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品

第一章 摄论

今名摄论。如牛等依绳而[结],某法不摄于某法(性质),故无所谓“某法摄于某法”。是故,言“依一种而摄色是无意义”者,如王山部、义成部之邪执。

(自)某法非摄于某法耶?(他)然。(自)某法非依某法而令集、表示、系属耶?(他)然。(自)若“某法依某法而令集、表示、系属”者,汝不应言:“某法非摄于某法。”

(自)眼处如何入蕴集耶?(他)入色蕴之集。(自)若“入色蕴之集”者,汝应言:“眼处摄于色蕴。”(自)耳处……乃至……鼻……乃至……舌……乃至……身处入何蕴之集耶?(他)入色蕴之集。(自)若“身处入色蕴之集”,汝应言:“身处摄于色蕴。”

(自)色处……乃至……声处……乃至……香处……乃至……味处……乃至……所触处入何蕴之集耶?(他)入色蕴之集。(自)若“所触处入色蕴之集”,汝应言:“所触处摄于色蕴。”

(自)乐受入何蕴之集耶?(他)入受蕴之集。(自)若“乐受入受蕴之集”,汝应言:“乐受摄于受蕴。”(自)苦受……乃至……不苦不乐受入何蕴之集耶?(他)入受蕴之集。(自)若“不苦不乐受入受蕴之集”,汝应言:“不苦不乐受摄于受蕴。”

(自)眼触所生想入何蕴之集耶?(他)入想蕴之集。(自)若“眼触所生想入想蕴之集”,汝应言:“眼触所生想摄于想蕴。”(自)耳触所生想……乃至……意触所生想入何蕴之集耶?(他)入想蕴之集。(自)若“意触所生想入想蕴之集”,汝应言:“意触所生想摄于想蕴。”

(自)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入何蕴之集耶?(他)入行蕴之集。(自)若“意触所生思入行蕴之集”,汝应言:“意触所生思摄于行蕴。”

(自)眼识……乃至……意识入何蕴之集耶?(他)入识蕴之集。(自)若“意识入识蕴之集”,汝应言:“意识摄于识蕴。”

(他)如二头牛依绳与纽而集结于梨柄,如钵依丝而集结,犬依革纽而集结,诸法摄于诸法耶?(自)然。(自)若“如二头牛依绳与纽而集结,钵依丝而集结,犬依革纽而集结,诸法摄于诸法”者,汝应言:“某法摄于某法。”

第二章 相应论

今名相应论。如彼胡麻中,有[含]胡麻油,受等不入于想等故,某法与某法不相应,是故,“智相应等是无意味”者,乃王山部、义成部之邪执。

(自)某法与某法不相应耶?(他)然。(自)某法与某法非俱行、俱生、相杂、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耶?(他)然。(自)若“某法与某法俱行、俱生、相杂、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者,汝不应言:“某法与某法不相应。”

(自)受蕴与想蕴俱生耶?(他)然。(自)若“受蕴与想蕴俱生”,乃应言:“受蕴与想蕴相应。”(自)受蕴与行蕴、识蕴俱生耶?(他)然。(自)若“受蕴与识蕴俱生”,汝应言:“受蕴与识蕴相应。”(自)想蕴、行蕴、识蕴与受蕴、想蕴、行蕴俱生耶?(他)然。(自)若“识蕴与行蕴俱生”,汝应言:“识蕴与行蕴相应。”(他)如胡麻油随伴入胡麻中,如砂糖随伴入于甘蔗中,诸法与诸法随伴而入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三章 心所法论

今称心所法论。此处,言“无称为触所等者。是故,心所亦不应有,无心所法”者,乃王山部、义成部之邪执。

(自)心所法无有耶?(他)然。(自)某法与心俱行、俱生、相杂、相应、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者无有耶?(他)然。(自)若“某法与心俱行、俱生、相杂、相应、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者在”,汝不应言:“心所法无有。”

(自)触与心俱生耶?(他)然。(自)若“触与心俱生”,是故汝应言:“触是心所法。”(自)受……乃至……想……乃至……思……乃至……信、进、念、定、慧、贪、瞋、痴……乃至……无愧与心俱生耶?(他)然。(自)若“无愧与心俱生”者,是故汝应言:“无愧是心所法。”

(他)若“与心俱生”者,是心所法耶?(自)然。(他)若“与触俱生”,是触所法耶?(自)然。(他)若“与心俱生”者,是心所法耶?(自)然。(他)“与受……乃至……想、思……乃至……信、进、念、定、慧、贪、瞋、痴……乃至……无愧俱生”者,是“无愧所法”耶?(自)然。

(自)心所法无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

“此心心所法

 知者乃无我。

 知劣胜者终

 正见知破法。”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心所法。

(自)心所法无有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枳跋多!比丘示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示心所、示寻求、示伺察:‘如是乃汝之意,此汝之意,如是为汝之心。’”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有心所法。

第四章 施论

今名施论。此处名施有三种,乃舍思、离、所施法。“信、渐、善施……”,出[于本文]时,为舍思施。“施无畏”,出[于本文]时为离。“施饮水”,出[于本文]时为所施法。此处,言“舍思”者是施所施法(施物),或言“依彼而施所施法”之施。“离”是“依破坏之义或依切断之义”之施,彼生起怖畏等,言“破坏恶戒之思或切断”之施。所施法言“施”之施。如是此等三种亦依义为心所法与所施法二种。此处言“唯心所法是施而所施法不然”者,乃王山部、养成部之邪执。

(自)施是心所法耶?(他)然。(自)心所法于施他可得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心所法于施他可得耶?(他)然。(自)触于施他可得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受……想、思、信、进、念、定……乃至……慧于施他可得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施是非可爱果、非亲果、非妙果、厌果、苦根、苦异熟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施非可爱果、亲果、妙果、好果、乐根、乐异熟耶?(自)然。(他)若“施是可爱果、亲果、妙果、乐根、乐异熟”者,是故应言:“施是心所法。”

(自)“施是可爱果”为世尊所言,衣是施耶?(他)然。(自)衣是可爱果、亲果、妙果、好果、乐根、乐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施是可爱果”为世尊所言,施食、床座、病缘药资具是施耶?(他)然。(自)病缘药资具是可爱果、亲果、妙果、好果、乐根、乐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诸佛]所说:信、惭、善施者

 善人追随法

 是为天之道

 依此至天界。”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施是心所法。

(他)不应言:“施是心所法。”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五施是大施,知最上,知永行,知传承,古来之物,未杂乱,古来不杂乱,[现]不杂乱,当无杂乱,依沙门婆罗门智者而无非难。何等为五?诸比丘!世有圣声闻,舍弃杀生,禁止杀生。诸比丘!禁止杀生之圣声闻于无量有情施无畏、施无恼害、施无瞋恚;于无量有情施无畏终、施无恼害终、施无瞋恚终而为无畏无恼害无瞋恚之享受者。诸比丘!此为第一之施,为大施而知最上,知永行,知传承,古来之物,未杂乱,古来不杂乱,[现]不杂乱,当无杂乱,依沙门婆罗门智者而无有非难。又,诸比丘!圣声闻舍弃不与取……乃至……舍弃欲邪行……乃至……舍弃妄语……乃至……舍弃饮酒,禁止饮酒。诸比丘!禁止酒饮之圣声闻者于无量有情施无畏、施无恼害、施无瞋恚;于无量有情施无畏终、施无恼害终、施无瞋恚终而为无畏、无恼害、无瞋恚之享受者。诸比丘!此是第五之施,为大施而知最上,知永行,知传承,古来之物,未杂乱,古来不杂乱,[现]不杂乱,当不杂乱,依沙门婆罗门智者而无有非难。诸比丘!此等之五施是大施,知最上,知永行,知传承,古来之物,未杂乱,古来不杂乱,[现]不杂乱,当不杂乱,依沙门婆罗门智者而无有非难。”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施是心所法。

(自)不应言:“所施法是施。”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此处有人施食、施饮水、施衣物、施乘物、施花环、施香、施涂香、施床、施住处、施灯具。”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所施法是施。

(他)所施法是施耶?(自)然。(他)所施法是有可爱果、亲果、妙果、好果、乐果、乐异熟者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世尊所言:“施有可爱果。”衣是施耶?(自)然。(他)衣是有可爱果、亲果、妙果、好果、乐根、乐异熟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世尊所言:“施有可爱果。”施食是施,床座是施,病缘药资具是施耶?(自)然。(他)病缘药资具是有可爱果、亲果、妙果、好果、乐根、乐异熟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他)是故,不应言:“所施法是施。”……乃至……

第五章 受用所成福论

今名受用所成福论。此处,彼等执“日夜常长养其福”及“诸比丘!比丘受用其衣”,如是等之诸经为不如理,言“名彼受用所成有福”者,乃王山部、养成部、正量部之邪执。

(自)受用所成福是长养耶?(他)然。(自)受用所成触是长养、受足长养、想是长养、思是长养、心是长养、信是长养、进是长养、念是长养、定是长养、慧是长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受用所成福是长养耶?(他)然。(自)如葡草之长养、如蔓之长养、如木之长养、如草之长养、如丛林之长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受用所成之福是长养耶?(他)然。(自)施者施之施终而不存念、[然时]有福耶?(他)然。(自)于不运心、不观念、不存念、不作意、不思惟、不希望、不愿是有[福]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于运心、观念、存念、作意、思惟、希望、愿是有福耶?(他)然。(自)若“于运心、观念、存念、作意、思惟、希望、愿是有福”,汝不应言:“受用所成福是长养。”

(自)受用所成福是长养耶?(他)然。(自)施者之施终而起欲寻、起恚寻、起害寻而有福耶?(他)然。(自)二触……乃至……二心俱起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二触……乃至……二心俱起耶?(他)然。(自)善恶、有呵啧无呵啧、劣胜、黑白之法乃[同时]现前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恶、有呵啧无呵啧、劣胜、黑白之法现前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等四者极远,何等为四?诸比丘!天与地是第一极远而远。诸比丘!大海之此岸与彼岸是第二极远而远。诸比丘!日之升处与没处是第三极远而远。诸比丘!善士之法与不善士之法是第四极远而远。诸比丘!此等四者极远。”又言:

“天远地亦远

 名远海之岸

 照日出没处

 由此善人及

 不善人法更远

 人人实如是言

 善士伴者无变

 经几时如实地

 不善伴忽破尽

 于是不善人与善士法分离。”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善恶、有呵啧无呵啧、劣胜、黑白之法现前。”

(他)不应言:“受用所成福是长养。”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植园林以架桥,

 施水井住宅诸人

 常于日夜长养彼等福,

 如法住具戒其人等至天。”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受用所成福是长养。

(他)不应言:“受用所成福是长养。”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此等四以生福,生善,引乐,与胜妙物,有乐之异熟,能令生于天国,能令得可爱、可欣、可善、利益、安乐。何等为四?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衣服,具足无量心解脱住时,彼生无量福,生善,引乐,与胜妙物,有乐之异熟,能生于天国,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安乐。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饮食……得安乐。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床座……得安乐。诸比丘!有人,比丘受用彼病缘药具……具足无量心解脱住时,彼生无量之福,生善,乐,与胜妙物,有乐之异熟,能生于天国,能得可爱、可欣、可喜、利益、安乐。”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受用所成福是长养。

(自)受用所成福是长养耶?(他)然。(自)施者施施,受者受终而不受用,舍离亦有福耶?(他)然。(自)若“施者施施,受者受终而不受用,舍离亦有福”者,汝不应言:“受用所成福是长养。”

(他)受用所成福是长养耶?(他)然。(自)施者施施,受者已受时,王夺,贼夺,火烧,水流,不可爱之相续者所夺亦是福耶?(他)然。(自)若“施者施施,受者已受时,王夺,贼夺,火烧,水流,不可爱之相续者所夺亦是福”者,汝不应言:“受用所成福是长养。”

第六章 此处施论

今称此处施论。此处,依止“依自此处所施而死之饿鬼生于彼处”之语,言“由此处所施衣等,唯依彼而生”者,乃王山部、义成部之邪执。

(自)依由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耶?(他)然。(自)由此处施衣,其衣于彼处受用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由此处施施食,由此处施床座,由此处施病缘药资具,由此处施嚼食,由此处施啖食,由此处施饮水而受用于彼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由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耶?(他)然。(自)他是他之作者,乐苦是他所作,作者与受者异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依由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耶?(自)然。(他)饿鬼非为己随喜施之所施,信乐其心,生喜,得满足耶?(自)然。(他)若,“饿鬼为己随喜施之所施,信乐其心,生喜,得满足”者,是故,汝应言:“依由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

(他)不应言:“依由此处施而生于彼处。”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

“如降于高地之水向低流,

 如是此处施利益于饿鬼。

 如河满充入海,

 如是此处施利益于饿鬼。

 彼处无耕作彼处无牧牛,

 金货依商之买卖无如是者,

 依此处施死者饿鬼生于彼处。”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依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

(他)不应言:“依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耶?(自)然。(他)非世尊所[言]耶?曰:“诸比丘!父母见是等五处欲于族中生子,何等为五?或所养者当养我等,或当作我等之公务,或血统当久续,或当相续遗产,或又当献供物于先亡之灵。”诸比丘!父母见是等之五处欲于族中生子。曰:

“智欲五处子受养育人者

 或当养我等或作我公务

 血统当永续当相续财产

 或当献供物于先亡之灵

 智者是等处思惟求子者

 然而真善人感恩而知恩

 随念昔之恩以扶养父母

 全彼等义务昔所受恩惠

 守护养育教养家系不断

 有信亦有戒子等受称赞。”

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依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

第七章 地业异熟论

今称地业异熟论。此处,言“有引自在业、引支配之业”,此中,以自在者之性称自在,支配者之性称支配,言导土地自在支配业,是故,言“地是业异熟”者,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地是业异熟耶?(他)然。(自)乃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触相应、受相应、想相应、思相应、心相应,有所缘,而有其运心、观念、存念、作意、思、希望、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乃不顺乐受、不顺苦受、不顺不苦不乐受、乐受不相应、苦受不相应、不苦不乐受不相应、触不相应、受不相应、想不相应、思不相应、心不相应,是无所缘,其非无运心、观念、存念、作意、思、希望、愿耶?(他)然。(自)若“不顺乐受……乃至……是无所缘,其无运心、观念、存念、作意、思、希望、愿”者,汝不应言:“地是业异熟。”

(自)触是业异熟,触是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乐受相应、苦受……乃至……不苦不乐受相应、触相应、受相应、想相应、思相应、心相应,是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地是业异熟,地是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乐受相应、苦受……乃至……不苦不乐受相应、触相应、受相应、想相应、思相应、心相应,是有所缘,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地是业异熟,地是不顺乐受、不顺苦受……乃至……是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触是业异熟,触是不顺乐受、不顺苦受……乃至……是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地是业异熟耶?(他)然。(自)地是无伸缩而得,无切断破坏而得耶?(他)然。(自)业异熟是无伸缩而得,无切断破坏而得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地是买、卖、设置,集合、探索而得耶?(自)然。(他)业异熟是买、卖、设置、集合、探索而得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地是与他人共同耶?(他)然。(自)业异熟是与他人共同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业异熟是与他人共同耶?(他)然。(自)非世尊所[言]耶?曰:

“此财他之任何人不共有,

 不为盗贼之所夺,

 当死(人)善作福[业],

 彼若欲行善行。”

有如是之经耶?(他)然。(自)是故,不应言:“业异熟是与他人共。”

(自)地是业异熟耶?(他)然。(自)初地确立,于后有情生耶?(他)然。(自)初异熟生,于后得异熟作为业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地是一切有情之业异熟耶?(他)然。(自)一切有情受用地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有情受用地耶?(他)然。(自)谁能不受用地而般涅槃耶?(他)然。(自)谁能不尽业之异熟而般涅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地是轮转有情之业异熟耶?(他)然。(自)他之有情以受用地耶?(他)然。(自)他之有情受用轮转有情之业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他之有情受用轮转有情之业异熟耶?(他)然。(自)他之有情受用轮转有情之受、想、思、心、信、进、念、定、慧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地是业异熟。”耶?(自)然。(他)无有引自在业、引支配业耶?(自)然。(他)若“有引自在业、引支配业”者,是故汝应言:“地是业异熟。”

第八章 老死异熟论

今称老死异熟论。于此处“有引丑恶之业、引短命之业”之此中,称丑恶是老,称短命是死,有引此业,是故“老死是异熟”,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老死是异熟耶?(他)然。(自)即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乐受相应、苦受相应、不苦不乐受相应、触相应、受相应、想相应、思相应、心相应,有所缘,而其有运心、观念、存念、作意、思、希望、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乃不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非无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若“不顺乐受……乃至……无所缘,其无运心……乃至……无愿”者,汝不应言:“老死是异熟。”

(自)触是异熟,而触是顺乐受……乃至……为有所缘,而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然。(自)老死是异熟,老死是顺乐受……乃至……有所缘,而其有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老死是异熟,老死是不顺乐受……乃至……是无所缘,而无运心……乃至……无愿耶?(他)然。(自)触是异熟,触是不顺乐受……乃至……是无所缘,而其无运心……乃至……愿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异熟耶?(他)然。(自)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法之老死是不应言:“善法之异熟。”耶?(他)然。(自)不善法之老死不应言:“不善法之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异熟耶?(他)然。(自)不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应言:“善法之异熟。”耶?(他)然。(自)善法之老死是不应言:“不善法之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善与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善法之异熟耶?(他)然。(自)善与不善法之老死是善法之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善与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应言:“善法之异熟。”耶?(他)然。(自)善与不善法之老死是不应言:“不善法之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老死是异熟。”耶?(自)然。(他)非有引丑恶之业、引短命之业耶?(自)然。(他)若“有引丑恶之业、引短命之业”者,是故汝应言:“老死是异熟。”

第九章 圣法异熟论

今称圣法异熟论。此处,言“彼唯舍烦恼为沙门果而非心心所法”者,如安达派之邪执。

(自)无圣法之异熟耶?(他)然。(自)沙门是大果,婆罗门非大果耶?(他)然。(自)若“沙门是大果,婆罗门非大果”,汝不应言:“无圣法之异熟。”

(自)无圣法之异熟耶?(他)然。(自)非有预流果耶?(他)然。(自)若“有预流果”者,汝不应言:“无圣法之异熟。”(自)非有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阿罗汉耶?(他)然。(自)若“有阿罗汉”者,汝不应言:“无圣法之异熟。”

(自)预流果非异熟耶?(他)然。(自)施果非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预流果非异熟耶?(他)然。(自)戒果……乃至……修果非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阿罗汉果非异熟耶?(他)然。(自)施果非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果非异熟耶?(他)然。(自)戒果……乃至……修习果非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施果是异熟耶?(他)然。(自)预流果是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施果是异熟耶?(他)然。(自)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戒果……乃至……修习果是异熟耶?(他)然。(自)预流果是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修习果是异熟耶?(他)然。(自)一来果……乃至……不还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欲界善是异熟耶?(他)然。(自)出世间善是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色界善……乃至……无色界善是异熟耶?(他)然。(自)出世间善是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出世间善是无异熟耶?(他)然。(自)欲界善是无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出世间善是无异熟耶?(他)然。(自)色界善……乃至……无色界善是无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欲界善是有异熟而至于累积者(流转)耶?(自)然。(他)出世间善是异熟而至于累积者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色界善……乃至……无色界善是异熟而至于累积者耶?(自)然。(他)出世间善是异熟而至于累积者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出世间善是有异熟而至于损减者(还灭)耶?(自)然。(他)欲界善是异熟而至于损减者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出世间善是异熟而至于损减者耶?(自)然。(他)色界善……乃至……无色界善是异熟而至于损减者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十章 异熟法法论

今称异熟异熟法法论。此处,异熟是依[其他]异熟之相互缘等为缘,是故异熟亦是异熟法法者,乃安达派之邪执。

(自)异熟是异熟法法耶?(他)然。(自)其异熟是异熟法法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其异熟是异熟法法耶?(他)然。(自)[如是]无苦之终,无轮回之断绝,无无取涅槃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异熟是异熟法法耶?(他)然。(自)言异熟或言异熟法法亦言异熟法法或言异熟者,亦是前者即后者,而为一义、平等、同分、等类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异熟是异熟法法耶?(他)然。(自)异熟与异熟法法、异熟法法与异熟是俱行、俱生、相离、相应、一生、一灭、一所依、一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异熟是异熟法法耶?(他)然。(自)不善即是不善之异熟耶?善即是善之异熟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异熟是异熟法法耶?(他)然。(自)依其心而杀害生物,以其心于地狱煎;依其心而布施,以其心于天欢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异熟是异熟法法。”耶?(自)然。(他)异熟无色之四蕴非是互相缘耶?(自)然。(他)若“异熟无色之四蕴是相互缘”,是故汝应言:“异熟是异熟法法。”

[摄颂曰]:

 摄、相应、心所法

 施是心所、受用所成福是长养

 依此处所施而生于彼处、地是业异熟

 老死是异熟、无圣法之异熟

 异熟是异熟法法

第七品[终]

猜你喜欢
  第四十六章 三王章·佚名
  万善先资集序·周梦颜
  起世经卷第一·佚名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四·智俨
  大慧普觉禅师法说 第二十一卷·蕴闻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四卷·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七·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三·唐慧琳
  在仰光与来礼人众谈话·太虚
  八大菩萨经正文·佚名
  因辽沪事件为中日策安危·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五·唐慧琳
  第三十四章 十一王章·佚名
  分别法言品第三·佚名
  卷第四十八·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古今禅藻集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十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宋【五言律诗】晚次江陵          简长【二首】楚路接江陵倦行愁问程异乡无旧识多难足离情落日悬秋树寒芜上废城前山不可望断续暮猨

  • 巻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元音卷十二杨维桢【字防夫号鐡崖】鸿门宴天迷闗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撞钟饮酒愁海飜碧火吹巢双猰防照天万古无一乌长庚破月来天隅坐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聫明珠军中十万震屋瓦防剑当人面如赭将军下马

  • 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六·赵尔巽

      恒文 郭一裕 蒋洲 杨灏 高恒子高朴 王亶望勒尔谨 陈辉祖 郑源鹴 国泰郝硕 良卿方世俊 钱度 觉罗伍拉纳浦霖   恒文,乌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初,以诸生授笔帖式,四迁兵科给事中。外授甘肃平庆道,再迁贵州布政使。乾

  • 卷一三三 宋紀十五·司马光

      起重光大淵獻(辛亥),盡旃蒙單閼(乙卯),凡五年。   太宗明皇帝泰始七年(辛亥,公元四七一年)   春,二月,戊戌,分交、廣置越州,治臨漳。   初,上為諸王,寬和有令譽,獨為世祖所親。卽位之初,義嘉之黨多蒙全宥,隨才引用,有如舊臣。

  • 卷六·吴广成

      至道二年春正月,继迁贡于契丹。国古&#  继迁事契丹谨,岁时进奉及贺正、生辰使不绝于道。州熟户李继福,败之。遂  三月,邀官军于浦洛河,夺其粮运。蕃折平族,首  自清远至灵武中,有浦洛、耀德二废城,为河西饷道。继迁

  • 后汉书补逸卷十八·姚之骃

    司马彪续后汉书第一光武光武渡呼沱河时冰滑马僵乃各以囊盛沙布冰上渡【案此见东观记王霸传】更始使侍御史黄党封上为萧王【案世祖时诛王郎故有此封范轶黄党名】上已乘王丰小马先到矣营门不觉【案此光武击尤来等贼于元

  • 卷二十二·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二十二 唐 张守节 撰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二十二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二>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二>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卷二十二> <史部,正史类,史记正义

  • 十国春秋卷三十九·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前蜀五列传王宗佶王宗侃【子承肇】王宗涤王宗翰王宗弼王宗黯王宗弁王宗本王宗阮王宗播王宗俦王宗谨王宗绾王宗儒王宗浩王宗朗王宗渥王宗范王宗瑶王宗训王宗勉王宗锷王宗防王宗裔王宗矩王宗祐王宗汾王宗信

  • 汉纪十五 孝昭皇帝上始元元年(乙未、前86)·司马光

    汉纪十五 汉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 [1]夏,益州夷二十四邑、三万余人皆反。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募吏民及发犍为、蜀郡奔命往击,大破之。 [1]夏季,益州所属二十四个夷人村寨三万余人全部背叛汉朝。汉朝廷派水衡都尉吕破

  • 卷二十六·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六议拨种马应用疏【嘉靖三十七年】 李 遂臣照得倭夷连年入寇长江南北横被残破臣身在草野窃怀隐忧不意罪废之余谬蒙録用感遇酬知是臣尽节効命

  • 第十三章 21·辜鸿铭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辜讲孔子说:“如果找不到公平合理的人交往,如果必要,可以选择狂热的人或者甚至固执己见 的人交往。狂热的人积极热情,而固执己见的人有自己所不能逾越的界限。

  • 卷四十九·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四十九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十七【十七之一】存旧毛诗卷第十七生民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四毛诗大雅郑氏笺生民考异古本注初始下有也故谓

  • 卷八十八·道世

    △五戒部第四(此别六部)▲述意部第一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不杀盗淫妄酒也。虽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发於仁者则不杀,奉於义者则不盗,敬於礼者则不淫,悦於信者则不妄,师於智者则不酒。斯盖接化於一时,非即修本之教

  • 白牡丹·洪琮

    《白牡丹》的主要内容是描述正德皇帝为访求所梦美女白牡丹、红芍药,特意微服巡游江南,由此生发出奸监谋反、忠臣受屈、强盗打劫、平民遭困、天子风流穷形极相、男女有情终成眷属等一系列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社会生活故

  • 梁武帝演义·天花藏主人

    清代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称《精绣通俗全像梁武帝西来演义》,一名《梁武帝全传》,十卷四十回。永庆堂本题“天花藏主人新编”,永庆堂为清康熙问书坊,天花藏主人为清初著名小说家,参见附录小传。亦有论者怀疑此书并

  • 新生·钟理和

    描写一个失业青年在大家庭中如何受到冷落与讽刺。作者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道:“我家里平常有两种阶级,虽不是有什么条规,但其界线是很明显的。它是一个有完全性的小小社会,生产力之有无,便决定了那个人在这里头的地位和待遇

  • 守南昌广饶记·林福祥

    广东香山林福祥著。《林福祥遗稿》内容之一,广东中山图书馆藏原件,《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一期据以著录。记叙作者任官时追随江忠源、张芾守南昌、援广饶对抗太平军事。

  • 皇明名僧辑略·祩宏

    一卷。明代云栖比丘释袾宏(1535—1616)辑。袾宏,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仁和 (今浙江省杭州)人。为明代 “四大高僧”之一。出身名族,其父人称 “明齐先生”。袾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十七岁入县学,学冠名扬,后因子亡妻死父丧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