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蔡时鼎传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任桐乡、元城知县,为官清廉。提升为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理守备之事,蔡时鼎认为不可,并谈到田玉不守法纪的事。御史丁此吕因为弹劾高启愚被贬,蔡时鼎为他争辩,言语触怒杨巍、申时行,被报复。不久,巡抚两淮。将他结余的钱都捐为开通淮河的费用,购买学田。

回到朝廷,正好碰上因营求中举却未能如愿的外戚子弟生事,诬陷顺天考官张一桂私下照顾他的门客冯诗、章维宁和编修史钶的儿子记纯,又滥取假冒的五个人。皇上发怒,命逮捕冯诗、章维宁,解除张一桂、史钶的官职。申时行为他们辩解,皇上更加不高兴,夺去史钶的职务,将冯诗、章维宁下狱。法司百般拷问也没有得到证据,以违背圣旨斥责他们。官卒将两人枷囚了一个月,而将张一桂调往南京。蔡时鼎认为事情揭发不是外廷,直接来自宫中,因此极力说小人在皇上面前上陈流言蜚语,此风不可以长,况且全部是怀疑大臣与御史有私情,则是皇上左右耳目都不可相信,可以相信的是哪些人呢?皇上发了脾气,亲笔写诏书叫内阁治他的罪。那时,申时行和王锡爵在休假,许国、王家屏仅拟定停发他的俸禄,且请求稍为减少冯诗、章维宁枷锁囚禁的时间,以保全他们的性命。皇上不听,责备蔡时鼎怀疑、嘲讽皇上,降为最边远地方的小吏。又派人侦察,发现对那些冒籍者多较宽纵,责备府尹沈思孝报告详情。许国、王家屏又上言说:“做皇帝的贵在明白事理而不在详察。假如以自己所见所闻,猜忌防范苛刻,纵使对听到的精心审查,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用呢?而且使奸臣乘机中伤忠臣,祸患怎么能够说呢?愿陛下停止察访而推崇大礼,宽容御史官以彰明皇上的气度。”皇上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们。这一天,皇上想起申时行,遣宦官到他家慰问。许国等已经被责备,上疏谢罪,争执如初。等到皇帝怒气稍稍平息后,才批下奏疏说知道了。蔡时鼎竟然贬为马邑典史,回家休假。过了二年,吏部拟定让他按制度升迁,皇上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的旧例,在列入罢免官员之名册中启用,没有得到批复。过了一些时候,起用为太平推官,升南京刑部主事,就近改为吏部。

万历十八年(1590)冬,又上疏弹劾申时行,大意说:“近年天灾,老百姓贫困,纲纪紊乱,吏治败坏。陛下深居宫中,臣民的呼吁声听不到。群臣上言,还恩准得到宽赦。辅臣申时行拉帮结党,更加憎恨言论。不必要明白地指出他们的过失,即使意见与他们稍有出入,就会遭到中伤,或者在当时就遭到严厉地斥责,或者在以后被慢慢地斥退。致使天下阿谀佞幸成风,正气消失。内廷当托付雅量之人,外廷当托付给清正、廉洁之士,这是圣贤所以重防似是而非,严明乱德的惩戒。谋求私利的念头重,则廉洁奉公的想法必然没有;巧诈的机谋熟练,忠诚的气节必然减退。自从张居正死去,张四维因丧事离职,申时行为首辅。惩治前任专权之人,矫正为谦虚退让,鉴于前任严明苛刻,矫之以宽缓、平和的政策,并不是显示宽容的气度,培养和平的气象,而是患得患失,逐渐失去不可则止的古义。貌似退让而内心贪于升迁,外表宽容而内心嫉恨苛刻。私心假意萌发,欲盖弥彰。张居正的害处在于徇私灭公,然而他执法、做事,还是对国家有所补益。现在将他好的一面予以改变革除,而继承其徇私的一面;将他维护天下之心全部除掉,而增加他欺骗天下的权术。想把好处揽于一身,不顾国家,这样的人,可以做天下人的宰相吗?”因此历数申时行的十条过失,劝他反省、改正。奏疏被留于禁中。不久,蔡时鼎提拔为南京礼部郎中,死于任上。他家因贫困不能买下棺木,士大夫们捐钱将他安葬。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三 王神念 羊侃 羊鸦仁·李延寿
  列传二十六·薛居正
  卷一百七十四 皇祐五年(癸巳,1053)·李焘
  东都事略卷八十五·王称
  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一三五○ 浙江巡抚琅玕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佚名
  卷五十七·鄂尔泰
  十国春秋卷一百八·吴任臣
  冯熙传·魏收
  上党王高涣传·李延寿
  梅尧臣传·脱脱
  樊山政书卷十八·樊增祥
  214.贾似道误国·林汉达
  204.女词人李清照·林汉达
  四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秋星阁诗话 全文·李沂

    〈小引〉   李唐之世,无所谓诗话也,而言诗者,必推李唐。诗话之兴,大约在宋、元之世,而宋、元之诗,不及唐人远甚。然则诗话诚不足以尽诗乎?夫唐人无诗话,所谓『善《易》者不言《易》』也。然余则谓唯善《易》者始可言《易》,

  • 卷343 ·佚名

    苏轼 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 玉堂给札气如云,初喜湘累复佩银。 樊口凄凉已陈迹,班心突兀见长身。 江湖前日真成梦,鄠杜他年恐卜邻。 此去若容陪坐啸,故应客主尽诗人。 苏轼 次韵章传道喜雨

  • 卷七十八·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七十八室宇狭室赋          【晋】潘 岳厯甲第以游观旋陋巷而言归伊余馆之褊狭良穷敝而极微閤寥戾以互掩门崎岖而外扉室侧户以攒楹檐接柜而交榱当祝融之御节炽朱明之隆暑沸体惄

  • 鲍溶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泊杨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 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 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 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 寒气近来饶。 鲍溶诗鉴赏 古代的下层文士,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经常要奔走他乡,

  • 宋史全文卷二十一中·佚名

    宋高宗十四癸亥绍兴十三年春正月癸巳,醴泉观使韩世忠请以其私产及上所赐田纽计从来未输之税并归之官,从之,仍赐诏奖谕。庚子,遣太师秦桧册加徽宗谥曰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辛丑,立春节,学士院始进帖子词,百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十六·纪昀

    礼畧嘉礼 【二】○嘉礼二皇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元正冬至受朝贺读时令册命诸王侯三老五更乡饮酒△皇太子纳妃 【皇子诸王婚公主嫁附】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太常礼院奏皇子兴圣宫使继岌虽未封建官是检校合准一品婚姻礼妇

  • 一八九 我的工作六·周作人

    但是在翻译中间也有比较觉得自己满意的,这有如式亭三马的滑稽本《浮世风吕》,译本名“浮世澡堂”,和《浮世床》,译本名“浮世理发馆”。前者已于一九五八年出版,只译出了初二两编四卷,因为分别叙述女澡堂和男澡堂两部分的事

  • 理宗谢皇后传·脱脱

    理宗谢皇后,名道清,天台人。她的父亲谢渠伯,她的祖父谢深甫。皇后生下来时就皮肤黝黑,一只眼睛有毛病。谢渠伯死得早,家道愈发衰落。皇后曾亲自从事家务。当初,谢深甫任宰相,有援立杨太后之功,杨太后很感激他。理宗即位后,打算

  • 卷二十八·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十八雍正三年正月上谕十一道初十日谕满汉科道凡有关内外朝政吏治每人各条奏一摺封固呈进若有奏二三事者一事用一摺限两日内彚齐缴上不可互相通知访问亦不可商之亲友各据己见奏闻二

  • 卷十八 十八之三·孔颖达

    《崧高》,尹吉甫美宣王也。天下复平,能建国亲诸侯,褒赏申伯焉。尹吉甫、申伯,皆周之卿土也。尹,官氏。申,国名。○崧,胥忠反。《释名》云:“崧,竦也”。甫,本又作“父”,音同。后人名字放此。复音服,又扶又反。褒,保毛反。[疏]“《

  • 蜉蝣·佚名

    ——“向死而生”的人生喟叹【原文】蜉蝣之羽(1),衣裳楚楚(2)。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3)。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4),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⑤?【注释】①蜉蝣(juyou):一种寿命极短的虫,其羽翼

  • 人间训(上)·刘安

    【原文】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筦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居智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 金刚仙论 第七卷·佚名

    金刚仙论 第七卷须菩提。以要言之。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者。此是大段中第九名为利益分。此经所以来者。前第八段中。明一切众生虽皆有真如佛性平等无差。要修行者见。不修行者则不能见。上已明依此

  • 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极乐佛刹大善法堂中。安庠而坐。尔时无量寿如来应正等觉。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所有一切众生。疾病苦恼及短寿者。为利益彼故。所有

  • 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下·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最上成就供养大明分第六尔时那拏天。说献阏伽大明曰。那谟吠设啰(二合)嚩拏苏多(引)野(一)那拏酤钵啰(引)野(二)唵那拏酤钵啰坌惹莎贺(引三)以此大明加持阏伽水七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六·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六 住嘉兴路恩光孝禅寺语录 参学比丘 景瓛等 编 师於至正十七年。八月初一日入寺。 山门。无门之门。不入而入。云垂四野。水满双湖。若要天下横行。亲到一回始得。 佛殿。还识佛么。

  • 卷之一·佚名

    护国启真诚和尚语录卷之一书记振闻编录上堂康熙二十五年三月朔一日开藏合郡檀越李遇蕃卢调元等赍启敦请。师受请上堂。指山门云。老赵州曰上等人来床上接。中等人来床下接。下等人来三门外接。护国又则不然。一任王

  • 明诗平论二集·朱隗

    朱隗辑,二十卷,诗固可以法。为断乎。文章之道。何往而无法也而况诗于法。为尤切者乎。虽然法何所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