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言传

杨言,字惟仁,鄞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官行人。嘉靖四年(1525)提升为礼科给事中。任职数日他就上言说:“近来仁寿宫发生火灾,晓谕群臣修身反省。我以为责任在公卿而不在陛下,罪在谏官而不在皇上身上。朝廷设立六科,是用来举正欺蔽的。现在吏科失职,致使陛下混淆了贤与不贤,以致进退失当。大臣蒋冕、林俊等人的离去,小臣王相、张汉卿等人都得到祸患,而张璁、桂萼才能由捷径窃取清秩,终于依靠权势来残害善良的人。户科失职,致使陛下不闻俭德,而张仑之辈请求索要无厌,崔和等人胆敢违乱旧章程。礼科失职,致使陛下享祀未格于神,而庙社无帐幕之庇。兵科失职,致使陛下纲纪废弛,而锦衣多是冒滥之官,山海窃取抽分之利,匠役增收而没有禁止,奏带超过定额而没有裁减。刑科失职,致使陛下任用人才和惩罚不适当。元恶像蓝华之辈得宽抄家之法,诤谏臣子郭楠等人反而被施木丑械之刑。工科失职,致使陛下兴作不常。局官陆宣等人支取俸禄超过常规,内监陈林等人抽解及于芜湖。凡此种种,都是时弊中的急切的和重大的事情,这些足以拂违天意。希望陛下勤修庶政,而罢去我等以警戒在位的臣子,就可以推究天心,消弭灾变。”皇帝用诽谤的罪名责罚他。

奸人何渊请求建立明堂宗庙。杨言与廷臣一起争辩这件事,皇帝不听。杨言又抗章说“:祖宗身有天下,是大宗,是君。献皇帝旧为藩王,是臣。以臣与君并列。乱天下大分,以小宗与大宗并列,冒犯天下正统。献帝虽然有盛德,不是周文王、武王那样创立王业,想袭宗庙的名分,是错乱啊。如果以献帝为自出之帝,那么他以前就没有祖宗;以献帝为祢而宗之,那么他以后就没有孝、武二帝。陛下先前既然以医士刘惠之言为有罪,现在又采纳何渊所说的。先前既然许可礼卿席书的提议,现在又以席书的话为乖戾。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杨一清被召进入内阁,杨言请求将他留在三边。皇帝特别降旨拜封张璁为兵部侍郎。杨言说张璁贪佞险躁,而且是新升的官,没有经历过国家大事,请求罢去张璁,并且弹劾吏部尚书廖纪引荐非人。同官解一贯等也这样诤谏。皇帝都不纳他们的谏言。有投匿名书御道的。杨言请求立即将书烧毁,皇帝同意。

六年(1527),锦衣百户王邦奇借哈密之事,请求诛杨廷和、彭泽等人,下到刑部讨论,尚未回复,而王邦奇又诬告大学士费宏、石王缶暗中庇护杨廷和,言词牵连到杨廷和的儿子主事杨忄享等人。准备兴大狱。杨言抗疏说:“先帝死亡,江彬手中掌握边军四万,图谋不轨。杨廷和密谋诛江彬,不久事情就平定下来,迎立圣主,这是社稷的功勋。即使有罪,也应当原宥他十世。现在既因奸人的话罢去他的官职,让他的守戍边关,而又听信王邦奇的诬告,全部逮捕他的乡里、亲戚,诬他为蜀党,怎么能料到在圣明之朝,忽然有这种事情。至于费宏、石王缶乃是天子老师保傅之官,百官的表率。王邦奇对他们心怀怨恨,文饰奸言,诟辱大臣,蛊惑圣上视听。如果对杨廷和穷治不止,株连日益增多,我心中为国家大局感到惋惜。”奏书交入朝廷,皇帝大为震怒,一并收囚杨言,亲自在午门审讯杨言。群臣都集合在这里。杨言受完五毒之刑,并被折断一指,始终没有屈服之词。之后,下到五府九卿讨论。镇远侯顾仕隆等人复奏王邦奇的话都是虚妄的,皇帝斥责顾仕隆等人徇私情。但是官司也因此而解,谪贬杨言为宿州判官。御史程启充请求恢复杨言旧职,皇帝不听。他渐迁为溧阳知县,历南京吏部郎中。因事他再次被谪贬为夷陵知县。积官湖广参议。

杨言做官,多有显著声望政绩。溧阳、夷陵都立祠纪念他。

猜你喜欢
  志第十八 符瑞中·沈约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脱脱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赵尔巽
  卷十一·李心传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十五·佚名
  卷之三十五·佚名
  涌幢小品卷之十九·朱国祯
  钦定金史语解卷九·佚名
  第八章 两次秋操·冯玉祥
  韩凤传·李延寿
  韩亻屋传·欧阳修
  任速哥传·宋濂
  王图传·张廷玉
  卷九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宋本原跋·魏徵

    《隋书》自开皇、仁寿时,王劭纂书八十卷,以类相从,定为篇目。至于编年纪传,并阙其体。唐武德五年 ,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奏请修《五代史》。五代谓梁、陈、齐、周、隋也。十二月,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修《隋史》,绵历数载,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三十七·焦竑

      南京禮部二(侍郎)   ◆侍郎   南京禮部左侍郎陳公璉傳   南京禮部左侍郎俞綱傳   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左侍郎贈南京禮部尚書謚恭毅章公綸墓誌銘(謝鐸)   南京禮部右侍郎廖公莊傳   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右侍郎贈

  • 卷一·李心传

     上德一  壬午内禅志孝宗皇帝以圣德受天命实由高宗皇帝睿志素定然始则昭慈圣献皇后感动上意终则宪圣慈烈皇后密赞大策至于将相士大夫输忠协谋共成圣志者盖亦多助而范宗尹赵鼎陈康伯三丞相建明将顺皆赖其力尤不可使

  • ●明季三朝野史卷之四·顾炎武

      昆山顾炎武亭林氏编辑  永历纪略  帝讳由榔,桂王常瀛第四子,神宗孙也。初封永明王,隆武既崩,立于广东。在位十三年,崩于缅甸。  隆武元年丙戌八月,帝既及于难,广西巡抚瞿式耜、总督丁魁楚、兵部尚书吕大器、李永茂

  • 曾静供词五条 三、皇上调拨粮食是平抑物价,还是倒卖·雍正

      【原文】  问曾静:据你在湖南供称,有“皇帝使人从四川贩米至江南苏州发卖”,又云“广东、广西发卖水银”等语。这卖米事情,乃外省督抚条奏:江浙地方人多米贵,请动帑项于产米省份,采运平粜以济民食。此是古人移粟之道,且

  • 今献备遗卷三十二·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李秉李秉字执中曹州人正统元年进士景泰二年宣府总饷侍郎刘琏廵抚都御史任寜罢秉以佥都御史总督边储叅赞军务劾退柴沟堡都督董斌又尽更置诸不才将校三年秋卫喇特入贡上言迤北使臣纳克楚等三千人马驼畜四万

  • 四十八 兼两淮盐课李煦奏盐课请展限奏销摺·佚名

    康熙四十五年五月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皇上万安。 臣煦到任数月,管理盐差,遵奉圣谕,不敢少懈。幸值新例森严之际,臣煦督率该管各官,实力奉行,大伙私贩,皆敛迹消散。间有负盐觅食之流,不

  • 敬翔传·欧阳修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县人,自己说是唐代平阳王敬晖的后代。少年好学,长于撰写文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落选,于是客居大梁。翔的同乡王发当汴州观察支使,翔前往投靠。过了很久,王发一直没有推荐他做官,翔更加窘困,只好给别人书

  • 政事第十卷·朱熹

      1、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鍾怒而擊之則武,悲而擊之則哀。"誠意之感而入也,告於人亦如是,古人所以齋戒而告君也。臣前後兩得進講,未嘗敢不宿齋預戒,潛思存誠,覬感動於上心。若使營營於職事,紛紛其思慮,待至上前,然後善其辭說,徒

  • 第五章 妇女生活·林语堂

    女人是“贤妻良母”。她既忠贞,又柔顺,而常为贤良的母亲,亦且她是出于天性的贞洁的,一切不幸的扰攘,责任都属于男子。犯罪的是男子,男子不得不犯罪,可是每一次他犯罪,少不了一个女人夹在里头……一、女性之从属地位中

  • 卷七·陈则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提纲卷七     宋 陈则通 撰盟会门王臣会盟例庄十有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僖五年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诸侯盟于首止八年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

  • 谷梁折诸卷四·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谷梁折诸卷四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文公礼有受命无来锡命则堂曰春秋锡命有以始立而锡命者有以有功而锡命者有以加服而锡命者始得国而锡命晋武公也有功而加锡晋文公也已死而追锡命鲁桓公也锡之命使之讨

  • 寸丝不挂·佚名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心想:“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 澎湖纪略·胡建伟

    台湾地方志。清胡建伟撰。十二卷。建伟,学者称勉亭先生,广东三水人。乾隆进士,累官知县、通判。官澎湖期间,建有“文石书院”。又于省城创“澎湖书院”。是志为其组织采访,博览文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成书。此志为

  • 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佚名

    净明派戒律。盖出自宋元。劝人忠孝,积行累功、济物受符。

  • 绎史·马骕

    纪事本末体史书。一百六十卷。马骕撰。成书于清初。马骕,字宛斯,又字聪御。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任淮安推官,改灵璧知县。平生研究先秦历史,有“马三代”之称。

  • 春秋权衡·刘敞

    十七卷。刘敞撰。今文经学家认为《公羊》与《左氏》、《穀梁》异者有三:一是“据百二十国宝书而作”,二是“张三世”,三是“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刘敞不赞这些传统的意见,并在此书中逐条批驳之。《春秋》经传记时

  • 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佚名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与大乘舍黎娑担摩经,了本生死经,稻秆经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