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

春正月,继迁徙绥州民于平夏,部将高文丕等因众不乐,反攻败之,复举城降宋。

继迁兵至绥州,令继冲徙民归平夏,牙将高文丕,唐刺史思祥后也,世官绥州,因众不乐,率羌酋苏移、山海夜、母驮香等反攻之。继迁兵败,弃城走,文丕举绥州降。宋帝诏授绥州团练使,苏移、山海等为怀化将军。(《宋史·夏国传、党项传》及《西夏书事》)

继迁攻灵州。州将慕容德丰迎击,败之。宋诏遣李继隆等进讨继迁。

先是,灵州及通远军皆言:“继迁攻围诸堡寨,侵掠居民,焚积聚。”宋帝闻之,怒曰:“继迁叛涣砂碛中十年矣,朝廷始务含容,赐以国姓,授以观察使,赐予加等,俸入优厚,仍通其关市,又以绥、宥州委其弟兄,可谓恩宠俱隆矣。乃敢如是!朕今决意讨之。”癸酉,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继隆为河西兵马都部署,尚食使尹继伦为都监,以讨继迁。(《宋史·夏国传》、《慕容德丰传》及《长编》三十五。按王氏《东都事略》:保忠为保吉所诱,阴与之合,来寇灵州。《宋史·夏国传》:淳化五年正月,保吉围堡寨,掠居民,焚积聚,遂攻灵州。李继隆诸传亦以攻灵州为文。考《太宗纪》:淳化五年正月癸酉,以侍卫马军都指挥李继隆为河西行营都部署,讨李继迁。不言继迁攻灵州。至至道二年五月,方书继迁攻灵州,则是时尚未犯灵州也。故李氏《长编》云:“继迁焚掠堡寨,灵州及清远军以闻。”见《西夏书事》。)

三月,保忠为继迁所袭,奔还夏州,宋指挥使赵光嗣执之。李继隆帅师入夏州。

保忠既不能制继迁,反与连谋。闻继隆将至,乃先携其母及妻子、卒吏壁野外,上言己与继迁解仇,贡马五十匹,乞罢兵。宋帝怒,立遣中使命继隆移兵击保忠。及兵压境,保忠反为继迁所图,欲并其众。缚牙将赵光祚,夜袭保忠帐。保忠方寝,闻难作,单骑走还城,辎重尽为继迁所夺。初,保忠遣其指挥使赵光嗣入贡,光嗣颇输诚款,诏补供奉官,再迁礼宾副使,保忠动静,光嗣必以闻。及保忠阴结继迁,光嗣潜知之,因出家财散士卒,誓以效顺。至是,保忠还,光嗣执之,幽于别所。丁丑,开门纳王师,继隆入夏州,令指挥使许均守之,继迁遁。(《宋史·太宗本纪》及《长编》三十五。李焘曰:“《秦翰传》云:‘王师次延州,翰虑保忠遁逸,即乘驿先往,矫诏安抚,以缓其计。及王师至,翰又讽保忠,以地主之礼郊迎,因并驱而出,保忠遂就擒。’按保忠先己出,次野外,既为保吉所迫,乃还,光嗣遂执之,安得与翰俱迎王师也?”)

贡于契丹。(《辽史·西夏外纪》)夏四月,宋削所赐继迁“赵保吉”姓名,堕夏州城。

宋帝闻保忠既成擒,诏以赵光嗣为夏州团练使,高文丕为绥州团练使,削继迁所赐姓名。帝以夏州深在沙漠,本奸雄窃据之地,欲堕其城,迁民于银、绥间。因问宰相夏州建置之始。吕蒙正对曰:“昔赫连勃勃,后魏道武末,僭称大夏天王,蒸土筑城,号曰‘统万’,颇与关右为患。若遂废毁,万世之利也。”乙酉,诏堕夏州故城,迁其民于绥、银等州,分官地给之,长吏倍加安抚。李继隆闻朝议欲堕夏州,遣其弟洛苑使继和与监军秦翰等入奏,以为朔方古镇,贼所窥觎之地。存之可依以破贼。并请于银、夏两州南界山中增置堡戍,以厄其冲,且为内属蕃部之蔽,而断贼粮运。皆不报。(《宋史·太宗本纪》及《长编》三十五)

六月,西蕃首领乜遇(一作<白>遇)复背继迁,归宋。

乜遇,橐驼路熟仓首领也,向属宋,继为继迁所驱胁叛宋。至是,乜遇率部族反攻继迁,其弟力战而死,既败继迁之众,复归宋。宋以为会州刺史。(《宋史·党项传》)

继迁复攻夏州,不克,遂走漠中。

继迁据夏州橐驼路,驱胁内属戎人。张崇贵与田敏率熟仓族乜遇,战于双塠,杀二千馀级,掠牛羊、橐驼、铠甲甚众。连诏褒谕。继迁复攻夏州,与许均一日十二战,不胜,遂走漠中。遣其将佐赵光祚、张浦求纳款,会于石堡寨,崇贵椎牛酾酒犒谕之,给以锦袍、带。(《宋史》张崇贵、许均传)

河西行营送保忠至阙下,宋帝释其罪。

保忠至自夏州,白衫纱帽,待罪崇政殿。宋帝诘责数四,保忠不能对,但顿首称死罪。诏释之,赐冠带、器币,令还第听命,仍劳赐其母。寻责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宥罪侯”。其赐保忠诏有云:“不斩继迁,开狡兔之三穴;潜疑光嗣,持首鼠之两端。”翰林学士钱若水之词也。帝览之,甚悦,谓若水曰:“此四句,正道着我意。” (《宋史·太宗本纪》及《长编》三十六。按《李继隆传》:初,裨将侯延广:监军秦翰议,请诛保忠,及出兵追继迁。继隆曰:“保忠,机上肉耳,当请于天子;今继迁遁去,千里穷碛,艰于转饷,宜养威持重,未易轻举。”延广等服其言。)

秋七月,继迁遣牙校以良马来献,且谢过,犹称所赐姓名,答诏因称之。(《长编》三十六)八月,继迁遣其弟延信如宋,奉表待罪。

且言,违叛事出保忠,愿赦勿诛。宋帝召见延信,面加慰抚,赐赉甚厚。(《长编》三十六)

继迁以兵犯契丹境,契丹以肖挞凛为阻卜都详稳,督军事。(《辽史·圣宗本纪》及《肖挞凛传》。按《肖挞凛传》:统和十二年,夏人梗边,皇太妃受命总乌古及永兴宫分军讨之。挞凛为阻卜都详稳,凡军中号令,太妃悉委之。师还,以功封兰陵郡王。考《西夏传》:是年,书夏国入贡,而《圣宗纪》不载梗边事。)

十一月,宋遣内侍张崇贵持诏谕继迁,赐以器币、茶药、衣物。

宋复命继迁为银州观察使。庚戌,诏曰:“省所进马、橐驼共百一十三头匹待罪。朕握图御宇,恭己临民,务推含垢之仁,式示戢兵之武。向者,以卿远输诚款,愿革前非。朕道在纳污,情深赦过,特授察廉之任,厚加赐抚之恩,宠以嘉名,赐之国姓,朕之于汝无所负焉。岂意卿未及逾年,已忘大德,胁从蕃部,擅举甲兵,攻逼城池,虔刘民庶,背恩肆恶,一至于斯。料卿所为,良切兴叹,所以旋征师旅,俾命讨平。既除手足之亲,已失辅车之势,宁保全于岁月,暂假息于朝晡。近者,累上表书,颇引愆犯。且言违背事出保忠,今备贡输,乞加渥泽。朕以好生为德,以禁暴为心,卿倘能誓改过尤,永坚忠节,朝廷爵赏,亦何吝焉?朕不食言,尔宜自省。今遣内侍押班张崇贵,赐卿器币、茶药、衣物等,体朕意焉。”盖王禹偁笔也。(《长编》三十六及《西夏纪事本末》)

春三月,贡于契丹。(《辽史·圣宗本纪》)遣左押衙张浦贡良马、橐驼于宋。

宋帝令卫士数百辈,射于崇政殿庭,召张浦观之。先是,李延信还,帝赐继迁劲弓三,皆力及一石六斗,继迁意帝欲威示戎狄,非有人能挽也。至是,士皆引满平射,有馀力,浦大骇。帝笑问浦:“戎人敢敌否?”浦曰:“蕃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人固已逃遁,况敢拒敌乎!”帝因谓浦曰:“戎人皆贫窭,饮食被服粗恶,无可恋者。继迁何不束身自归,永保富贵?”(《宋史·夏国传》及《长编》三十七)

继迁表宋,乞禁边盗掠。从之。

四月壬寅,答继迁诏曰:“先敕边郡,各谨封略,无敢相侵,内属戎人所盗羊马、钱物,今并已还卿。戎惟贪狠,尚恕其罪,自今敢犯卿者,诛之也。”(《宋史·夏国传》及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

六月,继迁表宋,乞夏州。宋遣阁门副使冯讷、中使贾继隆持诏,拜继迁鄜州节度使,不受。乃以张浦为郑州团练使,留京师。

继迁表言:“怀携柔远,王者之洪规;裕后光前,子臣之私愿。臣先世自唐初向化,永任边陲;迨僖庙勤王,再忝国姓;历五代而恩荣勿替,入本朝而封爵有加。德并戴天,情深拱极。兹以家庭多难,骨肉相仇,遂致帐属流离,箕裘陨越。庭坚之宗,忽焉不祀;若敖之鬼,嗟其馁而。臣虽拓跋小宗,身是荩臣后裔。十世之宥,义在褒忠;三代之仁,典昭继绝。聿维夏州荒土,羌户零星,在大宋为偏隅,于渺躬为世守。祖先灵爽,应恋首邱;明发私怀,敢忘宗土。恭维皇帝陛下,垂天心之慈爱,舍兹弹丸;矜蓬梗之飘零,俾以主器。诚知小人无厌,难免僭越之求。伏乞圣主宽仁,远降哀全之诏,曲成靡既,再造莫酬。臣不胜惶悚恐惧”云云。宋帝览奏,知其诈,遣阁门副使冯讷、中使贾继隆持诏,拜继迁为鄜州节度使。继迁以鄜州去延安止二小程,其城周围二十里,二土山在其中,正当狗道岭,灵、夏并隔沙碛,川原平坦,易受中国控制,不奉诏。宋帝谓宰相等曰:“继迁负固不庭,啸聚边境,朕君临四海,须与含容。昨者赐以诏书,俾移镇守,而狂不奉诏,尚恣陆梁。朕哀此孽重,死亡之非久也。”宰相等对曰:“继迁器识凡下,自叛涣以来,引亲校张浦为谋主,军中动静,一以咨之,遂能倔强穹庐,苟延岁月者,浦之力也。今陛下走一介致之,继迁内失腹心之用矣。沿边蕃部族帐居多,继迁威以淫刑,胁而用之,近闻各怀怨望,渐致携离,则继迁外失夷落之助矣。内外乖绝,形势可见,而乃偷安巢穴,靡顾存亡,苟不为蕃部所擒,则必有剌客起于帐下。今鄢延、环庆之地,山川重复,非虏所能窥测。惟灵武一道,是其旧进之路,国家已严保障,练兵聚粟。继迁率乌合之众,往来沙碛,犹困兽处于槛阱,但自跳跃,岂能为人患乎?”乃以张浦为郑州团练使,留京师。(《宋史·夏国传》及《太平治迹统类》)

继迁攻西蕃睡泥族,俘七百馀帐。

西界蕃部不下数十万帐,始犹互相捍拒。及继迁兵势浸盛,自灵州北、河外镇戎军、环州至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十八(阙)·杨仲良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拚死陵母·蔡东藩
  第一百回 呼奥援南北谋统一 庆战胜中外并胪欢·蔡东藩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五·乾隆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二·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四·佚名
  ●叙·佚名
  卷九·宇文懋昭
  八三三 署陕西巡抚毕沅奏将查出空格书籍封呈军机处折(附清单一)·佚名
  四七 谕军机大臣着李质颖查访淮阳马姓等家藏书借抄呈进·佚名
  绎史卷七十四·马骕
  司马彪续汉书卷三·周天游
  附录二(新附)·查继佐
  叶琛传·张廷玉
  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二·王世贞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四·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十四 明 陈耀文 辑 中调 摊破南乡子【一名青杏儿】      程正伯 休赋惜春诗留春住说与人知一年已负东风瘦说愁说恨数期数刻只望归时 莫恠杜?啼真

  • 第四十六出 叙别发配·佚名

    【驻云飞】(生)今旦起程,值时得到崖州城?(丑)快行,免得发业。(旦)首领,我说乞恁听。带着阮人情。嗏。(丑)须着赶路程。(生)乞阮说几声。(丑)你有好钱好银,便(备)提来送我。你有钱银先提来乞我。放紧行。(旦)拜覆<复>首领,待伊慢

  • 第四十七回 萧宝夤称尊叛命 尔朱荣抗表兴师·蔡东藩

      却说尔朱荣在肆州,得了贺拔胜兄弟,不禁大喜,抚胜背道:“卿兄弟肯来从我,天下便容易平靖了。”遂署为军将,行止进退,随时与议。胜等亦乐为效力。看官阅荣词色,已可知他拔扈飞扬,名为魏廷御乱,实是后来一大厉阶。那魏廷正乱

  • 卷之七百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六百九十六·佚名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冬。十月甲申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  ○遣官祭孝贤皇后陵。端慧皇太子园寝  ○颁乾隆二十九年时宪书  ○谕、自来内外大

  • 第三十二册 崇德元年十月·佚名

    第三十二册 崇德元年十月十七日,正白旗佟正被其家人徐廷举、朱国明、金士科、吴延举、于儒义首告:一件,轻蔑汗,不进表文;一件,未往祭天而亲受汗赏;一件,王之福晋薨,不穿孝服,送葬未往一件,礼部亲王薨不穿孝服,送葬未往,居家演戏宴

  • 耶律刘哥传·脱脱

    刘哥,字明隐,太祖弟寅底石之子。少时骄横狠戾,好欺侮人,成年之后更加凶暴。太宗讨厌他,派他把守边疆,累迁西南边大详稳。会同十年(947),叔父安端随从太宗伐晋,因病先行回国,与刘哥相邻而居。世宗在军中自立为帝,安端商议何去何

  • 樊山政书卷八·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凤翔县周令禀批华州唐牧详批镇安县监生赵子璋等呈词批商州杨署牧禀批商州杨署牧批三原县禀批岐山县徐令禀批蓝田县冯令禀批华州唐牧禀批葭州俞牧禀批武功县高令禀批临潼县李令禀判回民童遇祥控词会臬

  • 武灵王平昼闲居·佚名

    【提要】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在赵国改穿胡服,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作为君主,为了拓展疆土、富国强兵,他力排众议、勇于革新、不为旧制和保守势力所束缚,对国家民众的服饰和思维进行了革命性的改变。他具备了

  • 卷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十皇帝夏至日祭方丘【后土同】斋戒       陈设省牲器      銮驾出宫奠玉帛      进熟祭五岳 四镇 四海 四渎銮驾还宫斋戒前祭七日戒誓皇帝服衮冕前祭二日太尉告高祖皇帝

  • 第四节 开、天边事(三)·吕思勉

    武后末年,吐蕃因内乱寖弱,已见第四章第一节。此时中国实不必亟亟与和。乃中宗时,赞普祖母使来为其孙请昏,遽以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之。事在景龙四年(710年),即睿宗景云元年也。帝幸始平县送之。哀其孩幼,为之悲泣。为曲

  • 卷十·刘因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十    元 刘因 撰原阙

  • 第十三章 30·辜鸿铭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辜讲孔子说:“让没有经过初步训练的百姓上战场,这是在出卖他们。”

  • 卷十五·陈启源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十五吴江陈启源撰甫田之什【变小雅】甫田朱子讥小序谓甫田序用自古有年立説大田序用寡妇之利立说瞻彼洛矣序以命服为赏善六师为罚恶裳裳者华序用似之二字立说桑扈序用彼交匪傲立説总谓其傅防

  • 《尸子·四仪》白话译文·尸佼

    原文: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是故志不忘仁,则中能宽裕。智不忘义,则行有文理。力不忘忠,则动无废功。口不忘信,则言若符

  • 妙法圣念处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于罪不怖畏  彼人无智慧  后至命终时  苦恼恒烧燃  周遍天界中  堕落谁能见  彼恒贪淫乐  于此莫能知  淫欲生虚诳  迷惑于有情

  • 端溪砚谱·佚名

    一卷,不着撰人名氏,卷未有淳熙十年东平荣芑跋曰:“右缙云叶樾交叔传此谱,稍异于众人之说,不知何人所撰。称徽祖为太上皇,必绍兴初人”云云,是当时已不详其出自谁手矣。其书前论石之所出,与石质、石眼;次论价次,论形制;而终以石病

  • 摄阿毗达磨义论·佚名

    巴利名Abhidhammattha-san%gaha 。阿■楼驮造,法舫译。本书内容记述锡兰分别上座部阿毗达磨教学之纲要。凡分九品,依次为摄心分别、摄心所分别、摄杂分别、摄路分别、摄离路分别、摄色分别、摄集分别、摄缘分别、摄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