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十二回 廿一款恃强索诺 十九省拒约联名

  却说日本政府,议决二十一条件,电致驻华日使。日使叫作日置益,接奉政府文件,即于民国四年一月十八日,亲至总统府,谒见老袁,彼此行过了礼,略叙寒暄,日置益便从袖中取出文件,当面呈递。袁总统接阅一周,不禁皱起眉来,摇首数次,口中却支吾道:“这……这等条件,未免太酷,教敝国如何承认?”日置益从旁冷笑道:“敝国上下,素疑总统为排日派,今始知言不虚传了。”故意翻跌。袁总统忙答辩道:“敝国与贵国,是最近邻邦,同种同文,理应格外亲善,况我自受任总统,更思借重邻谊,作一臂助,为什么说我排日呢?”情见乎词。日置益笑了又笑道:“总统既有意结好,何不将敝国要求,完全承认,借明亲善的本心?”口中有力。袁总统皱着眉道:“这事我不便作主,我是民国的总统,不是帝国的元首,可以随便签约的。”若为帝国元首,难道把中国领土,完全送日么?日置益复道:“总统大志,敝国亦已深悉,倘或此次条约,总统不愿允从,非但有碍总统利益,就是为中国计,亦觉岌岌可危。即如中国乱党,多半寓居敝国,现正竭力进行,敝政府虽未表同情,但若总统不肯从敝国要求,敝国即不能限制乱党,后事如何,非敝政府所能悬揣。窃谓为总统利益计,为中政府利益计,总统必须允诺,否则敝国疑总统不肯顾全邦交,或更提出严厉条件,亦未可知,还请总统三思!”数语是暗攻袁氏阴私,纯用威吓手段。袁总统迟疑半晌,方道:“且与外交总长商议,再行答复。”日置益方起身告别。

  隔了两天,日置益又访会外交总长孙宝琦,仍提交要求条件,且语孙总长道:“这事为两国利益起见,须守极端秘密,幸勿将条件内容,泄露别国。”孙总长问是何意?日置益正色道:“敝国人民,多言贵国用远交近攻的政策,亲近英、美,排斥敝国,所以极力反对,敝政府为顾全邦交起见,不忍决裂,为此命本驻使特进忠告,慎守秘密,毋得漏言。”袁氏惯用秘密,日本即以秘密二字作为要求,夫是谓之自取。孙总长无词可驳,只得唯唯如命,惟答言所交条件,应俟与总统熟商,方可定夺。日置益订明后会,告辞而去。看官!试想日本既野心勃勃,要求至二十一条件,何妨明目张胆,为什么要守秘密呢?我亦要问。原来日本雄长亚东,屡思并吞中国,奈因列强互峙,致多牵掣,眼看这锦绣江山,不能由他吞去,此次趁着欧洲战争,及袁总统谋帝乞助的时候,正好暗渡陈仓,硬迫中国允约。等到他国闻知,生米已做成熟饭,干涉也来不及了,这正是倭人的妙计!

  孙总长既接收条件,当向总统府请示。袁总统乃召集国务卿等,先开秘密会议,大家看到条件,统是面面相觑,不敢发言。独段祺瑞奋然道:“这项条件,绝对是不能承认,不如却还了他,省却许多疑议。”是激烈派。袁总统嗫嚅道:“我国积弱得很,倘若一条不依,定致邦交决裂,酿成战衅,这却如何是好?”徐世昌方接口道:“折冲樽俎,责在外交,应由孙总长往会日使,婉言解释,表明为难情形,要他改换条约,方便磋商。”是持重派。孙宝琦闻到此言,暗暗心急,忙向袁总统道:“宝琦不才,恐难胜任,请大总统另简材能,宝琦情愿辞职。”这是无上的善,策!袁总统顾宝琦道:“你若解职,何人可代?”孙宝琦答道:“不如陆子欣。”袁总统徐徐点首,并语徐世昌道:“且叫陆子欣出去当冲,何如?”徐世昌随口赞成,因即散会。

  越日,即调任孙宝琦为审计院长,改任陆徵祥为外交总长。陆徵祥也拟告辞,经袁总统召他入府,温言劝勉,并有许多密嘱,乃不得不勉为所难,即日就职,当下照会日使,约定二月二日,在外交部迎宾馆开非正式会议。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及翻译各官,先行守候。过了午牌,方见日本公使日置益,带着参赞书记官,到了迎宾馆,两下开议。陆徵祥词甚简单,但请日置益转达日本政府,改换条文。日置益不肯照允。曹汝霖方插嘴道:“贵公使洞明时势,晓达政体,应知中国已成民主国,政府是国民的公仆,若果遽允要求,必致激起国民反对的风潮,将来双方均有不便,还请审慎为是。”日置益微哂道:“中外人士,哪个不晓得袁总统独揽大权?今日为了两国交涉,反把国民作为后盾,岂非可笑?”乐得奚落。曹汝霖被他一驳,几乎无可解嘲,还是陆徵祥接口道:“敝国若承认贵国条件,岂不要惹起他国交涉?但望贵国顾全友谊,休使敝国为难,敝国当深感厚情。”日置益又答道:“陆总长对此谈判,是否担任全权?抑须请示总统?”陆总长道:“今日与贵公使开谈,前已声明为非正式会议,不过先行讨论罢了。”日置益道:“此项交涉,本驻使屡奉本国训令,要求贵国即予同意,今日既非正式会议,应请贵总长请命总统,速开正式谈判,以便早日解决,本驻使亦可复命销差了。”言至此,即起身离座道:“明日再会。”随与参赞书记官等,扬长去了。

  过了三日,日置益复至外交部,与陆总长谈判多时,毫无结果,日置益乃去。嗣是又隔十多天,彼此未曾晤谈。看官道是何因?原来英、法、俄各国,曾与日本订立协约,在欧战期内,日本不得独谋利益,此次日本与中国交涉,当然要据约质问。日政府答复各国,只开了十一条件,还有十条严重的条文,一律瞒住。日置益闻这消息,所以暂时搁着,不来催促,至日政府答复各国后,复至外交部反复劝诱,陆总长等仍不承认,到了三月三日会议,已是第六次了。日置益气焰汹汹,对着陆总长道:“本驻使与贵总长磋商,已经数次,迁延至一月有余,仍然是茫无头绪,莫非轻视敝国不成?即如条文中第一款,就是山东方面的问题,请速承认原案,将历年中德条约范围以内的权利,一概转给敝国,另订中日山东条约,了结目前的要案。”陆徵祥淡淡答道:“山东问题,应俟欧战解决,再行提议,今尚不便。”说到“便”字,日置益已跃起道:“这话未免欺人了!眼前要案,尚待迁延,岂他国理应尊重,我日本独可轻蔑么?”陆总长正思答辩,日置益掉头不顾,悻悻径去。强国公使,如是!如是!

  次日,日本政府才将二十一条件,通告欧洲列强,大致说是:“中日议约,中国全无诚意,因此追加条件,严重交涉”云云。自有此番通告,于是日本二十一条件,登在外国新闻纸上。我国辗转译出,才识条件内容的真相。事关国耻,特全录原文如下:至此才录原文,著述者岂亦代守秘密耶?

  中华民国四年一月十八日,日本公使日置益提出条件原文:分五号二十一款。

  (第一号)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互愿维持东亚全局之和平,并期将现在两国友好善邻之关系,益加巩固,兹议定条款如下:(一)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所得各种权利利益让与等项,概行承认。(二)中国政府,允诺凡山东省内,并其沿海一带土地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三)中国政府,允准日本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路线之铁路。(四)中国政府,允诺为外国人居住贸易起见,从速自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

  其应开地方,另行协定。

  (第二号)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因中国向认日本国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享有优越地位,兹议定条件如下:

  (一)两订约国互相协定,将旅顺、大连租借期限,并南满洲及安奉两铁路期限,均展至九十九年为期。

  (二)日本国臣民,在南满洲东内蒙古,盖造商工业应用之房厂,或为耕作,可得其需要土地之租借权,或所有权。(三)日本国臣民,得在南满洲东内蒙古,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商工业等各项生意。(四)中国政府,允将在南满洲及东内蒙古各矿开采权。至于拟开各矿,另行商订。(五)中国政府,允于下开各项,先经日本国政府同意,然后办理。(甲)在南满洲及东内蒙古,允准他国人建造铁路,或为建造铁路向他国借用款项之时。(乙)将南满洲及东内蒙古各项税课作抵,向他国借债之时。(六)中国政府,允诺如在南满洲及东内蒙古,聘用政治财政军事各顾问教习,必须先向日本国政府商议。(七)中国政府,允将吉长铁路办理经营事宜,委任日本国政府,其年限自本年画押日起,以九十九年为期。

  (第三号)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因现在日本国资本家,与汉冶萍公司有密切关系,愿增进两国公同利益,兹议定条款如下:(一)两缔约国互相约定,俟将来相当机会,将汉冶萍公司作为两国合办事业,并允如未经日本国政府同意,所有属于该公司一切权利产业,中国政府,不得自行处分,亦不得使该公司任意处分。(二)中国政府允准,所有属于汉冶萍公司各矿之附近矿山,如未经该公司同意,一概不准该公司以外之人开采。并允此外有所措办,无论直接间接,对该公司恐有影响之举,必须先经该公司同意。

  (第四号)日本国政府及中国政府,为切实保全中国领土之目的,兹订立专条如下:中国政府允准,所有中国沿岸港湾及岛屿,概不让与或租与他国。

  (第五号)(一)在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为政治财政军事等各顾问。(二)所有在中国内地所设日本病院寺院学校等,概允其土地所有权。(三)向来中日两国,屡起警察案件,酿成争衅,故须将必要地之警察,作为中日合办,或在此等地方之警察官署,聘用多数日本人,筹画改良中国警察机关。(四)由日本采办一定数量之军械。(譬如在中国政府所需军械之半数以上。)或在中国设立中日合办之军械厂,聘用日本技师,并采买日本材料。(五)允将接连武昌,与九江、南昌路线之铁路,及南昌、杭州间与南昌、潮州间之铁路权,许与日本国。(六)在福建省内筹办铁路矿山及整顿海口(船厂在内),如需外国资本之时,先向日本国协议。(七)允认日本人在中国有布教之权。

  如上所述,第一号分四款,是谋吞山东,第二号分七款,是谋占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第三号分二款,是谋并汉冶萍公司,第四号专件,及第五号七款,简直是要将中国主权,让与日本,不啻为日本的保护国了。总括数语,以便国民记忆。中国人民,多至四百余兆,虽有一大半愚弱,究竟还有几个热心的志士,勇敢的国民,一经览到二十一条件,群以为亡国惨兆,就在目前,于是奔走呼号,力图挽救,有刺血上书的,有断指演说的,有情愿毁家纾难,储金救国的;什么抵制日货,什么组织民团,闹得全国不安,差不多有天翻地覆的景象。就是外国舆论,亦多诋斥日本,说他非理要求。独袁总统高坐中央,从容自若,今日授几个卿大夫,明日颁几条新法例,几似确有把握,毫不张皇。至三月五日以后,外交总长陆徵祥等,邀日置益至署,开正式谈判。日置益咆哮如故,经陆总长等低首下心,愿将条款中第(一)(二)(三)号,酌量承认。日置益尚未肯干休。各省人民,热度愈高,每日驰电到京,争请拒约。袁总统尚电饬各省官吏,令他严加取缔,所有议约事件,誓当力争,不轻承认。外交部亦电达各省,略言:“日本条款,正在严重交涉,不肯放弃主权”等语。无如条约让步的消息,已约略传将出来,各省将军巡按使,亦有些忍耐不住,便由江苏将军冯国璋,联络十九省将军,一一具衔,电达中央。略云:

  日款发生,亡国预兆。国家既处如此危险之地位,国璋等对于中华民国,同膺捍卫之责,义不容袖手旁观,一任神州之陆沈,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璋等分属军人,必尽其军人救国之天职,凡欲破坏吾国领土之完全者,吾辈军人,必以死力拒之。诚能若此,何至亡国。中国虽弱,但其国民尚能投袂奋起,以身殉国,所望大总统与政府,群起严词峻拒,勿稍畏葸,我军民等当始终为后盾也。乞鉴察!

  又电致外交部云:

  中日交涉发生,各省人民,具爱国热心,纷纷电请拒绝,暨呈递条陈意见书者,计先后二百余起,不闻贵部一置可否于其间。在无知人民,议论纷纭,谓政府讳莫如深,甘心媚外。惟是外交公例,有应守秘密之义务,贵部核议之事件,固未便宣布国内,在大部为国家代表,当交涉之冲,任交涉大事,应如何上保主权,下顾舆情,折冲樽俎,化干戈为玉帛,以慰京外人民之希望。迭据贵部宣言,亦明明自命为鞠躬尽瘁,严重交涉,不肯放弃主权之利。国璋等闻言之下,钦佩莫名,乃何以按之事实,迥不相同?全案尚未了结,而权利之丧失,已复不少,下此更不忍言。且国际交涉,为何等事?此次要索条件,又为何等事?岂得轻图一时之省事,贻中国将来莫大之隐忧?如果丧失主权,则日后国家沦于附属,所以为民国前途危,为大部当局惜,而不能无疑焉。目前讨论条件,尚可以口舌力争,为杜弊防患之本,如使条约成立,则将来日人之照约行为,尚不知有何能力,足以制止?况在修正期限之时,岂容一味退让?想大部办理交涉之初,具何等毅力苦心,以情理度之,必不出此。

  然责备贤者,春秋之义,以大部之明,或不至堕日人术中,质其条约上之精神,以为我允其要求,彼当为我保全领土之完全。然以中国水陆之广大,纵有事故,日人有何兵力,足以保我而无失?现邦交素睦,尚为此极酷烈之要求,一有微劳,势必无以复加,而问罪立至。用敢不揣冒昧,备词质问,并联合各省,联络防务,为外交后盾,望勿畏强御,按以公法,权以公理,和平解决,是所厚望。至内容如何办法,仍乞秘密示知,不胜翘企之至!

  此外如长江巡阅使张勋,及广东惠州镇守使龙觐光等,亦均通电政府,决请拒约。还有陆军总长段祺瑞,且因中央电达各省,愤然主战。正是:

  强权世界无公理,民国干城有武夫。

  欲知袁总统如何主张,且至下回续叙。

  ----------

  日本公使日置益,提出二十一条件,不交我国外交部,竟面递袁总统,是已可见日人之用心,为袁氏称帝之交换条件,故直接与老袁交涉,不必依国际公法,须与外交部磋议也。迨袁氏以条件严酷,乃执外交部三字以相饷,而日使至外交部,即有秘密之嘱告,秘密秘密,此二字中,非含有极大关系欤?且日使嘱守秘密,而老袁果惟命是从,双方会议数次,而全国人士,尚未知条件之内容,迨经外报宣布,舆论譁然,即官僚派人,亦多极力反对。试观十九省将军之联衔拒约,见得人心未死,公道犹存,为老袁计,不即当看风转舵,临崖勒马耶?乃及此而犹不悟,而袁氏真愚矣,而日人之威吓胁迫,乃因此而益甚矣。呜呼哀哉!是正民国之气数!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魏收
  卷八十五 西秦録一·崔鸿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二十五·乾隆
  卷第六十·徐鼒
  卷三十八·五代(梁、唐、晋、汉、周)·蒋一葵
  路史卷三十·罗泌
  卷之三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六百八十五·佚名
  第二八五具领状同治十二年闰六月十三日一一七○三--九·佚名
  卷九十上·郝经
  四九○ 两江总督高晋奏查缴《字贯》等书并续解违碍书籍折·佚名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卷五·允秘
  一〇 秃先生是谁·周作人
  《贞陵遗事》佚文·令狐澄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孙一元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太白山人漫藁>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藁卷四 明 孙一元 撰 五言律诗 秋兴二首 白帻乘高兴青山载酒瓯登临歌猛士形胜俯南州龙卧江光晩鵰盘云色秋西湖有狂客吹笛遍沧洲平野秋光净广川落

  • 卷三百六十七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二月丙戌盡其月   二月丙戌,詔諸路將軍,並依元豐令差使令,其元豐六年四月一日樞密院劄子,差不係將兵兩次,即差將兵一次,勿行。從樞密院所請也。(六年四月一日密劄未見。)   左司諫蘇轍言:   臣聞唐柳

  • 卷七·谷应泰

      ○平定两广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十月甲子命湖广行省平章杨、左丞周德兴、张彬率武昌、荆州、潭、岳等卫军,由湖广取广西。谕等曰:“南方之人皆入版图,惟淮北、山东尚未宁一,两广、八   闽尚未归附。已命丞

  •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成化二十三年夏四月庚午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灶之神○巳时日生抱气赤色鲜明○辛未礼部奏上 皇太后徽号日期礼仪一择四月十七日行礼一前期行各衙门是日早鸣钟鼓百官具朝服随班行礼一前期一日内侍官设册宝案于奉天殿

  •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司马迁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索隐】:宣太后之异父长弟也,姓魏,名厓,封之穰。地理志穰县在南阳。宣太后者,惠王之妃,姓羋氏,曰羋八子者是也。其先楚人,姓羋氏。【正义】:羋,亡尔反。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

  • 明忠 第三十一·王符

    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二〕;人臣之誉,莫美于忠〔三〕。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四〕,忠不万一者〔五〕,非必愚闇不逮而恶名扬也〔六〕,所以求之非其道尔〔七〕。〔一〕○铎按:此文论国之所以治者,在上下同心。所

  • 管子补注卷二十一·刘绩

      立政九败解第六十五    管子解三  人君唯毋听寝兵则羣臣賔客莫敢言兵然则内之不知国之治乱外之不知诸侯强弱如是则城郭毁壊莫知筑补甲兵雕莫之脩缮如是则守圉之备毁矣辽逺之地谋边竟之士脩百姓无圉敌之心

  • 卷九·夏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九宋 夏僎 撰甘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甘誓之作盖啓欲征有扈氏将战于甘之野先事于其地以誓众故其书谓之甘誓犹誓于牧野则谓之牧誓说者多疑天子有征无战今此言战于甘之野以天子而与其臣战

  • 卷首上·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防卷首上纲领一【此篇论本经源流及本经精蕴】司马氏迁曰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

  • 第五卦:《需卦》·佚名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白话】《需卦》象征等待: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光明正大,做事才会亨通顺利,占问的结果是吉祥的,出外远行,渡过宽阔的河流会很顺利。《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白话】《

  • 玉藻·姚际恒

    此篇多言天子诸侯服食起居之礼,威仪度数无不并详,真煌煌典礼之书也。与少仪、曲礼相似,而深邃过之,虽篇中间有脱误,要不害其全体,不必为之讳而强释也。(卷五五,页一)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以祭」,祭天也。郑氏

  • 卷下·佚名

    舍利弗问如来言:乃有断法轮者无。如来答舍利弗言:菩萨若已见无形之门。是为已断轮门已空可缺。其脱无脱者可致於空。譬若空无所不入。何以故睹无有处用。是故无所不入用脱於本故。其轮不转故。昙摩竭菩萨白如来菩萨言:诸

  • 卷第七·道原

    景德传灯录卷第七怀让禅师第二世中四十五人(马祖法嗣)潭州三角山总印禅师池州鲁祖山宝云禅师洪州泐潭常兴禅师虔州西堂智藏禅师京兆章敬寺怀恽禅师定州柏岩明哲禅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伏牛山自在禅

  • 起信论海东疏刊行序·元晓

    释于大乘起信论之疏。振古凡有三品。曰法藏曰慧远。曰元晓。世谓之本论三师。就中先二疏行于世年已尚矣。是机缘方熟也。今斯疏唯闻有其本。更不阅之者。岁亦深焉。惟时宜未合也。所谓僧传。清凉观公于淮南法藏受海东

  • 卷第六·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六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念住品第九之余云何于此内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法。循法观者。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识从自种生者。以因性同故。非有质碍。所依所缘五识身境识之相故。犹如意识。或不离心心所体性。彼眼等识同共作业。能生因故。犹如意处法处。此说表示

  • 卷第五·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五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僧残戒之一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时有比丘名尸利耶婆。于舍卫城中信家非家舍家出家。时到著入聚落衣持钵入城乞食。不善摄身口意。放纵诸根。始入一家得食饱足已。

  • 卷十·佚名

    第八篇第一章 迦旃延品四一七 迦旃延本生谭[菩萨=帝释]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善侍奉其母者所作之谈话。其人为舍卫城之一良家子,行为正直,父死之后,专心奉侍其母&mdash;&mdash;为母洗面、与扬枝剔齿牙之垢,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