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韩邦奇传

韩邦奇,字汝节,陕西朝邑人。父亲韩绍宗曾做过福建副使。邦奇考中正德三年(1508)榜进士,初任吏部主事,后升为员外郎。

正德六年冬天,京师发生地震,邦奇上书指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不足和过失,不合武宗的心意,武宗未予理睬。后来恰好给事中孙祯等上书弹劾大臣和幕僚中不称职的人,一并提到了邦奇。在吏部已决定继续留用的情况下,武宗竟因为以前那篇奏疏,把他贬为平阳通判。后来升为浙江佥事,管辖杭、严二府的事务。宸濠派遣宦官假扮作游脚僧,在杭州天竺寺聚集了一千人左右,邦奇立即就疏散了他们。宸濠的女婿托名进贡要借路过衢州,邦奇质问说:“到北京上贡应当沿江而下,为什么要从此处借路?你回去告诉宁王,我韩佥事是不好蒙骗的。”

当时宦官在浙江的共四个人,王堂当镇守,晁进管织造,崔王缶管市舶,张玉管建筑。他们的爪牙四处活动,弄得民不聊生。邦奇上书请对他们加以禁止,还几次压制了王堂。邦奇同情宦官指派在富阳采茶、打鱼的百姓,写了一首诗歌表示感伤。王堂于是上书说邦奇阻挠给皇上的供给,写诗歌埋怨、诽谤。武宗恼了,把邦奇逮到北京,关进了诏狱。朝中大臣上书挽救,武宗都不听,最后邦奇被罢官为民。

嘉靖初年,起任山东参议,他请假回乡去了。不久因为别人推荐,又以参议之职到山西做官,他又请假回去了。后来又起任山东副使,升为大理丞、少卿,然后以右佥都御史的名义巡抚宣府。而后入朝助理按察院的事务,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当时辽阳发生兵变,侍郎黄宗明说邦奇一向很有声望,请给他见机行事的权力,让他迅速前往平定事变。世宗当时一味采取姑息政策,没有听宗明的意见,而是让邦奇与山西巡抚任洛做了对调。邦奇到山西后,把政治风气搞得很严肃,官府给他提供的用品他一样不要,自己家里每隔一天用自己的禄米换一斤肉吃。

他在山西当了四年巡抚,然后告病回乡了。由于朝廷内外不断有人推荐,他又以右副都御史的名义出来主管河道事务。后来升任刑部右侍郎,又改当吏部左侍郎,而后担任南京右都御史,提升兵部尚书,开始参与朝廷的军政大事。最后退休回家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发生大地震,邦奇在地震中丧了生。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恭简。

邦奇天性好学,从经、史、诸子之学到天文、地理、乐律、术数、兵法,各种书籍无不深入进行钻研,生平著述很多。他所撰写的《志名》,尤其受人称道。

他的弟弟邦靖,字汝度。十四岁就乡试中举,后来和邦奇一起考中进士,担任工部主事。一次到浙江购买木料,回来后数额不足,被人弹劾,最后因为他做官清廉才免于追究责任。以后他升任员外郎,碰上乾清宫发生灾祸,他很尖锐地上书批评当时政治状况,武宗大为恼火,把他关进了诏狱。给事中李铎等为他说了话,才罢官为民。世宗即位后,他起任山西左参议,负责防守大同。有一年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邦靖上书请打开国库赈灾,世宗不同意。他又抗言上书,写了一千多字,世宗根本不予理睬。他于是上书请假回乡,不等朝廷批复就起了程,大同军民拦路哭泣着挽留他。他回到家中病死,终年三十六岁。不久以后,邦奇也来大同当山西参议,当地的父老乡亲因为邦靖的缘故前往迎接他,都掉下了眼泪,邦奇也哭了。

邦奇曾经住在草庐中,病了一年多不能起来。邦靖送药一定亲自尝过才送,并亲自给他喂水喂饭。后来邦靖病危时,邦奇日夜抱着弟弟哭泣,三个月都没有脱下衣服睡觉。等弟弟死后,他穿丧服,吃素食,在整个丧期里都坚持不懈。所以家乡的人们为他们立了一块孝悌碑。

猜你喜欢
  汉末英雄记 全文·王粲
  第三十八回 游江南中宫截发 征缅甸大将丧躯·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七·徐乾学
  路史卷二十六·罗泌
  卷二礼政·郑观应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杨士奇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五·佚名
  卷之四百九十三·佚名
  卷七·王晫
  第六章相续·佚名
  艾毓初传·张廷玉
  卷一百六·阿桂
  卷七十九·佚名
  卷五十九·徐天麟
  250.史可法死守扬州·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杨適·唐圭璋

      適字安道,慈溪人。隐居大隐山,以行义闻于乡里,人称大隐先生。嘉祐六年(1061),以荐授将仕郎,试太学助都,不赴。卒年七十六。自署慈川逸民。   长相思   题丈亭馆   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  

  • 序·梁章钜

    《楹联丛话》之辑,始于桂林节署。阅二年而稿成。时远近知好以佳联录示者犹纷至沓来,因前书已剞劂过半,无由潺入,姑存箧衍而已。辛丑仲春,防堵梧江,未遑从事铅椠。夏初,奉量移苏抚之命,由湘江放荆江,顺流以达吴中。甫受事即提兵

  • 卷一百五十六·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五十六  明 冯惟讷 撰 别集第十二 志遗 上古 逸诗 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冥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见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

  • 24、挞厨·蒲松龄

    丑扮厨子上云一身好似油褡,逐日家冒火冲烟。六月暑伏热难堪,汗珠淌到脚面。俺只是混条马条,一褡儿且去清闲。好歹抓打上两三盘,那管他揎与不揎。自家姓吴名恒,号是良心,高宅厨于是也。哈哈!俺在高宅吃着他两个觅汗的工粮,其

  • 卷二百八十一 熙寧十年(丁巳,1077)·李焘

      起神宗熙寧十年三月盡是年四月   三月辛亥朔,分命輔臣祈雨。   上批:「安南行營:鄜延路應募非食祿蕃兵及首領去家萬里,以瘴死者,情尤可愍,加賜絹有差。內番官自來陣亡有例承襲者,即具合補職名聞奏,餘但離陝西界,雖未過

  • ●卷八·黎庶昌

    「壬戌」同治元年,公五十二岁。正月,公在安庆。初一日,内阁奉上谕:&ldquo;曾国藩著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rdquo;钦此。又奉上谕:&ldquo;曾国藩节制四省,昨又简授协办大学士,其敷乃腹心,弼予郅治,朕实有厚望焉。&rdquo;钦此。

  • 卷之四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刘休传·萧子显

    刘休字弘明,沛郡相人。祖父刘徽,曾任正员郎。父亲刘超,曾为九真太守。刘休起初任驸马都尉,奉朝请,宋明帝湘东国常侍。好学擅长记忆,不被明帝所知。承袭祖父爵位封南乡侯。友人陈郡谢俨和丞相刘义宣谋反,刘休因窝藏他们被治罪

  • 卷十一 规取陇蜀·李有棠

    太宗天会八年,即宋高宗建炎四年也。秋七月辛亥,以皇子、右副元帅宗辅赴陕援罗索。先是,遣罗宗经略陕西,所下城邑,叛服不常。其监战之阿里布请益兵,帅府会诸将议,乃命宗辅往。诏曰:“罗索往者所向辄克,今使专征陕西,淹延未定,岂倦

  • 靖郭君善齐貌辨·佚名

    【提要】 了解一个人是最为困难的,那些掌握了知人之术的人,可以领袖群伦。靖郭君力排众议,坚持自己对一个人的判断,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看来养门客也不是有钱就可以养的,作为人中之杰,你必须要有“知人之明”。

  •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吕思勉

    莽末之乱,其经过约二十年。虽然不算很久,然而蔓延的范围很广,扰乱的情形,也十分厉害。所以民生的凋敝,更甚于秦汉之间。光武帝平定天下后,亦是以安静为治。内之则减官省事,外之则拒绝西域的朝贡,免得敝中国,以事四夷。而又退功

  • 序·智旭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

  • 礼记集説卷七·陈澔

    元 陈澔 撰乐记第十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凡乐音之初起皆由人心之感于物而生人心虚灵不昧感而遂通情动于中故形于言而为

  • 卷三·胡广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大全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大全卷三明 胡广等 撰檀弓上刘氏曰檀弓篇首言子游及篇内多言之疑是其门人所记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於门

  • 第二十六卦:《大畜卦》·佚名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白话】《大畜卦》象征大量的畜养积聚:利于坚守正道;不要让贤能的人穷困地居于家中自谋生计,而应该把他招到朝廷中食取国家的俸禄,把才能贡献给国家,这样便可以获得吉祥;利于涉

  • 卷之二·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二嗣法门人幻敏重编上堂师受请住石砫三教寺入院。三门 谓是孔圣之门不见数仞垣墙谓是老氏之门又无虚无妙徼谓是释迦之门妙庄严路何有但进一步无拘彼此。接引

  • 简平仪说·熊三拔

    一卷。明熊三拔撰。简平仪是熊三拔仿照星盘原理所造,分上下两盘。天盘在下为方版,地盘在上空其半圆,便于合视。两盘之间设枢纽,使可旋转。该书着力介绍使用简平仪观测太阳经纬度、定时刻、定纬度等方法,还简论大地是个球体

  • 学古编·吾丘衍

    印学论著。元吾丘衍著,成书于大德庚子(1300)年。全二卷。上卷为 《三十五举》, 为本书之主体,甚多创获,故后人多直呼此书为 《三十五举》。其中第一举至第十六举详论书体正体及篆写摹刻之法,第十七举论隶书,第十八举至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