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临传

唐临,是京都长安人,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他的先辈人是从河北迁到关中的。

唐临少年时代,与他的兄长唐皎都聪明过人,很是有名。武德年初,隐太子统领军队东征,唐临到军中献策,平定了王世充,因而被隐太子赏识,推荐他代理掌管书坊。不久,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后外任万泉县丞。当时,县狱中拘禁了十多个轻罪的犯人,正是农忙季节,碰上了春暮的时雨。唐临见此情况,告诉县令,请放这些轻罪囚犯归家抢种。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明公如有所疑虑,我愿自己一人承担责任。”于是他给予这些轻囚农忙假。唐临召集这些囚犯并放他们归家抢种,明确规定回监狱的时间。囚犯们都很是感激唐临宽厚的仁德,在限时之内,全都回狱。唐临因此而知名。

不久,他又升迁侍御使,奉使命出使岭外。他在考查交州刺史李道彦的政绩时,亲自审理查问冤案所关联的三千余人。随后,他又调任黄门侍郎,并加荣誉官职银青光禄大夫。唐临家不富裕但他清心寡欲,既不大兴土木建宅第,服用也极为简朴,并且宽于待人处事。曾经有一次,他要去吊丧,叫家僮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别的衣服拿来,很是惧怕,不敢进见。唐临得知实情,便把家僮叫来,对他说“:今天天气反常,不宜哀哭,原叫你取的白衫,现在暂时不用拿了。”还有一次,唐临病了,叫人煮药,煮药的人未按医嘱烹煮。唐临知此情况后,并未指责,反而说“:气候不好,不宜服药,应马上倒掉。”意在不扬言煮药者的过失,其性情宽恕达到了如此的地步。

高宗登帝位,唐临被任命检校吏部侍郎。这一年,他又升迁大理卿。高宗曾问在狱的囚犯数目,唐临回答得一清二楚,高宗很是高兴,对他说“:朕过去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卿就侍奉我,现在朕承帝位,卿又在我身边任官职,因为过去我就很信任你,所以才授给你这一重任。治国之要,在于刑法,法过于严酷则人残,法过于宽松则失罪,卿一定要适情折中,称朕的心意。”高宗曾经亲自审察死囚,发现唐临以前的负责人所断的案有号叫称冤的,而唐临负责断案,却独无人叫冤。高宗怪而问囚犯是什么原故,囚犯说“:罪确实是自己犯的,长官断案,并不冤枉滥用刑,所以自己也觉得自己该死。”高宗叹息良久,说:“治理狱案的人应当这样就太好了!”

永徽元年(650),唐临为御史大夫。第二年,华州刺史肖龄之在以往任广州都督时的贪污案被揭发,高宗命令交付群官集议。在上奏议论时,高宗很是恼火,命令当即在朝堂处置。唐临上奏道:

“臣听说国家大典,在于赏罚上,古代的圣王,以怜悯之心对待刑罚。《虞书》就说‘在罪上疑虑这不算什么,在功上疑虑就很严重了,与其无不辜,宁可不按法则’。《周礼》也载:‘刑法平稳,国用中法;刑法混乱,国用重法。’天下太平,应当用尧、舜的法典。近来,执法部门多用重法,按功行赏升职很是刻薄;按罪行罚又极为严酷。这并不是厌恶前人,而是想为自身打算。今议肖龄之的案件,处罚可轻可重,重的流放处死,轻的除职免官。以肖龄之受任到广州,赃罪事发,名声极败坏,按情处理,死有余辜。然而,既要群臣详议其罪,毕竟要处理合法。我私下认为:议事群官,并不是全都认识了议刑的本意。周代就律定了减轻刑罚的八种条件,并且依据《周礼》旧文,慎重对待自己不同于群臣的意见,所以特制议法。今既然已同意议法,却仍旧施加重刑,这是与尧、舜的主张相违背的,不可以众人之偏见代法。”

高宗同意他的意见,肖龄之被减罪流放岭外。

不久,唐临又升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职务。后又历任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659),唐临因事获罪,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任职期间去世,享年六十岁。

猜你喜欢
  卷四百七十二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八·焦竑
  ●卷一·王世贞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四·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卷之三十三·佚名
  二 巡抚安徽徐国相奏销江宁织造支过俸饷文册·佚名
  二五 两广总督李侍尧奏查访遗书情形及现无购得缘由折·佚名
  经幄管见卷四·曹彦约
  六朝通鉴博议卷九·李焘
  吕罗汉传·魏收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卷第三·太安万侣
  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九十五·徐世昌

    智朴智朴,字拙庵,徐州人。有《盘谷集》。盘山苍松乱插连云石,石上苔痕虎行迹。拄杖来从飞鸟边,下视苍茫远烟碧。今释今释,字澹归,杭州人,本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明崇祯庚辰进士,官礼科都给事中。韶州丹霞侍

  • 卷三百四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四十韩愈辛卯年雪元和六年春寒气不肯归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崩腾相排拶【子达切又子末切】龙凤交横飞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旛旗白帝盛羽卫鬖髿振裳衣白霓先啓途从以万玉妃翕翕陵厚载譁譁弄阴

  • 國語卷第十·韦昭

      晉語四   1 公在狄十二年〔一〕,狐偃曰:「日,吾來此也〔二〕,非以狄為榮,可以成事也〔三〕。吾曰:『奔而易達〔四〕,困而有資,〔五〕休以擇利,可以戾也〔六〕。』今戾久矣,戾久將底〔七〕。底著滯淫〔八〕,誰能興之〔九〕?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十七·佚名

    嘉靖三十五年七月丁巳朔时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谢诏代○建延生醮典于高玄殿八月二十日止停常封○升河南按察使刘望之为右布政使礼部署员外郎贾衡兵部署员外郎王遴俱为按察司佥事望之江西衡河南遴山东○戊午巡抚应天都御

  • 绎史卷四十四之四·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齐桓公霸业【四 管子著书下】管子【宙合】左操五音右执五味懐绳与准钩多备规轴减澑大成是唯时徳之节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隂冬处阳大贤之徳长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毒而无怒怨而无言欲而无谋大揆

  • 六十九、在小说林·包天笑

      在报馆里编新闻,于每日的时间,很有关系。编要闻,时间最晚,因为要等北京的专电到来。那种专电,往往要到里十二点钟以后,甚而至于到午夜两三点钟送到,也说不定。为什么这样迟呢?原来那时的电报是分几等的,如一等电、二等电是

  •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十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七年七月十五日浙江总督管巡抚事今丁忧给假【臣】李卫谨 奏为 圣泽垂及泉壤微【臣】衔结难酬恭谢 天恩?陈

  • 卷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十六 朱批费金吾奏摺 雍正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山东布政使【臣】费金吾谨 奏为钦奉 上谕恭谢 天恩事雍正六年八月十五日接怡亲王大学士张廷

  • 卷四十一·陆宗楷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国子监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四十一生徒七外藩入学外藩就学国子监者有琉球学有俄罗斯学俱不常设或该国王奏请奉防俞允乃令其所遣陪臣子弟入学读书由监臣遴贡生为教习又派博士助教等

  • 同治元年四月初十日·曾国藩

    早饭后接见司道。旋出城看熊字营操演,已刻归。与筱泉围棋一局。习字一纸,写希庵信,未毕。约陈湜、潘鸿焘来吃便饭,未正散。将希庵信写毕。摺差曾恒德自京归来,阅京信及各报本。清理文件。接少荃上海来信,言夷务事颇详。旋阅

  • 外篇无忧第四·汪晫

    凡十一章仲尼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脩。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仲尼曰。尔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对曰。伋于进善。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

  • 卷七·黄度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说卷七       宋 黄度 撰周书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周人二都通王畿故成周为东郊近郊五十里逺郊百里是为六乡六卿分治六乡六卿皆在宗周不出君陈独以分正之职居洛治之正长也长治

  • 昧盦诗录跋·太虚

    予不知学问为何事,凡书一观辄置,未尝能诵文一篇诗一章也。顾呓语谰言,随败笔破纸而飞,往往流落人间。顷年伏居山室,追踪空石,不独胸中无字,抑且目中无物矣。日者、方君稼孙,来游补怛洛伽山,寓磐陀庵,与予锡麟禅关相邻,乃昕夕垂访

  •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一卷·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初入道场。至心顶礼忏悔发愿回向等已。即结莲华合掌印 两手指虚其掌。似未开芙蓉。诵一切法清净真言。印心额喉顶

  • 菩萨戒羯磨文(出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佚名

    弥勒菩萨说沙门玄奘奉 诏译受戒羯磨第一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偏

  • 卷第七·佚名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七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唐中 玄宗(明皇)即位 岁癸丑改开元。元年制天下军州。各立开元寺。祝 圣道场。僧人无行业者罢为民。京城午后。不许僧道出街。 甲寅 二年。姚崇字元之。上疏曰。佛不在

  •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佚名

    作为《清实录》曲笔问题之始的《清太祖实录》,因经多朝的改修.先后出现 了“崇德初纂本”、“顺治改缮本”、“康熙重修本”、"雍乾定本”等多个不同版本。 崇德年间,皇太极在位时,《武帝实录》即已纂成;后顺治年间对其进

  • 菩萨戒本宗要·太贤

    律学著述。唐代新罗僧太贤撰。一卷。述说《菩萨戒本》(即《梵网菩萨戒本》)的宗旨大意。开为三门:(1)申经意门;(2)能所成门;(3)修行差别门。此戒本以“宗心”为本,认为只要发心得菩萨戒,就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菩萨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