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简传
张行简,字敬甫。他聪明而又苦学,博通经史。大定十九年(1179)考中第一名进士,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因母亲去世而服丧,葬母于益都,闭门读书,没有人能够见到他。服丧期满,恢复原职。金章宗即位后,转任修撰,进读上奏朝廷的奏疏等,代太常博士。夏国派使者前来慰问,准备在皇帝去世的灵殿举行祭祀。张行简说:“他是被派来访问的,不是专祭的使者,不能这样。”朝廷商议准备广赐给高丽物品。张行简说“:近时我国派使者前去报丧,他们因一些小事加以阻拦,况且出言不逊,必须等移问的文书答复之后,再广赐不迟。”徒单克宁认为他说得对,对他十分器重。又转任翰林修撰,和路伯达一同进读上奏的疏文。累迁至礼部郎中。
司天台刘道用修改了新历法进上朝廷,皇帝下诏让学士院重新确定历法的名称。张行简上奏说,请再校正和测验一段时间,等以后月食时计算得没有差错,然后再赐给历名。皇帝诏令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等人再行校正。党怀英等校定刘道用上奏的新历:明昌三年不设闰月,就将闰月作为三月;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金星和木星都在危十三度的地方,而刘道用的历法是在十三日,相差一天;三年四月十六日夜里发生月食,新历计算的时刻和实际月食时刻不同。刘道用没有考察和检验古今的记载,也没有经过事实的验证,轻率进上朝廷,不能使用。刘道用被判了一年徒刑先关押后被赎出,任长行的彭徽等四人各被责打八十杖后罢免。
群臣多次请皇帝上尊号,章宗不答应。当准备下诏书颁布天下时,张行简上奏说“:往年饥民遗弃子女,有的送给人家收养,后来朝廷下诏让官府为他们收养或赎回,有的其父母衣食稍微充裕之后,就又去领认,官府也就判还给他们。从此之后,灾荒年景,孩子流亡于道路之上,没有人肯去收养,许多人因而饿死和病死于沟壑之中。我见近代发布的救灾诏书,上面都写上‘以后不得复取’的字样,如今请仍依照施行。”皇帝赞同他的话,令中书省照办。过了许久,张行简又兼同修国史,又改为礼部侍郎、提点司天台,直学士、同修国史如故。
张行简进言说“:唐朝制度,仆射、宰相上任时,百官通班祝贺,仆射、宰相降阶答拜。国朝的皇太子在正月初一、生日时,三师、三公、宰相以下官员同班前往拜见祝贺,皇太子站立接受拜贺然后答拜。而现今尚书省正副主官上任之日,分为六品以下官员排为一班拱手祝贺,正副官员坐而答礼;左右司郎中五品官员上堂拱手祝贺,正副官员也是坐着答礼。我认为身体坐着举手答礼,近于坐下接受祝贺。这样,正副官员接受祝贺的礼仪,比皇太子还隆重,恐怕于理不妥。区别事情的大小,这是礼仪方面的重要问题,请让宰执官员上任之时,令三品以下官员同班祝贺,宰执官员起立,依照见三品官的仪式拱手答拜。”皇帝说:“这种事情怎么不早些加以区分和纠正呢?或者是都省擅作主张的,卿所论极是。”张行简回答说“:礼部曾经参考古今的礼仪,拟定了各种仪式,但省廷不肯听从,便更改以后上奏了。”皇帝将张行简的意见交尚书省商议,于是照他办法实行了。所以宰执们上任之日,三品以下官员一起向他祝贺,宰执们起立答拜的礼节,是从这时开始实行的。
张行简又在和皇帝对问时,论及典章制度的故事是一门学问,请求在太常博士下面设置两名检阅官员,让精通礼学但资历较浅的人担任,等资格比较深了就升为博士。又说“:现今虽然有国朝所编的《集礼》,可是有关食货、官职、兵刑沿革等方面,都尚未成书,请求编成会要,以传于后世。”承安五年(1200),他被升任侍讲学士,同修国史、提点司天监如故。
泰和二年(1202),他担任了给宋朝国君生日祝寿的副使。皇帝召见了正使完颜瑭,告诫他:“你过境以后不要喝酒,各事听从张行简的。”又对张行简说“:宋人行礼时,喜欢关注一些细节问题,如果有不合适的,都应加以纠正,凡是旧例有的不能不办。”接着又说“:我听说以前派去的使者过淮河时,往往到中流,就在分界线争渡船,这实在非礼,你自己事先告诉船工,并且对宋国使者说:‘两国和好日久,不要争论细节小事伤了大体。’多说几遍,让他们都知道我方意图。”泰和四年,又下诏说:“每当奏事时,必须让张行简常在身边。”
泰和五年,群臣又上疏请皇帝上尊号,皇帝不答应,让张行简写诏书做批答,同时又询问他宋朝的范祖禹曾经写了《唐鉴》一文论述上尊号的事情。张行简回答说“:司马光也曾经反对上尊号的事情,不过文章没有范祖禹的言词深刻,范认为臣子在皇帝活着的时候就给国君上谥号,颇令人想起伤感的事情。”皇帝说“:你就用范祖禹的意思加以回答,并且说,太祖虽然有尊号,太宗却没有接受过。”张行简要求写文词时不拘泥于用对偶句式,引用范祖禹的一些看法来说明问题。皇帝答应了,这篇诏文写得深刻而有雅意,是一篇很好的代言体文章。
后来,张行简改任顺天军节度使。皇帝对张行简说“:你过去没有治理过民众之事,如今前往保州,这里民情奸伪,难以一时揣测,怎样治理比较合适?”张行简回答说“:微臣遵奉法令,不敢违背,狱讼之事,以详情细察,管好官吏,抑制豪强奸猾之徒,以安定为主,大概能有所成就吧!”皇帝说:“你到任半年或一年后,将所了解到的利害方面重要问题上奏。”张行简到保州以后,上书奏说:“近些时候,收官田给军队所用,早已定过。有再来请求另外拨给的,也都按照要求给予,这事至今不停。但这些名为官田,其实是收取民田送给的,夺民与军,只会开启争端。我所管辖的地方已拨给深泽县田地三百余顷,但又来报告说水淹和沙碱地有三分之二,如果全部听从,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我认为应当确定一个日期,不允许再求告为便。”皇帝将奏书批下尚书省议定,尚书省奏请:“如实有被水淹和因河岸崩塌不能耕种的,由本路和运司的佐官查验,尚书省批给按察司复核无误后,再行改拨。如沙碱地贫瘠,应当照已拨为定。”皇帝批示“:可以。”
泰和六年(1206),召回任礼部尚书,兼侍讲、同修国史。秘书监送上《太一新历》,皇帝诏令张行简校定。七年,皇帝派中使冯贤童送来一封封好口的御书给张行简,信上说:“朕念及镐、郑二王违背天理,自遭灾祸。草草葬于郊野,已历多年,朕十分痛惜。想追改恢复原来爵位,备礼改葬。卿可详细查阅唐贞观年间追赠隐、巢,以及前代故事,密封奏闻。”又说“:我想让石古乃在威州选择地方埋葬,按时令进行祭奠,同时让卫王从几个孩子中选一人立为郑王的后嗣,认真祭祀。此事既已实行,以理必须下诏,你可草写一封诏文,大体写就后一起封好进上。”张行简便将汉朝淮南厉王刘长、楚王刘英、唐朝隐太子建成、巢剌王元吉、谯王重福的故事一起进奏,并写好了诏书同进,于是加以施行。累迁至太子太保、翰林学士承旨,尚书、修史如故。
贞..初年,转任太子太傅,他上书谈论议和一事,大意说:“东海郡侯曾经派人来商定议和,因计较一些细节,拖延不决。如今都城危急,怎能拒绝。臣愿陛下再加考虑,暂且包容荒垢,以救生灵。或者如同辽、宋,同为敌国,每岁送去币帛,或二三年送一次。要选派忠诚干练的人员,前去议和,大概可以成功,这样可以缓解目前困境。”当时,百官们的议论,虽然有所差别,但大体以和为主。庄献太子去世后,宫中不设师傅官员,张行简被升为翰林承旨,二品,以示优宠,其余所兼任职务如故。
三年七月,朝廷预备秋天防敌的器械,下令内外官员不论服丧或退休在家的,都要预备弓箭。张行简上书说:“弓箭不是通常使用之物,那些家境清贫以及中下级官员,服丧退休者,哪会有所规定的兵器。如今以军期规定,只能修补残破损坏的,以求应付命令而已,这和仓促制造出来的有何区别?如果在各州郡和猛安谋克人的家里收取,选择优良的购买下来,不够的部分,让有关部门按价购买,这样就能不扰民而事情可以办好。”左丞相仆散端、平章政事高琪、尽忠、右丞相贾益谦也都说:“服丧和退休的人可以免去。”代理参政乌古论德升说“:官员们长期享有爵位俸禄,战事兴起以来,对国家没有一点裨益,况且如今事情已确定并在实行中,再为更改,怎么取信于天下?”这次争议结果,那些服丧和退休在家的官员因而得以免除。当年,张行简去世,赠封银青荣禄大夫,谥为文正。
张行简品行端正,办事细心谨慎,被皇帝所知遇。他从初入翰林院到太常寺、礼部,终身掌管贡举官员的要职,缙绅们都以此为荣。他和弟弟张行信同居几十年,没有人说过闲话。所写的文章有十五卷,《礼例纂》一百二十卷,有关会同、朝献、..舉祭礼、丧葬等事,均有记录,同时还有《清台》、《皇华》、《戒严》、《为善》、《自公》等书,都收藏在家里。
猜你喜欢 杂传第四十五·欧阳修 卷九·凌雪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佚名 第三八一佥禀同治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一二二○九--二四·佚名 第九卷 元·缪荃孙 一二一 谕内阁着总裁大臣详议校录四库全书章程·佚名 卷之九十七·祁韵士 一七三 打油诗·周作人 五九 在北京二·周作人 明山宾传·姚思廉 聂大年传·张廷玉 吴允诚传·张廷玉 卷二十八·阿桂 钦定南巡盛典卷六十六·高晋 卷一百八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