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董晋传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科殿试及第。至德初年,肃宗从灵武抵达彭原,董晋上书谒见,授校书郎、翰林待制,再调任卫尉丞,出任汾州司马。不久,刺史崔圆改任淮南节度使,奏请董晋以本职代理殿中侍御史,充任判官。不久又归任御史台,授原职,升为侍御史、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大历年间,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出使回纥,奏请董晋为判官,出使归来,官拜司勋郎中。历任秘书太府太常少卿监、左金吾将军。十日后,德宗即位,董晋改任太常寺卿,升为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台事。因清廉、勤恳、谨慎,所以擢升很快。不久又任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许久以后,又加授兼御史大夫。朱氵此在京师建伪号谋反,派遣凶党仇敬、何望之侵逼华州,董晋奔逃到皇上所在地,被授为国子祭酒,随即被派往恒州宣旨慰劳将士。随圣驾返回京师后,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改任尚书左丞。当时尚书右丞元..担任度支使,被韩氵晃排挤而遭贬黜,董晋很愤恨,面见宰相极力辩说元..无罪,满朝都称赞他。再度被拜为太常寺卿。

贞元五年(789)沈房升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当时政事决定权在窦参手中,董晋只是受诏书、等候决定而已。金吾卫将军沈房有弟亡故,董晋脱去公服,穿着丧服入阁,皇上问宰相这事是否合制,宰相回答说:“依照规定,朝官有丧朝一年之内的丧事,允许穿无纹彩的粗绸,不应着浅色衣。”皇上问:“南衙班列怎么也有这个规矩呢?”回答说:“承袭旧制而如此。”皇上又向董晋询问古代冠冕制度,董晋回答道:“古人穿衣着冠,一动便有佩玉碰撞的响声,是用以节制步履。《礼》云‘堂上行走脚步要相连,堂下行走脚步要放开’,就是说要极其恭敬。行走有常规,在国君面前的礼节,走路时小步快行而已。如今有人行走如奔跑以致跌倒,这是极不恭敬谨慎的。在服饰规格上,朝官都是绫罗袍巾,五品以上佩金玉带,取其用文彩装饰以敬奉皇上之意。因此,夏禹平时粗衣粗食,而祭服却要求华美,无论君王和亲人都一样对待。从前尚书郎口含香物,老莱子彩服娱亲,都是这个意思。穿粗绸衣,是不合古制的。”皇上深表赞同,便下诏说:“常参官入内阁,不得快步行走;一周年以下的服丧,禁止着丧服参加朝会。”又命朝官各自穿戴本品级的绫罗袍巾和金玉腰带。董晋对于礼学如此精通。

窦参骄傲自大十分严重,皇上渐渐厌恶他。贞元八年(792),窦参暗示董晋保奏他的侄儿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皇上严肃地说:“难道不是窦参要你上奏的吗?”董晋不敢隐瞒。皇上便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详细禀奏。十天以后,窦参被贬官,董晋忧惧,屡次上表辞职。贞元九年(793)夏,改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适遇汴州节度使李万荣病重,其子李..作乱,朝廷便任命董晋为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营田使、汴宋观察使。董晋受命之后,只率领幕僚、侍从等十余人,完全不召集兵马。到郑州后,宣武军应前来迎接的将吏无一人来到。董晋的随行人员及郑州官吏都感到害怕,一起劝董晋道:“邓惟恭趁李万荣疾病严重,便总揽了军州的事务。现在相公来到这里,他还不派人迎候,幕后的情况怎能预料呢。恐怕必须暂且延缓一下,以等待事态的发展变化。”董晋道:“既然奉诏为汴州节度使,就应依旨赴任,怎能随便停留呢!”大家都担心会遭不测,惟独董晋安详镇静。离汴州还有十多里,邓惟恭才来迎接,董晋令他不要下马。进入汴州城后,董晋把军政要务交付邓惟恭掌管,大家都佩服董晋通晓事情的机宜变化,却估量不出他谋略的深浅。

当初,李万荣驱逐了刘士宁,取代他为节度使,将兵权交付邓惟恭,因为他们是同乡。及至李万荣病重,李..企图作乱,邓惟恭便与监军合谋逮捕了李..,将他押送朝廷。邓惟恭自以为必会取代李万荣居节度使之位,故意不派将吏迎候,以使董晋心生疑惧,希望他不敢前来;没想到董晋来得这么快,所以直到董晋离汴州很近了,才仓猝出城迎接。然而心中时常闷闷不乐,终究因骄狂不守法,暗中图谋不轨,而被流放发配到岭南。

朝廷担心董晋软弱怯懦,不久便派汝州刺史陆长源担任董晋的行军司马。董晋为人谦恭宽厚,凡事随和听便,因此心怀异志的兵卒大体安定。陆长源喜好改弦更张,屡次请求改变旧例,务求苛刻从事。董晋最初都同意他,及至文书命令已拟好,董晋便命令暂时作罢。又将钱粮支出之事委任判官孟叔度,叔度为人轻佻,好怠慢军人,人们都憎恶他。董晋于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停止上朝三日,追赠太傅,赐给数量不等的布匹绢帛。死后不到十天,汴州大乱,杀死陆长源、孟叔度等人。

猜你喜欢
  崇儒学第二十七·吴兢
  卷第二百二十三·胡三省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四·徐乾学
  雍正实录卷之七十二·佚名
  ●八、性情一斑·秦翰才
  钦定续通志卷三十九 宋纪十五·纪昀
  通志卷五十二·郑樵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首·允秘
  五 伍舍·周作人
  卷之六·沈有容
  元孚传·李延寿
  阎复传·宋濂
  余懋衡传·张廷玉
  谓秦王·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二·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六·彭定求

        卷66_1 【古剑篇(一作宝剑篇)】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

  • ○附录·江顺诒

    填词小技,固不必以言举人,亦不必以人废言。然此中亦自有品在,因录数则,附于词品之后。○论稼轩仙才亦霸才词苑丛谈,梨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甫抵掌谈论,是何等人

  • 卷27 ·佚名

    陈杰 旧爱灵溪渡风物之美归途由浙而江即目成咏 黄竹弄口雨初晴,灵溪渡头水渐生。 两岸桑麻人著本,一川鸥鹭我同盟。 风环摇日浣纱影,云杵打波舂稻声。 少日经行浑草草,暮年归路不胜情。 陈杰 菊畹

  •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赵尔巽

      ◎地理十八   △台湾   台湾: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国,名曰东番。隋开皇中,遣虎贲陈棱略澎湖三十六岛。明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掠近海郡县,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乾遁入台湾。天启元年,闽人颜思齐引日本国人据其地

  • 春秋战国异辞卷八·陈厚耀

    晋史晋世家周成王封其弟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字子于唐叔子燮是为晋侯【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晋侯子宁族是为武侯武侯之子服人是为成侯成侯子福是为厉侯厉侯之子宜臼是为靖侯靖侯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五·佚名

    天顺二年九月乙酉朔赏大同宣府总兵官高阳伯李文武强伯杨能游击将军石彪并诸将士彩叚银绢有差初文等上其倚山墩磨儿山啼哭岭等处剿杀胡寇功状诏礼部议赏至是礼部请准往年大同东门获功例其奋勇先入贼阵生擒贼众并被伤者

  • 卷五十四·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五十四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五十一 吴臣 张昭【子承 弟子奋】 张紘【子玄】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传博览衆书与琅琊赵昱东海王

  • 谏书稀庵笔记·徐一士

    《谏书稀庵笔记》,一册,不分卷,上海小说丛报社印行(民国十一年六月十日再版)。题“清御史陈庆溎著”,又曰“著作者潍县陈庆溎”。著者自序云:“予告归后,年近七十,饱食终日,日入即睡,夜半即兴,闷坐无聊,

  • 冯熙传·魏收

    冯熙字晋昌,长乐信都人,文明太后的哥哥。祖冯文通,记在《海夷传》。世祖平定辽海,冯熙父亲冯朗内迁,官做到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因犯事被诛杀。文明太后掌握朝政,追赠为假黄钺、太宰、燕宣王,在长安立庙。冯熙生于长安,被

  • 段孝言传·李延寿

    段孝言,段韶的兄弟,从小就警拔奋发,颇有仪表风度。北齐受禅代魏,他的哥哥段韶把朝廷另外封赏的霸城县侯的爵位让给他。他任中书黄门侍郎,参与朝廷机密。又任秘书监、度支尚书、清都尹。  他本来靠勋贵子弟的身份位至要职

  • 骠传·欧阳修

    骠国,就是古代的朱波,自称“突罗朱”,..婆国人叫他们为徒里拙。位于永昌南二千里,距京师一万四千里。东临陆真腊,西接东天竺,西南连堕和罗,南滨海,北挨南诏。地长三千里,宽五千里,东北广而长,属羊苴肅城。有属国十八个:迦罗婆提、

  • 朴赛因不花、张庸传·宋濂

    朴赛因不花字德中,肃良合台人。体力过人,善骑射。由速古儿赤任命为利器库提点,再转为资正院判官,接着迁任同知枢密院事、迁任翰林学士。不久,又升承旨,赐虎符,兼巡军合浦、全罗等处军民万户都元帅,任大司农,又离京任岭北行省右

  • 张献忠陷庐州记·余瑞紫

    大明崇祯八年,岁次乙亥。庐州知府吴大朴(河南汝峰府固始县进士)于正月初旬循例谒淮(见总漕都御史),去后遂闻流贼反信。如上元节,历年街市各色灯俱全,龙灯、狮子灯尤多。人家放花、放爆竹、放烟火,笙箫鼓乐,喧填街巷,闹热之极。看

  • 卷二·戴锡章

    春正月,继迁徙绥州民于平夏,部将高文丕等因众不乐,反攻败之,复举城降宋。继迁兵至绥州,令继冲徙民归平夏,牙将高文丕,唐刺史思祥后也,世官绥州,因众不乐,率羌酋苏移、山海夜、母驮香等反攻之。继迁兵败,弃城走,文丕举绥州降。宋帝

  • 当仁不让·孔子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事,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读解】 通权达变的学说。 在《里仁》篇里,孔子曾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的就行。”所以,

  •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佚名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如来真实义功德章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谓言。胜鬘夫人是

  • 卷五十五·彭绍升

    居士传五十五周安士传周安士。名梦颜。一名思仁。崑山诸生也。博通经藏。深信因果。居常念言。众生蚩蚩造无量罪。婬杀二业实居大半。古今世典惩劝颇详。不断其源川壅则溃。爰竭苦衷。深维经义。抉微洞幽。拔山捣穴。

  • 頖宫礼乐疏·李之藻

    十卷,明李之藻撰。之藻字振之,仁和人。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是编首列頖宫祀典,次列仪注,次列名物器数,共成八卷。第九卷为启圣祠及名宦、乡贤祠,附以乡饮酒礼。第十卷附以乡射礼。其中如释奠仪之散斋、演乐、涤牲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