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好文传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东明人。中至治元年(1321)进士,受任为大名路氵睿州判官。进京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定四年(1327)任命为太常博士。适逢盗贼偷窃太庙已故皇帝灵位牌,好文说:“按礼教,已故皇帝灵位牌应用木制造,金玉祭器应该贮存另室。”“祖宗建国以来,每遇大礼,都是临时去取祭器,博士不过是遵循先例应答罢了。往年有诏编《集礼》,而今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编纂,礼乐来自朝廷,郡县有什么呢?”经三年书成,共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礼》。

升迁为国子博士后,因亲丧归家,期满又起用为国子监丞,授予监察御史。当时要再用“至元”为纪元年号,好文说:“年号承袭没听说过,只沿袭名声而不求实际,未见得有好处。”后来他出任检察河南、浙东道廉访司的事务。

至元六年(1340)召任太常礼仪院事。至正元年(1341)任国子祭酒,后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又升迁河东道廉访使。三年举行郊祀,召他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亲自祭祀,至宁宗室,派遣阿鲁问“:兄祭拜弟可以吗?”好文与博士刘闻回答说“:做人臣的为之子啊!”帝于是拜祭。此后每当亲自祭祀,一定命好文任礼仪使。四年(1344)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尚未启程,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写辽、金、宋史,任治书侍御史,仍参与写史的事务。不久又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当时缺少台臣,好文独自代理台事。西蜀奉使因私恨弹劾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文博死了,兀马儿被诬陷伏法,王武不屈,以轻视上级而治罪。好文说“:奉使代天子行事,应问民间疾苦,按官吏的功绩差错给以升降,现在行省以下,以至郡县,没听说有一个人受到弹劾,只有御史们没有一个幸免,这难道是正大光明的做法吗?”于是他率领御史为武等申辩其冤屈。并揭发奉使十余件不法之事。六年(1346)任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后又迁改集贤侍讲学士,仍兼祭酒。

至正九年,出任参与湖广行省政事,不久又召为太常礼仪院使。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极力辞谢,上书宰相说“:三代圣王,莫不以教子作为首要任务,所有帝王治本的方法在于行道,而圣贤之道在于经典之中,传授经典就在于明白其中的道理,国家要出色地治理就在于学习经典,而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自身在道德方面不是模范的人,就不能辅佐出好的德性。自己学习没有完善,就不能启迪教育者的聪明。应让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儒家学者来完成此事。而我天资既低,威望又不高,粗俗成性,因忙于事物,把所学的经典荒废了,若突然让我肩负此重托,实难胜任。望另选高明,可望国家有辅佐人才,而好文也免于妨贤之讥。”丞相把他的上书呈报皇上,帝更加赞叹,仍不允他辞官。好文说“:要寻求二帝三王之道德,一定要从学孔孟之书开始,如《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他摘出其中要点,解释经义,用古代儒家的论说,仿效宋代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的例子,作书十一卷,书名叫《端本堂经训要义》,写成奏折,奏与皇上,让太子学习。他又集历代帝王的事迹一百零六篇,分为四类:一曰圣慧,如汉孝昭、后汉明帝自幼聪敏;二曰孝友,如舜、文王及唐玄宗友爱;三曰恭俭,如汉文帝却千里马、罢建露台;四曰圣学,如殷宗好学及陈隋皇帝之不善学。以供太子学习参考。又取自三皇至金宋历代皇朝的更迭。国运的久暂及治乱兴衰辑为一书,名曰《大宝录》。又取前代帝王之是非善恶以及应当效法、应当引以为戒的事,辑为一书,名曰《大宝龟鉴》。将这两部书进呈皇帝。过了许久,好文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进阶荣禄大夫。

至正十六年,又上书皇太子说:“臣之所言即前日所进经典大意,殿下宜以所进诸书,参照《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果能一一施行,则国家政务不难办好,太平之治不难达到。”皇太子深为敬重他,采纳他的意见。其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准,拜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而终其身。

猜你喜欢
  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司马迁
  列传第二十三·李延寿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九·杨仲良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六、像岳钟琪一样臣事清朝的·雍正
  提要·胡三省
  ◎方域二·徐天麟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一·王祎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零八·佚名
  一二○○ 军机大臣和珅等为访查李清所著书一并销毁事致江浙等省督抚函·佚名
  六一 河南巡抚何煟奏续获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卷三·钱谦益
  张兴世传·李延寿
  蠕蠕公主郁久闾氏传·李延寿
  道同传·张廷玉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三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邵叔齐·唐圭璋

      连理枝   淡泊疏篱隔。寂寞官桥侧。绿萼青枝风尘外,别是一般姿质。念天涯、憔悴各飘零,记初曾相识。   雪里情寒逼。月下幽香袭。不似薄情无凭准,一去音书难得。看年年、时候不逾期,报阳和消息。   扑蝴蝶   

  • 卷五·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五天象星赋           【梁】陆云公汉武帝夜游昆明之池顾谓司马迁相如曰星之明丽矣考之于歌颂求之于经史龙尾着于虢童天汉表于周士既妖謡之体陋嗟怨刺之蚩鄙每鬰悒而未摅思命篇

  • 第八十一回 谒祖庙骖乘生嫌 嘱女医入宫进毒·蔡东藩

      却说霍光废去昌邑王贺,汉廷无主,不得不议立嗣君,好几日尚未能决,光禄大夫丙吉,乃向光上书道:“将军受托孤重寄,尽心辅政,不幸昭帝早崩,迎立非人。今社稷宗庙,及人民生命,均待将军一举,方决安危。窃闻外间私议,所言宗室王侯,多

  • 卷之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九百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三十六·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三十六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陈杞世家第六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後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

  • 范拱传·脱脱

    范拱,字清叔,济南人。九岁就能写文章,尤其深通《易学》。北宋末年考取进士,任广济军曹,权邦彦任用他为书记,管理学校方面事务。刘豫镇守东平时,范拱撰写了一篇谒庙的文章,刘豫读后感到惊讶,十分赏识他。范拱便向刘豫进献了《六

  • 麻贵传·张廷玉

    麻贵,山西大同右卫人。父亲麻禄,嘉靖年间担任大同参将,跟着镇帅刘汉袭击塞外敌人居屋,大获全胜。俺答包围右卫,麻禄与副将尚表固守,乘间隙杀死了敌人的部长,敌人这才撤退。辛爱进犯京城东境,麻禄以宣府副总兵的身份入京护卫,和

  • 卷二·佚名

    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六○)二月癸未(二十三日),提督万正色奏克海坛。先是,上命福建总督、巡抚、提督酌定进止机宜,巡抚吴兴祚奏:臣询之习知贼中情形者云,贼■〈舟宗〉虽多,不如我新造鸟船坚固便捷。今郑锦悉调舟舰,皆在海坛齐集,宜乘

  • 兵术第四十·佚名

    太古淳朴,民心无欲。世薄时浇,则争起而战萌生焉。神农氏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后蚩尤强暴,好习攻战,销金为刃,割革为甲,而兵遂兴矣。黄帝战于涿鹿,颛顼争于不周,尧战丹水,舜征有苗,夏讨有扈,殷攻葛伯,周伐崇侯。夫

  • 春秋集传微旨卷上·陆淳

    唐 陆淳 撰传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又曰禹吾无间然矣推此而言宣尼之心尧舜之心也宣尼之道三王之道也故春秋之文通于礼经者【谓凡郊庙朝聘雩社婚姻之类是也】斯皆宪章周典可得而知矣其

  • 卷五十·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五十      婺源江永撰征伐    軍禮三補大宗伯以軍禮同邦國【同謂威其不協僭差者軍禮之别有五】大師之禮用衆也【用其義勇春官】 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

  • 卷四十五·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五性理四心性情 定性 情意 志气志意 思虑性犹太极也心犹隂阳也太极只在隂阳之中非能离隂阳也然至论太极自是太极隂阳自是隂阳惟性与心亦然所谓一而二二

  • 卷三百七十八·佚名

    △初分无相无得品第六十六之六不执著无忘失法。不执著恒住舍性。不执著一切智。不执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执著预流果。不执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不执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执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是菩萨摩诃

  • 妙法莲华经后序·佚名

    后秦沙门僧睿述《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以华为名者,照其本也;称芬陀利者,美其盛也。所兴既玄,其旨甚婉,自非达识传之,罕有得其门者。夫百卉药木之英,物实之本也;八万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诸华之中,莲华

  • 卷第八(自行菩萨部第一)·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八(自行菩萨部第一)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萨陀波仑为欲闻法卖心血髓一&middot;药王今生舍臂先世烧形二&middot;净藏净眼化其父母三&middot;羼提和山居遇于国王之所割截四&middot;无言受天戒诲依

  • 群牛譬经·佚名

    佛说群牛譬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以群牛譬好比丘,以驴譬恶比丘。

  • 十地经论·佚名

    凡十二卷。印度世亲着,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略称十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系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之作。内容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