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

○总论

维诗作诂,赜有烦名,六艺群纬,义洽理备,均以宣其堙郁,节其波荡,陈美以为训,讽恶以为戒,上既足以彰知贞淫,而下亦得婉寓怨讥,而亡所讳。故乃微之以词指,深之以义类,之以风力,调之以匏弦,质之以捡括,文之以丹彩。用之当时,感人灵於和平;播之历祀,挹芳流乎无穷。所以采在二代者,与典谟并传;沿为变格者,垂至今而不废。

诗学流派,各有颛家,要其鼻祖,归源《风》、《雅》。《风》、《雅》所衍,流别已夥,举其巨族,厥有三支:一曰诗,二曰骚辞,三曰乐府。《离骚》兴于战国,其声纯楚,哀诽淫,类出《小雅》;而详其堂构,不近诗篇,虽瓜瓞于古经,盖别子而称祖者也。后遂寝变为赋,又其流矣。乐府兴于汉孝武皇帝,曲可弦歌,调谐笙磬,《练日》奏于郊,《鹭茄》讠訇于玉帐。盖以商、周《雅》、《颂》歌法失传,故遣严、马之徒维新厥制,已而人才辞士,下逮于闾巷闺,咸各有作,飙流滥焉。"昔有霍家奴",雅留曲阕,"相逢狭路间",燕女溺志,禀酌四诗,情亡不有。魏、晋相承,体绪颇杂,而并隶乐府,莫之或变。然周、秦歌谣及《鸿鹄》、《骓逝》诸作,并采入乐苑者,以类相景附云耳。

至于唐世乐府,绝句为多,而章句俳齐,稍同文侯恐卧之响,故填词出焉。尔时但有小令,听者苦尽,故宋人之慢调出焉。慢调者,长调长。金人欲易南腔为北唱,故小变词法,而弦索调出焉。然弦索调在填词为长,在曲又嫌其短,故元人之套数出焉。元曲偏北而不南唱,故明兴,则引信宋词,扌幻旋元嗓,参伍二制,折衷九宫,而今南曲出焉。故汉初已彰乐府,六朝稍演绝句,唐世肇词,宋时未亡而金已度北曲,元未亡而已见南曲。要皆萌芽,各入其昭代而始极盛耳。

斯则乐府之统系,是《三百篇》之支庶也。若夫古诗,大约以五言为准。何者?

后代四言,率多窘缚,附庸三古,难起一宗。五言,西汉则《十九》、《河梁》,东京则伯喈、平子,建安则子建、仲宣,魏、晋则阮、陆、陶、谢,六代翩翩亻隽俪之风,四唐英英律绝之制。又既趋近体,则七言兼著。故其物章比兴,辞班丽则,调务渊雅,旨放清穆,荡乐府之诙亵,闲骚人之怨乱者,其惟诗乎?若乃诗有变风雅,而端木氏又别小大正续传。予谓骚辞乐府,大约得于变传为多,而诗人有作,必贵缘夫《二南》、《正雅》、《三颂》之遗风,无邪精义,美萃于斯。是则六艺之冢嫡,元音之大宗也。(《原系篇》)

记云:"白受采。"故知淡者诗之本色,华壮不获已而有之耳。然淡非学诣闳邃,不可袭致,世有强托为淡者,寒瘠之形立见,要与浮华客气厥病等耳。

世目情语为伤雅,动矜高苍,此殆非真晓者。若《情》一赋,见摈昭明;"十五王昌",取呵北海。声响之徒,借为辞柄,总是未彻《风》、《骚》源委耳。

曹植始开奇宕,顿失汉音;陆机笃尚高华,竟变魏制。浔阳省静体,已非晋骨;宣城惊人句,实始唐音。卿、延清,乃开、天之先驱;太原、东川,故大历之鼻祖。工部老面或失于俚,赵宋藉为;翰林逸而或流于滑,朔元拾为香草。

严仪卿:"学诗入门须正。"亦有始基猥杂,后能自得师,翻然弃故,亦能至道,淳于意之受术阳庆是也。唐有康昆仑,善琵琶,自谓无敌,及闻段善本《枫香》之弹,即惊骇下拜。德宗令以本艺授康。段奏曰:"昆仑本领邪杂,且遣十年不近乐器,然后可教。"后昆仑果尽段技。今诗学染指既多,受病不少,畏砭而讳疾,护前而党同,何文士立志不如优伶远也?

诗须博洽,然必佥才就格,始可言诗。亡论词采,即情与气,亦弗可溢。

胸贮几许,一往倾泻,无关才多,良由法少。如瓠子驰其正道,钜野溢,又恶宣房之寒,其孰能不波?

古今谈诗家,其持论大有三弊,而世鲜觉悟,其失往往雷声,余当辩之。其一则以作诗必有合於古之六义,斯言似已,然《风》、《雅》、《颂》固是分体,不必详论。以赋、比、兴言之,此三者是诗人之志。盖即妇人童儿发口矢辞,非直陈事,即婉转附物,或因感抒述,三者之内,必有攸当。是凡诗中,自有此三义,非谓具此三义而后为诗成也。譬诸乐然,有五音耳,任举陶瓦叩之,弦索弹之,亦必中宫羽之一音,岂谓不为器者便无音耶?自谓诗备六义,然后为佳,而牵拘胶,不胜其敝,但有栉比,无复神来。又或以庄辞为备六义,殆又不然。

夫古人作诗,取在兴象,男女以寓忠爱,怨诽无妨贞正,故《国风》可录,而《离骚经》辞乃称不淫不乱。《诗》三百篇,大抵言情为多,乃用《尚书》、《礼运》之义相绳,何其固耶?即以丽辞果流佚者,但可指为靡音,目为变声,不可谓外於六义。何则?就其靡变,亦必固自有赋比兴耳。自斯言出,而《楚辞》、乐府尽为外篇,而傅玄《艳歌行》为贤於《陌上桑》,李唐一代便当尸祝退之,然后晚唐衰宋之作,悉登高坐矣。此一弊也。汉变而魏,魏变而晋,调渐入俳,法犹抗古。六代靡靡,气稍不振,矩度斯在。何者?俳者近拙,拙犹存古;藻者徵实,实犹存古。嗣是入唐,为初为盛,麟德、乾封间,气魄已见,开元而后,奇肆跌宕,穷姿极情,譬犹篆隶流为行草耳。穗迹书,永言告绝,怀古之士,犹增欷。然而谈者方夸为中兴,谓足高掩六季,何邪?且近体是唐代所开,而研思构彩,皆滋润六朝,十四大家,概乎沾汜,奈何爱唐棣之偏反,忘鄂跗之кк。至古体诗,居然酏水之别,益无论已。此二弊也。诗主风骨,不端文彩,第设色欲稍增新变耳。自皎然以窃占白白芳草诋刘、李诸贤,而近代亦诮白雪黄金,中原紫气,是则诚然,然要非大疵也。初、盛唐之乌鹊、凤凰,南山、北斗,龙阙、凤城,横汾、宴镐,汉、魏人之凤凰、鸳鸯,双鹄、鸣雁,惊风、白日,胪陈竹素,览者初不讶之。又如古诗,草、杨柳,便属相思;癸牡、锵鸾,辄施行迈;万年眉寿,以为颂祷;於皇陟降,用格神明。若持卑辞相格,亦复可议。要期合律,虽递袭而不妨乎高,苟乖大雅,则弥变弥堕。于是斯有彦伯涩体,长吉鬼才。近如唐六如之俚鄙,袁中郎之佻脱,竟陵钟、谭之纤猥,亦俱自谓能超象迹之外,不知呵佛未易,直枉入诸趣耳。此三弊也。(《三弊篇》)

诗有八徵,可与论人。一曰神,二曰君子,三曰作者,四曰才子,五曰小人,六曰鄙夫,七曰瘵,八曰鼠。神者,不设矩,卒归于度,任举一物,旁通万象。

于物无择,而涉笔成雅;于思无豫,而往必造微。以为物也,是名理也;以为理也,是象趣也。揽之莫得而味之有馀,求之也近而即之也远。神乎神乎!胡然而天乎?君子者,泽于大雅,通于物轨,陈辞有常,摅情有方,材非芳不揽,志非则不吐,及情而止,使人求之,渊乎其有馀,怡然其若可与居。推其心也,拾国香为餐,而犹畏其污也;薰祓正襟以占辞,而犹畏有口过也。是君子者也。作者,揽群材,通正变,以才裁物,以气命才,以法驭气,以不测用法。其用古人之法,犹我法也。犹假八音以奏曲,钟石之韵往而吾中情毕得达焉。故其诗如奇霏雾而非炫也,如震霆之疾惊而非外强也,澹乎若洞庭之微波而不竭其澜也,中闳而已矣,是作者也。才子者,有情有才,亦假法以范之,时有过差,时或不及,殆其当也,则为雅辞,不可为昌言。分有偏至,不能兼也;法有一体,不能合也。

然而气必清明,辞必周泽,斯称才子矣。小人者,法不胜才,才不胜情,注辞而倾,抒愤如盈,务竭而无后虑,其小人之心声乎?故其诗若忄齐若争,若讠兆若昵,虽罗于丰翰,而不可为饰,君子视子,并器不入。鄙夫者,窘乎材者也。

乃欲自见,故匿质而昭文,中亡情而索辞,辞孱则假于物辅。故取物也,不以益中,以涂茨外,趑趄睥睨,冀无窥者。故其语散而不贯,气时张而时萎,思不盈尺,辞联寻丈,使人厌之。瘵者,病也。望之肤立,按之无脉,如呻吟之音,虽长逾促,谓之细甚,是曰诗瘵。鼠也者,小而善窃,狡而不能为物害,故以取喻为诗者,是强解事人也。未能知之,先欲言之,袭彼之语,以市于此,矛盾而不恤,被攻而无怍色,掎摭无当,聒而不休,操笔回惑,犹厕鼠之见人犬而数惊恐也,是曰诗鼠。审声诗之士,以是八徵,参验无失,则可以观人矣。为诗者慎以自验,务治其中心而底于纯,可以无跌,匪曰文章,至道寓焉。余故详著之於篇。(lz)

(《八徵篇》)

欲披其文,先昭其质,故观者因文而徵情,作者原志以吐辞,则惟诗不可以为伪也。洞贯古籍,曲尽拟议,非以役物,求自见本质耳。譬之以火煅金,以鱼濯锦,知鱼火之借质,识古人为津筏。是故神明秀练者,其言芳以洁;意广识通者,其言疏以远;凄激内含者,其言抑以凌;不见歆趋者,其言静以立;萦纡恬汰者,其言微以长;光华隐曜者,其言清以典。内业既昭,本质斯呈。欲学夫诗,先求其心,故歌之而可以观志,弦之而可以见形。若夫内无昭质而郁畅菁华,胸本柴棘而放词为高,斯如鎏黄火翠,茹蘧练染,不能饰美,足彰其为贱工也。

抑有端求复古,不知通变,譬之书家,妙于临模,不自见笔,斯为弱手,未同盗侠。何则?亦犹孺子行步,定须提携,离便僵仆。故孺子依人,不为盗力,博文依古,不为盗才。作者至此,勿忘自强,然而有充养之理,无助长之法也。

诗固不可率尔下字,然当使法格融浑,虽有字法,生于自然。自宋人"诗眼"之说,摘次唐人一二字,酷欲仿效,不能益工,祗见丑耳。

高手下语,唯恐意露;卑手下语,唯恐意不露。高手遣调,唯恐过于甘口,卑手反之。此古近高下之由判也。

鄙人之论云:"诗以写发性灵耳,值忧喜悲愉,宜纵怀吐辞,蕲快吾意,真诗乃见。若模拟标格,拘忌声调,则为古所域,性灵斯掩,几亡诗矣。"予案是说非也。标格声调,古人以写性灵之具也。由之斯中隐毕达,废之则辞理自乖。

夫古人之传者,精于立言为多,取彼之精,以遇吾心,法由彼立,杼自我成,柯则不远,彼我奚间?此如唱歌,又如音乐,高下徐疾,豫有定律,案节而奏,自足怡神,闻其音者,歌哭舞,有不知其然者,政以声律节奏之妙耳。倘启唇纵恣,戛击任手,砰磅伊亚,自为起阕,奏之者无节,则聆之者不,欲写性灵,岂复得耶!离失之察,下废玑衡;夔、旷之聪,不斥律。虽法度为借资,实明聪之由人。藉物见智,神明逾新,标格声调,何以异此!鄙人之论又云:"夫诗必自辟门户,以成一家,倘蹈前辙,何由特立!"此又非也。上溯玄始,以迄近代,体既屡变,备极范围,后来作者,予心我先,即有敏手,何由创发?此如藻采错炫,不出五色之正间;爻象递变,不离八卦之奇偶。出此则入彼,远吉则趋凶。借如万历以来,文凡几变,诗复几更,哆口高谈,皆欲呵佛。然而文尚隽韵者,则黄、苏小品;谈真率者,近施、罗演义。诗之佻亵者,效《吴歌》之昵昵;龌龊者,拾学究之馀渖。嗤笑轩冕,甘侧舆台,未餐露露,已饫粪壤。旁蹊踯躅,曾何出奇;占占喋喋,伎俩颇见。岂若思古训以自淑,求高曾之规矩耶?若乃借旨酿蜜,取喻金,因变成化,理自非诬。然采取炊冶,功必先之,自然之效,罕能坐获。要亦始于稽古,终于日新而已。(《鄙论篇》)

○经

诗有赋比兴,然三义初无定例。如《关雎》,《毛传》、《朱传》俱以为兴。

然取其挚而有别,即可谓比,取因所见感而作诗,即可为赋,必持一义,殊乖通识。唯《小序》但唱大指,义无偏即,词致该简,斯得之矣。

戴君恩《读风臆评》云:"《葛覃》题伏章中,'为为'是也,却退一步先写中谷始生时景物。三章虚设归宁一段,认为实境,便自味索。国君夫人归宁,亦何至浣洗烦扌闰若里媪耶!"

韩文注谓《兔》、《鱼丽》隔句用韵,然愚以为恐属偶尔。

《汉广》:"不可休息。""息"字当是"思"字之误。

《采》,载君恩云:"前连用五'于以'字,奔放迅快莫可遏,末忽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万壑飞流,突然一注。"又云:"诗本美季女,俗笔定从季女赋起。且叙事絮絮详悉,至点季女,只二语便了,尤奇。"

戴云:"《行露》妙于用反。"又云:"首章如游鱼卸钩而出渊,二三如翰鸟披而下坠。"

《邶柏舟》二章,先章心不可转,次及容止,见非徒内志方严,即貌亦未尝有失色失笑之嫌,即从朱氏作妇人解,亦佳。

《燕燕》,戴云:"一二三都虚叙,四才实点,亦是倒法,与《采》略同。"

子美诗:"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是因我而获古人之心,自《绿衣》篇末句化出,而稍变其意,意味便长。

《凯风》,钟惺伯敬云:"'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

先舒以首章"南"、"心"相叶,"夭"、"劳"相叶,次章"南"、"善"不韵,"薪"、"人"相叶,用韵之变若此。

《谷风》"送畿"正当与"唾井"对,一厚一薄,而三章反以泾自比,以渭比新,可谓怨而不妒。

《泉水》,戴云:"'有怀于卫',诗之题也,下但藉以写其极思。蜃楼海市,出有入无,诗人用虚之妙。"

《君子偕老》,钟惺云:"后二章只反覆叹咏其美,更不补不淑,古人文章含蓄映带之妙。"

"兮兮"三章,写美人惊艳,便是宋玉《二招》之祖,而中通两句为一处,七字成韵,法亦相类也。

"氓之蚩蚩"中着"桑未落"、"桑落"两段,妙有吞吐之趣。若首章后径接"三岁为妇",便率直乏态矣。

《王扬之水》,孙钅广文融云:"本怨戍申,却以不戍申为辞,何其婉妙!"

"载猃歇犭乔",凤洲谓其太拙,月峰赏其饶态。然《禹贡》"惟苦",《招魂》"倚沼畦瀛",句政相类,自是古人恒调,不足致讥,亦无庸深叹。

《蒹葭》,华亭陈卧子先生云:"此秦人思周之诗。"

《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又宋苏子美《报韩持国书》,引"《诗》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以恩,急难必相拯扌求。后章曰:'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谓朋友尚义,安宁之时,以礼义相琢磨。"亦诗之别解也。

《天保》,钟云:"九'如'字笔端鼓舞,奇妙。"先舒案:九如句法长短参差,极错综之妙,而中更着"吉蠲"、"神吊"两章,尤见篇法变化。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郑笺谓是五月之日,六月之日,此颇近理。若止差一日,何讵极思?《豳风》"一之日"、"二之日",亦是隔月叙也。

《采绿》后二章,上双言狩钓,下只承钓,是古文不拘处。后代诗人亦用此法,如杜诗"学业醇儒富,词华哲匠能",下云"笔飞鸾耸立,章罢凤て腾",亦单承次句耳。

《文王》七章,语相承而下,便是陈思《白马》、灵运《酬弟》所祖。唐初歌行,犹存遗法,如"长安大道连狭斜"等篇是也。

《大明》颂二母而末及尚父,邑姜已在其中。盖芝本醴源,文词之妙,所谓意到而笔不到耳。

《思齐》本颂文王,却及其祖母与母及妻耳。然妙在先出太任,逆及太姜,凡手当从祖母顺叙下,无复词致。

《皇矣》,孙云:"长篇繁叙,却有精语为之骨,有浓语为之色。"又云:"首章是走势,故次章用缓排语承之,一直一横,政是节奏。"

"无矢我陵"四句,未能有其物而皆已为我有矣。此四语似是文王誓师之词,不无稍加夸大,如后世檄敌者然。

"俾昼作夜",不曰"俾夜作昼",造语妙甚。此与"绸直如发"同,非倒句也,乃倒意也。《檀弓》:"丧冠之反吉,非古。"句意亦同,古文多有之。

唐李贺有《夜饮朝眠曲》,或时君有是事,故云尔耶?

"人有土田"章,四"之"字为语词,当以"有"、"收"相叶,"夺"、"说"相叶,乃是隔句韵也。

"哲妇倾城",李延年歌"一顾倾人城"出此,便浑然是汉歌谣语。此以为刺而彼以为劝,殆不侔耳。

孙云:"《振鹭》,《毛传》作兴,若'亦有斯容',则又是比,益见赋比兴之无定在也。"

钟云:"《载芟》前半写田家景象,有让畔争席之意,后忽说向宗庙朝廷,作大文字,笔端变化如此。《豳风》亦然,而体裁不同。"

《鲁颂》,史克所作,而《班固两都赋序》:"皋陶歌虞,奚斯颂鲁",王延寿《灵光殿赋》:"奚斯颂僖,歌其路寝",二公皆误。盖以《宫》诗云"新庙奕奕,奚斯所作"故耳。奚斯但作庙,非作颂也。

《宫》祝僖公,乃云"万有千岁",犹古人臣子皆得称朕,崇卑之势不甚悬隔,故临文不忌如此。

《列女传》载庄姜始往齐,淫冶容,傅母乃作《硕人》之诗,予谓庄姜贤女而为是,岂有德耀之心,先衣绮傅粉以观夫子之志耶!然观"肤如凝脂"等语,作傅母所赋,似为得之。

"则异室,死则同穴",《列女传》谓息夫人之所作,夫人与息君遂同日俱死。诗解既别,而事亦与《左传》小异。

○逸

《拾遗》、《搜神》、《述异》等记,巧传往迹,伪撰诗词。此文士儇气,辑古诗者多不辨,往往视为皇古之作,推置前行,若《皇娥》、《白帝》诸篇。

又皇帝作《冈鼓曲》,曲有"猛虎骇"、"鸷鸟击"、"龙媒蹀"、"灵夔吼"等名,无论可笑,即"龙媒"字出汉《天马歌》,自是晓然。此类不能殚述,于是道古,岂称雅驯?

《皇娥》、《白帝》虽后来伪拟,而风采古丽,音节俊亮,自是齐、梁佳调,非唐以下人所逮。

汉、沔会流处有石铭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相传秦丞相斯刻石,见周氏《印说》。今逸诗中录古铭,多不载。

何良俊云:"李斯从始皇巡游诸山刻石,简质典雅,如三句一韵,皆自立体裁,不事蹈袭。"岂元朗未读"薄言采芑"之诗耶?又云:"《雅》、《颂》之后,便有宣王《石鼓文》。"以为伪作,则无足云信,谓宣王时诗,则变雅、《鲁颂》多有出于石鼓之后矣。

《诗薮》称:《急就》三十四章,甚类《雁门太守》等行。"予按其颇不类,当用越人《渡河梁歌》相拟,斯酷似之。

○汉

武帝雅好《楚辞》,庄助、朱买臣俱以此得幸。《瓠子》峭刻,《秋风》骀荡,俊语俱自湘累脱出。高帝《大风》、《鸿鹄》,极汪洋自恣,英雄笼罩之度,终不似武帝词人本色矣。

《搜神记》载李夫人歌云:"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娜娜,何冉冉其来迟。"《唐诗选注》载李延年歌,末云:"不惜倾城国,佳人难再得。"皆与《外戚传》小异。

《落叶哀蝉曲》,轻弱纤荡,决非武帝笔。大抵子年《拾遗》诸古歌诗多伪拟,不止"罗袂无声"一篇。

《白头吟》古辞,突然而起,忽然而收,无句不奇,无调不变。

婕妤《纨扇》,凄怨含蓄,《绿衣》之流也。文君《白头》,悲恨讦直,其《日月》之风乎?卫庄姜诗四,独《日月》一篇太露,辞气不论,恐非其作。序云:"伤己也。"盖以遭州吁之难而作,其或是欤!

《胡笳》风格俚浅,乃中、晚唐人劣手所拟,不及《木兰》尚数里,而《诗谱》猥称之。此缘文姬《悲愤》傅会而作,杜老《七歌》法与相类,然自出其上。

《羽林郎》"两鬟何窈窕",谓头上所绾双髻鬟,非两女子也。

《董娇饶》三段,竟作花与人答问。"请谢"二句,花问彼姝,"高秋"四句,彼姝答花。"秋时"四句,花更嘲彼姝,言人反覆不如花也。"何时"犹言曾几何时。又"时"字读如是字,亦得。"吾欲竟此曲"四句,作者总结。"花落何飘"以上一段,缓叙作起,深长婉妙,在汉诗亦自绝少。

岘山《於忽》出於《成相》,词家谈理之钝者也。

"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侈胡姬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称罗敷也。"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艳兰芝也。是三贞妇,而作者亵咏如此,不妨古雅,在今必当酷忌。卫人所为赋《硕人》,宁非仲尼所亟录耶?柴虎臣云:"三者虽极形容,不可谓亵,假令咏闺而阑入《青楼》、《子夜》诸曲,便为狎渫。"应嗣寅云:"《硕人》一诗,诗人私咏,若以进之卫庄固不可,今或赠新婚而誉其妻之美,毋乃伤乎!"

《病妇行》"探怀中钱持授"句韵,"见孤啼索其母抱"句韵,"弃置勿复道"句韵。"授"叶"抱"、"道",古韵也。《孤儿行》"肠月中怆欲悲","月"与"肉"同,古字也。

《艳歌行》"故衣谁当补",何处当补也。"新衣谁当绽",何处当绽也。

赖得贤主人代我为夫纟旦耳。此闺思之深,可谓贞笃。然夫婿归入门时,反隐于斜柯而眄之,盖有所猜耳。故下复云:"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妇人必以贞信自持,然后可以要其夫。《铙歌》"拉杂摧烧,当风扬灰",可谓极妒。

而必以"鸡鸣狗吠,兄嫂知之"自明,亦此指耳。"鸡鸣狗吠"《诗》"ζ也吠",意同。

沈朗思云:"《艳歌行》:'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祖。'於韵不叶,当是'缇'字,传刻误也。纟旦者,补缝之义。又刘桢《赠从弟》诗:'岂不罹凝寒。'今俗刻皆作'罗凝寒',亦以字近而相讹耳。"

孔文举"高明曜门,远景灼寒素",于时未睹黄初,忽漏晋、宋。

《离合作郡姓名诗》:"龙也之蛰,俾也可忘。""也"字今多作"蛇",误。

《悲愤诗》峻直,正与孟德《蒿里》、《薤露》及孔文举笔气极似,此真东京末流笔也,与《木兰诗》绝不类,子瞻疑之,谬矣。至出寒先后,《蔡宽夫诗话》驳之甚明,无俟余辩。

《古诗》二十首:"行行重行行",谪宦思君也。"青青河畔草",怨不得其君也。"青青陵上柏",愤时竞逐,相羊玩世也。"今日良宴会",遇时明良,思自奋也。"西北有高楼",悲有君无臣,思自效忠也。"涉江采芙蓉",放臣思君也。"明月皎夜光",怨朋友也。"冉冉孤生竹",伤婚姻迟暮也。"庭中有奇树",感别也。"迢迢牵牛星",怨君臣意隔,不获自通也。"回车驾言迈",孤臣流放,自怨惩也。"东城高且长",悲时迈也。"燕赵多佳人",恋君也。

"驱车上东门",伤时速迈也。"去者日已疏",小人日进,社稷将墟,贤者睹微而牵于时位,欲去不得也。"生年不满百",伤时逝也。"凛凛岁云暮",怨妇思夫,见于梦寐,因自述梦也。"孟冬寒气至","北风",时气衰乱也;"众星",小人聚也;"蟾兔缺",君道亏也。君虽思旧见召,心衔恩遇,而惧罹于祸,怨思之志也。"客从远方来",孤臣见召,思效厥忠,义同胶漆也。

"明月何皎皎",伤时将乱,欲遂归志也。虎臣云:"诠解亦自有理,但此等不作解,使览者各会,正复佳耳。"(《古诗二十首解》)

唐文宗宫人沈翘翘歌《河满子》,有"浮蔽白日"之句,其声宛转。上欷问曰:"汝知之耶?此《文选古诗》第一首,盖忠臣为奸邪所蔽也。"乃赐金臂环。

南箕不簸,北斗不挹,牵牛不负轭,此自同耳。古诗:"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箕斗出有饣蒙,故略用之。"牵牛"句作者自造,故说意独详。吴锦雯云:"改'服箱'为'负轭',作者亦以因兼创耳。"

"锦衾遗洛浦",是君有他心,故云"同袍与我违"。"良人枉驾"是梦境,"不处重闱"是觉境。"惟古欢"犹言思旧欢。闺人有寒衣之念,而游子有锦衾之遗,义亦薄矣。然终不敢忘,至形诸梦寐,而犹以昔怀相期,可谓忠信矣。

刘越石"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谢惠连"虽好相如达,不同长卿慢",此出古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一而两之,ゼ词错综法也。等而上之,则《豳风》:"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便是鼻祖。汉、魏人谣词析姓名者尤多,如"甑中生尘范史,釜中生鱼范莱芜","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然此等自不必深效。唐殷《英灵集论》云:"沈生虽怪曹、王曾无先觉,隐侯去之弥远。"文中睹此,尤为诧格。

伪苏、李《录别》十首,气露调疾,中有险峭语,欲胜"河梁",当是建安诸子之拟作。或以"有鸟西南飞",太拘沈韵为疑,不知《天保》之第三第六章及《左传》"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十蒸单用,自古已然矣。

古诗"采葵莫伤根"云云,又"甘瓜抱苦蒂"云云,又"高田种小麦"云云,似梁《鼓角横吹曲》。古绝句"藁砧"四句,则《清商词》也,当是误置汉本。

李太白"苍梧山崩湘水竭",张文昌"菖蒲花开月长满",李长吉"七星贯断娥死",俱是决绝语,遣词绝工。然《铙歌》"冬雷震震,夏雨雪",实先开之。《铙歌》语事所或有,质浑而为古;三子语理所必无,刻画而近今。

汉后皆风人之诗,魏后皆词人之赋,虽四始道微,而菁华犹未遽竭。何也?

以不堕理窟,不缚言筌耳。世曰杜陵义兼《雅》、《颂》,然末叶弊法,颇见权舆。逮宋人踵之,并今诗之法俱丧。慎言哉!

乐府、古诗,相去不远。然大抵古诗以和婉为旨,以详雅为绪,以典则为其辞。乐府以淫凄戾为旨,以变乱为绪,以俳谐诘屈为其词。古诗色尚清腴,其调尚优。乐府色尚,其调尚迅。古诗近于《三百篇》,乐府近于《楚骚》,所由盖异矣。

然则乐府非德音邪?呈新声于《雅》、《颂》之外,乃有乐府;节变徵于《楚辞》之馀,乃有古诗,故古诗尚矣。

阮嗣宗其卯金氏之蛊乎?陶元亮其司马家之别子乎?

古乐府掉尾多用"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又"延年寿千秋",又"别后莫相忘"等语,有与上意绝不相蒙者。此非作者本词所有,盖是歌工承袭为祝颂好语,随词谱入,奏于曲终耳。观《白头吟》旧曲与晋乐所奏者可见。又若"置酒高殿上",章句小差;"蒲生我池中",魏、晋悉异;"见君前日书",正截篇首;"山川满目泪沾衣",但唱曲乱。犹今传奇入伶人之手,亦多所窜削。

盖文士属兴操觚,叶律恐疵,故递有增损云尔。

汉昭《黄鹄》,出于《杂记》。灵帝《招商》,纪于《拾遗》。《杂记》亡论是否葛洪,总是六朝人所撰。《捣素》、《文木》、《菟园》诸赋,岂西京之调!《黄鹄》一歌,足例伪拟。至于子年,尤荒唐不足信。"清丝流管歌玉凫",齐、梁《白歌》中语耳,谓两京有此句乎?胡明瑞称汉世人主多才,而艳数诸作,为昔人所绐。又班《书艺文志》不载诸赋,乃是一证,而明瑞反以挂漏少之。

古人制乐府,有因词创题者,有缘调填曲者。创者便词与题附,缘者便题与词离。譬若唐、宋人小词《解红》、《章台柳》、《雨淋铃》,始俱即事名题,后来赋此调者俱自抒情景,不复傍倚题事,足徵乐府之源流焉。

汉人仙诗率多伪托,而辞亦往往鄙俚。至阴长生云:"黄白既成,货财千亿。"此等岂神仙口中语耶?

赵壹《疾邪》之篇,郦炎《见志》之咏,愤气侠中,无复诗人之致。

猜你喜欢
  卷二十四·彭定求
  李商英·唐圭璋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邵雍
  卷六·黄希
  晁无咎词卷一·晁补之
  茶山集卷六·曾几
  夜半松风·徐志摩
  卡尔佛里·徐志摩
  巻三·顾瑛
  静思集巻三·郭钰
  卷五十八·陈邦彦
  卷六十三·陈廷敬
  和燕公岳州山城·张说
  卷十七·施元之
  卷三·马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岭云海日楼诗钞卷一·丘逢甲

    (乙未稿)(清光绪二十一年)南武山人丘逢甲仓海著同怀弟瑞甲、兆甲编辑·鮀江秋意海上瀛洲已怕谭,浩然离思满天南。西风一夜芦花雪,鮀浦秋痕上客衫。鮀江即今汕头,旧设鮀浦司。·潮州舟次抱江城郭夕阳红,百口初还五

  • 一、上古至五代之戏剧·王国维

    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中略)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中略)及少皞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

  • 前集卷五·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前集卷五 宋 罗椅 编 七言八句 雨中示子聿 穷阎父子自相依寂寂茅庐映竹扉瓜蔓水生初抺岸练花寒动却添衣吾玄自笑岂尚白汝瘦元知能胜肥苦学勿为干禄计宦途虽乐不如归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 山谷内集诗注卷二·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山谷内集诗注卷二   宋 黄庭坚 撰任 渊 注寄裴仲谟交游二十年义等亲骨肉【礼记曰交游称其信也退之诗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否按吕氏春秋曰父母之于子也此之谓骨肉之亲老杜诗义均骨肉地】风雨漂我巢公

  • 卷之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三百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御制重刻通志序·郑樵

    宋郑樵氏以闳通之学思欲极古今之变防通于一仿歴代史例采正史及百家杂録为纪为谱为略所撰二十略者包罗天人错综政典该括名物上下数千年首尾相属用功亦良勤矣观其诋诃司马迁班固之失髙自称许谓足以尽学者之能事岂不卓

  • 第一章 我的家世 三 慈禧太后的决定·溥仪

    庚子后,载漪被列为祸首之一,发配新疆充军,他的儿子也失去了大阿哥的名号。此后七年间没有公开提起过废立的事。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西太后在颐和园渡过了她的七十四岁生日,患了痢疾,卧病的第十天,突然做出了立嗣的决定。跟着

  • 卷103·陈邦瞻

    理宗景定元年夏四月,蒙古以郝经为国信使,来告即位,且征前日讲和之议。蒙古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既请遣经,复阴属李璮潜师侵宋,欲侵手害经。或谓经曰:“文统叵测,盍以疾辞。”经曰:“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

  • 礼记析疑卷九·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考定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

  • 卷四·欧阳修

    <经部,诗类,诗本义钦定四库全书诗本义卷四      宋 欧阳修 撰叔于田论曰叔于田之义至简而明毛郑于饮酒服马无所解说而谓巷无居人者国人注心于叔似如无人处不惟其说迂踈且与下二章饮酒服马文义不以此知非诗

  • 提要·孙觉

    【臣】等谨案春秋经解十三卷宋孙觉撰觉字莘老髙邮人擢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事迹具宋史本传此书题曰龙学孙公盖其致仕之时以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也觉早从胡瑗游传其春秋之学大防以抑霸尊王为主自序称左氏多说事迹

  • 佛说十力经·佚名

      唐 勿提提犀鱼译    佛说十力经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  新译十地经及回向轮经十力经等者。即上都章敬寺沙门悟空本名法界。因使罽宾。于中天竺国之所得也。师本京兆云阳人也。乡号青龙。里名向义。俗姓车

  •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第三·成寻

    【延久四年(宋煕宁五年)八月一日~十月十日】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三煕宁五年八月一日丙子 天晴。依州牒,寅时,出国清寺向台州。未时,于临海县道安驿,对面使臣崇斑,令见州牒,来日到国清寺可待者。申时,至八□徐八家宿。今日行八十里

  • 断袖篇·佚名

    《断袖篇》一书为清人吴下阿蒙所编。全书共载故事五十一则,其中四十则引自明冯梦龙《情 史·情外类》,九则引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中国丛书综录》将其列入小说家类。 吴下阿蒙,何许人也?历来是个谜。

  • 声画集·孙绍远

    诗总集。八卷。南宋孙绍远编。孙绍远字稽仲;居里不详,约为淳熙(1174—1189)年间人。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大类,其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自宋以后诗成为文人画的组成部分。孙氏认识到“画之有益于人

  • 朱子抄释·吕柟

    明吕柟编。该书是一部朱熹《语录》的选编。成书于吕柟出任国子监祭酒时。自称当时各版本的朱熹《语录》内容庞杂,而且选录者人数众多,学术界形成了门户争论的风气,大都借朱熹之名抬高自家,为此选编该书,力求将朱熹学术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