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鲍溶诗鉴赏

生平简介

鲍溶,初为隐士,后客居他乡。

泊杨子岸

鲍溶

才入维扬郡,

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霁雨,

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

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

寒气近来饶。

鲍溶诗鉴赏

古代的下层文士,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经常要奔走他乡,辗转飘泊。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鲍溶“初隐江南山中避地,家贫苦,劲气不挠。羁旅四方,登临怀昔,皆古今绝唱。..卒飘蓬薄宦,客死三川。”这首诗,就是他“羁旅四方”途中所作的“绝唱”之一。

题作“泊杨子岸”,据首联“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看来,作者应该是离开“江南避地”北上,路过扬州杨子县,夜泊津渡而写下此诗的。“维扬郡”,即扬州。因为《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的话,而在《毛诗》中,凡《尚书》中的“惟”字都写作“维”所以“维扬”就成为扬州的代称。杨子,县名,属扬州。隋末杜伏威曾置戍守于此,名杨子镇。

唐高宗末期,废镇置县,因镇为名。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之交,为南北交通枢纽。“杨”字,后通作“扬”。

首联是说,刚刚离开隐居之地不久,来到杨子县津渡;沿着运河北上,家乡便越来越远了。诗人一开篇就强调这种背井离乡的感触,给全诗抹上了一层凄迷低回的色调。首句的“才”字与二句尾的“遥”字,两相呼应,下得极有分量:才入维扬,就感到乡关已远,那么日后路途中的心境如何,不就可以想象得到了吗?

入题即抒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起法高妙。

颔联描绘所见之景。“林藏初霁雨”意谓,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都被雨水洗刷过,远远望去,树色郁郁葱葱,一片苍翠。着一“藏”字,意蕴丰富:雨既停止,天已放晴,若去寻找雨的踪迹,只能从树叶树枝挂着的水珠上见出分晓,这就是所谓“初霁雨”了。但诗人并非在近处来看单棵树木,而是远望一片树林,而大片树林所挂的水珠是无法辨清的。只能看出那一团苍翠的、湿漉漉、雾濛濛的大概罢了。如此可见“藏”字下得极妙。“风退欲归潮”,意思是说,雨晴风起,风吹江面,因为下雨而新涨的潮水已开始减退。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潮涌的景观。而雨后风起,又为结句的“寒气”作了铺垫。这两句所写两岸树木及江潮的景观,紧紧把握住雨霁初晴的特征,意象鲜明,诗意清新。

颈联描写津渡的夜景。“江火明沙岸”,写入夜之后,周围的景物已模糊不清,只有江上的渔火闪烁浮动,照亮了沙岸。唐人诗中写江上渔火,颇多名句,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张祜《题金陵津渡》。等等,意境之美,各有千秋。“江火明沙岸”的意境近于杜诗,而着意还在于“明沙岸”,从而引起下句“云帆碍浦桥”。诗人借助渔火之光,突然发现,近岸的桥下停泊的船只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密集如云。一个“碍”字,形容船多所造成的拥挤感,准确生动地刻划出杨子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

尾联“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写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人肌骨,不胜其寒。“客衣”,点出作者的游子身份;“薄”字写出生活的困窘;“客衣”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鲜明对比,且有因果关系,突出了诗人羁旅途中的艰辛,隐发飘泊失意之叹。两句似对非对,意味深永。

蔡平喜遇河阳

马判官宽话别

鲍溶

从事东军正四年,

相逢且喜偃兵前。

看寻狡兔翻三窟,

见射妖星落九天。

江上柳营回鼓角,

河阳花府望神仙。

秋风萧飒醉中别,

白马嘶霜雁叫烟。

鲍溶诗鉴赏

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彰义镇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割据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强捍难制。宪宗发兵讨伐,但因所任非人,出兵三年均无功而返。元和十二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这年十月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击淮西镇的治所蔡州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一举活捉了吴元济。诗题中所说的“蔡平”,指的就是这件事。淮西镇的消灭,使唐朝的东都洛阳和江淮免去威胁,且使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意义重大。鲍溶这首诗,正是对平蔡的赞歌。

题中的河阳,汉代置县,属河内郡,历代沿置,故地在今河南孟县;唐代在对淮西镇用兵中,河阳正是东军活动的地带。

诗的第一联,初步申明题面,既明点“蔡平”,也交代“相逢”。唐王朝的京都在长安,而以洛阳为东都。对淮西镇用兵,兵力都结集在洛阳周围,所以称为“东军”。“偃兵”,指偃武修文。封建时代的中央政权,讨平叛乱后,按惯例须以偃武修文作标榜。

在这里,诗人只不过交代了相逢的时间,恰在“蔡平”

之后而已,并不是说唐王朝真能马上“偃兵”。吴元济虽被活捉,其他强藩尚在,形势不容乐观,唐王朝虽欲“偃兵”而不可能,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第二联承上对“蔡平”唱起了赞歌。吴元济盛时,领申、光、蔡三州,其中蔡州的城防特别巩固,吴本人常驻蔡州,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诗中把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比之为翻三窟而寻狡兔,显得非常贴切。妖星自九天而落,自指擅作威福的吴元济之束手就擒。句中着一“射”字,是对裴度调度有方、李愬智勇兼备的高度赞扬。

第三联写相逢。江上鼓角之声仍在回荡,为这场相逢渲染了热烈欢快的气氛。汉代的周亚夫,屯兵细柳,军令严整,文帝称他为真将军,景帝时任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诗中以“柳营”来称平蔡之师,隐含对统帅裴度的歌颂,用语甚为得体。晋代潘岳为河阳县令,满县栽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白帖》)“河阳花府”系美称河阳安抚使署,马宽是在这里当判官的。“神仙”一词,古诗文中常用以形容人的神采清朗洒脱,气概不凡。《后汉书·郭泰传》中就曾以“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这样的句子来称颂郭泰的神采超群。诗中以“神仙”来称马宽,则不仅见出对马宽的尊崇,也显示相逢时谈到平蔡之役时的意气风发。

末联写话别。平蔡之役,发生在元和十年的阴历十月,“秋风萧飒”点明了季节。霜天万里,晴烟寥廓,白马嘶鸣,征雁鸣唳,对离别场景的勾画,透露出凄清肃杀的气氛,跟“江上柳营回鼓角”的气氛恰成对照。

这首七律在写作艺术上以谋篇精巧取胜。这原是朋友间的酬应之作,写相逢,写离别,都是此类诗中应有之笔。但这次相逢的时机比较特殊,平蔡之役,关系到唐王朝的命运,这在当时是一件重要的国家大事。可以想到,这也必然是诗人和马判官相逢中的主要话题。这首诗巧妙地先以一半篇幅写“蔡平”,欢快地为它唱起了赞歌;而在写相逢和相别的另一半篇幅中,又特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即“江上柳营回鼓角”这一句),与“蔡平”直接挂钩。这样,全诗就显得洋溢着平蔡胜利的欢乐气氛,突出了歌颂平蔡之捷的主题,并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此外,该诗用笔富于变化,也颇值称道。例如写“蔡平”,第一联旨在略点相逢恰在“蔡平”之时,所以特别可喜;用了赋笔,语简意明。第二联则旨在对平蔡之役进一步作出全面的评述,并在评述中寄寓褒贬。区区十四个字,如用赋笔,极易挂一漏万;诗人巧妙地改用比兴,以少总多,游刃有余。在诗歌创作中,诗意的深浅与达意的表现方法总是紧密相关的。

钟嵘说“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看来,鲍溶深得个中三味。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一·阮阅
  解人颐 寄怀集·钱德苍
  ●全史宫词卷十 十六国·史梦兰
  第三场·老舍
  楔子·佚名
  蒲察善长·隋树森
  卷九·白居易
  卷一百六·陈思
  卷一百四十三·曹学佺
  卷十六·陈元龙
  卷八百六·佚名
  卷一·佚名
  蔡珪词作鉴赏·佚名
  卷四·赵执信
  苍梧词·董元恺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齣~第十齣·许三阶

    第一齣 开宗【满庭芳】〔末上〕公子贤豪。将军义侠。论交意气纵横。伸寃廷诤。杖下死重生。远向岭南窜迹。因辐辏旧日姻盟。潜归去。风波平地。夫妇各飘零。孤征边塞。苦。可汗雅重。赠女殷勤。恨谗言搆难。遁入胡尘

  • 第一折·关汉卿

    (老孤、正末一折)(正末、卜儿一折)(夫人上,云住)(正末见夫人住)(夫人云了,下)(正末书院坐定)(正旦扮侍妾上,云)夫人言语,道有小千户到来,教燕燕伏侍去。“别个不中,则你去。”想俺这等人好难呵! 【仙吕】【点绛唇】半世为人,不曾教大人心困

  • 卷五十三·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五十三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八正变李商隐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

  • 卷二百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十六食具类五言古咏竹槟榔盘       【梁】沈 约梢风有劲质随用道非一平织方以文穹成圆且宻荐羞虽百品所贵浮天实幸承欢醑余宁辞嘉宴毕次韵荅吴长文内翰遗石器八十八件【

  • 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司马迁

    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

  • 通志卷七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校雠略第一秦不絶儒学论二篇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嵗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

  • 卷六·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六      宋 沈枢 撰宦官门 汉宦官用权自郑衆始 永元四年郑衆迁大长秋和帝策勲班赏衆每辞多受少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宦官用权自此始矣 顺帝复位宦官之力

  • 一一八、淳于髠考·钱穆

    《史记 滑稽列传》:齐威王时,淳于髠说之以隐,云&ldquo;有鸟三年不飞不鸣&rdquo;,此髠在威王初年既已知名于齐也。(《世家》称邹忌见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髠见之云云,余考邹忌见知在威王初立,则髠在威王早岁即在齐,益可见。)后去而

  • 奏销例·佚名

    目录 奏销各册由司道核定送部后,按款照抄底册,分发各营县备案 议覆各营造报兵马俸饷班兵眷口奏册迟延限期章程 议覆各营造报兵米奏册迟延限期章程 奏销各册由司道核定送部后,按款照抄底册,分发各营县备案 一件遵札详覆事

  • 春秋集传辨疑卷二·陆淳

      桓元年春王正月  谷梁曰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赵子曰按实不治何得言治也旧説又云元年有王兾是年内有讨所以书之予谓去王字理由夫子不因旧史夫子修经时岂不知此年竟不讨乎何须存之也又云末年有王言王终不能讨所以书

  • 四书通证凡例·张存中

    一四书集注明理用事简明为尚至集成而理愈晦矣云峰胡先生去其晦而取其明则理通矣今笺义出而事益繁矣存中不揆僭越去其繁而从其简则事亦通矣此二书之所以作也一旁通杜氏以朱张语孟为之今只证朱子所引事者其余皆不复出一

  • 春秋集传详説卷十六·家铉翁

    宋 家铉翁 撰宣公下【定王八年晋景元年楚庄十五年】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齐人归我济西田或曰齐人归疆于经凡三见惟此书法特异以我系田春秋殆亦有意乎曰此为赂田来归而书故与其他归疆书法特异盖天道十年而一周人事十

  • 卷三十四·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三十四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之一郑目录云特牲馈食之礼谓诸侯之士祭祖祢非天子之士而于五礼属吉礼疏曰曲礼云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彼天子大夫士此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朱棣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

  •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一·唐慧琳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大宝积经序及经第一帙十卷(同此卷音)  睿宗皇帝制。  纵横(上足庸反下获萠反说文作从考声尔雅纵长也竖也横广也左右方也韩诗云南北为从东西为横说文横栏木也从木黄声也)。  之数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护受用福品第七之二宝积经云。佛言。迦叶波。若菩萨具此四法。则未生善法令灭。已生善法亦不增长。何等为四。谓于世间

  • 禁扁·王士点

    宫苑志。元王士点撰。五卷。士点字继志,东平(今属山东)人。早年弃举业,有志著述,官礼部侍郎。著有《秘书监志》。此书于至顺四年(1333)成书,约五万八千字。卷首有欧阳、虞集二序。全书共十五篇,一百一十六目。详载历代宫殿

  • 碧里杂存·董谷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 一卷。明董谷撰。《四库全书总目》曰:“是书杂记琐闻,多齐东之语。”这道出了全书的大概。所集除有一些为杂论(如“论尺”、“论斛”等)外,大多为记事、记人、记物的短札,内容多不足信(即所谓“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