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侗传

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人。二十四岁那年,听说本郡人罗从彦学得了河、洛之学,于是以书信拜谒他,其中大致说:

“李侗听说,天下有三个根本,父亲生养儿子,老师教授学生,君主治理国家,缺其中之一则根本就不能树立。古代的圣贤没有谁没有老师,他们学习的勤奋与懒惰,涉及道学的浅显与深邃,求取得益的先与后,是存还是亡,其详细情况不可能去考查。惟有洙水、泗水之间,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中的贤徒,议论问答,全部记录在简册上,有足够的根据可以稽查,是因为凭借孔夫子而愈益明了。孟子以后,儒道失掉了传承,分成了各个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再没有见闻于世。其聚徒讲学成群的人,他们所相传教授的,只是做些句读、解释文字而已,谓之熄灭、失传是可以了。

“惟有先生衷心信服龟山先生的讲席已有一年多了,况且曾经从学于伊川先生之门,得到没有传承的孔孟之道于一千五百年之后,性情明而修,行为完而洁,扩其道以广大,体验其道以仁恕,精深微妙,各终其极致,汉朝、唐代的各位儒生没有与之相近似的。至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以谦感人,和别人一起就能感化别人,如春风吹发万物,大概也没有谁知道其所以然。凡是读圣贤之书的人、粗有见识的,谁不希望能够得到你传授的经典,以询问疑难,至于有不同意见的人,本应当放置一旁而不议论他。

“李侗愚笨、鄙陋,仅仅是学习科考举子之业,不能够从学于您的门下,而今天诚恳地想来求教,是因为所寻求的东西大于利禄。李侗还听说,道可以治心,就像吃了食物使人肚腹饱满,就像穿衣服而可以抵御寒流。人有迫于饥饿、寒冷的忧虑,因此,忙碌地谋取衣食,造次颠沛,始终没有忘记。至于心之不治,如面临末世的危险而不知道去忧虑,岂不是爱心不如爱口与身体吗?我为此百思而不得其解。

“李侗没有考虑自己的天资浅陋,仅是以祖父的儒学起家,不忍心于坠入箕裘之业,忙忙碌碌地追求利禄之学,虽知道真儒有所作为,闻风而起,本不如先生亲自动手所得于动静语默之间,亲眼看见而意思周全。现在我已有二十四岁,茫然间而又没有停止学习,显明的道理没有弄清而是非无以辨别,宅心不广而喜怒情绪容易变化,行为不完美而悔吝很多,精神不充实而智巧袭用,选择了而不干净,遵守了而不足够,从早到晚恐惧忧虑,就像忍饥挨饿受冻的人寻求充饥御寒的器具。不然的话,哪里敢以不肖的身份来成为先生的拖累负担呢。”

李侗跟随罗从彦多年,被教授《春秋》、《中庸》、《论语》、《孟子》的学说。从彦喜欢静坐,李侗退入宫中也静坐。罗从彦告诉他从静中看喜怒哀乐的情感未发生之前的气象,而从中寻求所谓“中”,好久以后,而于天下之理洞贯通达,依次融会释然,各有条序,罗从彦对此特别赞许。

李侗而后退居山田乡里,谢绝世俗之故达四十年,饮食有时不能充饥,仍怡然自得其乐。事奉亲人,恭敬孝悌,兄长个性刚烈多忤,李侗待他很好,得其欢心。闺门内外愉悦肃穆,若没有人的声音,而众事自有秩序。亲戚中有贫穷的而不能结婚嫁娶的,就为他们帮忙而赈济之。与乡人相处,吃喝言笑,每天快乐,自然和睦。

李侗所接受的后学诸生,答问不倦,虽按照学生的深浅施教,而一定从反省自己开始。所以按他的话说“:学问之道不在多讲,而只是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如果是这样,虽然有一毫私欲之发生,也能退而恭听了。”又说:“学者的毛病,在于没有使人豁然领悟地方。如孔子门下的各位学生,群居终日,互相切磋讨论,又能够依靠孔夫子为指导,故日用平常之间通过观感而开化的人很多。恐怕融会贯通的领悟,不是讲解所能够达到的。”又说“:读书的人知其所说的没有成为我自己的东西,即自己努力去寻求它,则凡圣贤所至而我所不能达到的,都可受勉励而努力求索。假如直接求之于文字,以作为诵说之资,不成为玩物丧志的人就很少了。”又说“:讲学之要在于深沉缜密,然后气味深长,途径不差。假如概以理一,而不能辨察其本质之区别,这就是学者之所以流于疑惑模糊的真伪之说而自己还不能知晓的原因。”曾经以黄庭坚称濂溪周茂叔“胸中洒落,其开阔的胸襟、坦白的心地,如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作为善于形容有道的气象,曾经常诵读,同时反复要求学者存此于胸中,希望遇事洒脱、明了,这样义理就会不断有长进。

他在讲《中庸》时说“:圣贤的门下所传的是书,其所以开启觉悟后学不是没有更多的对策。然而其中所谓‘喜怒哀乐未发的称之中’的,又是其中一篇的主要的意思。假如仅仅只是记诵而已,那么,为何要这样呢?一定要亲自体验,才能实在地明白这个道理,假如像颜子之叹,显然是若有所见,而没有违背于心想目见的道理,然后扩充过去的知识,力求无所不通,那么就差不多可以说《中庸》了。”他在讲《春秋》时说“:《春秋》中一事各是说明白一个例证,如观赏山水,随步移位观察而形势不同,不可以拘泥于一种方法。然而所以难说明的,大概是以常人之心推测圣人的心事,没有到圣人的那种洒脱的境界,岂能没有失误呢?”

李侗闲居以后,好似无意于当世之事,然而伤感时空,忧虑国家,议论事情感激之情动人,溢于言表。曾经说:“现在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三纲不振,故人心邪僻,不可任用,这就使上下之气隔离有隙,而致中国日益衰微。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治政用事开始,陷溺人心,至今人们还没有自我觉察到。人趋利而不知义,那么皇上的势力就会日益孤立,君主当于这方面留意,不然的话,就是所谓‘虽有粟米,我能吃得到吗?’”

这个时候,吏部员外郎朱松与李桐同为门生故友,很看重李侗,遣送自己的儿子朱熹跟随他学习,朱熹最终得到了他的全部传承。沙县邓迪曾经对朱松说“:李愿中如冰壶秋月,莹亮清澈,光洁无瑕,不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朱松以为这是知情的言论。而朱熹也称赞李侗:“姿态脱俗,禀赋超凡,气节豪迈,修养完美,没有抵触之处,精纯之气表现于面目之间,看起来和蔼可亲,语言严厉,神气坚定,心平气和,言语默然,动静言行,端详闲适,处之泰然,自然之中含有成法准则。平常时日诚实恭敬,对于事情似乎无甚可否,到其应酬事物,判断变化,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冒犯的样子。”又称,自从跟随李侗学习,归去复来,则所听说的更为超凡绝伦。他所达到的境界,还不仅仅是人们对他所称赞的那样。

李侗的儿子李友直、李信甫都参加科举考为进士,在靠近家乡的州县担任官吏,更替请求迎养他们的父亲。归道武夷,正逢福建将帅汪应辰用书来迎接他,李侗前往见他,到的那一天疾病发作,于是死了,卒年七十一岁。

李信甫任官至监察御史,出任衢州知州,擢升为广东、江东宪司,因为格调超群,有不容于朝的说法。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赵尔巽
  第三回 奉密令冯国璋逞威 举总统孙中山就职·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三十五·徐乾学
  卷之三百二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十·佚名
  卷之五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七·佚名
  ◎袁世凯大有造于岑春煊·刘以芬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十四·刘时举
  第六节公业·佚名
  八七六 吏部为知照四库全书馆记过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题本)·佚名
  世家卷第十七 高丽史十七·郑麟趾
  卷四·佚名
  白华传·脱脱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萧汉杰·唐圭璋

      汉为号吟所,吉水人。淳祐十年(1250)进士。有青原樵唱,不传。   卖花声   春雨   湿逗晚香残。春浅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   和霰撒珠盘。枕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绿遍阶前苔一片,晓

  • ●卷九·丁绍仪

    ○明词综多未录四明人词宁波袁陶轩明经,手辑四明近体乐府,所采明人词,多王氏词综所未录。鄞县则永乐中举人湖广巡抚黄润玉,字孟清,次虞邵庵韵别友,风入松云:“先生和气似春酣。一见盍朋簪。太平无讼霜台静,榕阴里、时与

  • ◆贞懿郑氏允端(肃雝集)·顾嗣立

    允端,字正淑,姓郑氏,宋丞相清之五世孙女也。其大父通判吴郡,徙居焉。饶于赀,有半州之目,世称花桥郑家。允端姿禀秀慧,尤善诗歌。归于同郡施伯仁,儒雅士也,相敬待如宾客。至正丙申,张士诚入平江,家为兵所破,郁郁致病而卒,年仅三十,窆

  • 卷九·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九明 文嘉 撰和州诗集天池天池之山今始到仰首忽见莲花峯池水潺湲泻琴筑石壁嶻嶪开芙蓉春畴连延麦初熟暮岭廻合烟巳重肩舆催予下山去悔不此地巢云松善权洞石室山人去不返亭亭一柱玉当门飞流

  • 第五回 大王打围·蒲松龄

    众秀才带锁并解子上白只为着递了张呈子,被知县老马使上了一万两银子,着军门绞了两个,其余辽阳充军。冤哉,冤哉!千贰吊,把黑白翻将过来! 解子说列位既有本领告官告吏,就有本事充军。每日家酸酸邦邦的!看前边这座大山里,有一伙

  • 任城王高蔆传·李延寿

    任城王高氵皆,神武帝的第十个儿子。从小聪慧颖敏,天保初年受封。在孝昭帝、武成帝时,天子回邺城,都命他镇守晋阳,总领并州的事务。历任司徒、太尉、并省录尚书。天统三年(567),封为太保、并州刺史,另封为正平郡公。  有一

  •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孟子

    一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

  • 卷三·戴震

      問:荀子之所謂性,亦孟子之所謂住;孟子知性之全體,其餘皆不知性之全體,故惟孟子與孔子合。然指為性者,實古今所同謂之性。至告子所謂性,朱子謂一似荀子言性惡,一似揚子言善惡混,一似釋氏言作用是性。今以荀揚不與釋氏同,則告

  • 卷四十·真德秀

    <子部,儒家类,西山读书记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西山读书记卷四十宋 真德秀 撰鬼神书大禹谟帝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筮协从叶氏曰卜筮以稽疑而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此所以先天而天弗违也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

  • (四)离娄篇·钱穆

    首章。 朱子曰:“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言古人所为适与我相合。只此便是至善。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百世之未来,只是此个道理。孟子所谓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正谓此尔。”今按:此条言之极直率,亦极亲切。中国人历代尊孔子正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佚名

    【原文】&ldquo;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①,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②劫,于然灯佛③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

  • 卷十五·佚名

    △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三等诸佛回向。此菩萨摩诃萨。随顺学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回向。此菩萨。修菩萨行时。见好恶色。其心清净而无憎爱。欢喜悦乐起无坏心。离诸忧恼得正直心。身意

  • 碧岩录卷第九·圆悟克勤

      垂示云。搀旗夺鼓。千圣莫穷。坐断誵讹。万机不到。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本体如然。且道。凭个什么。得恁么奇特。  【八一】举。僧问药山。平田浅草麈鹿成群。如何射得麈中麈(把髻投衙。擎头带角出来。脑后拔箭)

  • 卷第一·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尊者大目乾连造 唐 玄奘译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学处品第一稽首佛法僧  真净无价宝今集诸法蕴  普施诸群生阿毗达磨如大海  大山大地大虚空具

  •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佚名

    宋长干寺沙门释法显集出说法章大德尼僧听。冬时一月过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在。老死至近。佛法欲灭。第二教戒章诸大德。为得道故。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第

  •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二·岱宗心泰

    会稽沙门 心泰 编天台沙门 真清 阅欧阳修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人。嘉佑初参大政。以太子少师致仕。谥文忠。晚年卜居於颕。号六一居士。自谏院除河北都转运使。左迁滁州。明年得归庐陵。舟次九江。因游庐山。入东

  • 日本杂事诗·黄遵宪

    诗别集。清黄遵宪(1848—1905)撰。二卷。遵宪有《人境庐诗草》已著录。此集冠有清王韬等人序,附日本三河石川英跋,共收近体诗一百五十余首。其诗无题,每首附有自注,多记载日本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广涉地理、商业

  • 玉山璞稿·顾瑛

    诗别集。元顾瑛著。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所作曰:“虽生当元季,正诗格绮靡之时,未能自拔于流俗。而清丽芊绵,出入于温岐李贺间,亦复自饶高韵,未可概以诗余斥之。”今存《四库全书》本。汲古阁《元人十二种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