一匹马,突围而出。敌人以为于谨跑了,争先恐后去追赶。于谨便集合其余人马,攻击敌军的追骑。敌军只得逃走,于谨人马因而得以入塞。

  正光四年(523),行台、广阳王元深兴师北伐,请于谨为长流参军。他特别以大礼迎接,派他的世子佛瞓拜迎。于是,于谨随广阳王打败了敌军主师斛律野谷禄等。于谨又请求前往敌营中劝降。于谨懂得几国的语言,便单骑进入敌军营垒,向他们表达朝廷的恩惠和信用,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也列河等三万多户均归附朝廷,率领部族进迁。广阳王和于谨到析郭岭迎接他们。于谨说:“拔陵的军队还很多,听说也列河等来归附,一定会前来袭击的。如果被他们先占领险要地方,就难以和他们争斗。如今我们用也列河作为诱饵,他们必定竞相前来抄掠,我们先设下埋伏等待他们,必定轻而易举地击败他们。”广阳王听从他的计策。拔陵果然前来攻击,他们在析郭岭上打败也列河,部众都陷入敌军围困之中。这时,于谨的伏兵四起,敌军大败,于谨全部收降了也列河的部众。

  孝昌元年(525),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礼。当军队到达白牛逻时,正赶上章武王被鲜于..礼所杀,他们便将军队停留在中山。侍中元晏在灵太后面前诽谤说:“广阳王领军盘桓不肯前进,显然坐等时机,有非分之想。他身边又有个于谨,智谋过人,充当他的主谋,恐怕他们不是陛下的忠臣。”灵太后便传旨,让人在尚书省的门外设立榜文,招募能够捕捉于谨的人,表示将给予重赏。于谨听说后,请求前往朝廷直接披露自己的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于谨便直接来到榜下,揭榜说:“我知道这个人。”众人一起查问他。于谨说“:我就是于谨。”官员们把这件事奏明朝廷。灵太后见到于谨后,大为恼怒。于谨详细陈述广阳王如何忠于朝廷,并说明军队停留在中山的原因。灵太后这才释放了他。

  后来于谨又跟着尔朱天光与北齐神武帝在韩陵山对战,尔朱天光战败,于谨因而进入关中。

  周文帝到夏州时,让于谨当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长史。当贺拔岳被害时,周文帝前往平凉。于谨对周文帝说“:关中是秦汉的旧都城,自古号称‘天府’。如今如能占据各个要害之地,招集四方英雄好汉,足以观察时局的变化。况且天子在洛阳,被群凶所逼迫。你请求朝廷迁都关内,然后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啊!”周文帝听后,大为高兴。正好朝廷传令让于谨任关内大都督,于谨因此上奏迁都关中的计策。

  魏帝西迁之后,于谨仍跟从周文帝攻打潼关,攻破了回洛城,并被任命为北雍州刺史,晋爵位为蓝田县公。大统三年(537),大军东征时,于谨为先锋,进军攻下弘农郡,抓住了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齐神武帝到沙苑时,于谨奋力作战,晋爵为常山郡公。他又跟随到河桥作战,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再升任太子太保。芒山之战时,大军出师不利,于谨率部假降,列队立于路的左侧。神武帝乘胜向北追击,并不防备。于谨便从背后攻击,敌军大为惊恐。这时,独孤信又收兵从后面奋力攻打,神武帝军中大乱,因此西魏大军得以保全。大统十二年(546),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领司农卿。当侯景前来归附,请求派兵援助时,于谨进谏说,侯景的真心难以揣测,可是周文帝不肯听从。不久于谨又兼大行台尚书、大丞相长史,领兵镇守潼关,并被加授为华州刺史,赐给他用黑黍和香草酿成的美酒一尊,玉王圭、玉瓒一对。不久又被任命为司空。恭帝元年(554),任雍州刺史。

  当初,梁元帝在江陵继位时,曾秘密地和北齐联络,准备侵扰西魏。梁元帝哥哥的儿子岳阳王鮞当时为雍州刺史,他因为梁元帝杀了他哥哥誉,便有了仇隙,把所据有的襄阳来投降西魏。朝廷命令出兵讨伐梁朝。周文帝在青泥谷设宴为于谨饯行。长孙俭问于谨“:替萧绎设想该采取哪种计策?”于谨说“:显耀军威于汉、沔,倾其全力以渡江,直上攻占丹阳,是他的上策;迁移城郭中的居民,退守子城,等待援兵到达,是他的中策;如果难以迁移人口,坚守城郭,是他的下策。”长孙俭问“:判断萧绎会采用哪种策略?”于谨说:“肯定采用下策。”长孙俭问“:什么原因?”于谨回答“:萧氏占据江南,已绵延几代人之久,正好中原地区多事,没来得及对外扩张。又因为我们有北齐这个外患,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力量难以分开。况且萧绎为人懦弱而且没有谋略,多怀疑虑,难作决断。愚蠢的人难以考虑事情的始因,都贪恋安居城池,他既然厌恶迁移,当然就要坚守外城。所以肯定采用下策。”于谨命令中山公宇文护和大将军杨忠等先占领江边渡口,断绝梁人的退路。梁人在外城树立起木栅,一圈周长六十里。不久于谨兵到,他命令全军将城团团围住。过了十六天,外城被攻破,梁帝只得退保子城。第二天,梁元帝率领太子以下文武百官,自缚出城投降。不久于谨便将他们全杀掉了,俘获城中男女十多万人,收了梁朝府库中的所有珍宝,得到宋时制作的浑天仪、梁朝的日晷、铜表、魏国的相风鸟、铜盘龙趺座、大玉直径四尺,周围长七尺以及各种车驾,帝王所用各种器物献给朝廷,军队没有私留一点东西。同时,立萧鮞为梁帝,统领全军凯旋。周文帝亲自来到于谨的府中,设宴畅叙,极为欢乐。赏于谨奴隶一千人和梁朝的一些宝物,并有金石丝竹器乐一部,加封为新野郡公。于谨坚决辞谢,但周文帝不允许。周文帝又令乐官制作了《常山公平梁歌》十首,让乐工演奏歌唱。

  于谨认为自己久担重任,掌握大权,如今功名已就,愿意保有悠闲的生活,便献上先前所乘的骏马和所穿的铠甲等物。周文帝明白他的心意,便对他说:“如今强敌未灭,你怎能便想独善其身呢?”终于不肯接受。建立六部官制时,于谨被任命为大司寇。

  当周文帝死时,孝闵帝年纪尚幼。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遗命辅政,但他的声名和职位一向比较低下,众位高官都想执掌朝政。宇文护十分忧虑,便秘密拜访于谨。于谨说“:我往昔承蒙丞相殊遇和眷顾,今日必当以死抗争。如果对着众官定下大计,您一定不要谦让。”第二天,众位公卿聚会商议,于谨说“:往昔帝室行将倾覆,外境艰难,丞相立志保存皇室,匡救于危难之中。今日上天降下灾祸,丞相突然抛下百官而去,嗣子虽然年幼,但中山公是丞相的亲侄子,并且受命辅助嗣子,军国大事,理当由他总管。”于谨说话时声色俱厉,众人心中都惊惧不已。宇文护说:“这是我家的家事,我怎么敢推辞责任呢?”于谨原是和周文帝同列的朝官,所以宇文护一向十分敬重他。这时,于谨便站立起来,说道“:贤公如果愿意统理军国大事,我们这些人也就有了依靠了。”于是,他便向宇文护作拜。众公卿迫于于谨的压力,也只得拜见宇文护。这样,众公卿才作了决定。

  孝闵帝即位,晋封于谨为燕国公,食邑万户,晋升太傅、大宗伯,和李弼、侯莫陈崇等参议朝政。当贺兰祥征讨吐谷浑时,明帝命令于谨遥控指挥这支军队,传授作战的方略。

  保定二年(562),于谨以年老为由,请求朝廷让他退休养老,但不被允许。保定三年,让于谨成为朝中的三老之一,于谨坚决辞谢,又不得许可。赐给他延年杖。武帝亲临太学向三老进食。当三老入门时,皇帝迎拜于屏门,三老当即答拜。有关官员在中庭设下了三老的座席,面朝南。太师、晋国公宇文护登阶,陈设席位,铺好小几。三老入席,面朝南,靠小几坐下,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大司寇、楚国公宇文宁登阶,正鞋。皇帝登阶,站立在绘有斧形纹的屏风前,面向西。有关官员送来食品,皇帝跪着陈放酱豆,亲自卷衣袖割切食物。三老吃过以后,皇帝又亲跪向他们送爵(酒杯),以酒漱口。(古代一种礼节,《礼记·乐记》“执酱而馈,执爵而..”)礼毕,有关官员撤下这些东西。皇帝面北站立问治国之道。三老便从席上站立起来。皇帝说:“我辱当天下重任,自知缺少才能,不知治理国政的要术,请诸公教诲。”三老答道“:木材经过绳墨以后就方正了,国君听从劝谏就是贤明的君主,自古以来的明君圣主,都是虚心听从劝谏,从而知道得失之处,天下因此而得安定,愿陛下经常想到这一点。”又一位说:“治国之本,在于忠信之道。古人可以没有食物,可以没有军队,但却不可以去掉信用。国家的兴废,无不因此而造成,请陛下谨守而不要失去。”又说:“治国之道,必须有法则。法,是治国的制度,不可以不公正。公正表现在赏罚方面,如果有功劳的就要奖赏他,有罪的一定要惩罚,那么做好事的人就越来越多,做坏事的就越来越少。如果有功劳不奖赏,有罪过不惩罚,那么天下就会善恶不分,下边的人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又说:“言论和行为,是立身的根基。说过话,行动就要跟上,诚恳地希望陛下认真记住。”三老说完后,皇帝再次向他们拜谢,表示接受教诲。三老也答拜,礼仪完毕后才离开。

  当晋公宇文护东征时,于谨正在生病,宇文护因为于谨是久经沙战的老将旧臣,所以还是请他一起出征,以便经常请教谋略。东征回朝后,赏赐给他钟磬一部。天和二年(567),又得赏赐安车一辆,不久又任他为雍州刺史。天和三年,逝世,享年七十六岁。周武帝亲临致哀,传旨让谯王俭监护治丧诸事,并赐给缯一千段,粟、麦一千斛,本官衔外,加封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为“文”。下葬时,自王公以下爵位的官员,都送到郊外。并配祭在周文帝的庙堂中。

  于谨很有智谋,又善于侍奉皇上。他名声职位虽都很高,但自己却越加谦逊,自我约束。每次朝见皇帝,来往随从不过两三骑而已。朝廷中凡遇到军国要事,大多和于谨商议处置办法。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信任,自始至终都一样,没有人说过他的坏话。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几个儿子,务必常想到清静寡欲,功成身退。他年纪活得很长,朝廷礼遇十分隆重,子孙成群,都成为有名声有地位的人,这种情况,当时没有人可以相比的。他的儿子萛继承了他的爵位。

猜你喜欢
  卷三·李心传
  卷五·程俱
  后汉光武皇帝纪六卷第六·袁宏
  平定三逆方略卷三·佚名
  卷二·佚名
  卷之五百三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二十 列传二十·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四 列传四·纪昀
  史记正义序·司马迁
  卷三·张廷玉
  卷三十·阿桂
  卷十七·佚名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吕思勉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吕思勉
  十八·沈从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毛先舒

    ○总论维诗作诂,赜有烦名,六艺群纬,义洽理备,均以宣其堙郁,节其波荡,陈美以为训,讽恶以为戒,上既足以彰知贞淫,而下亦得婉寓怨讥,而亡所讳。故乃微之以词指,深之以义类,之以风力,调之以匏弦,质之以捡括,文之以丹彩。用之当时,感人灵

  • 卷第一·一然

      前漢宣帝五鳳(甲子)四新羅第一赫居世姓朴卵生年十三甲子即位理六十年俅娥伊英娥英國號徐羅伐又徐伐或斯羅或雞林之譌至脫解王時始置雞林之號甘露(戊辰)四黃龍(壬申)元帝初元(癸酉)五永光(戊寅)五建昭(癸未)  六新羅高麗甲申

  • 卷之二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十·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六月。癸未。谕军机大臣等、左宗棠等奏、查明澎湖失事员弁。请旨分别惩处一摺。此次澎湖失事。该处文武员弁。未能竭力固守。致被法兵攻陷。实属咎无可辞。据奏该处向无城郭。与失守城池者有闲。

  • ◎教育部·费行简

    教育,为第一穷部。富有势力者,类唾弃不顾。每月廿五支发薪费,内陆海三部,例领现金,以有军警关系也。他部署则搭发纸币;惟教育部不但无一毫现金,且积欠亦难望补发,盖以学生为人轻视也。自五四运动,轩然大波,学生头角崭然大露,教育

  • 第二二六切结状光绪十四年二月初十日一一五○八--五·佚名

    新竹县经书三十人具结:实无承办及代办英商租置园地事件具切结状,案下经书陈畴等,今当大老爷台前,结得畴等实无承办及代办「同治五年间前淡厅王任内,英商赞达永远租置民人王国治园地契字,请盖印」卷宗可

  •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佚名

    五五四 寄谕各省督抚实力访查《一柱楼诗》等应毁各书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奉上谕:逆犯徐述夔身系举人,且自其高曾以来均在本朝食毛践土,厚泽涵濡,

  • 王延之传·萧子显

    王延之字希季,是琅笽临沂县人。祖父王裕,在宋朝曾任左光禄仪同三司。父亲王升之,官都官尚书。王延之早年就过继给伯父秀才王粲之。王延之少年时就沉静寡言,不太与人往来。州里聘他做主簿,他不去。推举他当了秀才。被授予北

  • 学庸正説卷下·赵南星

    中庸正説下自诚眀谓之性章此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以立言谓夫子所谓诚者与诚之者是性教之説也盖诚者由诚而入徳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也天命之谓性而此则纯乎天命之性不谓之性而何诚之者由明而入先明夫善而后能实其善者

  • 朱序·邱濬

    琼山丘文庄采文公朱先生之言,次之为学的,授先生之九世孙训导祯,祯之子经历燔受而藏之,乃请于婺令郭濂因为之梓。藏于家,岁久漶漫,版几尽废,燔之曾孙诸生崇沐,以锓先生语类、近思录及全集、楚词注、家礼、韩文考异诸书之暇,旁及

  • 卷六·范处义

    钦定四库全书 诗补传卷六     宋 范处义 撰 王 周之始盛也文王位止西伯未尝称王而二南之化被于天下周之既衰也平王以後虽为天子而王风之诗仅同列国此二南与王风名同为风实则不同也风之名既同於列国而加以王之

  • 卷二十五·鄂尔泰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五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周官义疏卷二十五春官宗伯第三之九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正义郑氏康成曰永长也贞正也

  • 佛法大系·太虚

      一 人天乘 二 小乘法 三 大乘法  古今诸德判释如来一代时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种种数目不一而足,今总括之分为大小二乘与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系大小乘之出世阶梯,或大小乘之化他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一六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讲堂。作如是论。诸尊。如世尊说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若知二边者于中永无著说名大丈夫不顾于五欲无有烦恼锁超出

  • 卷第四十七·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十七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随眠品第五之三如前所辩六随眠中。由行有殊见分为五。名先已列。自体如何。颂曰。我我所断常  拨无劣谓胜非因道妄谓  是五见自体论曰。由因教力有诸

  • 续高僧传序·佚名

    续高僧传序如来正法眼藏。嘱付罗汉僧。或从心地发明。或向耳根参会。妙观察智。处处灵通。虽来路稍殊。然入门元一也。余尝读高僧传。慨想久之。既面目之俨存。又神明之玄契。心之所会。手若传之。眼之所照。足若赴之

  • 卷第六·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法事礼忏文卷第六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八上 (普眼章二十三唱。七十四偈。述我空之余。忏僧罪及马头罗剎)。 叹佛 (华严经第五十中第三科之偈)。 十方大雄最无上。譬如虚空无等又。境界广大不

  • 杂学辨·朱熹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 (敬称朱子) 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 《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 《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