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昕传

王昕,字元景,从小就很爱学习,能背诵《尚书》。

  王昕与太原王延业一起去见魏安丰王延明,延明非常赞美王昕。太尉、汝南王元悦任用他为骑兵参军。按旧规矩,王外出时骑兵要穿上戎装,持刀陪从。王昕觉得很羞耻,所以不肯跟在骑兵行列里,元悦喜欢出游,有时骑马整夜在外,王昕便不管他,自己回来。元悦让他在前骑马,挥鞭驱赶,王昕却放开缰绳,让马随意乱跑。元悦的随从说王昕故意怠慢,悦说:“府中有名望的只有这个贤士,不能责备他。”元悦经常扔一些钱在地上,让他的侍从们去争着拾,只有王昕不拾。有一次,元悦又扔了银钱,并看了王昕一眼,王昕只好拾了一个钱。元悦与他的府僚饮酒,亲自起身抬床,周围的人都争着帮忙,只有王昕手拿板站着。元悦变了脸色,说:“我是皇帝的孙子、儿子、弟弟和叔叔,现在亲自来抬床,你为什么那么傲慢呢?”王昕回答说“:我的地位低下,又没有威望,不能使殿下保持风度,怎么敢以亲王的幕僚和宾客的身份,来干仆役干的活呢?”元悦听了此话便向他道歉。和元悦一起喝酒的人都斟满酒畅饮。王昕却先行离席,躺在一间房间里休息,多次去人叫他,他也不去酒席前。元悦亲自去找他,说:“自负有才而轻视他的主人,能说是仁吗?”王昕说:“商纣王沉缅酒色,他灭亡也就很快,府主自身轻忽自傲,僚佐能承担过错吗?”元悦大笑着走了。

  后来,王昕被任命为著作佐郎,因为各地渐有兵乱,王昕准备到僻静的地方避难,侍中李琰之、黄门侍郎王道业认为这样的名士远走实在太可惜,不让他赴外任,便上奏任命王昕为尚书右外兵部郎中,出任光州刺史,所以免于河阴之难。后又改任东莱太守。当时年成十分不好,人吃人的事时有发生。王昕勤于抚恤,多方救济灾民。王昕年轻时与河间人邢邵同为元罗的宾客。他当了东莱太守后,邢邵全家来投奔他。东莱人因邢邵是邢杲的堂弟,便聚集在一起,拿着兵器要抓邢邵。王昕用身体扑在邢邵身上,高声叫着:“要抓子才,就先抓我。”这样,邢邵才没有被众人抓去。

  太昌初年(532),王昕回到洛阳,吏部尚书李神亻隽上奏说“:过去因为多种原因,常侍这一职务没有数量的规定,现在要以王元景等人为常侍,定员八人。”王昕还被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太武帝有时袒露身体,和他的近臣玩笑、闹着玩,但每次见到王昕便整好帽子,表情也庄重起来。王昕本来很胖,后遇到守丧,便渐渐变得全身瘦弱,杨..很看重王昕的品德素养,认为他可以为人师表。

  元象元年(538),王昕兼散骑常侍,聘问梁朝,魏收当他的副手,两人都受到朝廷的重用。他们出使回来,高隆之向他们索贿却没能得到,便让御史台弹劾王昕、魏收,说他们在江南和商人做生意,王昕、魏收因此一起获罪被关起来。齐文襄帝营救了他们。后来王昕又多次升迁,官至秘书监。

  王昕爱好作诗,他的诗句不浅不俗。在东莱时,他抓获了一个杀了同行伙伴的人,审问后这人仍不服罪,王昕说“:那人无故不归,你却无恙而回,何以解释?”邢邵后来见了齐文襄帝,把这事当作笑话来谈论。王昕对邢邵说:“你不识造化。”还对人说:“子才该死,我骂他骂得厉害。”不久,王昕因受诬陷,降为阳平太守,在阳平,王昕的政绩得到称赞。齐文襄帝对人说:“王元景得到我特殊关照,被我多次戏耍,他当官员,竟成为二千石的良吏了!”

  齐文宣帝即位后,任王昕为七兵尚书。王昕因参议礼仪之事,被封为宜君县男。曾有一次,鲜卑人聚在一起讲话,崔昂开玩笑地问王昕说:“你能懂一些吗?”王昕说:“楼罗、楼罗,实在很难懂。有时唱着染干,好像在说我们。”

  齐文宣帝认为王昕怪诞不羁,不是济世之才,骂道:“真是好门户、恶人身。”这时,又有人进谗言,说“:王元景常感叹说魏国水运,不应当就此断绝。”文宣帝更加生气,就下诏说:“元景本是庸才,并无功勋,却早得官职,走上仕途,出于京畿,担任詹事,佩带龙文之剑,翻阅磨砺之书,以其才能,怎能至此!正应清心自励,略报万一。尚书为百官之本,各项政务所归,元景凭感情办事,自己作威作福,以直为曲,曲反成直。危害朝政,有损公门,尚书名义何在?装腔作势以赏味,好咏轻薄之诗文,自以为模拟楚调,尽得风韵;除此所长,有何可取?此风不煞,后将难治,王昕官爵,应于削夺。”于是王昕被迁徙到幽州,当了平民百姓。王昕听任时运的变化,并不改变他的操守。不久,他又被召回,奉旨送萧庄到梁为国君,王昕任银青光禄大夫、祠部尚书。

  皇帝很恨临漳县令嵇晔和舍人李文师。他把嵇晔赐给了薛丰洛,李文师赐给了崔士顺当奴仆。郑子默私下引诱王昕说“:自古以来,没有朝廷的士大夫做奴隶的啊!”王昕说“:箕子曾做过人家的奴隶,怎么说没有?”郑子默把王昕的话告诉了文宣帝,并说:“王元景把陛下比作商纣王。”杨..在一旁为王昕解释,文宣帝对杨..说:“王元景是你的博士,你的话都是王元景教的。”后来,文宣帝召朝臣一起饮酒,王昕说他有病,因此没有去,皇帝便派骑兵去抓他,见他正摇动着身子吟咏诗文,便将他抓到皇帝面前杀了,他的尸体被扔进了漳水。天统末年,王昕被追赠吏部尚书,他的遗作有文集二十卷。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 李德林子百药·魏徵
  卷十九子一·何良俊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四·佚名
  ◎谈狐三·李定夷
  第二三二札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一一五○九--一五·佚名
  一五○八 谕内阁原任礼部侍郎胡煦着加恩补行赐谥·佚名
  译者序·林语堂
  两粤梦游记·马光
  读例存疑卷十九·薛允升
  韩政传·张廷玉
  后汉纪一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司马光
  唐纪四十四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三建中四年(癸亥、783)·司马光
  ●皇朝通典卷三十三·佚名
  王衍·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友古词 全文·蔡伸

      一剪梅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嫋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一剪梅  高宴华堂夜向阑。急管飞霜,羯鼓声乾

  • 居竹轩诗集原序·成廷珪

    成君原常之为诗既博取选唐中州而长之故发乎情者虽若愤慨思忧与夫婆娑暇豫也而无不深致其功焉余在广陵时尝与周游乎山僧野士之寓或临大江眺羣峰或升蜀冈坐茂树未尝不诗是作也其或风日之朝灯火之夕樽俎前而几杖后未尝不

  • 卷三百九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九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二十九 谢 铎 杂诗 大化何絪緼四时互更代动植各有生种种自成类美矣牛山木苦为斧斤害牛羊复践之日夕就荒秽赖此生意深保之方未艾 其二 浮云无定踪悠

  • 卷五百七 元符二年(己卯,1999)·李焘

      起哲宗元符二年三月盡其月   三月甲辰朔,左司郎中賈種民為太府卿。   章楶奏,乞差秦、鳳并岷州第四等以下保甲應副進築城寨。從之。初,眾議以保甲下戶難於調發,外臺申請數四,皆卻而不從。楶以為上中等戶至少,不得下

  • 卷之六十八·佚名

    洪武四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辛亥以故元降臣汪瓦儿间为河州卫指挥佥事赐文绮袭衣瓦儿间仕元为平章至是来归故有是命○甲寅高丽国王王颛遣其臣姜仲祥等奉表贡金银龙盏布文席龟贝等物贺 天寿圣节并贺皇太子千秋节○上

  • 第五节 懿、僖时之内乱(下)·吕思勉

    僖宗时,不徒内有黄巢之乱也,外又有沙陀之事。沙陀以残部依唐朝,本非大敌,而唐养兵百万而不能战,每倚其军为选锋,于内战用之尤亟,卒使之入据中原,亦可哀矣。沙陀酋长朱邪赤心,嗣其父为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回鹘为黠戛斯所

  • 卷第卅五·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卅五〈起寶龜九年正月、盡十年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天宗高紹天皇。九年春正月戊申朔。廢朝。以皇太子枕席不安也。▼是日。宴次侍從已上於内裏。賜祿有

  • 序·汤鹏

    序  海秋得年仅四十有四,所已成书,《四书艺》六卷,古今体诗三千首,《浮邱子》四十馀万言,而奏议杂著尚未及录。炜矣哉!才之奇、气之勇、文之多且工如是,世有几人?宜乎好之者誉不容口,即憎之者要不能不心折其文也。然海秋岂翅

  • 东溪日谈録序·周琦

    夫道先聖人未名也惟吾夫子始名之曾子子思能述之周程能發之吾儒之學惟求乎此而已夫以堯舜禹湯文武先夫子而聖者也其相授受之中天下之正道也而夫子易傳乃曰形而上者謂之道何也盖未有形器之先無聲無臭渾渾噩噩此太極本然

  •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卫西琴先生大鉴:两次倾谈,极为心洽。今以依先生教育之宗旨而欲达其目的,必须先从大乘佛化,以得到符合外内上下浑然一体之宇宙、人生实际之孔家儒化与大乘佛化,乃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承先生之诚恳垂问,谨以此意贡献,幸参究之,并

  • 无 神 论·太虚

    ──二年作──无神即无造物主,亦无灵魂,而一切皆以无为究竟者也。今世界学者,本自由平等之真理,大都主张无神说;然亦有主张有神说以言自由平等之理者,则泰西之宗教家是也。盖今世学者,欲一洗社会之习俗,使循天然的而达到自由

  • 宗镜录卷第五十八·延寿

    夫不定有四。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一恶作。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又识论称悔。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十(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二正明现境十。一因所因执二。一约其所解。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虽尽已灭生灭。返识循元未归寂灭。故云精妙未圆。以识未破。正在细生灭故。精妙即精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七(本)·智周

    沙门智周撰论。此所妄执至自性差别者。问法中自性差别可知。我二云何 答但总为我名为自性。遍常等差名为差别。即离蕴等皆悉准知。亦即因明我为自性差别等也。论。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者。问何以得知似能.所取皆名为执 

  • 卷第三十(第五诵之二)·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第五诵之二)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八法中俱舍弥法第二佛在俱舍弥。尔时有一比丘。犯可悔过罪。诸比丘怜愍。欲益利安乐故。语其过罪。教令如法悔过。是比丘言。我不知所犯。既不知。当见何罪。云何

  • 第二性·波伏娃

    法国存在主义思想家、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著,1949年出版。本书以十分坦诚的态度,大胆而深入地探讨女性的人生和地位。指出妇女之所以屈从于男子,成为男人的第二性,是由长期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力量和传统势力造成

  • 唐诗杂论·闻一多

    闻一多著。收录作者有关唐诗的评论及考据文章九篇。《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三篇探讨初唐诗风的转变,从唐初宫体的沿袭六朝,经王、杨、卢、骆对旧体制的破坏和新体制的建设,以至刘希夷、张若虚完成

  • 法华经义记·法云

    凡八卷。梁·光宅寺法云(467~529)撰。又称法华义记、法华义疏、法华经疏、法华疏、妙法莲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法华光宅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妙法莲华经之注释书,初释经题,次论经之宗旨,次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