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恩荣

   太宗皇帝待遇三馆特厚。淳化二年,诏翰林学士苏易简以上三体书石本遗吏部侍郎兼秘书监李至、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及三馆学士,凡二十五人,皆上表谢。明年,以新印《儒行篇》赐中书、枢密院、两制、三馆、御史中丞、尚书丞郎、给谏等,人各一轴。又尝内出御制「独飞大鹅」、「大海求明珠」二棊势示三馆学士,皆不晓,上召中使裴愈授以指要,修撰范杲等相率上表称谢。自是奎文宸翰必以宣示,新异之物必以燕赏,制作必令歌颂,常与宰执、侍从等,而其从容文藻则又过之。

淳化初,诏自今游宴宣召直馆,其集贤秘阁校理并令预会。先是,帝宴近臣于后苑,三馆学士悉预。李宗谔任集贤校理,合门吏第令直馆赴会,宗谔献诗述其事,故有是诏。议者以为直馆、修撰、校理之职,名数虽异,职务略同,合门拒校理不得预宴,盖吏失之也。又请令京官得乘马入禁门,并为故事。宗谔诗云:「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聊独出金门去,恰似当年下第归。」

   淳化元年八月一日,李至召右仆射李昉、吏部尚书宋琪、左散骑常侍徐铉及翰林学士、诸曹侍郎、给事、谏议、舍人等诣阁观御书图籍。帝知之,即召内品裴愈就赐御筵,出书籍令纵观,尽醉而罢。二日,又召权御史中丞王化基及三馆学士纵观,赐宴如前。帝作赞赐之,宰臣李昉等请刻石阁下。李至上表,引唐秘书省有薛稷画鹤、郎余令画凤、贺知章草书,当时目为三绝。又引颜真卿请肃宗题放生池碑额,及近时翰林学士丞旨苏易简乞御书飞白书「玉堂之署」为比,愿赐新额,以光秘府。诏中书、枢密院、近臣观新阁,又赐上尊酒,大官供膳,是日,遣中使赍御飞白书「秘阁」二字以赐李至、李昉等,相率诣便殿称谢,退就饮宴,三馆学士预焉。又赐御赞以美其事,李至上表谢,仍请以御制赞刻石秘阁。帝以重违其意,因赐诏曰:「近以延阁载新,万机多暇,聊书赞咏,以美成功。所纪徽猷,深虞漏略,出于乘兴,岂足多称?遽览封章,愿刊穹石,垂于不朽,良积厚颜,其赞并序,朕兼为亲书并篆额,以旌秘省。」

   淳化四年四月辛巳,赐宰相、枢密、三司使、翰林学士、尚书、丞郎、给事、谏议、御史中丞、三馆学士建州新茶各一斤。

   淳化四年,曲宴苑中,馆阁读书光禄寺丞杨亿以非馆职,不预,上特召赴宴,因除直集贤院。寻表乞归家迎母,赐钱十五万。

   至道元年正月,水部郎中直秘阁朱昂等言:「御制《秘阁赞》碑已建立,臣等职居秘府,愿以爵里附于秘书监李至之下刊刻。」从之。

   至道元年四月,敕御史台于三馆不得与京百司同例。六月戊戌,上召史馆编修舒雅、杜镐、吴淑、吕文仲于便殿。人读古碑一篇,读毕,又令文仲再读,因赐章服,命为翰林侍读。翼日,再召文仲读《文选》,赐鞍勒马。又翼日,再召读《江海赋》,赐钱三十万,命于御书院与侍书王着夜直,以备顾问。十月,翰林学士、秘书监、知制诸及三馆学士以上以新增琴、阮弦,各献歌、赋、颂,以美其事。上谓宰相曰:「近日朝廷文物甚盛,前代所不及矣。羣臣所献歌颂,朕一一览之,校其工拙,惟李宗谔、赵安仁、杨亿词理精当,有老成之风,可召至中书奖谕。」又曰:「吴淑、安德裕、胡旦或词彩古雅,或学问优博,又其次也。」明日,以秘书丞李宗谔为太常博士,依前直昭文馆;著作佐郎赵安仁为太常丞、依前直集贤院;光禄寺丞直集贤院杨亿赐绯鱼袋,赏之也。

   咸平元年三月壬申,赐及第进士孙仅等宴于琼林苑,学士、两制、尚书、侍郎、馆阁直官、校理皆预,后常以为故事。

咸平五年七月,幸秘阁阅羣书,赐直馆、校理器帛有差,又赐书吏缗钱,因召从官射于后苑。

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命羣臣属和。

   故事,三馆直馆、校理每遇差遣,许赴便殿告谢。天禧二年,秘书监知礼仪院判秘阁杨亿请依此例,从之。

   故事,进士唱名日,馆职皆侍立殿上,所以备顾问也。政和以后,合门寖紊旧制,遂令秘书省官立殿下,失祖宗之本意也。殿试官不以官高卑,皆得侍立殿上,事讫赐茶,馆阁官许称学士,载于天圣令文。

   仁宗每着歌诗,间命辅臣、宗室、两制、馆阁官属继和。天圣四年四月乙卯,内出《后苑双头牡丹芍药花图》以示辅臣,仍令馆阁官为诗赋以献。

   唐张说为集贤院大学士,尝宴集贤院。故事,官尊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先帝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长安中预修《珠英》,当时学士亦不以品秩为限。」于是引觞同饮,时服其有体。至今馆职序坐,犹以年齿为差,亦燕公流风之所及欤!

   故刑部胡尚书尝云:「祖宗时,馆职暑月许开角门,于大庆殿廊纳凉,因石曼卿被酒扣殿求对,寻有约束,自后不复开矣。」

   政和中,车驾幸秘书省,在省官皆进秩一等,人吏转资、卒徒支赐有差。宣和四年三月二日,幸秘书省,迁转支赐如故事,秘书少监、提举所管勾文字官仍赐章服。是日,遂幸太学,时新省固已迁出端门之外。先是,有司下尚书礼部取幸秘书省、太学仪注,而幸秘书省独无有,盖自祖宗朝崇文院在禁中,寔天子图书之府,从容临幸,跬步可及,不与他司比,仪卫侍从取具临时可也,故前此不具仪注。俱以为今秘书省既在端门之外,备千乘万骑具官而后出,不可以无述。时备员南宫,于是退纪是日仪注,以备他日有司之采择云。车驾将幸秘书省,命提举秘书省官择日以闻。前一日,宰相至省阅视,提举秘书省、提举三馆秘阁官,皆诣省阅视,供张文籍、书画、古器等排比储偫,在省职事官皆省宿。质明,皇帝御祥曦殿,宰执、侍从以下起居导驾如常仪,应在省官吏皆迎驾于驰道之东,本省西便门之外。是日,特宣前宰臣亦于此迎驾,车驾入御道山堂御幄。须臾,右文殿班齐,驾坐右文殿,宰执、侍从皆侍立。有司奏宣到某官姓名,起居讫,升殿立。秘书少监以下在省官起居,提举三馆秘阁中贵人以手诏授秘书少监,受讫,与在省官皆再拜。驾兴,诣秘阁,宣羣臣观累朝御书御制、书画、古器等,皆列置秘阁下。正字以上皆侍立阁下,退,立班右文殿下。上御右文殿,皆赐坐、赐茶,从官以上坐殿上,秘书少监以下坐两庑,用中墩,太学用席;中墩,异恩也。赐茶讫,坐者皆起,在省官再拜庭下。提举、三馆、秘阁及知合门中贵人喝赐转官等恩例,驾兴,改章服者皆受赐殿门外。上再御提举厅事,须臾,宣召宰执、从官及特宣召等官观御府书画。传呼置笏,皆置笏,趋至庭下。诏毋拜,喝不要拜,班首奏圣躬万福,以次升。上离御榻,就大书案出祖宗御书及古书画,皆聚观。余官不敢前者,诏别设书案于前,命提举官或保和殿学士持以示之,皆得纵观。宰执赐御书画各二轴,十体书一册,三公、宰臣、使相有别被赐者不在此数,从官以下人赐御书二纸、御画一纸,出墨箧分赐。灵台郎奏辰正,将进膳,宰臣等逡巡请退,皆拜赐而出。上进膳毕,幸太学。

禄廪

《政和禄格》:行秘书监职钱四十二贯,守三十八贯,试三十五贯,米、麦各十石。行少监职钱三十五贯,守三十二贯,试三十贯,米、麦各七石五斗。行丞、著作郎职钱二十五贯,守二十二贯,试二十贯。行秘书郎、著作佐郎职钱二十二贯,守二十贯,试十八贯。行校书郎职钱十八贯,守十六贯,试十四贯。行正字职钱十六贯,守十五贯,试十四贯。宣和七年,讲议司措置以合破太仓食纽价支钱,监、少为第二等,厨食钱月十五贯。著作郎、干办三馆秘阁为第三等,厨食钱月十二贯。丞、郎、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为第四等,厨食钱月九贯。时服:监少罗公服,天宁节、十月朔夹公服,小绫汗衫,小绫勒帛、大绫夹袴。丞以下至正字罗公服,天宁节、十月朔夹公服,绢汗衫,幕职州县官不赐。

   政和四年,点检措置秘书省官建请增吏禄。

   秘书省都孔目官旧请食料钱、大官局折食钱,除假故不定,约十四贯五百。春、冬衣绢各五疋,冬棉十五两,增为料钱八贯五百,添给钱八贯五百,米、麦各一石五斗,春、冬衣绢各十疋,棉二十两。史馆、昭文、集贤院孔目官旧请约十二贯五百至十贯,春衣绢一疋,葛布一疋,冬绢二疋,棉十两,增为料钱、添给钱各七贯五百,米、麦各一石,春、冬衣绢各五疋,棉十五两。

   史馆四库书直官旧请钱七贯五百,粮一石,折细色六斗,绢、葛、棉如三馆孔目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五贯,米、麦各一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书直官旧请钱七贯,余如史馆四库书直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五百,余如史馆四库书直官。表奏官旧请钱七贯,绢、葛、棉如书直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五百,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书库官旧请钱六贯五百,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绢、棉如表奏官。守当官旧请钱五贯七百,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一疋,棉十两。守阙旧请钱三贯五百,初补正名楷书每月食料钱各二贯,共四贯,补正名楷书及三年增支钱一贯,米二石,寻轮差应副祠祭祗应并抄写本省文字增钱三贯。

   昭文馆、集贤院书库官旧请钱六贯五百,绢、葛、棉同史馆四库书直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守当官旧请钱五贯七百,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一疋,棉十两。正名楷书并守阙同史馆正名楷书并守阙。

   秘阁典书旧请钱七贯五百,米二石,端午紫罗窄衫、绢襕,十月朔光色紫大绫棉旋襕,增为料钱、添给钱各五贯,米二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正名楷书并守阙食料钱三贯五百,正名楷书请给自补充日支月钱五贯,米二石,端午紫平絁衫,十月朔紫小绫棉旋襕,寻以轮差祠祭祗应并抄写本省文字每月添钱三贯。

   秘阁添置孔目官一名,请给比附三馆孔目官量增,仍支时服,月给料钱、添给钱各七贯五百,米二石,小麦一石,春、冬衣绢各五疋,棉十五两,端午紫罗窄衫、绢襕,十月朔光色紫大绫棉旋襕。

   人从:监,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六人,承送六人。少监,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四人,承送四人。丞,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二人,承送二人。秘书郎、著作郎、著作佐郎,并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二人,承送二人。校书郎、正字,并厅子一名,承送二人。厅子食钱二贯,衣粮亲事官食料钱一贯五百,粮一石五斗,准细色九斗,内粳米五斗四升,小麦三斗六升,春衣绢一疋,布一疋,冬衣绢二疋,布一疋,棉十两。承送人各每月食料钱二贯八百文。

   秘书省看管巡宿、把门洒扫兵士二十人,内节级二人,后增十人为三十人。帐设司及著作局各二人,工匠、院子等共十七人,并翰林司二人,每节人支钱三百五十。省大门差皇城司亲事官五人,节级一人,后增亲事官三人,节级一人,内二人识字。分两番把门搜检、抄转出入文历、投下文字,照管洒火烛、掌管头刃。日支食钱,内识字亲事官日添食钱五十。什物银器库子二人,依三馆库子见请则例,月粮二石,料钱三百,装着钱一贯,折食钱每日五十,素日二十五,仓法钱三贯五百,春衣绢一疋,布半疋,丝五两,冬衣绢二疋,布半疋,棉十五两,端午紫平絁衫一领,十月朔紫小绫棉旋襕一领,并大礼紫小绫棉旋襕一领,明堂紫絁衫一领,钱三贯。

猜你喜欢
  卷七十八·谷应泰
  圣安本纪卷之一·顾炎武
  读礼通考卷三十二·徐乾学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佚名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吕思勉
  八五八 户部为知照四库馆总裁等官分别议罚事致典籍厅移会·佚名
  史纠卷五·朱明镐
  张莹后汉南记·周天游
  第31章 把装备齐整的军队藏起来·冯玉祥
  ●卷十·钱谦益
  苏秦列传第九·司马迁
  宣帝本纪·姚思廉
  卷一百三·阿桂
  卷三十七·雍正
  褚民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十八·彭定求

        卷28_1 【杂曲歌辞·竹枝】顾况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卷28_2 【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 卷五百六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三裵休裵休字公美济源人登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异等擢累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大中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诗二首题泐潭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到此轻尘

  • 卷二十四·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二十四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五十六首【元丰甲子八月自金陵历真闰杨淮在泗州度岁作】次韵荆公四絶 青李扶疎禽自来清真逸少手亲栽深红浅紫从

  • 80.温庭筠:五七言诗四首·施蜇存

    温庭筠,太原人,字飞卿,太宗时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他和李商隐同时,可能稍长几年。他的诗,风格与李商隐相同,当时便齐名并称为“温李”。他的身世遭遇,也和李商隐很相似,同是为令狐綯所压制。虽然新旧《唐书》都有他的传记,可是都

  • 第十八回 忧中忧英使索复文 病上病清后归冥箓·蔡东藩

      却说俄蒙交涉,尚无头绪,英公使又来一照会,催索要求条件。看官不必细猜,便可知是西藏交涉了。先是英国驻京公使,曾奉到英政府训令,向中政府提出抗议书,外交总长梁如浩,得过且过,并没有放在心里,因此未曾答复。至此英使又来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八·佚名

    隆庆三年正月乙巳朔 上行拜 天礼于宫中谒 奉先殿世宗皇帝几筵 弘孝 神霄二殿毕行御 皇极殿文武群臣及四夷贡使行庆贺礼免宣表 免百官宴赐节钞钱○延绥榆林卫山西井平守御千户所地震○升狭西布政司黄烨光禄寺卿○丁未

  • 卷之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通志卷一百四十四·郑樵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五十七陈杜僧眀 周文育【子寳安】侯瑱 侯安都 欧阳頠【子纥】黄法 淳于量 章昭达 吴眀彻 胡颖徐度【子敬成】杜棱 周铁虎 程灵洗【子文季】沈恪陆子隆【子之

  • 两汉笔记卷十一·钱时

    宋 钱时 撰安帝诏告司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曰每览前代外戚宾客浊乱奉公为民患苦咎在执法怠懈不輙行其罚故也今车骑将军隲等虽怀敬顺之志而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奸猾多干禁宪其明加检敕勿相容防自是亲属犯罪无所假贷

  • 第五章 潜往东北 七 会见板垣·溥仪

    板垣征四郎是一九二九年调到关东军当参谋的,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揭露,他在一九三0年五月就对人说,他对解决“满洲问题”已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他认为必须以武力解决中日间的问题。至少在“九一八”事变前一年,他就主

  • 南宫奏稿巻四·夏言

    明 夏言 撰一乞怜查照旧规以苏民困以安地方疏主客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礼科抄出巡抚贵州等处地方兼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士元题据贵州布政司呈奉巡抚贵州地方都御史刘士元批据抚理凯里地方舍人杨张呈称近防奏授安

  • 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吴晗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三章 至柔·林语堂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语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道是无微不入的,这一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才知道无为的益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九·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地獄品第八   [一]時舍利子便白佛言.如是無倒隨喜迴向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威力成辦。爾時佛告舍   利子言.如是如是。[二]時舍利子復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能作照明皆應敬禮.

  •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佚名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

  • 莅蒙平政录·陈朝君

    在昔孟子以亚圣之才。当七雄之世。崇王抑霸。行仁讲义。尝以君子平其政为谆谆。余读书至此。未尝不叹士之生也。处为大儒。出为名臣。大则平其政于天下。小则平其政于一邑。斯上不负乎。朝廷。下不误乎百姓。而臣子之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林语堂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在本书

  •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存斯1313号,首尾齐全。原卷无标题,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本文是对昙旷撰《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言的疏释。文中有“辛酉年十二月十二日了竟”题记一行,文末又有“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