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七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七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唐中

玄宗(明皇)即位 岁癸丑改开元。元年制天下军州。各立开元寺。祝 圣道场。僧人无行业者罢为民。京城午后。不许僧道出街。

甲寅 二年。姚崇字元之。上疏曰。佛不在外求。求之於心。佛图澄最贤。无益於全赵。罗什多艺。不救於亡秦。何充符融皆遭败灭。齐襄梁武未免灾殃。但发慈悲行事利益。苍生安乐。即是佛身。何用妄废奸人令坏正法。上从之。令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俗者。一万二千余人。敕自今所在。毋得创建寺宇。旧寺颓坏应葺者。诣有司。陈牒捡视。然后听(唐史)。

帝宣问左街僧录神光法师曰。佛於众生。有何恩德。致舍君亲妻子而师事之。说若有理。朕当建立。说若无理。朕当除削。僧录奏曰。佛於众生。恩过天地。明逾日月。德重父母。义超君臣。帝曰。天地日月。具造化之功。父母君臣。具生成之德。何以言佛并过此乎。光曰。天能盖不能载。地能载不能盖。日则昼明而不照夜。月则夜朗而不明昼。母只能养不能生。父只生不能养。君有道则臣忠。君无道则臣佞。以此而推。德并不全。佛於众生恩则不尔。言盖则四生普覆。论载则六道俱承。论明则照耀十方。论朗则光辉三界。论慈则提拔苦海。论悲则度脱幽冥。论圣则众圣中王。论神则六道自在。所以存亡普救。贵贱皆携。惟愿陛下回心敬信。帝大悦曰。佛恩如此。非师莫宣。朕愿回心。生生敬仰(旧史)。

乙卯 三年帝遣礼部郎中张洽。赍诏诣当阳山。起一行禅师赴阙。有旨安置光泰殿。帝数访问以安国抚民之要。或谓一行优於忆诵。帝一日命出宫籍示之。行阅毕。令内侍执本。对帝复之。不差一字。帝惊异[(厂@?)*页]谓左右曰。真圣人也。自是频召。咨质佛心之要。行师雍容启沃。圣眷日隆。天下以帝从之问道。呼为天子师(旧史)。

大史上言。麟德历浸疎。日食屡不效。开元九年诏师更造新历。奉诏推数立术。以应之。撰开元大衍历。师於癸亥十月。制黄道仪成。帝自为之铭。诏安武成殿。以示百官。其仪准圆天之像。具列宿。赤道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昼夜而天运一周。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东行一周。日西行一度。月行十三度。以木柜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有准。立木二於地平。其一前置鼓以候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锺以候辰。至一辰则自撞之。皆略施轮轴。交错相持。称其为神功。邢和璞。谓太史令尹愔曰。一行禅师。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大初历。记云。后八百年。当差一日。必有圣人。以纠正之。今年期差满。而行师造大衍。以紏数家之谬。则洛下闳之言。不诬矣。愔亦为然。有里媪素供养师。而子偶坐罪将刑。媪悲泣请救。师怜之。令弟子捕生物得鸡豕七。师曰。藏其一於瓮中。作梵咒之七日。北斗尽没。朝庭震惊。太史奏。将有变请。穰之。帝问师。对曰。此无他。盖妖魔也。凡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若肆赦天下。则妖不能为。帝然之。大赦天下。媪子由是得免。师曰。出一豕则一星现。至七日而斗复如故。其秘术多类此(唐书)。

丁卯 帝召师入内。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师曰。更二十年。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弗答而退。封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潜发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城都。至万里桥忽悟。合之当归也。终吉者。盖昭宗初封吉王。唐国祚至昭宗而灭。是年十一月。师上表辞归。沐浴端坐而逝。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十六年岁戊辰。诏张说等。编次大衍历施用。三月驾幸温汤。道由师之塔所。帝为驻跸徘徊。令品官诣塔。告以出豫之意。赐帛五十疋。令莳塔前松栢。其为圣眷如此(唐史)。

一行禅师。姓张。郯国公公谨之孙也。为僧隐於嵩山。初究太玄经义。通太衍数。闻天台山有僧其衍颇异。往求之。至寺前。未敢入。窃於门间窥之。见僧於庭布算。励声曰。当有弟子。来求吾衍。门前水西流。乃教之一行突入请教。其僧顾视门外溪水。忽回流而西。於是尽其术而教之(诗武库)○后入嵩山。参普寂禅师。深究宗旨。睿宗景云二年。岁辛亥二月。下诏辞疾。遁入荆州当阳山。从律师慧悟学毗尼。凡经籍一览。毕世不忘。至玄宗开元九年四月。再诏而起。乃撰开元大衍历。

己巳 十七年。燕国公张说。为唐宗臣。为文精壮。尤善释典。着般若心经序曰。万行起於心。心者人之主。三乘归於一。一者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玄通(云云)。又法池院法堂赞曰。是佛虚空相。是法微妙光。定慧不相离。是僧和合义。人空法亦空。二空亦须空。住心三空宝。是名三归处。见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识。是名真实见。亦名解脱知。佛观离生灭。诸法等如是(本录)。

十八年。帝御华萼楼。召二教伟匠论义。法师道氤。与道士尹谦。对辨四十余返。谦义负。有旨。编所论入藏。目曰开元佛道论衡。

己卯 二十七年。沙门法秀梦。异僧劝置袈裟五百。入终南山。施回向寺僧。遂造之。至山遍访。无所谓回向寺。忽逢一僧云。吾导汝入。秀随之入山。至深绝处。唯见云掩岩洞。乃钻燧出火。焚香拜之。忽云开见崖半有朱门高耸。秀与之而入见。诸僧皆奇伟。出袈裟遍寺施之。其寺僧携秀入一空房曰。此唐天子旧居也。向在此好声乐。故降为人主。久当复归。乃授玉箫。并袈裟一条。嘱曰。持归献唐天子。秀还诣阙。表上所寄袈裟玉箫。帝览之。因取玉箫调算。宛如夙御焉(通论)。

三藏不空。游西域博求师匠。增广其学。於师子国。从普贤阇梨。求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其王有群象奔逸。不空。遽於路坐。象至跪伏。由是举国神敬之。

僧史略曰。唐天宝元年壬午。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旦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五百余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徤。副陛下诚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时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有神可长丈余。身被金甲领兵。威武雄盛。至酉时。鼓角大鸣。地震山摇。经二日。蕃寇奔溃。卷甲而去。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谨图其像。随表上进。帝览大悦。因勑诸道节镇所在州府。於城西隅及天下军营。各立天王祠仍。建佛寺。俱以天王为额(唐史)。

乙酉 四年。召道士吴筠。见於大同殿。帝问道要。而高力士事佛。因短之。筠乃辞还茅山。为文深诋释氏。议者讥其背向。时浙西观察使陈少游。恶筠所为。因命法师神邕。着论折之。邕着翻迷论。以订其妄。筠论遂废。给事中窦绍见邕论。叹曰邕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矣(旧史)○诏不空三藏。入内结坛。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时方士罗思远得幸。有旨令与不空验优劣。他日会于便殿。思远持如意向之言论。次不空就取如意投诸地。命远举之。远饶力不能动。帝拟自取。不空笑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举手中如意示之。思远钦服而罢。不空凡祈祷。必安绣座。手持木神。诵咒掷之神。自立于座。四众环视。必见其神。目吻瞬动。所祷虽造化之功可夺也。朝野奉之如神(释通鉴)唐会要曰。天宝六年五月制。天下僧尼并令祠部给牒则僧尼之给牒。自明皇始也(事物纪源)。

戊子 七年。知内侍省事加骠骑大将军高力士。承恩岁久。中外畏之。於西京作宝寿寺。造锺成日。力士作斋以庆。举朝毕集。击钟一杵。施钱百缗。有乐施者。至二十杵。少者不减十杵(唐史)。

庚寅 九年。洛阳有巨蛇。出芒山下。长百余丈。人触其气即死。有诏不空咒之。不空惊曰。是将洛阳。为潴也。咒三日而毙(旧史五行志)。

乙未 天宝十四年。李林甫欲杜边。师入相请。悉用胡人以致禄山之祸禄山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韦见素。谏不从。十一月。禄山陷京城(旧史)○明皇幸蜀。至成都府。过万里桥。问左右桥名。对以万里(昔诸葛亮送吴使至此地云。万里之行。从此始矣)。上因叹曰。开元末。一行禅师谓朕曰。更二十年。国有难。当远游万里之外。此是也。由是驻跸成都府(方舆胜览)。

十五年正月。禄山僭位国号燕。禄山六月陷潼阙至京师。七月太子即位于灵武。尊帝为太上皇○明皇幸蜀。时有守臣。与禄山偕叛者。曾为阆守。有画像在路次。明皇见之怒。因令左右拔剑斩像首。其人在陕西。首忽堕地○天宝十五年岁丙申。肃宗。改至德元年。

肃宗。以丙申七月。即位于灵武台。旬日诸镇兵至。乃以房管为相。兼元帅。时寇难方剧。或言宜凭福佑。帝纳之。引沙门百余。入行宫。结道场。朝夕诵呗。帝一夕梦。沙门身有金色。诵宝胜如来名号。以问左右。或对贺兰谷有僧。名无漏。常诵此佛。颇有神异。乃召无漏。固辞不赴。寻勑郭子义谕旨。无漏乃见于行在。帝悦曰。真梦中所见僧也。而三藏不空亦见于行宫。帝并留之托以祈禳(通论)。

丁酉 二年。禄山为子庆绪所弑而自立。九月皇子广平王淑复京。庆绪奔陕。十月帝归京。十二月上皇至自西蜀。

志公谶记未来事。尝画一鹿。负鞍走山中。又云。两角女子绿衣裳。背却大行趋君王。一止之月必消亡。后禄山乱。盖两角即鹿。鹿即禄也。女子即安字。太行即山名。一止之月正月也。果正月败亡(唐策遗史)○是年。澄观得度具戒。以十事自励。初从牛头忠禅师径山钦禅即。后於诜禅师处。授以华严宗旨(事物纪源)。

食货志曰。肃宗至凤翔府。明年郑叔清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牒度僧道。则是空名度牒。自肃宗始也(事物纪源)。

戊戌 乾元元年。帝於禁中立内道场。讲诵赞呗甚严。张镐谏曰。帝王当修德以弭乱安人。未闻饭僧可致太平○勑五岳各建寺。撰释门耆德居之。仍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为僧。或纳钱一百缗。请牒剃度。亦赐明经出身。纳钱度僧万人余。进纳自此始(通鉴)。

己亥 二年三月。诏天下诸州。各置放生池。十月升州刺史颜真卿。撰有唐天子放生碑铭。其序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乘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髴(云云)。

庚子 上元元年九月。天成地平节。上於三殿致道场。以宫人为佛菩萨。北门武士为金刚神王。召群臣膜拜围绕(通鉴)。

辛丑 二年。诏南阳慧忠禅师。诏书略云。朕闻调御上乘。久安中土。大雄付嘱。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弘宣秘典。广兴福润。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沉迷之毒箭。良缘斯在。勿以为劳。杖锡而来京师非远。斋心已久。速副朕怀。春暄师得安否。遣此旨不多及。於是赴京。初安置千福寺。帝每召入禁中问道。帝一日致十问於师。一曰。见性后用布施作福否。师对无相而施。合见性。二曰。作何行业。合此道。师曰。无功而修。合此道。三曰。或有病难。将何修行抵拟。师曰。了业本空。得不动转。四曰。临终时。何得自在。师曰。努力自信道。五曰。烦恼起时。将何止息。师曰。本心湛然。烦恼回归妙用。六曰。见性后用念佛。求生净土否。师曰。性即是佛。生即净土。七曰。舍此阴了。当生何处。师曰无舍无生自在生。八曰。临终时有华台实座来迎。可赴否。师曰。不取相。九曰。作么生得神通以佛。师曰。见性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十曰。只依此本性修定作佛否。师曰。定得作佛。佛亦无相无得。乃为真得也。此十对有广辞(云云)。帝由是凝心玄旨(五灯)○帝问。师在曹溪得何法。师云。陛下还见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见。师云钉钉着悬挂着。

壬寅 宝应元年四月。楚州龙兴寺尼真如恍。若有人接之。升天见天。帝授以十三宝。谓真如曰。中国有灾。宜以第二宝镇之。楚州刺史崔侁。奉表献于朝。一曰。玄广天符。二玉鸡。三谷璧。四王母还。五碧色宝。六如意珠。七红靺鞨八琅[王*千]珠。九玉玦。十玉印。十一桑钩。十二雷斧。十三(失名。)帝览之大悦。名曰定国宝。帝以献自楚州。即太子所封之国。又闻中原宜以第二宝镇之。遂诏太子摄政事。大赦改元○是年四月。帝不豫。韦后自箴血写经示诚。百僚於诸寺斋僧。五月太上皇崩。帝哀恸致疾。相距十四日而崩。太子立。是为代宗(旧史唐书)。

癸卯 代宗。改元广德。十一月。吐蕃陷京。驾幸陕。吐蕃立广武王丞宏为帝。郭子仪率兵。至吐蕃退○十二月。驾还京。帝在华阴。五台文殊菩萨见。帝纳以秘语帝归京。诏修文殊殿。铸铜为瓦。涂以黄金。所费亿万(通鉴)。

甲辰 二年。诏内道场。选三百僧。百人为番。出入乘马。讲仁王般若经○是年迎忠国师住光宅寺(通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镐。字从周。时引沙门为内道场。镐谏曰。天子之福。要在养人。以一函经。寓羹风化。未闻区区佛法而致太平。愿陛下以无为为心。不以小乘而挠圣虑。帝从之(唐书)。

乙巳 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怀恩与回纥吐蕃兵至上。於资圣西明二寺。置百高座。讲仁王经。内出经二舆。以人为菩萨鬼神之状。导以音乐卤簿。百官迎於光顺门外。从至寺。吐蕃至邠州。上命宰相及诸长官於西明寺。行香设斋奏乐。吐蕃闻而退。罢百高座讲十月敛民资作浮屠供○元载。杜鸿渐王缙三人为相。皆好佛。缙尤甚。与鸿渐造寺无穷。上尝问。以佛言。报应因果为有无。缙等奏曰。国家运祚灵长。非宿福业何以致之。福业已定。虽时有小灾。不能为害。所以禄山思明(宝应元年十一月。史朝义杀思明自立)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祸。仆固怀恩称兵内侮。出门病死。回纥吐蕃。大举深入。不战而退。此皆非人力所及。岂得言无报应也。上由是深信之。由是宫中祝佛梵呗斋熏无少懈。中外臣民。承流相化而奉佛○缙字夏卿。王维弟也。俱以名闻。缙持节河南副元帅。奉佛不茹荤血。晚节尤谨。代宗末年重佛。每从容而问之○禁中立内道场。常引沙门百余。馔供珍滋。有寇至。令僧讲仁王经以禳之。寇去。则厚加赏赐。胡僧不空。官至卿监。爵为国公。出入禁闼。势倾权贵。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造金阁寺於五台山。铸铜为瓦。涂之以金。所费巨亿。诏给中书符牒。令五台僧数十人散之四方。求利以营之(以上并通鉴)。

丙午 大历元年。七月望壬午。作盂兰盆会于禁中。缀饰镠珠。设高祖太宗七圣位。幡节冠盖。名以帝号识其上。自太庙迎。入内道场。铙吹鼓舞。旌幢烛天。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顺门。迎拜导从。自是岁以为帝。癸未太庙二室。生灵芝。帝赋诗美之。百僚皆和(唐书)。

丁未 二年。鱼朝恩奏。以赐庄为章敬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穷壮极丽。尽都市材不足用。奏毁曲江。及华清宫。馆以给之。所费万亿○卫州进士高郢上书。其略曰。先太后圣德。不以一寺增辉国家。永图征宁。以百姓为本。舍人就寺。何福之为。又曰。无寺犹可。无人其可矣。又陛下当卑宫室。以夏禹为法。而崇塔庙。踵梁武之风乎。又上书略曰。古之明王。积善以致福不费财以求祸。修德以消祸。不劳人以禳祸。今兴造急促。昼夜不息。力不逮者。随以榜笞。愁痛之声。盈於道路。以此望福。臣恐不然。又曰。陛下回正道於内心求征於外物。循左右之过计。伤皇王之大猷。臣切为陛下惜之。皆寝不报(通鉴)○高郢复上书曰。陛下大孝。恩与天同。罔极。蒸蒸之思。要无以加。悉力追孝。诚为有益。妨时剿人。不得无损。舍人就寺。何福之为。昔鲁庄丹桓公庙楹而刻其桷。春秋书之为非礼。孝惠孝景孝宣。令郡国诸侯。立高祖文武庙。至元帝。与博士议。即斟酌古礼。以罢之。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非宗佑之所安。神灵之所宅乎。殚万人之力。要一切之报。其为不可亦明。奈何我戎虏未平。侵地未复。金革未戢。疲人未抚。大仓无终岁之储。大农有榷酤之弊。欲以此时兴力役哉。又不报(唐书)。

戊申 大历三年。诏不空三藏。於兴善寺立道场。命近侍大臣及诸将帅。悉授灌顶。帝亲为不空叙官。特进鸿胪卿。○召忠国师入内。引太白山人见之。帝曰此人颇有见解。请师验之。忠曰。汝蕴何能。山人曰。恭识山识地识字善算。师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是雌山。山人茫然不能对。师指殿上地问。此是何地。曰容弟子算方知。师於地上划一划云。此甚字。曰一字。师云。土上一划是王字。何谓一字耶。师又云。三七是多少。曰国师玩弟子。三七岂非二十一。师云。却是山人算。贫道三七是十。何谓二十一。师复问。更有何能。曰弟子纵有能。亦不敢向国师开曰。师曰。纵汝有能亦俱未是。师乃谓帝曰。问山不识山。问地不识地。问字不识字。问算不解算。陛下何处得此幪汉来。帝谓山人曰。朕有国位。不足为宝。师乃国宝也。山人曰。陛下真识宝者矣(僧传)。

诏径山道钦禅师。诏书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氷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勑。□今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静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许多少听其随侍。师至阙。帝亲加瞻礼慰问。从容曰。朕闻。径山神龙献湫。非师道德。莫能如此。师入对百福殿。留禁中。见帝来起身。帝曰。何以起身。师曰。陛下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奏对罢。赐号国一大觉禅师○宋僧禄赞宁作钦师传。无虑千言。虽一报晓鸡。死且书之名。乃不及此何耶(林间录)○李肇国史补曰。崔赵公问径山钦禅师曰。弟子出家得否。钦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也。赵公叹赏其言○师住径山日。独坐北峰石屏之下。有白衣士。拜于前曰。弟子乃巾子山人也。长安佛法有难闻。师道行高洁。愿度为沙弥。往救之。师曰。汝有何力。对曰。弟子诵俱胝观音咒。其功无比。师曰。吾坐后石屏。汝能碎之乎。曰可。有顷咤之。石屏裂为三片。今喝石岩是也。师知其神异。即为下发。给衣钵。易名曰崇惠(僧传)。

庚戌 五年。不空示疾。表辞。帝遣内使劳问。就加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空辞让数四。帝不允。六月癸未吉祥安卧而寂。帝辍朝三日。茶毗日。诏赍祝文祖祭。睿词深切。礼冠群伦。赠司空。追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明年九月诏。不空舍利起塔于旧居寺。御史严郢撰纪德碑。

癸丑 杜鸿渐。策肃宗之功。节度京南。复辅政。以疾辞相位。三日而薨。临终沐浴。俨朝服加僧伽梨。剃须发而逝。遗命依沙门。造塔而葬焉(旧史)。

甲寅 大历九年。道士史华。以术得幸。因请立刃梯。与沙门粗法。有旨两街选僧。克日较胜负。沙门崇惠常诵楞严咒。表请挫之。帝率百僚临观。史华履刃梯而上。命惠蹑刃而升。往复无伤。惠乘胜命。聚薪於庭举烈焰。惠入火聚。呼华入。华惭汗不敢正视。帝大悦。赐崇惠。号护国三藏紫衣(佛道论衡)。

乙卯 十年。忠国师。入辞代宗。帝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忠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忠曰。吾有侍者应真。(后住耽源)却知此事。至十二月九日。右胁而逝。全身建塔。谥大证禅师。帝寻召应真入内。举前话问之。真良久曰。圣上会么。帝曰不会。真答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舡。琉璃殿上无知识。(浮山九带云。牛头南马头北。中有黄金充一国。云云 第五理事纵横带载 僧史)。

大历十四年己未 五月代宗崩○德宗即位。

庚申 建中元年。制不许诸镇奏置寺观。及度民为僧道罢宫中盂兰盆会。

泽潞间有僧溥满。或歌或笑。言事多验。建中初潞州佛寺题诗云。此水连泾水。双朱血满川。青牛将赤虎。方号太平年。此水泚字。泾水自泾川兵乱。双朱乃朱滔朱泚也。青牛兴元二年乙丑。乙木丑牛。是岁改元贞元。丙火寅虎也。当年贼平○建中四年十月。朱泚兵反。僭国号秦。帝幸奉天(诗话)。

华严疏主澄观字大休。初大历三年。诏入内。与不空译经。为涧文大德。而辞入五台山大华严寺。覃思博览异学。着华严疏以信解行证。分华严为四大科。凡历四年。至癸亥而文成。

甲子 兴元元年。五月。复京师。七月帝还京。

南岳明瓒禅师。初居上封。乾元中。李泌入衡岳谒之。瓒诵经。泌曰。将非避隐者。有云霄志乎。瓒唾曰。莫相贼。泌色不为动。瓒久之见。泌立候不懈。乃曰饭未。泌曰未也。瓒拨火出芋食之。与语至之辞去。瓒抚其背曰。好做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奏其高行。帝遣使诏之。使者即其所言。天子有诏。尊者幸起谢恩。久寒涕垂颐。凝坐略不介意。使者回奏其事。帝咨美不已。尝作歌曰。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间长流。山云当幕。夜月为钓。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又东坡诗注云。李泌尝读书于衡岳寺。与明瓒禅师游。察其所为。非凡人也。听其中夜梵唱响。彻山林。泌颇知音。能辨休戚。经梵音声。先凄怆而后喜悦。必谪堕之人也。时将去矣。中夜潜往谒焉。瓒命坐。拨火出芋。以啖之曰。分半芊与汝福子孙。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泌再拜而退。

乙丑 改元贞元元年。

丙寅 二年。诸寺宣讲。复作盂兰盆会。

戊辰 四年。京师地震。三十六番诏迎岐州无忧王寺佛指骨舍利。入内庭供养○明年十月。澄观法师署教授和尚。

辛未 七年六月。帝幸章敬寺。观译经。帝赋诗。太祖群臣皆和。

柳子厚。制南岳弥陀和尚碑。略曰。代宗时法照国师言。其师南岳长老有异德。天子南面而礼焉。度其道不可征。乃御札名其居。曰般若道场。用尊其位。洎德宗朝。申诏褒之。是为弥陀寺。人从其化。以万计。

癸酉 九年四月。圣节有司具仪辇。释部鼓吹。迎教授和尚。入内敷扬华严宗旨。赐号清凉国师(通鉴)。

甲戌 十年九月。上欲修神龙寺。须五十尺松。不得。裴延龄曰。近见同州一谷木数千条。皆可八十尺。上曰。开元天宝间。求美材於畿甸。犹不得。今安得有之。对曰。天生珍材。固得圣君。乃出开元天宝。何从得之(同上)。

释皎然。有逸才。为颜鲁公于頔诸名公所敬。陆羽至。则清谈终日。士夫服其标致。耻以文章名世。叹曰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真性。岂若岩松云月禅定。相偶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吾将杼山矣。裒所着文火之。后中丞李洪刺湖州。枉驾访之。请及诗文。曰贫道投笔砚。二十四年。一无所得。冥搜物累。徒起我人。今弃之久矣。洪搜之民间。仅得十卷。然没后相国于頔。序之进于朝。德宗诏藏秘阁。

乙亥 十一年律师灵彻。字源澄。居越州云门寺。一时公卿负才望。若刘长卿严维皇甫。曾皆投刺结交彻诗与皎然僧标齐名。着律宗行源二十一卷。初彻游京师。名闻辇毂。缁流嫉其盛。造飞语浸诬。得罪徒汀州。入会稽遂终老焉。相国权德舆。曾作序饯之。有观其容。鉴其词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之语○陆德舆又与玄禅师善。玄归天竺。以序饯之。略曰。桑门患为外见所杂。既得之患。为内见所缚。今玄公翛然。二见之间。不外不内。冥夫至妙。且以勾吴山水之绝境。天竺又经行之净界。振锡而往。其心浩然。盖随缘生兴触物成化而不为外尘所引也。

丙子 十二年。上生日故事。命僧道讲论於麟德殿。至是以儒士参之辨论。上大悦(通鉴)○帝命法师澄观同罽宾三藏般若。番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差僧云。皇帝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译就进上。群臣大集会。观升座。开示华严宗旨曰。极虚空而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剎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方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开众德。华也。圆万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将契本性。非行莫揩。故说普贤无边胜行行起解绝智证圆明无碍融通现前受用。帝大悦。赐紫号教授和尚。

己卯 十五年四月。帝诞晨。勑有司。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观升座云。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边。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於万化之域。动用於一虚之中。融身利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虚极。室合大和。圣文掩於百王。淳风扇於万国。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是以华严教旨。恢廓冲邃。不可得而思仪矣。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於一朝(云云)。帝[(厂@?)*页]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当。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朕思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斯为颠倒。群臣再拜稽首。顶奉明命。由是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僧史)。○庾承宣作福州无垢净光塔铭。略曰。观察使柳公。监军鱼公。相与言。夫报君莫大於崇福。崇福莫大於树善。树善莫大於佛教。佛教之本。其在浮图欤。夫塔者。上参诸天。下镇三界。影之所荫。如日月之照。破昏为明。铃之所响。如金石之奏。闻声生善。如是诸福尽归人王。谋之既藏。相[(厂@?)*页]踊跃。食王禄者。乐於檀施。荷帝力者。悦而献工役无告劳。功用斯毕。皇帝嘉焉。御札题额。赐名贞元无垢净光之塔。

唐书。载贾岛。字阆仙。初为僧。名无本。游东都。时洛阳令禁午后僧人不得出街。岛为诗自伤。韩愈怜其诗才。而教之去浮图。举进士。历普州司户而卒。

浚上人归淮南。柳宗元作序送之曰。金仙氏之道。盖本於孝敬。而后积以众德。归於空无。其教曰禅。曰法。曰律。以诱掖迷浊。世用寂无。上人穷讨秘义发明上乘奉威仪三千。虽造次必备。尝以此道。宣於江湖之。人。皆悦其风而受赐。攀慈航望彼岸者。千百计。天子闻之。征至阙以问焉。导扬本教。颇甚称旨。京师士众。方且翘然。仰大云之泽。以植德本。而上人不胜[(厂@?)*页]复之恩。退怀省侍之礼。恳迫上乞。遂无以夺。由是杖锡东[(厂@?)*页]。振衣晨往。右司员外郎刘公。通达释教。与上人为方外游。始荣其至。今惜其去。於是合郎署之友。诗以贶之。退使孺子执简而序之。因系其辞曰。上人专於律行。恒久弥固。其仪形后学者欤。诲於生灵。触类蒙福。其积众德者欤。觐於高堂。观远如迩。其本孝敬者欤。若然者是将心归空无。舍篾登地。固何从而识之乎。贞元十年癸未岁。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崩。

乙酉 顺宗即位。改元永贞。帝在东宫时。尝以偈问佛光如满禅师云。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答曰。佛从无为来。灭从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答曰。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帝大悦(僧史)。

帝问心要於清凉国师。答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现量则。或若纷然。悟真性则心空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芘於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忘。如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虑俱损。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启。放旷任其去。住静鉴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忘之中道(僧史)。

中书令韦皋薨。皋初生。厥父饭僧祈福。有异僧应供斋毕。乳母抱儿求咒愿。僧谓众曰。此儿诸葛武侯也。他日有美政於蜀。宜以武字之。言讫恍然不见。其后皋游宦。出处名节。大槩与武侯相类。治蜀二十一年。封南康郡王。四川至今祠祀之。雅好释氏法。嘉州石像初成。皋为记。有曰。头围千尺目广二丈。其余相好。一一称是。又尝训莺鹉念佛。莺鹉毙。以桑门故事阇维得舍利。皋为记。略曰。元精以五气授万类。虽鳞介羽毛。必有清英纯粹者矣。或炳耀离火。或禀奇苍精。皆察乎人文以奉。若时政则有革。彼禽类习乎能言。了空相於不念。留真骨於已毙。殆其元圣示现。感於人心。同乎异缘。用一真化(云云)。

丙戌 宪宗元和元年。回鹘入贡。以摩尼僧。偕来於中国。置寺处之。其法。日晏乃食。食荤不食。湩酪回纥信奉之。可汗或与议国事。至十二年。遣摩尼僧等归国(并前通鉴)。

丁亥 二年。诏信州鹅湖禅师。入麟德殿赐坐。与大义法师论义。帝临听。有法师问。何谓四谛。答圣上一帝。三帝何在。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答法师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无欲底禅。湖以手向空中。点一点云。会么。法师罔措。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柰何。湖对帝有颂云。直下识玄旨。罗纹结角是。不识玄旨人。徒劳随手示。[感*鸟][感*鸟]鸟守空。池鱼从脚底过。[感*鸟][感*鸟]总不知。帝大悦。却以大义号赐师。师却问众师。毕竟以何为道。有对知者是道。义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智者是道。有对无分别是道。义曰。善能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道有对以四禅八定是道。义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得四禅八定是道。复有对者皆乘机锉之即。举顺宗问尸利佛性可见否。师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义因谓帝曰。尸利既见水月。何不捉取。帝因问。何者是佛性。答曰。不离陛下所问。帝默契。由是益重禅宗(僧史)○二月制。法师端甫掌内殿法事仪。注录左右街僧事。僧录自甫而始也(唐史)。

己丑 元和四年五月。勑有司。别铸金印。加清凉国师澄观号。国师主教门事(旧史)○明年。帝问国师曰。华严所诠。何谓法界。奏曰。法界者。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以来。虚明广大。唯一真境而已。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方有。昭昭於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於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於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简情。事理融摄。周遍凝寂。帝一听玄谈。廓然自得。

常州刺史孟简。字几道。迁太子宾客。工诗甚精。好佛学。常与刘伯刍。译次梵言。伯刍宝历中。为监察御史(旧史)。

甲午 九年。柳子厚作南岳大明律师碑。略曰。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以离礼於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於定慧者。不可与言佛。达是道者。惟大明师。凡浮屠之衰。其徒必少律而去经。大明恐焉。於是究戒律。而大法以立。通经教而奥义以修。凡衣服器用。动有师法。言语行止。皆为物轨。

丙申 十一年。邓隐峰之五台。道由淮右。属吴元济阻兵蔡州。与官兵战。师曰。吾当少解其患。乃振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仰观叹异。斗心顿息。以是官军。得成其功焉(僧传)。

居易白侍郎作抚州景云寺律师上弘裨铭。略云。佛灭度后。薝卜香襄。孰反是香。景云大师。景云之生。中兴毗尼。景云之灭。法将畴依。昔景云来。入室者归。今景云去。入室者悲(碑刻)。

归宗智常禅师。目有重瞳。用药按之。而目眦俱赤。世号拭眼。江州刺史李渤问曰。承闻。芥子纳须弥。莫妄谈否。师云。人传史君读万卷书是否。曰然。师曰。摩顶至踵。如椰子大。万卷书向甚处着。渤俛首而有省焉。

佛心才禅师颂云。芥纳须弥特地疑。琴书抛下扣禅扉。忽闻万卷难藏处。瞥转禅机只自知。只自知丹桂和根拔得归。

丁酉 十二年。马郎妇欲化陕右。往其所。人见以女貌风韵。欲求为眷。曰我亦欲有归。但一夕诵得普门品者则事之。至明诵彻者二十余辈。妇曰。女子一身岂配汝等。可诵金刚经。至旦通者十数。妇更授法华七轴。约三日通。至期独马氏通。妇令俱礼成姻。马氏备礼迎之。妇曰。适体中不佳。俟少安相见。客散而妇已死。既而坏烂。遂葬之金沙滩。数日后。有老僧杖锡来诣马氏。问其所由。马氏引至葬所。僧以锡拨见。尸已化。唯金锁子骨在焉。僧以锡挑骨。谓众曰。此菩萨悯汝等障重。故垂方便化汝。宜思善因。免堕苦海。飞空而去。陕右自此奉佛者众。

戊戌 元和十三年。功德使上言。凤翔法门寺塔。有佛指骨。相传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明年正月。上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华。率众僧。以法乐。迎至京师。上御安福门迎拜。留禁中供养三日。五色光现。百僚皆贺。帝大悦。乃历送诸寺。具释部威仪。及太常。长安万年。音乐旌旛吹。腾踏盈路。王公士庶奔走膜拜。瞻奉舍施。唯恐弗及。有然香臂顶供养者。有竭产充施者。憧憧不绝(旧史)。

刑部侍郎韩愈上表切谏曰。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流入中国。上古未曾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年百岁。颛顼在位八十四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一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一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延长。而此时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盖亦俱年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十八年矣。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尽日一食。飱菜果。其后竟为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反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高祖始受隋禅。首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明圣。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於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使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臣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令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於佛。作此崇奉以所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顺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於佛更惜身命。以故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法。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夫佛者。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已久亡。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可直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於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秡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秽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哉。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福。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监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上得表大怒。出示宰相。将加愈极刑。裴度崔群为言。愈虽狂发於忠恩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刺史(通鉴)○愈赴潮。至蓝关遇雪。侄韩湘俄在其前。愈有诗示湘云。一封朝奏九重天。暮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岂期衰老送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子远来深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朝公到潮州。三书上大颠和尚。愈启。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愈弊劣。无谓坐事。贬官到此。久闻道德。切思见颜。缘昨到来。未获参谒。倘能暂垂见过。实为多幸。已帖县令。具人船奉迎。日久伫瞻。不宣。愈白。

愈启。海上穷处。无与话言。侧承道高。思获披接。专輙有此咨屈。倘能惠然降喻。非敢望也。至此一二日。却归高居。亦无不可渴望。不宣。愈白。

愈启。惠匀至辱答问。珍悚无已。所示广大深逈。非造次可谕。易大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终不可得而见邪。如此而论。读来一百遍。不如亲见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此旬来清明不甚热。倘能乘闲。一访幸甚。旦夕驰望。愈闻。道无凝滞。行止系缚。苟非所恋着。则山林闲寂。与城郭无异。大颠师论甚宏博。而有心守山林义。不至城郭。自激修行独立空旷无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劳於一来。安於所适道。故如是。不宣。愈顿首○文公累邀大颠。不赴。忽一日自往诣之。公曰。三请不来。为甚么不招自来。师云。三请不来为侍郎。不请自来为佛光。公曰。如何是佛光。师云看背后氐。

公一日祀神海上。谒大颠曰。佛法省要处。乞示一言。师良久。公罔措。三平为侍者。乃击禅床三下。师云作么。平云。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乃礼。三平云。禅师门风高峻。向侍者边得个入处(僧史)。

韩文公别传

刑部尚书 孟简 集

韩愈牧潮州。祀神海上。遇释氏大颠焉。大颠曰。子之来宦于南也。闻其所以言之直也。今子之貌。郁郁然。似有不怿何也。韩愈曰。愈之困于潮而享福也厚矣。一日以忠言不用。而夺史部侍郎。窜於八千里之海上。播越奔走。经涉岭海。丧吾女孥。及至潮阳。飓风鳄鱼。祸患不测。毒雾瘴气。日夕发作。愈少病多。发白齿缺。今复忧煎。黜於无人之地。其生岂可保乎。愈之来也。道出於广陵庙。愈祷之。幸蒙其力。卒以无恚。愈以主上有中兴之功。以奏章道之。使定乐章。以告神明。东巡泰山奏功。皇天倘有其意于此。则庶几召。愈述功德。作歌诗。以荐郊庙焉。愈早夜待定而未至。冀万一於速归愈安能有怿乎。颠曰。子之直言于朝也。忠於君而不[(厂@?)*页]其身耶。抑尚[(厂@?)*页]其身而强言以徇邪。忠於君而不[(厂@?)*页]其身。其言用则为君之荣。言不用而已有放逐。是尔职也。何介介于胸中哉。若尚[(厂@?)*页]其身而强言之。其言用而获忠言之名享报言之利。不用而逐。亦事之所必至也。苟患乎。逐则盍勿言而已。且吾闻之。为人臣者。不择地而安。不量势而行。子今遇逐而不安。趋时而徇名。殆非人臣之善也。且人之生死祸福。其命岂不由诸天乎。子姑自内修而外任命可也。彼广陵安能祸汝耶。主上继天宝之后。奸臣负固而讨之粮馈云合。杀人盈城。仅能克平而疮痍未瘳。方此之际。而子又欲封禅告功。以骚动天下。而属意止在乎己之欲。忉子奚忍于是也。且夫以穷自乱而祭其非鬼。是不知命也。动天下之不愿。而欲使於一己。是不知仁也。强言以于忠。遇困而抑郁。是不知义也。以乱为治而告皇天。是不知礼也。而子何以为之。且子之遭黜也。其所以言之何事乎。韩愈曰。主上仰佛骨於凤翔。复舁入大内。愈以谓。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禹汤文武之际。天下无佛。而年寿永久。汉宋陈魏。事佛弥谨。而世莫不夭且乱。恐主上之惑此也。是非不[(厂@?)*页]其身而斥之矣。大颠曰。若是则之言谬矣。且佛也者。覆人天之器也。其道则妙万物而言。其言则尽幽明性命之理。其教则舍恶而趋善。去伪而归真。其视天下。犹父之於子也。而子毁之。是犹子之刃父也。盖吾闻善观人者。观其道之所存。而不较其所居之地。桀纣之君。跖蹻之臣。皆中国人也。而不可法者。以其无道也。舜生於东夷。文王生於西夷。由余出於戎。季札出於蛮。彼二圣二贤者。岂可谓之夷狄而不可法耶。今子不观佛之道。而徒以为夷狄。何言之陋也。子必以上古未有而不可法耶。则孔子。孟诃於於衰周。而蚩尤。瞽叟生於上古矣。岂可舍衰周之圣贤而法上古之凶顽哉。子又以黄帝三代。为未有佛而寿长耶。则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何其夭也。子以汉。陈之间。为有佛而主夭则乱。后汉明帝为一代之英主。而梁武帝寿至八十有三。岂必皆夭且乱耶。韩愈。攘[示*夬]厉色而言曰。尔之所谓佛者。口不谈先王之法言。妄倡乎轮回生死之说。身不践仁义忠信之行。而诈造乎报应祸福之所。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亲。使其徒不蚕而衣。不耕而食。以残贼先王之道。愈安得默而不斥之乎。大颠曰。甚矣子之不达也。有人於此终日数十。而不知二五。则人人必笑为狂矣。子终日言仁义忠信。而不知佛之言常乐我净之为无异也。得非数十而不知二五乎。且子计常诵佛之书矣。其疑与先王异着可道之乎。韩愈曰。愈安得读彼之书哉。大颠曰。子既未尝读彼之书。则安知不谈先王之法言耶。且子无乃自谓。常读孔子书。而疑彼之非。是舜犬也。闻人以为非而遂非之。是妾妇也。昔者尧之馆也。其馆畜犬。且所见者唯舜也。一日尧过其馆。犬从而吠之。非爱舜而恶尧也。今子以常见孔子为学。而未尝读佛之书从而怪之。是舜犬之说也。吾又闻女子之嫁也。母送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然则从人者妾妇之事也。安可从人之非而不可以非之乎。夫轮回生死。妄造此天地之至数。幽明之妙理。以物理观之。则凡有形於天地之间者未尝不往复生死之为如循环也。犹草木之根荄着於地。因阳气而生。则为枝为叶为华为实。气之散则萎然而槁矣。及阳之复也。则又生焉。根荄者人之性识也。枝叶者人之体也。则其性复也。又何怪焉。孔子曰。原始要终。故知生死之说。夫终则复始天行也。况於人而不死而复生乎。庄周曰万物皆出於机。而入於机。贾谊曰。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悲。此皆轮回生死之说。不俟佛而明者也。乌得谓之妄乎。且子又以报应祸福。为佛之诈造。此尤足以见子之非也。夫积善积恶。随作随应。其主张者。气焰熏蒸。神理自然之应也。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曰。鬼神害盈而福谦。孟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此亦报应之说也。唯佛能渺隐乎天下之祸福。是以彰明较着。言其必至之理。使之不自陷乎。此尔岂诈造之哉。又言。佛无君臣之义父子之亲。此固非子之所及也。夫事固有在乎方之内者。有在乎方之外者。方之内者。众人所共守之。方之外者。非天下至神莫能及也。故圣人之为言也。有与圣人共守而言之。有尽天下之至神而言之者也。彼各有所当也。孔子之道。极之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众人所共守之言也众。人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或几乎息矣。此不可不察也。佛云。与人子言。必依於孝。与人臣言。必依於忠。此众人所共守之言也。其言之至则有至乎无心。非惟无心也。而又至於无我。非惟无我也。而又至於无生。非惟无生也。则阴阳之序。不能乱而天地之形不能役也。其於君臣父子何有哉。此天下之至神所及也。不宜乎。神则君臣父子固有在矣。岂可与卑见浅闻者道哉。子又疑。佛之徒。不耕不蚕而衣食。然儒者亦不耕不蚕何也。韩愈曰。儒者之道。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是以不耕不蚕。不为素餐也。大颠曰。然则吾从亦有以益於人故也。今子徒见未世。未能如佛也。蚕食於人而福不思。今之不能如孟诃者。亦蚕食於人乎。今吾语汝以佛之理。盖无方者也。无体者也。妙而无妙者也。其比则天也。有人於此。终日誉天。而天不加荣。终日诟天。而天不加损。然则誉之诟之者此过也。夫自汉至今。历年如此之久也。天下事物之变。如此其多也。君臣士民。如此其众也。天地神明。如此其不可诬也。而佛之说乃行乎其中。无敢议而去之者。此必有蔽天地而不耻。关贤圣而不惭。妙理存乎其间。然后至于此也。子盍深思之乎。韩愈曰。吾非苟訾佛之立异也。盖吾所谓道者。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由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此孔子之道。而佛皆不同也。大颠曰。子之所以不知佛者。为其若知孔子故也。使子而知孔子。而佛道亦明矣。子之所谓仁义。有道德之定名。皆孔子之弃也。韩愈曰。何谓也。大颠曰。孔子不云乎。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盖道也者。百行之首。仁义不足以明之也。周公之语六德曰。知仁圣义中和。盖德也者。仁义之原。仁义也者。德之一偏。岂以道德为虚位哉。子贡博施为仁。孔子斥之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是仁不足以为圣也。子焉知孔子之谓哉。今吾语汝。以学之方。学者必先考乎道之达者焉。道之远则吾之智有所不能测者矣。智有所不能测则必睨乎。人之贤於我者之。所尚而从之彼之人贤於我而以此为是矣。而我反见其非。则是我必有所不尽知者也。是故深思彼之所是而力求之。则庶几乎有所发也。今子自视。通四海异方之学。而文章磅礴。孰如姚秦之罗什乎。子之如来藏彺彺。孰如晋之佛图澄乎。子之尽东家之物不动其心。孰如萧梁之宝志乎。韩愈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大颠曰。子之才既不如彼矣。彼之所从事者。而子反以为非。然则岂有高才。而反不知子之所见者耶。今子之屑屑於形器之内。奔走於利禄声色之间。少不如意则愤郁悲躁。若将不容其生。何以异於蚊虻争秽壤於积稿之间。於是韩愈。目瞪而不收。气丧而不扬。反求其所答。则忙然若有所自失。逡巡谓大颠曰。言尽於此已乎。大颠曰。吾之所以告子者。盖就子之所能而为之言矣。非至乎至者也。韩愈曰。愈也不肖欲幸闻之至者可也。大颠曰。去尔欲诚。尔心宁。尔神尽。尔性穷物之理。极天之命。然后可闻也。尔去吾不复言矣。韩愈趋而出于州。数日改刺袁州。又诣大颠。献衣二袭。而告别焉。曰愈将去师矣。幸闻一言。卒以相谕也。大颠曰。吾闻之。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誉人者。必其谤易发。子闻吾之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子复闻异端。而不复以我为非哉。遂不告也。愈知其不可闻。於是乎乃去。

宋文忠公欧阳修后序

予官琅琊。有以退之别传相视者。子反复读之。知大颠盖非常僧也。及后复得孟简所答退之之书。则曰若大颠者果常僧耳。而别传乃以为孟简所纂。疑二者必有一伪焉。要之答退之之书。其文俚而别传则非深达先王之法言者莫能为也。退之答孟简书。盖在袁州之后。其书尚深訾浮屠。岂易信人者。其守易改之言果验耶。抑实未尝知别传所载。而为大颠所屈耶。虽然别传之言。予意退之复生不能自解。免得不谓天下之至言哉。予尝患浮屠之盛。而嘉退之力能诋之。疑柳子厚之徒又诋退之之学。及观退之所言。果如子厚不为过矣。噫浮屠之说。流于今而愈盛者。岂其道诚不可改而天卒相之耶。吾所不能测也。

庐陵欧阳修题

濂溪周元公。题文公真堂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柳子厚。送沙门浩初序云。儒者韩退之。病予嗜浮图言。訾予与浮屠游。且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屠。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与性情[奭-人+大]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杨子。杨子之书。於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屠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俭贼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而贱季札由余乎。非所谓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其罪之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违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嗜。浮屠之言。以此与其人游者。非必能通其言者。且凡为道者。不爱官。不争能乐山水。而嗜安闲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绶为务。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游。以此今活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山水之乐。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泊焉。而无求则其贤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者其亦远矣。

柳子厚。移书退之曰。不湏力排二教。而退之之集。无答子厚书者。岂非得不知其言之谛当。而默从之故。不复与之辩论也。宋王逢原作补书。鄙哉何区区。阐提之甚也。退之岂不能作一书。而待后人补之。

逸士李士谦。字士约。赵郡平棘人。髫齓父亡。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母死服阕。舍宅为伽蓝。脱身而出。自以少孤。未尝饮食酒肉。口无杀害之言。善谈玄理。尝有一客在坐。不信佛法报应之义。以为外典无闻焉。士谦喻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应耶。佛经云。轮回五道。无复穷此。则贾喧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东。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黄能。杜宇为鶗鳺。褒君为龙。牛哀为虎。君子为鹄。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元/?]。宣武为鳖。邓文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乌。书生为蛇。羊佑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变化皆由人而作木岂有心乎。客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难而止(隋书)。

佛法西来。化洽东震。如贫婆瓦点。如大海汪洋。鼓毗岚而灭之者。愈光愈炽。持蠡勺而酌之者。莫测涯涘。噫虚张意气。徒自疲神矣。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七

 

猜你喜欢
  卷之六·佚名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一·德辉
  月灯三昧经卷第一·佚名
  十二门论疏 第二卷·吉藏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七·玄奘
  卷第四十八·佚名
  卷四百五十六·佚名
  第二 觉支相应·佚名
  菩萨戒本疏卷下(之末)·义寂
  发菩提心经论卷下·世亲
  卷十六·佚名
  观世音经咒持验纪目录·周克复
  摩诃萨品第十五·佚名
  净名玄论卷第一(名题上)·吉藏
  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九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九十四薛昭藴【蜀侍郎词十九首】相见欢罗襦绣袂香红画堂中细草平沙蕃马小屏风 卷罗幕凭妆阁思无穷暮雨轻烟魂断隔帘栊醉公子【一名四换头】慢绾青丝髪光砑吴绫韈牀上小熏笼韶州新退红叵

  • 卷四十三·志第十三·历象志中·脱脱

        ◎历象志中   ○闰考   月度不足,是生朔虚;天行有余,是为气盈。盈虚相悬,岁月乃牉,积牉而差,寒暑互易,百谷不成,庶政不明。圣人验以斗柄,准以岁星,爰立闰法,信治百官。是故闰正而月正,月正而岁正。岁月即正,颁

  • 卷一百八·表第九·外戚恩泽侯表·张廷玉

        ◎外戚恩泽侯表   

  • 卷之二百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七十三·祁韵士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七十三 传第五十七 扎萨克辅国公旺舒克列传 旺舒克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扎萨克亲王善巴从子祖色尔济穆生子德克

  • 郦道元传·魏收

    郦道元,字善长,范陽人。青州刺史郦范之子。太和年间,任尚书主客郎。御史中尉李彪因郦道元秉公执法,清廉勤勉,推荐他为治书侍御史。历任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郦道元为政严厉威猛,当地的人向朝廷控告他苛刻严峻,以致定罪而免

  • 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司马光

    梁纪二十二 梁敬帝绍泰元年(乙亥,公元555年) [1]春,正月,壬午朔,邵陵太守刘将兵援江陵,至三百里滩,部曲宋文彻杀之,帅其众还据邵陵。 [1]春季,正月,壬午朔(初一),邵陵太守刘带兵救援江陵,走到三百里滩,部曲宋文彻杀了他,把他的部众带回

  • 内篇诚明第三·汪晫

    凡十三章子思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子思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 卷第十三·朱熹

    明道先生语三亥八月见先生于洛所闻刘绚质夫录「公族有罪,磬于甸人,如其伦之丧,无服」,明无罪者有服也。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一无老字。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仁。墨氏兼爱,疑于义。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

  • 卷三十六·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六丧服小记丧服小记盖对丧大记而言乃仪礼第十二篇疏义朱子谓是丧服传也丧服为正经篇名正经之後有记既以补经文所未备此篇详於丧服又补正经後记之所未备以所记之事较小故名小记斩衰括髪

  • 一  亲士·墨子

    入国而不存其士(2),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

  • 周礼疑义举要卷一·江永

    婺源江永撰天官周礼六卿之制至成王末年犹可考顾命同召大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是六卿也迨其后而官制改别有一人为卿士执政冢宰位在其下故诗云皇父卿士畨维司徒家伯维宰【今诗误作家伯冢宰】仲允膳夫葢上卿执政者皇

  • 慎行论第二 无义·吕不韦

    无义原文:二曰:先王之於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

  • 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太虚

    甲、问对觉社及海潮音所欲参末议者一:觉社宜多设支处,要多集同志,如北京、上海、广州、星洲等处,尤为最要地点。  二:宜在北京、广州、上海、星洲四处,开办日报、旬报。盖近世无论何国及鼓吹何种主义,皆须赖报纸之力以转移

  •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那谟(引)婆誐嚩帝(引)阿刍毗夜(二合引)野(一)怛他(引)誐多(引)野(二)阿啰曷(二合)帝(引)三藐讫三(二合)没驮(引)野(三)怛[寧*也](切身)他(引四)唵恶

  • 卷第八·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八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尔时世尊于憍萨罗。人间游行。至增长聚落。住增长林中。时莲花茎婆罗门为聚落主。是胜军王所施。有弟子。名庵没罗子。博学多闻。辞峰峻发。其莲花茎常有五百梵行

  • 破庵和尚语录·破庵祖先

    目录序文(杨浩斋)  夔府卧龙山咸平禅院语录  平江府秀峰禅院语录  临安府广寿慧云禅院语录  平江府穹窿山福臻禅院语录  湖州府凤山资福禅院语录  秉拂  普说  法语  偈赞  行状(附)  跋(福臻

  • 梅山续稿·姜特立

    诗文集。宋姜特立著。十八卷。是此集为特立六十以后为东宫属官时所作,前此当有稿别行。《直斋书录解题》载《梅山诗稿》六卷,《续稿》五卷。《文献通考》卷二四五载《续稿》十五卷。清修《四库全书》,用浙江鲍士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