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温传
邵伯温字子文,河南洛阳人,是康节处士邵雍之子。邵雍生前颇有名望,与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程颢等皆有密切交往。邵伯温在家聆听父亲教诲,在外则以司马光等为师。司马光等人不讲资格辈份,与邵伯温结成忘年之交。邵伯温因此而获益良多,知识更加渊博,且特别能明察时务。司马光任宰相时,曾打算荐举邵伯温,可惜尚未荐举便因病去世了。后因受到河南尹及其他官员的推荐,邵伯温被特授大名府助教,调任潞州长子县县尉。
起初,蔡确为相,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邢恕从襄州迁往河阳,并拜谒蔡确,称蔡确有定策拥立哲宗之功。当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应召入朝时,邢恕请司马康先到河阳,邵伯温对司马康说:“你服丧期满,应先去晋见皇帝,不宜绕道河阳先见朋友。”司马康说“:可我已经答应了邢恕。”邵伯温又说:“邢恕这个人颇有心机,一定有事相求于你,你若从之,将来定会后悔的。”司马康未听劝阻,坚持前往邢恕住地。邢恕果然劝司马康写文章称颂宰相蔡确,以为今后保全身家性命做打算。司马康与邢恕为同年登科,且邢恕又出自司马康门下,出于友情等因素的考虑,司马康遂听从邢恕的意见,做文称颂蔡确。邢恕以为,司马康为司马光之子,他写文章称蔡确有拥立哲宗的定策之功,世人必然相信。稍后,梁焘以谏议之名为皇帝召见,邢恕又依法炮制,要梁焘到河阳,并喋喋不休地向梁焘陈说蔡确的功劳,且以司马康之文做辅证,梁焘极不高兴。后逢吴处厚上奏,言蔡确以诗作诽谤朝政。于是,梁焘与刘安世共请诛杀蔡确,追究邢恕,并命司马康与之划清界线,司马康此时深感后悔。不久,司马康去世,留下年幼的儿子司马植,为宣仁皇后所怜悯。吕大防对宣仁皇后说,司马康生前与邵伯温友好,原将其子托付给邵伯温,可以邵伯温为西京教授,便于教育司马植。邵伯温做西京教授后对司马植说:“你是司马光之孙,司马康之子,是贤是愚皆为天下人所关注,你当以此为勉,负起自己的责任。”司马植听后,发奋学习,毫不懈怠,终于取得了成绩。
绍圣初年(1094),章..任宰相。章..曾经事从邵雍,故任相后,打算起用邵伯温,然邵伯温不愿趋炎附势。按惯例,邵伯温当赴吏部听候铨选,程颐对邵伯温说“:我担心你此次的吏部之行。”邵伯温说“:有什么担心呢?难道不打算见先公于地下吗?”于是,邵伯温先到了吏部听候差遣,然后才去见章..。章..与邵伯温谈起邵雍的象数学时感叹道:“唉,我没有深究先天之学,实在有愧于先生。”邵伯温说:“我父亲的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事理,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尽,如能信奉他的学说,就不会计较人世间的仇怨反复。”邵伯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章..大兴党狱,力排元..党人,报复仇怨。邵伯温想以此来劝诫章..。章..听后,有惶惶然之感。但章..还是将邵伯温举荐给朝廷,而邵伯温不愿在朝廷做官,而愿在郡县做事。章..为此极不高兴。邵伯温遂得监永兴军铸铁监。此时,元..党人大多南迁,且许多人都不敢去拜访他们。但邵伯温不怕,他在咸平拜见了范祖禹,在颍昌拜访了范纯仁。后来,西夏挑起战端,欲收复西夏故地,宋廷许诺凡参加对西夏作战的将领可连升数级,邵伯温本当参加,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同事。邵伯温任监永兴军铸铁监期满后,章..依然在朝廷任宰相,为了避免与章..共事,邵伯温执意不去京师做官,而选外任为环庆路帅府幕僚。
徽宗即位后,就日食现象寻求解释。邵伯温上书达数千言,大意是要皇帝恢复祖宗制度,澄清对宣仁太后的诬谤,解除元..党锢,分辨君子与小人,力戒劳民伤财,兴兵动武等,言语十分恳切。关于对宣仁太后的诽谤,邵伯温在上书中进行了辩解,又专门为此著有《辩诬》一书,此书写了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除为宣仁太后辩诬外,还为邵伯温自己正了名。
不久,邵伯温出监华州的西岳庙,之后,又先后任知陕州灵宝县和黄城县。服母丧期满后,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此时,童贯任该区域宣抚使,许多士大夫争相登门巴结讨好,可邵伯温听说童贯要来,赶紧出走他州以避童贯。邵伯温在知果州期间,上书请罢岁输泸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后被命知兴元府、遂宁府、..州,皆托辞不赴任,最后被擢升为提点成都路刑狱。时农民起义首领史斌率部攻破武休,进入汉中、利路,并打算夺取剑门关,邵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清原合谋守剑门,致使斌不能过关,蜀人因此对邵伯温十分感激。邵伯温后任利路转运副使,提举太平观。
绍兴四年(1134),邵伯温去世,时年七十八岁。邵雍曾经说:“世道很乱,而川蜀安定,可避居。”在宣和末年(1125),邵伯温举家迁往四川,因此避免了北宋末年的战乱之灾。
邵伯温曾论元..、绍圣年间(1086~1098)的政治说:“公卿大夫,应当识国体,按理对蔡确等奸邪之徒,纵然置之于死地,也不足为惜。然而,既然蔡确曾为宰相,就应以宰相之礼待之。范忠宣有文正之余风,可谓知国体者,所以他想尽量淡化蔡确之罪。当他的意见被拒绝后,只得退而行蔡确词命,然后请求辞官,这就体现了君子长者仁人之用心。蔡确死于南方荒蛮之地,难道仅仅只是有伤国体吗?刘挚、梁焘、王严叟、刘安世等人忠直有余,然又疾恶之心太甚,不识礼统,这就为后日的士大夫之祸开了先河,因而不能不说他们没有过错。”
赵鼎年青时跟从邵伯温学习,后来赵鼎做了宰相,上表请求追封邵伯温,朝廷遂追赠邵伯温为秘书阁修撰。赵鼎为邵伯温做墓志铭说“:邵伯温以学识行起于元..年间,以名节居处于绍圣年间,以言论受贬于崇宁年间。”世人皆认为赵鼎这三句话概括了邵伯温一生的历程。
邵伯温所著之书有《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辩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等近百卷。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名为邵薄、邵博、邵傅。
猜你喜欢 契丹國志卷之二十三·叶隆礼 卷二十三 代宗·王夫之 第五十四回 却桓温晋相贻书 灭冉魏燕王僭号·蔡东藩 第二十五回 越长江燕王入京 出鬼门建文逊国·蔡东藩 第一卷·况周颐 第三十四回 汉王为义帝发丧 项羽战彭城大捷·黄士衡 卷之三百五十九·佚名 第一四二名单(堂谕)光绪十三年八月十二日一一三二二—二·佚名 一七八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给还应退书籍折·佚名 史记集解卷五十三·裴骃 按扎儿传·宋濂 鞑靼传·张廷玉 卷五·雍正 224.刘伯温求雨·林汉达 卷20·吴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