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充传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还未成年,就推举为进士,与其兄长吴育、吴京、吴方都考中高榜。调任谷熟主簿,进入京师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与他年纪相当的人大多和宗室玩狎,显得不庄重,吴充年龄最小,却由于严肃而使人敬畏,相继设席受经,吴充作《六箴》进献朝廷,叫作视、听、好、学、进德、崇俭。仁宗让人缮写赐给皇族子弟,英宗在藩邸,将《六箴》书写在左右。

升任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选用了胡宗尧,他是翰林学士胡宿之子,由于犯有小的过失,不能改任京官。主管官吏选拔的欧阳修替他求情,一些仇家诬陷欧阳修,认为他袒护胡宿,诏令欧阳修离开京师到同州任职。吴充说“:欧阳修由于忠诚正直得以提拔为侍从,不应当相信谗言而驱逐出京师。如果认为这是偏袒欧阳修的话,臣下愿意与欧阳修一起被贬。”这样欧阳修又留在京师,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死,办理丧事的规模超过了既定的等级,判寺王洙让属吏用印纸来发布文书,不让其他同僚知道。吴充下移文于开封府惩治王洙属吏之罪,违背了执政者的意图,离开京师知高邮军。回京师后任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相继知陕州、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

英宗即位,多次问吴充在哪里,正好入朝觐见英宗,说到他曾经任吴王宫教授之事,嘉奖慰抚他。不久暂代盐铁副使。熙宁元年(1068),知制诰。神宗告知将要任用他的意思,说:“先帝了解你很久了。”于是同知谏院。吴充说“:士大夫亲人死后,有的用稻草停放灵柩达数十年,败坏风俗有伤教化,应当规定期限让他们埋葬。”诏令吴充写成律令。河北发生水灾、地震,吴充任安抚使。后回到京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吴充的儿子吴安持,是王安石的女婿,为避免嫌疑解除谏职,知审刑院,暂代三司使,任翰林学士。熙宁三年(1070),授职枢密副使。王韶夺取洮州,部族酋长木征逃离,吴充请求收回旧地,用官爵来加以安抚,让他们各自统领自己的部落,永远为外臣,不要建置郡县,耗尽财物和力量。这时正将开拓洮州交付给王韶,吴充的建议没有采用。

熙宁八年(1075),任检校太傅、枢密使。吴充与王安石虽然是姻亲关系,但心中并不认为王安石所做都好,曾多次向神宗说王安石执政办事的不妥。神宗察知他不偏袒任何一方完全中立,想让他任宰相,王安石去宰相职,就让吴充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想要有所变化革新,乞求召回司马光、吕公著、韩维、苏颂,于是推荐孙觉、李常、程颢等数十人。司马光也认为吴充可以以言相告,给他写信说:“从新法实行后,朝廷内外怨声载道。老百姓受到各种苛捐杂税的重负,被迫自杀死亡,愁苦埋怨到处流浪,辗转死在山沟深谷。日日夜夜翘首以待,希望朝廷能够觉察醒悟,一举改变这种坏法,像这样将近一年了。如今要挽救天下的危机,如果不能罢除青苗、免役、保甲、市易,停止征伐的打算,却想收有成效,好像不想让水开,却不断地添柴鼓动风箱一样。要罢免这五项措施,必须先分别利害,从而使神宗心里觉悟。要做到让神宗觉悟,必须打开上言之路。如今危害虽然十分严重,但还没有到无法挽救的地步,如果失去了现在的机会不进行整治,就会成为难以治愈的顽疾。”吴充没有采用。

王王圭与吴充共同担任宰相,嫉妒吴充,暗中牵制吴充。吴充向来讨厌蔡确,蔡确审理相州官司,捕捉吴安持及其亲戚,官吏进行拷打审问,想以此来让吴充求情说话,神宗心中明白吴充没有什么事。到蔡确参预朝政时,吴充与蔡确在神宗面前议论变法,多次被蔡确枉曲。安南军出征没有建立战功,知谏院张..又说吴充给郭逵书信,让他停止进兵,于是重新又审理。吴充多次受到同僚们的诋毁,身上一直长有病瘤,由于忧虑担心,毒瘤更加侵蚀身体。元丰三年(1080)三月,乘车回归府第,免职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一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岁。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叫正宪”。

吴充对内持修谨慎,侍奉兄长十分小心。任宰相时务求安静不扰民。性情深沉细密,对家人说话,也未尝谈及国家之事,凡给朝廷进言之事,别人都不知道。临死前,告诫妻子家小不要以私事来求朝廷,神宗更加悲痛。世人说吴充心术端正但能力不够,讥刺他知道自己无能却不能勇于退让。儿子吴安诗、吴安持。吴安诗在元..时任谏官、起居郎。吴安持为都水使者,升任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吴安诗儿子吴储、吴安持儿子吴侔,都官至员外郎,由于与妖人张怀素互相通谋,被诛杀致死。

猜你喜欢
  附录等·脱脱
  ●卷三·黎庶昌
  乾隆上谕 二、将大逆不道的曾静、张熙凌迟处死·雍正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佚名
  卷之七百五十一·佚名
  骨董祸·佚名
  三五四 谕杨魁将《国朝诗别裁集》原板及未删定之原本查明解缴·佚名
  卷六·吕中
  卷一百二十·司马迁
  吴太伯世家第一·司马迁
  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司马光
  汉纪四十一 孝殇皇帝延平元年(丙午、106)·司马光
  论科举·梁启超
  职官七五·徐松
  卷六十三·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四出 诇药·汤显祖

    〔末上〕“积年儒学理粗通,书箧成精变药笼。家童唤俺老员外,街坊唤俺 老郎中。”俺陈最良失馆,依然开药铺。看今日有甚人来? 【女冠子】〔净上〕人间天上,道理都难讲。梦中虚

  • 卷七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七十九岛屿类五言古登江中孤屿       【宋】谢灵运江南倦歴览江北旷周旋懐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絶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绵邈

  • 卷六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罗隐送支使萧中丞赴阙八年刀笔到京华归去靑冥路未賖今日风流卿相客旧时基业帝王家彤庭彩凤虽添瑞望府红莲已减花从此常僚如有问海边麋鹿斗边槎送人归湘中兼寄旧知靑溪烟雨九华山乱後

  • 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三十六许浑春早郡楼书事寄呈府中群公两鬓垂丝髪半霜石城孤梦绕襄阳鸳鸿幕里莲披槛虎豹营中柳拂墙画舸欲行春水急翠帘初卷暮山长岘亭风起花千片流入南湖尽日香元

  •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八·王祎

    【宋太宗明皇帝泰始三年 魏显祖献文皇帝皇兴元年】春正月癸巳魏都督诸军尉元大破张永等于吕梁东遂取淮北及豫州淮西之地【以魏纪及吕祖谦标目修】解题曰按通鉴考异索虏传曰永攸之败退虏攻青兾二州执文秀道固又下书曰

  •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八·徐乾学

    宋纪八十八【起柔兆摄提格七月尽着雍执徐六月凡二年】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元年秋七月丙辰朔诏罢试补学官法令尚书侍郎左右司郎中学士待制两省御史台官国子司业各举二人 丁巳置检法官 辛酉

  • 恰克图条约之怪诞·佚名

    雍正五年,恰克图条约缔结以后,内地商民,以烟草、茶叶、缎布、杂货往库伦及恰克图贸易者日多。至乾隆二年,又以监督俄罗斯馆御史赫庆之条奏,停止俄人于北京之贸易,统归恰克图。嗣是百货云集其地,市肆喧闹,称为漠北繁富之区。先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一·阿桂

    七月己巳明亮舒常奏言【臣】明亮带兵前抵木池即防同舒常将绰斯甲而与贼毗连道路逐一筹计查达尔图山梁自东北以至西南横亘数里贼于头敌山觜坚立四碉聨以石墙深挖濠沟俱至丈余实为至险至坚之地由北迤逦而去直至俄坡相连

  • ●牧令书自序·徐栋

    天下事莫不起于州县州县理则天下无不理称州县之职大约不外于更事久读书多而读书尤要盖更事在既事之后读书在未事之先且读书虽未更事而可收更事之效所谓前事为后事师也昔贤有见乎此言刑名钱谷有书言兴利除害有书甚至记

  • 乐四·徐松

    乐器 乐舞「依月律改定」眉批云:「此条分注《宋史》下,凡标题皆《宋史》。」大观四年正月十三日,礼部奏:「教坊乐,春或用商声,孟或用季律,甚失四时之序。乞以大晟府十有二月所定声律,令教坊阅习。」从之,仍令秘书省撰词。四月

  • 卷七·刘逢禄

    朝聘会盟例第十五隐十有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传: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注:不言朝公者,礼:朝受之于太庙。与聘同义。桓五年:州公如曹。六年:正月,寔来。传:慢之,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齐人语也。诸侯相过,至竟必假涂,入都必朝

  • 卷二十九·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九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祭统祭统第二十五集说郑氏曰统犹本也窃案郑氏见篇内有忠臣孝子其本一也及求助之本祭者教之本禘尝治国之本等语遂以本释统字而近世徐氏又以统指心而言祭有法有

  • 尚书稗疏卷一·王夫之

    岳州王夫之撰虞书尧典中星 唐一行以尧演纪之冬至日在虚一度推北正虚九度为秋分昏中南至星七度为春分昏中东正房二度为夏至中星西正昴七度为冬至中星以理数求之有不然者今以一行所测度量之冬至日在虚一度而中星在昴

  • 左传折诸卷二·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折诸卷二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桓公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姚承庵曰前年郑使宛来归祊原无易许意盖以祊近鲁鲁所欲得者以小利中其欲将惟我所役而不辞故鲁宋本为好隠宁渝盟而从郑伐宋至入郕入许

  • 卷五·聂先

    续指月录卷五六祖下二十一世临济宗袁州仰山雪岩祖钦禅师婺州人。(续灯存稿作闽之漳州人)初参天目礼。令看临济三顿痛棒话。一日才上蒲团。忽觉有省。后参无准范和尚於径山。因铸钟令着语。师呈偈曰。通身只是一张口。

  • 卷第三十二·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三十二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言如梦者下十忍品疏云开此梦义亦有五法一所依悟心以喻本识二所因谓睡盖以喻无明习气三所见谓梦相差别以喻缘所起法四此梦事非有而有但心变故非现前法故非有五令梦

  • 萧茂挺文集·萧颖士

    一卷。唐萧颖士撰。萧颖士字茂挺,唐代散文家、诗人。兰陵 (今山东苍山)人。四岁知为文,十岁补太学生。通百家谱系及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 (735)十九岁时进士及第,对策为第一。曾任金坛尉,桂州参军。天宝初年,补秘书正

  • 摩诃刹头经·佚名

    一卷,西秦圣坚译。说四月八日灌佛之事。以经首有摩诃刹头(摩诃萨也),诸天人民长老明听之语,故名摩诃刹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