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史》简介

《元史》明·宋濂等 撰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祎(1321~1373)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元朝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族兴起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部,后来逐渐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后来借用畏兀儿文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创制“蒙古新字”,作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一段历史,都是后来追述的,比较简略,也有错误。蒙古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时期编成的史书《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写成的。这部史书对了解十二——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


本纪第一 太祖 本纪第二 太宗 本纪第三 宪宗

本纪第四 世祖一 本纪第五 世祖二 本纪第六 世祖三

本纪第七 世祖四 本纪第八 世祖五 本纪第九 世祖六

本纪第十 世祖七 本纪第十一 世祖八 本纪第十二 世祖九

本纪第十三 世祖十 本纪第十四 世祖十一 本纪第十五 世祖十二

本纪第十六 世祖十三 本纪第十七 世祖十四 本纪第十八 成宗一

本纪第十九 成宗二 本纪第二十 成宗三 本纪第二十一 成宗四

本纪第二十二 武宗一 本纪第二十三 武宗二 本纪第二十四 仁宗一

本纪第二十五 仁宗二 本纪第二十六 仁宗三 本纪第二十七 英宗一

本纪第二十八 英宗二 本纪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本纪第三十 泰定帝二

本纪第三十一 明宗 本纪第三十二 文宗一 本纪第三十三 文宗二

本纪第三十四 文宗三 本纪第三十五 文宗四 本纪第三十六 文宗五

本纪第三十七 宁宗 本纪第三十八 顺帝一 本纪第三十九 顺帝二

本纪第四十 顺帝三 本纪第四十一 顺帝四 本纪第四十二 顺帝五

本纪第四十三 顺帝六 本纪第四十四 顺帝七 本纪第四十五 顺帝八

本纪第四十六 顺帝九 本纪第四十七 顺帝十 志第一 天文一

志第二 天文二 志第三上 五行一 志第三下 五行二

志第四 历一 志第五 历二 志第六 历三

志第七 历四 志第八 历五 志第九 历六

志第十 地理一 志第十一 地理二 志第十二 地理三

志第十三 地理四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志第十五 地理六

志第十六 河渠一 志第十七上 河渠二 志第十七下 河渠三

志第十八 礼乐一 志第十九 礼乐二 志第二十 礼乐三

志第二十一 礼乐四 志第二十二 礼乐五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志第二十四 祭祀二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志第二十六 祭祀四

志第二十七 祭祀五 志第二十七下 祭祀六 志第二十八 舆服一

志第二十九 舆服二 志第三十 舆服三 志第三十一 选举一

志第三十二 选举二 志第三十三 选举三 志第三十四 选举四

志第三十五 百官一 志第三十六 百官二 志第三十七 百官三

志第三十八 百官四 志第三十九 百官五 志第四十 百官六

志第四十一上 百官七 志第四十一下 百官八 志第四十二 食货一

志第四十三 食货二 志第四十四 食货三 志第四十五上 食货四

志第四十五下 食货五 志第四十六 兵一 志第四十七 兵二

志第四十八 兵三 志第四十九 兵四 志第五十 刑法一

志第五十一 刑法二 志第五十二 刑法三 志第五十三 刑法四

表第一 后妃表 表第二 宗室世系表 表第三 诸王表

表第四 诸公主表 表第五上 三公表 表第五下 三公表二

表第六上 宰相年表 表第六下 宰相年表二 列传第一 后妃一

列传第二 睿宗 列传第三 后妃二 列传第四

列传第五 列传第六 列传第七

列传第八 列传第九 列传第十

列传第十一 列传第十二 列传第十三

列传第十四 列传第十五 列传第十六

列传第十七 列传第十八 列传第十九

列传第二十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列传第三十 列传第三十一

列传第三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列传第三十四

列传第三十五 列传第三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

列传第三十八 列传第三十九 列传第四十

列传第四十一 列传第四十二 列传第四十三

列传第四十四 列传第四十五 列传第四十六

列传第四十七 列传第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九

列传第五十 列传第五十一 列传第五十二

列传第五十三 列传第五十四 列传第五十五

列传第五十六 列传第五十七 列传第五十八

列传第五十九 列传第六十 列传第六十一

列传第六十二 列传第六十三 列传第六十四

列传第六十五 列传第六十六 列传第六十七

列传第六十八 列传第六十九 列传第七十

列传第七十一 列传第七十二 列传第七十三

列传第七十四 列传第七十五 列传第七十六 儒学一

列传第七十七 儒学二 列传第七十八 良吏一 列传第七十九 良吏二

列传第八十 忠义一 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 列传第八十二 忠义三

列传第八十三 忠义四 列传第八十四 孝友一 列传第八十五 孝友二

列传第八十六 隐逸 列传第八十七 列女一 列传第八十八 列女二

列传第八十九 释老 列传第九十 方技(工艺附) 列传第九十一 宦者

列传第九十二 奸臣 列传第九十三 叛臣 列传第九十四 逆臣

列传第九十五 外夷一 列传第九十六 外夷二 列传第九十七 外夷三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脱脱
  卷九·谷应泰
  ●卷三·李心传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六·王祎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八·徐乾学
  ●海外恸哭记·黄宗羲
  卷之二十三·佚名
  第三○牌光绪四年三月十日一一二○四-二·佚名
  七九一 谕令图明阿等妥办流传剧本不得过当致滋烦扰·佚名
  志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七十二·郑麟趾
  八 长庆寺·周作人
  闽事纪略·华廷献
  卷之九十五  東征紀行錄(明)張瓚 撰·邓士龙
  卷一百三十·佚名
  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五十二·彭定求

        卷252_1 【宣州东峰亭各赋一物得古壁苔】刘太真   苒苒温寒泉,绵绵古危壁。光含孤翠动,色与暮云寂。   深浅松月间,幽人自登历。   卷252_2 【顾十二况左迁过韦苏州房杭州韦睦州…以继三君子之风焉】刘

  •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五·邵雍

    (郭彧 点校)观易吟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天向一中分体用(又云造化),人于心上起经纶。天人焉有两般义(又云事),道不虚行只在人。观书吟吁嗟四代帝王权,尽入区区一旧篇。或让或争三万里,

  • 《词综》(卷十七)·朱彝尊

    宋词六十首倦寻芳卢祖皋香泥垒燕,密叶巢莺,春晴寒浅。花径风柔,著地舞裀红软。斗草烟欺罗袂薄,秋千影落春游倦。醉归来,记宝帐歌慵,锦屏香暖。 别来怅光阴容易,还又荼蘼牡丹开遍。妒恨疏狂,那更柳花迎面。鸿羽难凭芳信短,长安

  • 卷二十一·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二十一    宋 陈起 编李龏剪绡集 谪仙吟 空山凝云颓不流牧龙丈人病歌秋寻诗北岭截珠树老夫饥寒龙为愁呼龙耕烟种瑶草若为失意居蓬岛泓泓水绕青苔洲鲤鱼风起芙

  • 卷十三·黎民表

    钦定四库全书瑶石山人稿卷十三明 黎民表 撰七言律诗渡江别邵长孺李季常越客归心望海云衔杯犹自恋余曛交情落寞从今始歧路风烟向此分双棹正迷桃叶渡高城犹驻水犀军怀人後夜江天远多少新词竹下闻朱子深招同朱贞吉游爽

  • 路史卷二十二·罗泌

    后纪十三疏仡纪夏后氏帝禹,夏后氏。姒姓,名禹,一曰伯禹,是为文命。其先出于高阳,高阳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生,是为伯鲧。字 ,汶山广桑人也。姱直败数,帝使治水,称遂共工之过,废帝之庸,九载亡功。逮帝禅舜, 怒于帝,曰:&ldquo;得天之道者,

  • 吴逵传·沈约

    吴逵,吴兴乌程人,经过荒年的饥荒加上瘟病流行,父母兄弟嫂和堂叔伯小宝内的亲戚,男女共死了一十三人。吴逵当时病得很历害,邻人用芦苇席子包裹好了他,准备埋在村子的头边,不久吴逵的病得以痊愈。亲属都死光了,只吴逵夫妻存在。

  • 世祖章皇帝圣训序·顺治

    古昔帝王应运而兴开物成务有君天下之规模凝命敕几有师天下之典则故言出而成经教思所被率土归仁厯观往代纪载肇乎二典彞伦叙于九畴罔不播为成宪炳如日星简籍具存可考而知也钦惟我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

  • 8.盘庚迁都·林汉达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从商汤开始传了二

  • 同治七年正月十七日·曾国藩

    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立见者三次,坐见者二次。习字一纸,核对各拓片。专差发年终密考等摺。围棋二局。阅苏诗七律十二叶。午正出门,拜客三家。至竹如处一谈,至春织造处赴宴,申正归阅本日文件。至幕府一谈。摺差自京归,接京信

  • 至当篇第九·张载

      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无入而非百顺,故君子乐得其道。  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  「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德川流」,渊泉时出之也。  「大

  • 绪言 人有不忍之心·梁启超

      康有为生于大地之上,为英帝印度之岁[1858年,时英国宣布印度为英属国],传少农知县府君(讳达初,字植谋)及劳太夫人(名莲枝)之种体者,吾地二十六周于日有余矣。当大地凝结百数十万年之后,幸远过大鸟大兽之期,际开辟文明之

  • 第八章 3·辜鸿铭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辜讲当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子,即曾参)卧病在榻,生命垂危。他召集自己的学生到身边,对他们说:“掀开我的双脚,露出我的双手。

  • 抱朴子內篇卷之六   微旨·王明

    抱朴子曰:「余聞歸同契合者,則不言而信著;途殊別務者,雖忠告而見疑。夫尋常咫尺之近理,人間取舍之細事,沈浮過於金羽,皂白分於粉墨,而抱惑之士,猶多不辨焉,豈況說之以世道之外,示之以至微之旨,大而笑之,其來久矣,豈獨今哉?夫明之所及

  • 重印入佛问答类编序·太虚

    问桥居士之入佛问答一书,予向未之见,民国庚申始见于沪上丁福保君翻刻本,喜其分剖明晰,抉择精当,从国人之混沌思想中揭出佛法之真相,颇能激发读书士夫之愤悱使起正信。而惜其随问随答,录之未分门类,阅之难得条贯,乃为编次其说。

  • 洪杨轶闻·佚名

    《洪杨轶闻》一卷,杂记太平天国女官傅善祥、清将多隆阿、洋将华尔等人事迹,盖属洪杨时代的轶闻,而洪秀全、杨秀清本人的事迹则很少记载。 据民国《满清野史四编》本标点整理。

  • 养吉斋丛录·吴振棫

    清吴振棫编纂。吴振棫,字宜甫,号仲云。浙江钱塘 (今杭州市) 人。嘉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总督。其所书共36卷,中有丛录26卷、余录10卷,记述同治以前清代宫廷和行政机构的典章制度。是书不分纲目,以事为类,按

  • 如来兴显经·佚名

    凡四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兴显如幻经、兴显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译自华严经之如来出现品。异译本有西晋帛法祖所译之如来兴显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