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董文忠传

董文忠,字彦诚,董俊之第八子。宪宗二年(1251),入王府侍奉世祖。王鹗有次讲诗,问文忠能写诗否,文忠说“:我小时读书,只知入则孝于亲,出则忠于君而已,诗不是我所学的。”宪宗三年从征南诏。九年随大军伐宋,与兄文炳、文用败宋军于阳罗堡,得艨艟战船百艘,进围鄂州。

世祖即位,置符宝局,任文忠为郎,授奉训大夫。因他排行第八,故世祖呼他为“董八”而不呼其名。至元二年(1265),安童为右丞相,管领中书省事务,陈奏建议十条,言词有违皇帝旨意,文忠从旁代替对答,恳切真诚,好像条陈是他写的一样,这才为世祖批准。

至元十一年,伐宋,为供应军粮百姓贫困不堪,文忠奏请免去常年的超额征派,朝廷允准。世祖曾问宋朝降将宋之所以亡国的原因。降将们都说是因为“贾似道当权,薄武重文,将士抱怨,无有斗志。故大军至则争相交械投降”。帝问文忠此话对不对,文忠反问他们:“贾似道待你们薄,而皇帝则给官你们做,给你们俸禄并不薄待你们。你本当抱怨宰相,现在却移怨皇帝,不能作战,坐视国亡,哪有做臣的节义?贾似道薄待你们,岂不是预知你们这些人是不可靠的吗?”世祖认为他这种分析很好。朝廷旨令将大都的猎户迁到郢中,文忠奏请不移,还奏请废除官卖农具之税,听民自造农具。

当时多盗,凡盗者均杀无赦,监狱都关满了。文忠陈奏“:杀人窃货与偷一钱者均判死刑,是太残酷了,恐有违陛下好生之德。”敕令改正。有人告有一汉人伤蒙古人,又有太府监官员卢甲盗剪官布。帝怒,命杀头以惩戒其他人。文忠进谏道“:今衙门对于判死刑的囚犯,虽已在供辞上画押服罪,但还要再加详审,是岂可因一人之言而加重刑!这些人应交给官府审讯属实再等候处理。”派文忠及近臣突满分头核实,都查明系诬告,诏免治罪。因谴责侍臣道:“朕方怒时,你们都不敢言,若不是董文忠提醒我,险杀此二无辜之人,致使朝廷内外议论我的不是。”为此,赐文忠金酒器,以旌表他的忠直。裕宗称赞文忠在皇上盛怒时敢于从容谏正“:实人臣之难能者。”那位太府监官员拿着礼物去感谢文忠使他再生之恩,文忠拒不受礼,对他说:“对你,我素不认识,其所以救你于危急之时,是为国平刑而不是望你报答。”

自安童北伐,阿合马独掌大权,树立亲党,怕廉希宪再为宰相于他的阴谋不利,奏请调希宪以右丞之职去视察江陵。文忠向皇帝陈奏道:“希宪是国家名臣。今宰相虚位,不可让他久居外地,有负人望,应早召回。”皇帝允准。至元十六年十月,文忠奏请令廷臣奏事,必须先报告太子,然后再上奏皇上,这样“可符合道理,顺理而不逾分,太子必不敢推辞其责”。世祖当时就召谕大臣,按此制度行事。

礼部尚书谢昌元奏请设立门下省,以封还皇帝不当的诏令,改正诸臣错误的奏章,还可杜绝中书暗示近臣奏请之弊。世祖决意建立,指责翰林学士承旨王磐“:如此有益之事,你不上朝陈奏,而让南方后来的大臣提出来,你的学问是做什么用的?必今日建立这门下省。”第三天,廷臣奏荐文忠为门下省侍中及其属员数十人。中书左丞董文炳卒,太傅伯颜上表称述文忠可为相,世祖使他继为中书左丞。文忠辞谢。

至元十八年(1281),升典瑞局为典瑞监,升郎为卿,仍以文忠为典瑞监卿,授正议大夫,不久又授资德大夫、佥书枢密院事,同时仍为典瑞监卿。皇帝出行,都要诏令文忠不必扈从,而留居大都,总领宫苑、城门、直舍、徼道、环卫、营屯、禁兵、太府、少府、军器、尚乘诸监。兵马司原隶属中书省,但也交付文忠领管。是年十月二十五日,鸡鸣,准备入朝,忽然病倒,帝遣中使持药抢救不及,逝世。帝甚哀惋惜,以钱数十万作为安葬费。后赠光禄大夫、司徒,封寿国公,谥忠贞。

猜你喜欢
  卷十 成帝纪第十·班固
  附录·张廷玉
  列传第六·浦起龙
  第五回 彭家珍狙击宗社党 段祺瑞倡率请愿团·蔡东藩
  ●卷五·徐锡麟
  第一回 灭六国统一天下 行专制愚弱人民·黄士衡
  卷之三百八十四·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二十六·阿桂
  卷三十·佚名
  卷五十六·班固
  后主纪·李百药
  卷四十七·阿桂
  晋纪三十九 安皇帝壬义熙十一年(乙卯、415)·司马光
  方域一·徐松
  礼一·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楔子·佚名

    (摩利支骑马儿引卒子上,云)昨夜西风透锦袍,将军呵手拈弓鞘。休言个载寒窗苦,不比征夫半日劳。某乃大汉高丽国人氏,姓盖名苏文,官封摩利支。凡为将者,要知天文,晓地理,观气色,辨风云。某文通三略法,武解六韬书。三略者,一曰天略,二

  • 第十六出 觅鸾·叶宪祖

    【凤皇阁】〔小生上〕风花拈咏。谩把才情夸宋。尽堪踪迹似飘蓬。不换醉乡一梦。觅凰求凤。近有个人儿意中。 天付功名会有时。人生不必浪愁眉。且将洛下愁眉客。暂作长安游侠儿。小生温庭筠。春闱不第。自谓才高寡和

  •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王维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讌应制待从有邹枚琼筵就水开言陪柏梁宴新下【一作自】建章来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回天文同丽日驻景惜行杯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敎杨

  • 卷二百四·志第一百五十七·艺文三·脱脱

        ◎艺文三   卫宏《汉旧仪》三卷   应劭《汉官仪》一卷   蔡质《汉官典仪》一卷   《汉制拾遗》一卷   萧嵩《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   又《开元礼仪镜》五卷   韦彤《开元礼仪释》二十卷

  • 第四十九回 竞女权喜赶热闹场 征民意咨行组织法·蔡东藩

      却说杨士琦奉袁总统命,到了参政院,发表政见。参政院诸公,也未识他如何宣言,有几个包打听的人物,似已晓得士琦来意,是代袁总统宣言,不愿赞成帝制的。是日黎院长元洪,亦得此消息,特来列席。诸参政亦都依席就位,专待士琦上演

  • 卷之二十·佚名

      顺治二年。乙酉。八月。庚辰朔。礼科给事中梁维本奏言、六科之设职在看详封驳厘弊纠贪。而职掌未明、诸臣不无瞻顾乞敕下吏科、察照会典将六垣职掌详列奏明。或有缄默徇私自难逃于考功之法报可。  ○户科给事

  • 皇王大纪卷四十六·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匡王元年冬鲁季孙行父如晋春正月宋司马华耦如鲁盟其官皆从之鲁侯与之宴辞曰君之先臣督得罪于宋殇公名在诸侯之防臣承其祀其敢辱君请承命于亚旅曹伯朝于鲁齐人归公孙敖之丧寘诸堂阜难毁以为请立于朝

  • 向秀传·房玄龄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人。明慧有远见。年少时为山涛所了解,特别爱好老庄之学。庄周著有内外篇几十篇,历代有才之士虽有观览者,却没有人评论他的旨趣系统,向秀便为他解释义蕴,阐发奇异的旨趣,振作玄学风气,使读《庄子》的人超然

  • 卷二十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周武王问於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於无功刑罚不施於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

  •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七象纬考【十二】星云瑞变【臣】等谨按马端临所志瑞变或系以占或着其应大抵仍诸史之本文非谓占与应必如是也其於建隆迄元符每彚计之而弗详岂

  • 卷九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九十六王礼考乘舆车旗卤簿辽【臣】等谨按辽自伐晋以前多用国俗会同以後始用汉礼故有国舆汉舆国仗汉仗之别今俱据仪卫志具详於左辽史仪卫志曰契丹故

  • 第十五章 及时婚配·佚名

    苏郡守陈公鹏年谕民曰。男女婚媾。聘娶各随其力。奁赠亦称其家。便可及时嫁娶。早遂室家之愿。乃吴俗陋习。女家讲财礼。男家问嫁赀。遂有不肖媒妁。从中煽惑。一时轻听。异日或因聘娶无力。或因奁赠无赀。彼此论财。

  • 卷十一·陈深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编卷十一     宋 陈深 撰定公【名宋襄公子昭公弟諡法安民大虑曰定】元年【壬辰】春王【昭公於去年之十二月薨于外二子公衍公为季氏恶之而废嫡将立公之弟公子宋至六月公之丧至五日而宋始即位

  •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①·戴圣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原文】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②。致乐以治心(3),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4)。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由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失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

  • 卷四百四十三·佚名

    △第二分示相品第四十七之二尔时佛告诸天众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天当知。一切法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谓变碍是色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领纳是受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取像是想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造作是行相。如

  • 绛纱记·苏曼殊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5年7月《甲寅》第一卷第七期。作于1915年,刊于同年《甲寅》杂志7月号。叙岭南书生薛梦珠的爱情故事。薛梦珠与同族谢翥之三女秋云相爱,秋云以绛纱裹以美玉相赠。时逢乱世,梦珠不辞而别,竟将秋云

  • 旧巷斜阳·刘云若

    最福鸳鸯天荒寻佳迹,有情离别旧巷剩斜阳。贫苦女璞纛,为冀潘亩夹桶一双幼子,以欢天喜地做了女招待。邂逅王小二,日久生情,但却陷入情义两难之境地。随盾,膏夫独出走,情人忍痛离别,璞王更是陷于地狱般的生活“轮回”沦落风坐,痛

  • 神栖安养赋·延寿

    《神栖安养赋》是永明延寿禅师特别重要的专述净土法门的著作,言简意丰,精粹灵妙,理事俱备,全文四百余字,此赋是一代法眼宗大师礼赞西方极乐世界的颂歌,归向弥陀净土的宣言书。禅师为使更多的人信入笃行净土法门,神栖西方安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