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四
乐器 乐舞
「依月律改定」眉批云:「此条分注《宋史》下,凡标题皆《宋史》。」
大观四年正月十三日,礼部奏:「教坊乐,春或用商声,孟或用季律,甚失四时之序。乞以大晟府十有二月所定声律,令教坊阅习。」从之,仍令秘书省撰词。
四月二十三日,成都府路转运副使周焘奏:「据成都府学申:本学所降大晟乐器两次,经释奠使用,今来在学诸生并已习熟。欲乞按试施行,仍乞今后府学春秋释奠,许用学生所习雅乐。」诏依奏,诸路州军更有似此精熟去处,依此。
二十八日,诏:「将来夏祭用宗子学生舞乐指挥更不施行,只用大晟乐工,直候冬祀始用。」
大晟府以雅乐 五年九月十六日,新差权知庐州朱维奏:「臣伏(颂)〔颁〕降天下州军,姑有其器而已,未必能作之。乞诏大晟府,将合颁降雅乐逐一图绘形制,逐件以谱释标记。谓如编锺于逐锺,编磬于逐磬,埙、箎、笛于逐穴旁,笙、箫于逐管上,各标题「黄」、「大」、「太」、「夹」字之类。不可谱释者,逐色后疏说如何考击。谓如柷后则声说「凡乐初作,先以木槌于柷左右并柷底共击九下」;敔后则声说「凡乐止,以竹 于敔背上划三遍」之类。余器亦各开排疏说。及将合用乐章谱并歌调一处镂板行下。如外州乐工愿赴大晟府习学者亦听,仍每日量支与食钱。候精熟,每路具习学精熟及推行不如法各三两处奏闻,以赏罚随之,则雅乐何患不行。」从之。
六年正月十三日,大晟府言:「神宗皇帝尝命儒臣肇造玉磬,藏之乐府,久不施用。乞令略加磨砻,俾与律合。并造金锺,专用于明堂。」从之。
闰正月九日,臣僚言:「大晟雅乐,顷岁已命儒臣着乐书,独燕乐未有纪述。乞考古声器所起,断以方今制作之原,各附以图,为《燕乐新书》。」诏大晟府编集燕乐八十四调并图谱,令刘昺撰文。(《刘昺传》:旧名炳,后赐今名。)
乐 宋会要辑稿 乐四 乐器 乐舞 「又乞取已颁中声乐在天下者」
「又乞取已颁中声乐在天下者」
八年四月二十五日,诏:礼制局所铸景虚玉阳神应锺了当,应副管干详义官、管干官、书篆官、制造官、杂务官、催促物料、造作受给,各转行一官;应副管干七锺以上,各减三年磨勘;应副管干六锺以下,各减二年磨勘;人吏各转一官资,无官资人补进义副尉。
二十六日,攸又奏:「所有已颁中声乐,欲乞令逐处,在京限一月,外路限一季,并行送纳。」从之。
九月二十日,宣和殿大学士、上清宝箓宫使、兼神霄玉清万寿宫副使、兼侍读、编修蔡攸言:「昨奉诏,教坊、均容、衙前及天下州县燕乐,旧行一十七调,大小曲谱声
韵各有不同,令编修燕乐书所审按校定,依月律次序添入。新补撰诸调曲谱令有司颁降。今揆以均度,正其过差,合于正声,悉皆谐协。将燕乐一十七调看详到大小曲三百二十三首,各依月律次序,谨以进呈。如得允当,欲望大晟府镂板颁行。」从之。
重和元年十二月十九日,诏:「太、少二音,调燮岁运,使之适平。不行于世,迨数百年。近命官讨论定律。镕范既成,不假刊削,自合宫音,太、少正声,相与为一。已降指挥,置登歌宫架,用于明堂。所有乐局检阅文字官三员各转一官,差充修制大乐局管干官;手分、楷书、书奏、书写人、通引官、定声、都作头共十五人,各转一官资,无官资人候有官日收使;工匠等共七十四人,共支绢三百匹,等第支散。」
宣和元年三月十九日,淮康军节度使蔡攸奏:「謹按《周官》設籥師、籥章之職,掌舞羽 籥,以奉祭饗,以迎寒暑,蓋律呂於是乎生。而《鼓锺》之诗『以雅以南,以钥不僣』,则众乐又待是而为之节也。竊見大晟制籥,祇為舞器,執而不 。方今大晟乐备之时,独此为阙。近据百姓张重杨、教坊乐工张从宝赍到古钥一管,自陈世习其艺。按之以声,悉协钧律。臣考《尔雅》,大钥为产,其中为仲,其小为箹。考之制造太少正声,钥之律吕咸备,乞颁降施行。」从之。
乐 ~ 乐器 乐舞 「明堂布政闰月体式/锺//景/阳锺并虡九鼎皆亡矣」
「明堂布政闰月体式(锺)[景]阳锺并虡九鼎皆亡矣」
二年二月六日,大晟府奏:燕乐依月律撰词八十四调,乞颁行。从之。
四年六月九日,臣僚上言:「一岁之间,凡一百一十八祀,作乐者六十二,所用乐章总五百六十九首用:原作「司」,据本书《乐》五之二六改。。当时儒馆分领, 以与之,未尝择而授也,故其所作多有失义类者。」诏令尚书省措置,选官改定。除赵永裔已罢馆职外,余并送吏部与合入差遣。
十月二十一日,洪州奏:「据管下丰城县申:大顺乡人户范亮因锄地掘得古锺大小九具,状貌奇异,与今时式样不同,各有篆文。验之《考工记》,其制正与古合。寻令乐工敲击,其声中律之无射。绘画图状申纳。」诏令申发投进。
乐 宋会要辑稿 乐四 乐器 乐舞 「而礼乐之事/寝//寖/以兴矣」
「而礼乐之事(寝)[寖]以兴矣」
高宗皇帝绍兴四年四月十六日,礼部太常寺言:「大礼,依议合设宫架之乐,切虑无谙晓音乐人匠可以制造。欲权令登歌之乐通作宫架之曲,更不设三色匏、钥。减押乐太常卿、举麾协律郎各一员祭服,二舞乐工三百一人衫帻。」从之。以臣僚言:明堂大礼除祀礼赏军外,其它事冗费,务在所减节故也。
绍兴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翰林学士朱震言:「奉诏撰明堂大礼朝飨太庙酌献徽宗皇帝室乐曲,请名以《承元》。」诏恭依。
乐 宋会要辑稿 乐四 乐器 乐舞 「自八月一日教习于是乐工渐集」
「自八月一日教习于是乐工渐集」
十年八月二十三日,太常博士周林言:「窃见堂上堂下乐工,搏拊、琴、瑟、笙、箫、埙、箎、柷、敔等,皆是就地坐而作乐,唯有锺、磬乐工设木杌并交床作坐具,恐未允当。今大礼席地铺设神位,兼系亲行酌献,深虑不应有此乐工坐物,难凭省记,循习之例,有碍义理。欲令教习锺磬乐工立地考击。」从之。
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太常寺言:「懿节皇后祔庙,乞止用登歌,通作宫架之曲。及已后五飨并夆享合用乐章等曲名,报秘书省制撰,送本寺按谱教习。」并从之。
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太常寺言:「昨来皇后受册宝,依仪御殿降 受,合于殿下设宫架之乐,系女工人传报,节次作乐。」诏不用女工,令太常寺于殿门外设乐。
三月六日,太常寺言:「将来郊祀大礼,合设大乐。见阙镈锺、特磬外,少七星九曜闰余匏笙各四把、编锺五架、编磬五架、一弦琴六面、三弦琴十面、五弦琴十面、七弦琴十二面、九弦琴十三面、巢笙十四把、箫十四(面)[管]、箎十八管、埙十二枚、笛二十管、竽笙十把、和笙六把、琴六面、搏拊鼓六面、柷敔三副。乞下二广、荆湖南北、两浙、江西、福建路州军,除柷敔乐架外,应有大乐, 刷发纳。」
十六年四月十三日,上谓辅臣曰:「礼器局铸造镈锺,须是声和应律,乃可更令礼官详审。若声未和协,未可以奉祭祀。」
五月十八日,给事中段拂等言:「礼局准降下景锺制度,御前降到《大晟乐书》并金字牙尺二十八量,及太常少卿李周等所立碑刻《大乐尺图本》,付局参照。今详礼部、太常寺讨论,黄锺之律九寸,故景锺之高九尺,而九九之数寓于其间。又降到《乐书》,所载景锺,垂则为锺,仰则为鼎,鼎之(中大)[大,中]于九斛,中声所极。九数退藏,则八斛有一焉。及将降到金字牙尺,数内用皇佑二年制造大乐中黍尺,点量大常寺见管黄锺律编锺一颗,得高九寸,相合。所有退藏斛数,既锺高九尺,若约度金分厚薄,取应锺律,退藏可容二十斛数,即不应八斛有一。若就退藏八斛有一金写造,缘九尺之高,则金分太厚,委寔难以取应声律。欲乞依乐书制度,以皇佑二年大乐中黍尺为准,取高九尺,厚薄随宜金写造。」从之。先是太常寺讨论到景锺制度:按《大晟乐书》:黄帝有五锺,一曰景锺。景,大也;锺,西方之声,以象厥成。惟功大者,其锺特大。盖黄锺者,乐之所自出;而景锺者,又黄锺之本也。故景锺为乐之祖,而不当用。惟天子亲郊
上帝,则立于宫架之中,以为君围。自斋宫诣坛以击之,以召至阳之气。既至,声阕,众乐乃作。祀事既毕,升辇,又击之,至斋宫而止。盖天者群物之祖,今以乐之祖感之,则天之百神皆可得而礼矣。黄锺之律九寸,故景锺之高九尺,而九九之数寓于其间。制炼玉屑,以入铜齐,取其精纯,音韵清越。拱以九龙,其下则宝锺,清声子,以承继也。其周则四清之锺磬,奠方隅以拱卫也。龙虡鸣球,问以风琴,平时弗考,风至则鸣,贵天籁而本自然也。声气之和,以降瑞露,唯积累修德,和气熏烝,光明盛大之业格于上下,始可作为景锺,郊见上帝。九九相生,其数无穷,寔为受命无疆之应。昔(皇)[黄]帝以指为寸,大禹以身为度,其制请以圣上君指三节为三寸,三三为九,以起律度。徽宗皇帝崇宁四年,命铸景锺,具载制作。」诏可付礼器局依此制造。至是本局参考制度来上,从其请也。
七月二十八日,宰臣秦桧奉诏书撰《景锺铭》进呈。上曰:「词翰俱美,无可改者。」桧曰:「天子铭德,诸侯计功,臣浅陋岂能形容盛德 臣切惟文德武功,犹阴阳之时,而虞舜、周文之用心,世莫之识。盖较胜则迹显,兼怀则度宏,不可使后世无传也。」先是有司言:所铸景锺,合用锺铭,典礼系翰林学士撰、宰臣书。有诏令秦桧一就撰、书,铭之金石,以为万世不朽之传。至是秦侩撰、书上焉。
八月十三日,秦侩进呈:礼〔器〕惟黄锺、大吕未甚应律,更宜详加考究。
十月二日,上御射殿,召宰执、侍从、台谏、南班宗室、卿监、省官、礼官、馆阁及武臣刺史以上立班,观阅新造景锺礼器。其日,皇帝御殿视事毕,再坐,宣宰臣以下系鞋起居毕,升殿侍立;及监视制造礼器官亦升殿,执乐谱立御前,以待顾问。皇帝起观看讫,宰臣、侍从、正任刺史以上并观,军后从观看。讫,皇帝复御坐,宣合赴坐官,宣坐赐茶。是日作朝会乐三曲,节次候喝排立时,撞景锺,俟皇帝即御坐,引起居班绝止。次作宫架之乐,俟降座,再撞景锺,至还内止。既而诏太师、尚书左仆射秦桧以书、撰景锺之铭,可转一官,许回授,依例加恩,仍与长孙进职一等。余造礼器官属并推恩有差。
二十五年八月十七日,刑部员外郎许兴古言:「比者休祥协应,灵芝生于庙楹,瑞麦秀于留都。斯太平之盛,亿万年无疆惟休之符也。臣谓宜如汉《(斋)〔芝〕房之歌》,制为乐章,登歌郊庙,于以荅扬神贶。」诏学士院:将(今)来郊祁大礼、圆坛、景灵宫、太庙所奏乐章内添入修制。
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诏:宰执、学士院、两省官所修润郊祀大礼乐章七十九首,下太常肄习之。
二十四日,内出御制郊祀大礼天地、宗庙乐章十三首,下太常寺肄习之。
诏兴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未改元。六
月二十日,礼部、太常寺言:「今来皇帝登宝位,车驾诣太庙、别庙亲行朝飨之礼,依仪合用登歌、宫架、乐舞、鼓吹等,内鼓吹系备而不作。今具下项:一、所有大乐乐章,乞从本寺由学士院制撰修润,降付本寺教习。一、合用登歌、金玉大乐及彩画宫架、乐舞,系用节奏乐正六人,登歌乐工四十八人,别庙登歌乐工三十六人,宫架乐工一百九人,二舞九十人。内登歌乐工前十日受誓戒,合服着衫帻等乞于祗候库并文思院应副使用,更不请敕号,止乞令所属照验头冠法衣,放令入出祗候。一、今来亲行朝享,创行制撰,修润乐曲。每遇大礼,乐舞系教习一百余日,令系作乐,教习四十余曲,委是繁难,止乞教习一十曲。一、合用艘运大乐军兵一百五十人,及遮护乐架、油幕屋,乞依例下所属差拨,绞缚施行。一、契勘别庙殿基窄隘,难以铺设大乐、祭器,欲乞令临安府依大礼景灵宫例,帮筑 基,搭盖席屋,安设施行。一、合用鼓吹系在仪仗内排设,备而不作,导引祗应合用鼓吹二百二十六人。除本寺见管令丞三人外,其余人乞下殿前马步三司差拨。杂攒乐人所有合用服着、执色乐器,乞下祗候库拣选使用。」诏依。
八月十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奉上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尊号册宝,依礼例合设宫架乐于大庆殿及德寿宫,并备而不作。今条具合申请事件:一、大庆殿并德寿殿合设宫架大乐二料,并合前期逐处排设。合差般运大乐军兵,乞依例下殿前(步马)〔马步〕三司借差军兵二百人,候礼毕般运讫,发遣归司。至日,乐正、乐工等自大庆殿番衮赴德寿宫应奉,其乐架候次日般发出殿。内德寿〔宫〕合设乐架,依今来修立仪注,于中门之外,北向,随地之宜安设,礼毕实时般发。乞关报皇城司、德寿宫关借牌号,放令出入。所有逐处遮护宫架、油幕、席屋,乞依例令仪鸾司绞缚。内油帕、芦席、椽木等,依〔例〕下临安府应付。所有宫架大乐系差乐正四人、乐工一百九十人,亦合前期点习。乞从本寺开其姓名,前期报皇城司,关借敕号,礼毕拘收送纳。」诏从之。干道七年正月加上册宝亦如此制。
十一月十八日,礼部、太常寺言:「将来皇后神主祔庙,乞依显仁皇后神主祔庙礼例:一、合用鼓吹导引(祠)[词]曲及添撰追册皇后祔庙合用鼓吹导引酌献乐章,乞从本寺申学士院修撰,降下本寺教习。一、合设登歌、宫架、乐舞,昨显仁皇后祔庙系用节奏乐正六人、登歌乐工七十二人、宫架乐工九十九人、二舞九十人,教习十日。今乞依数差人,止教习七日。其合用般运大乐军兵八十人,乞行下步军司差拨施行。及合用遮护宫架油幕、席屋,依例系仪鸾司绞缚,临安府油幕、椽屋、芦席等「临安府」句:疑有脱字。。」诏从之。
十二月三日,臣僚上言:「古之祭者,室事交乎户,堂事交
乎阶,自始行事至于礼成,盖不甚久,故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者,不至于倦怠也。《开宝通礼》:时享太庙十有一室,并与同时而祭,亚献复位而文舞始退,武舞立定而终献诣洗。所用时刻颇多,有司侍祠,不胜其久,非特跛倚,仍至有颠仆者,其为不敬大矣。欲乞将来安穆皇后祔庙,及太庙、别庙逐时祭享,并仿《开宝通礼》,文舞用于初献以前,武舞用于亚献以后;仍于亚献既入太室,即引终献,相继行事。其间如隋祭之与合乐,肺祭之与奉俎,束茅之与彻豆,皆可以并行而不相悖者。庶几百辟卿士各尽虔恭,以称主上严奉宗庙之意。」诏从之。
五日,太常寺言:「勘会来年正月十日上辛祈谷祀上帝,同日祀感生帝,并依大祀。今具下项:一、两坛合设登歌、宫架、乐舞系,用乐工、二舞四百五十人。依昨绍兴十八年已降指挥,逐年行礼,遇阙二舞乐工,于殿前司借差杂攒乐人凑数,充摄祗应。今来殿前司申降指挥称,差出军权住差借。缘见今除见管乐工、二舞外,见阙一百六十三人,别无可差去处,乞下殿前司将见在诸军依年例借差,分作两坛凑数,充摄乐舞行礼,庶免阙误,礼毕即便发还。一、契勘每遇大礼,合用乐舞去处,系差般运大乐军兵八十八人;大乐用登歌乐去处,系差拨般运大乐军兵一十人,系殿前马步三司借差。近来殿前马军师各有申请免差指挥,并系步军司差拨。今来若止差步军司应付,诸处差使数多,其般运人多差不足。缘今来见排办腊祭太社、太稷、四蜡百神、荐享太庙、别庙乐舞,上辛祈谷祀上帝,同日祀感生帝,逐处合用乐舞各用大乐二千五百余件,阙人般运,排办窃虑不前。其所差拨〔般〕运军兵系祠前差到,昼(则)[时]般运,至晚各归营寨,礼毕即便发还,即非久占差身役。今来若止差步军司军兵,委是人力不胜。乞依自来例,下殿前马步军司均差,所贵办集,不误祠事。」诏从之。
十三日,礼部侍郎黄中等言:「检准国朝故事,神主祔庙系用仪仗鼓吹导引至太庙,俟时用乐舞行事。今来追册皇后祔庙,缘在钦宗皇帝服制之内,即与昨来景灵宫奉安显仁皇后神御尊卑不同。虽宗庙荐享已用乐舞,然鼓吹施于道路,情所未安。其将来追册皇后、祔享太庙,合依见今荐享别庙懿节皇后礼例用乐行事外,所有导引仪仗内鼓吹,欲乞备而不作。」有旨依。续臣僚上书:「窃惟荐享宗庙,为祖宗也,故以大包小。虽别庙无嫌于用乐,今祔庙之礼专为安穆皇后也,岂可与荐享同日而语哉!窃见礼官申请,尚有未尽。欲乞将来〔安〕穆皇后神主至太庙祔谒诸室,用乐舞行事外,所有别庙奉安之际,则乞备乐不作。盖用于前殿,是不以钦宗之服而废祖宗之礼也;停于别庙,是懿节皇后、安穆皇后为钦宗服
制未毕而少屈也。如此,则于礼为顺,于义为允。」诏从之。
二十二日,诏安穆皇后祔庙日,以钦宗皇帝服未除,前后殿乐皆备而不作。先是安穆皇后册宝既成,祔庙有日,于用乐一事,以钦宗之服未除,臣下意有所嫌,礼部奏欲去鼓吹。既可之,给舍又言:庙中之乐于祖宗前殿当用,于安穆别庙不当用。亦可之。至是臣僚上言:「给舍之议固为得矣,而犹未尽也。祖宗前殿尊无二上,其于用乐,无复有嫌。然用之于其它行礼之日则可,用之于安穆祔庙之日则似不可。何者 今日之事是为安穆设也,其所用乐是为安穆用乐也。虽于别庙不用,然而为安穆用乐之名犹在也。曷若无间前后殿,皆备而不作,为尽善尽美,无一毫可议哉!」于是有旨从之。
隆兴二年五月六日,诏:郊祀乐工令肄习一月,依例肄习九十八日。至是太常少卿、兼权礼部侍郎洪适奏:「仰惟陛下践阼以来,务崇俭德,始讲郊丘之礼,专以诚意交神,此外撙节浮费。臣职在太常,不容箝嘿。窃谓古今不相沿乐,金石八音不入时俗之耳,故通国无习其艺者,而听之则倦且寐,独以古乐用之郊庙尔。昔者竽工鼓员不应经法者,孔光、何武盖尝奏罢于汉代,前史是之。今所用鼓吹、警(杨)[场]诸工凡一千一百五十有九人,有司已三分减一,独是肄习踵例,尚存九十八日。夫驱游手之人摐金击石,不当律令,顾亦安能使凤仪而兽舞 而所用日给之镪,为缗一万六千三百有奇,诚为虚费。欲望祇令肄习一(日)[月],亦可以成声中节,不至阙事。」诏从之。
二十六日,礼部、太常寺言:「一、郊祀大礼逐处合用乐章,乞从本寺将绍兴二十八年郊祀大礼乐章开具申学士院看详修润,降下修习。一、逐次郊祀大礼系用节奏乐正五人、登歌乐工四十八人、宫架乐工二百七人、引舞二舞九十人,并番衮逐处祗应;并分诣九宫贵神、太社、太稷登歌乐工一百十四人,共四百六十四人。今来别庙懿节皇后一室系亲飨行礼,合用登歌乐正、乐工,今欲将分诣太社、太稷乐正乐工内差拨祗应。其分诣别庙安穆皇后一室,依逐次大礼例番衮祗应,更不添置人额。今来本寺见管乐工、二舞系祗应岁中常祀,除逃亡事故之人,大段(闻)〔阙〕人教习。大礼逐处乐章、舞仪、乐曲,及前期事务,令大礼五使肄习,至期受誓戒,逐处行礼祗应。除登歌三十六人有请给外,其余乐工、二舞并是无请给之人,止是免中下等行役。今来乐工、二舞除见管外,见阙一百六十余人,教习九十余日。今准近降指挥,止肄习一月,若行尽数召募新人,窃虑难以教习,兼合系御前应奉,其见阙人欲乞拘收曾经应奉惯熟之人赴寺应办,教习行礼,不许辞避。如不足,乞行召募有行止之人充填。其支破食粮,于本寺历
内批放支散。」诏从之。
九月五日,太常少卿、兼权礼部侍郎洪适言:「勘会今岁郊祀大礼,依逐次典故,用仪仗鼓吹,内鼓吹已赴警场振作。所有礼毕车驾回銮导引振作,亦合用军乐。端门(肄)[肆]赦所设宫架,系合用雅乐,并与燕乐不同,难以一例不用。」从之,以钦宗服未除故也。
绍兴二十八年郊祀,用仪仗一万五千五十人,鼓吹、警场一千一百五十九人,八音、二舞乐工四百五十九人。近降指挥,仪仗人减半。臣前曾申请鼓吹、警场人已三分减一。旧例,乐人及鼓吹、警场人肄习九十八日, 十九日,太常少卿、兼权礼部侍郎洪适奏:「伏(入)[已]具奏减作一月。所有乐工凡二百六十人,太常有籍三十六人,有月给钱粮,所阙一百六十六人旋行招补肄习。缘窜名籍中可以规免临安府行铺技名,不无计嘱之弊。再行研考,除登歌坛上乐四十八人、二舞九十人不可减外,坛下宫架二百七人今欲减省六十七人。凡琴二十人,十人可减;瑟十二人,六人可减;笙二十人,四人可减;箫十人,六人可减;笛二十人,八人可减;箎十二人,六人可减;埙十人,四人可减;歌二十四人此句当有脱文。;锺磬四十八架,十六架可减;分诣九宫贵神、太社、太稷给祠一百十四人,四十五人可减。既减员,得以省费,而于事神之礼初无所阙。」有旨令量减人数。本寺今将坛下宫架锺磬依旧排设四十八架,所有乐工于宫架二百七人内,量减闲慢乐色二十人,并诣九宫贵神、太社、太稷一百一十四人内量减三十人,可以事神,排设祗应不致阙事。」诏从之。
十二月十日,国子博士、兼权太常博士芮(辉)[辉]言:「勘会今来郊祀大礼,其合用乐曲,太庙行礼徽宗皇帝酌献一曲系御制,并其余乐章、鼓吹改词曲。今来改月行礼,节候不同,亦合修润。亦乞从本寺具申学士院修润,降下教习。」从之。
干道三年七月二十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将来安恭皇后神主祔庙,依礼例合用鼓吹导引至太庙,排设乐舞行礼。其鼓吹词曲(拜)[并]乐章,依例本寺由学士院修撰。内鼓吹、乐舞支破教习食钱,今乞依见今例三分内减一分支破。」从之。
四年十月二十九日,户部、礼部言:「太常少卿王沦奏:『乐之有舞,所以形容功德,施之天地宗庙之祭。岁十有二,工师之众必皆整肃,然后可以仰称皇上敬祭重祀之意。今二舞所用舞师,旧例并系招募百姓,殊不整洁。乞许每遇祠祭,合用二舞乐工,依正月上辛祀上帝例,借差殿前司杂攒乐人四十八人、部辖都管辖一名,在外充摄二舞。于受誓戒前一日差拨赴寺,礼毕交纳法衣讫,即便发遣归司。其教习食钱依上辛借差例支破,每祭逐人止支食钱三百文,于本寺大历内帮勘。』户、礼部看详,欲依所乞。」诏从之。
乐 宋会要辑稿 乐四 郊祀乐
郊祀乐
太祖建隆元年二月五日,有司上言:「(王王)[三皇]异代,不相袭礼,五帝殊时,不相
沿乐。请改一代乐名,并太庙四室酌献迎俎送神乐章。诏恭依典礼,宜令权判太常寺事窦俨撰进。四月四日,窦俨上新定二舞十二乐曲名并乐章:文舞为《文德之舞》,武舞为《武功之舞》,祭天用《高安之曲》,祭地用《靖安之曲》,祭宗庙用《理安之曲》,祭天地宗庙登歌用《嘉安之曲》,皇帝临轩用《隆安之曲》,王公出入用《正安之曲》,皇帝食饮用《和安之曲》,皇帝受朝、皇后入宫用《顺安之曲》,皇太子轩县出入用《良安之曲》,正冬朝会登歌用《永安之曲》,郊庙俎入用《丰安之曲》,祭飨、酌献、饮福、受胙用《禧安之曲》。
〔干德元年〕闰十二月二十七日干德元年:原无,据《宋史》卷一二六《乐志》补。,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上祀感生帝乐章曲名:降神用《大安》,太尉行用《保安》,奠玉币用《庆安》,司徒奉俎用《咸安》,酌献用《崇安》,饮福用《广安》,亚献、终献用《文安》,送神用《普安》。
〔干德〕四年六月,判太常寺和岘言:「旧制,宫县三十六设于庭,登歌两架设于殿上。请诏重造,仍令徐州采泗滨之石以为县磬。」从之。
褶,冠进贤冠。引舞二人各执五采纛。其舞状、文容、变数聊更增改旧制。又陛下以神武平一宇内,即当奏武舞。按《尚书》,周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请改武舞为《天下大定之舞》。人数行列悉同文舞,其人皆被金甲、持戟,引舞二人各执五采旗。其舞六变:一变象六师初举,二变象上党克平,三变象维扬底定,四变象荆湖归复,五变象邛蜀纳款,六变象兵还振旅。仍别撰舞曲乐章。其铙、铎、雅、相、金錞、鼗鼓,并引二舞等工人冠服,即依《乐令》。而《文德》、《武功》之舞请于郊庙,仍旧通用。又按唐贞观十四年景云见,河水清,张文收采古《朱鴈》、《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名曰燕乐,元会第二奏者是也。伏见今年荆南进甘露,京兆、果州进嘉禾,黄州进紫芝,和州进绿毛龟,黄州进白兔。欲依月律撰《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会登歌首奏之。」诏二舞人数、衣冠悉仍旧制;拱宸管乐章如所请。 十月十九日,判太常寺和岘言:「乐器中有抄手笛,臣曾令乐工调勘,得大乐局令贾峻等状称,与雅乐正声清浊相应。谨按《唐 乐志》:吕才歌《白雪》之琴,马滔进《太一》之乐,皆于当日得预宫县。况抄手笛可以旋十二宫,可以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其长九寸,与黄锺之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工执持之时,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改为拱宸管,于十二案上及十二编磬并登歌两架下各一,仍望编于令式。」又言:「郊庙殿庭通用《文德》、《武功》之舞,然其缀兆未称文德武功之形容。又依古义,以揖逊得天下者先奏文舞,以征伐得天下者先奏武舞。陛下以揖让受禅,宜先奏文舞。按《尚书》,舜受尧禅,玄德声闻,乃命以位。请改殿庭所用文舞为《玄德声闻之舞》。其舞人约唐太宗舞图,用百二十八人,以倍八佾之数。分为八行,行十六人,皆着履,执绋,服
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和岘言:「汉朝获天马、赤鴈、神鼎、白麟之瑞,并为郊歌。国朝合州进瑞木
成文,驯象由南方自至,秦州获白马,黄州获白雀,并合播在筦弦,荐于郊庙。」又〔言〕:「按《开元礼》,郊祀车驾还宫,入嘉德门,奏《采茨之乐》;入太极门,奏《太和之乐》。今郊祀礼毕,登楼肆赦,然后还宫,宫县但用《隆安》,不用《采茨》。其《隆安》乐章本是御殿之辞,伏详礼意,《隆安之乐》自内而出,《采茨之乐》自外而入,若不并用,有失旧曲。今大乐局丞王光裕诵得唐日《采茨曲》,望依月律别撰其辞,每郊祀毕,车驾初入,奏之。御楼礼毕还宫,即奏《隆安之乐》。」诏岘作《瑞文》、《驯象》、《玉乌》、《皓雀》四瑞乐章,以备登歌,余从之。
二十八日,太常寺言:「准令:宗庙殿庭宫县三十 ,郊社二十 ,殿庭加鼓吹十二案。开宝四年郊祀误用宗庙之数,今岁亲郊,欲用旧礼。」诏圜丘增十六 ,余依前制。
太宗淳化三年元日,朝贺毕,再御朝元殿, 臣上寿,复用宫县、二舞、登歌、五瑞曲。又请取今朝祥瑞之殊尤者,作为四瑞乐章,备郊庙奠献,以代旧曲。诏从之。有司虽承诏,而不能奉行,故今阙其曲。
至道元年十二月十二日,帝以新增九弦琴、五弦阮宣示近臣,因谓之曰:「古乐之用,与郑卫不同。朕近因内治心术,外观时政,求古人之意,有未尽者。增琴为九弦,曰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阮为五弦,曰金、木、水、火、土。别造新谱,凡三十七卷,俾太常乐工肄习之,以备登荐。」凡造九弦琴宫调、凤吟商调、角调、征调、羽调、龙仙羽调、侧蜀调、黄锺〔调〕、无射商调、瑟调变弦法各一。制
宫调《鹤唳天弄》、凤吟商调《凤来仪弄》、龙仙羽调《八仙操》八:原作「入」,据《宋史》卷一二六《乐志》改。,凡三曲。又以新声被旧曲者,宫调四十三曲,商调十三曲,角调二十三曲,征调十四曲,羽调二十六曲,侧蜀调四曲,黄锺调十九曲,无射商调七曲。造五弦阮宫调、商调、凤吟商调、角调、征调、羽调、黄锺调、无射商调、瑟调、碧玉调、慢角调、金羽调变弦法各一。制宫调《鹤唳天弄》、凤吟商调《凤来仪弄》,凡二曲。又以新声被旧曲者,宫调四十曲宫:原脱,据《宋史》卷一二六《乐志》补。、商调十三曲、角调十一曲、征调十曲、羽调十曲、黄锺调十九曲、无射商调七曲、瑟调七曲、碧玉调十四曲、慢角调十曲、金羽调三曲。
〔咸平〕四年二月,雅乐工王继昌言:「祭飨郊庙,止奏黄锺宫一调,未尝随月转律。其乐工二百余人,无艺者甚众。」乃命翰林侍读学士夏侯峤,刑部侍郎、判太常寺郭贽,及令选云韶班中官一人、明雅乐京朝官三数人较试。
景德二年八月一日,殿中侍御史艾仲儒言:「太常乐器多损,音律不调。严禋在近,望遣使修饰。」帝以典乐之任宜得其人,乃命翰林学士李宗谔权判太常寺,及令内臣监修乐
器,后复以龙图阁待制戚纶同判寺。乃命大乐、鼓吹两局工,较其优劣,黜去滥吹者五十余人。宗谔因编录律吕法度、乐物名数目,曰《乐纂》。又裁定两局工人试补条式及(隶)[肄]习程课。
明年八月四日,引太常工于崇政殿,设宫县,作新教雅乐。帝召亲王、辅臣列侍以观。宗谔执乐谱立御前承旨,先以锺磬按律准,次令登歌,锺、磬、埙、箎、琴、阮、箫、笛等各两色合奏,筝、瑟、筑三色合奏,迭为一曲。复击镈锺,为六变、九变之乐。又为朝正御殿上寿之乐,及文武二舞、鼓吹为警夜六周之曲。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于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一定之制,不复旋易,与诸宫调皆协。又令仲辛诞唱八十四调,颇为积习。自是乐府制度顿有伦理。既毕,帝谓王旦等曰:「鼓吹局见用乐曲,词制非雅;及郊祀五畤飨庙歌词、冬正御殿合用歌曲,可并令两制分撰,预遣教习。」
三年八月一日,诏曰:「致恭明神,邦国之重事;升荐备乐,方策之彝章。况乃大祠,所宜严奉。爰举行于旧典,用昭格于灵祇。夏至祭皇地祇,孟冬祭神州地祇,二月、八月社日,及腊祭太社、太稷,春秋二仲月祀九宫贵神,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季冬腊日蜡百神,立春日祀青帝,立夏日祀赤帝,季夏土王祀黄帝,立秋日祀白帝,立冬日祀黑帝等十四祭,宜并用乐。」先是,帝以祀皇(帝)[地]祇不用乐及应大祠合与不合用乐,下太常礼院,令具礼例
闻奏。本院称,按礼文并合用乐。故有是诏。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四日,判太常寺李宗谔上皇帝奉迎天书酌献瑞文乐章,有诏嘉奖。时学士晁迥、知贡举杨亿被病,参知政事赵安仁草诏焉。
仁宗天圣四年二月十七日,帝谓宰臣曰:「祠祭或遇大忌,如何 」王曾对曰:「祀事如礼,惟乐县设而不作。」帝因问古乐与今乐何故不同,曾曰:「古之乐所以飨宗庙、格神祇、法阴阳、来福祉者,盖雅正之音与天地同和也。今之乐则不然,荡情性,惑视听,开嗜欲之源,萌祸乱之本,无益于至治也。」帝曰:「朕不好乐,至于内外宴设,不可阙者,勉强耳。居常多恬然默坐,至于声妓荡心之物,固不屑意。」张知白曰:「圣心如此,但外人不知,抑兹盛美,实光史册。今吕夷简等见修《时政记》,此事不可阙载也。」
景佑五年八月五日,太常寺言:「得大乐局状:李照所造大竽、大笙、双凤管、两仪琴、十二弦琴,并先准朝旨阅习行用。又旧乐宫县内用龙凤散鼓四面以应乐节,李照乐废散鼓不用,止以晋鼓一面应节。(文)[又〕旧(鼓)〔乐]以应之。今既复用旧乐,未委李照所作乐器制度改与不改 」诏依旧乐制度,其李照所作更不行用。 建鼓四架,并左鞞、右应,共十二面,设于宫县四隅,备而不击。李照乐以四隅建鼓与镈锺相应考击。又旧乐雷鼓两架,各八面,止用一人考击,李照乐别造雷鼓,每面各用一人椎鼓,顺天左旋,三步一止,各用一人考击,又令二人摇
皇佑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内出御制明堂乐曲及二舞名:降神曰《诚安》;皇帝升降行止曰《仪安》;昊天上帝、皇(帝)[地]祗、神州地祗位奠玉币曰《镇安》,酌献曰《庆安》;太祖、太宗、真
宗位奠币曰《信安》,酌献曰《孝安》,司徒奉俎曰《饎安》饎:原作「僖」,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五天帝位奠玉币亦曰《镇安》,酌献曰《精安》,皇帝饮福曰《胙安》;退文舞、迎武舞曰《穆安》,亚献、三献皆曰《穆安》,彻豆曰《歆安》,送神曰《诚安》,归大次曰《憩安》。文舞曰《右文化俗》,武舞曰《威功睿德》。又出御制乐章《镇安》、《庆安》、《信安》、《孝安》四曲。余所用乐章仍诏辅臣分撰。二十四日,诏御制乐曲名与常祀同者并更之。于是更常所用圜丘寓祭明堂《诚安》曰《宗安》,祀感生帝《庆安》曰《光安》,奉慈庙《信安》曰《慈安》。
六月十一日六月:原无,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补。,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等言:「奉诏与太常寺参议阮逸所上编锺四清声谱法,请用之于明堂者。窃以律吕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十二锺准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说者云:『半者,准正声之半,以为十二子声之锺,故有正声、子声各十二。』子声即清声也,其正管长者为均,自用正声;正管短者为均,则通用子声,而成五音。然求声之法本之于锺,故《国语》所谓『度律均锺』者也。其编县之法,则历代不同。或以十九为一虡者,盖取十二锺当一月之辰,又加七律焉。或以二十一为一虡者,以一均声,更加浊倍。或以十六为一虡者,以一均清、正为十四「一」、「十」二字原脱,据《长编》卷一六八补。,宫、商各置一副,是谓『县八用七』也。或以二十四为一虡,则清正之声备。故唐制以十六数为小架,二十四为大架,天地、宗庙、朝会等各有所施。今太常锺县十六者,旧传正声之外有黄锺至夹锺四清声,虽于图
典,未明所出,然考之实有义趣。盖自夷则至应锺四律为均之(特)[时],若尽用正声,则宫轻而商重。缘宫声以下,不容更有浊声。一均之中,宫弱商强,是谓陵僭,故须用子声,乃得长短相叙。自角而下,亦循兹法。故夷则为宫,则黄锺为角;南吕为宫,则大吕为角;无射为宫,则黄锺为商、太簇为角;应锺为宫,则大吕为商、夹锺为角。盖黄锺、大吕、太簇、夹锺正律俱长,并当用清声,如此则音律相谐而无所抗。此四清声可用之验也声:原作「锺」,据《长编》卷一六八改。。至他律为宫,其长短尊卑自序者,不当更以清声间之。自唐末多故,〔故〕乐文坠缺,考击之法,久(以)[已]不传。今若使匏、土、丝、竹诸器尽求清声,即未见其法。又据大乐诸工所陈,自磬、箫、琴、和、巢笙五器本有清声,埙、箎、竽、筑、瑟五器本无清声,五弦阮、九弦琴则有太宗皇帝圣制谱法。至歌工引音极唱,止及黄锺清声。臣等参议,其清、正二声既有典据,理当施用。自今大乐奏夷则以下四均正律为宫之时,商、角依
次并用清声依:原作「作」,据《长编》卷一六八改。,自余八均尽如常法。至于丝竹等诸器,旧有清声者,今随锺石教习;本无清声者,未可创意求法可:原作「有」,据《长编》卷一六八改。,且当如旧。惟歌者本用中声,故夏禹以声为律,明人皆可及;若强所未至,足累至和。请止以正声作歌,应合诸器亦自是一音,别无差累。其阮逸所上声谱,以清浊相应,先后互击,取音靡曼,似近郑声,不可用。」从之。
十二日,以御制黄锺五音五曲凡五十七声,付太常教习施用。
〔七月〕二十二日七月:原旁批作「五月」,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上封者言:「明堂酌献五帝《精安之曲》,并用黄锺一均声。此乃国朝常祀、五时迎气所用旧法,若于亲行大飨,即所未安。且明堂五室之位,木室在寅,火室在巳,金室在申,水室在亥,盖木、火、金、水之始也;土室在西南,盖土王之次也。既皆用五行本始所王之次,则献神之乐亦当用五行本始之月律,各从其音以为曲。其《精安》五曲宜以无射之均:太簇为角,以献青帝;仲吕为征,以献赤帝;林锺为宫,以献黄帝;夷则为商,以献白帝;应锺为羽,以献黑帝。」诏两制与太常寺详定以闻。
九月三日,帝服靴袍,御崇政殿,召近臣、宗室、馆阁、台谏官阅雅乐。自宫县、登歌、舞佾之奏,凡九十一曲 作之。因出太宗皇帝琴、阮谱及御撰明堂乐曲音谱,并按习大乐新录,赐 臣。又出新制颂埙、匏笙、洞箫,仍令登歌以八音诸器各奏一曲。遂召鼓吹局按警场,赐大乐、鼓吹令丞至乐工徒史缗钱有差帝自景佑初诏所司博访通古知音之士,讨论雅乐制度与历代沿革,考正音器,作为新书,成一朝之典。至是谓辅臣曰:「作乐崇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今将有事于明堂,世鲜知音,其令太常益加讲求。」于是内出改制乐曲名及谱法、乐章,令肄习之。
五日,诏:镈锺、特磬未协音律,令邓保信、阮逸、卢昭序同太常寺检详典礼,别行铸造。
十一月二日,召太子中舍致仕胡瑗赴大乐所同定锺磬制度。先诏改作镈锺、特磬,而太常言瑗素晓音律,而召之。
闰十一月十二日,内出手诏曰:「朕闻古者作乐,本以荐上帝、配祖考。三五之盛,不相沿袭,然必太平,始克明备。周武受命,至成王时,始合大乐。汉初亦沿旧乐,至武帝时始定泰一、后土乐诗。光武中兴,至明帝时,始改《大予》大予:原作「太子」,据《宋史》卷一二七《乐志》改。之名。唐高祖造邦,至太宗时,孝孙、文收始定锺律,明皇方成唐乐。是知经启善述,礼乐重事,须三四世,声文乃定。国初亦循用王朴、窦俨所定周乐,太祖患其声高,遂令和岘减下一律。真宗始议随月律之法,屡加按覆。然念乐经久坠,学者罕传,历古研覃,亦未究绪。顷虽博加访求,终未有知声、知经可信之人。尝为改更,末适兹意。宜委中书门下集两制及太常礼乐官,以天地、五方、神州、日月、宗庙、社蜡祭飨所用登歌、宫县,审更定夺声律是非,按古合今,调谐中和,使经久可用,以发扬祖宗之功德,朕何惮改为 但审声、验书,二学鲜并,互诋胸臆,无所援据,慨然希古,靡忘于怀。」十四日,诏中书门下集两制及太常官,置局于秘阁,详定大乐。
十七日,翰林学士承旨王尧臣等言: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赵师民博通今古,望令同详定大乐,及乞借参知政事高若讷所校古尺十五等。并从之。
乐 宋会要辑稿 乐五 郊祀乐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仁宗二·宋濂 卷四百三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 上半卷原阙·杨仲良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六·李心传 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上·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六·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四·佚名 第六章 革命独立之大义·邹容 七三六 山东巡抚国泰奏遵旨查办《青霞集》等空格书情形折·佚名 澄斋日记 宣统二年庚戌·恽毓鼎 卷六·佚名 刘勰传·姚思廉 卷二十七·孔毓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