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八旬万夀盛典卷十三

圣德【九  文德一】

【臣】等谨案道之显者谓之文将以阐缉熙典学之原牖世观成之盛是必有心法昭於万年治法隆於亘古者乃以鬯皇风而光夀世焉帝王之学所由与儒生异尚也我

皇上耄学维勤

鸿文富有常以

几余精诣焕发

睿思今逮

八旬

丹毫时御无非着

勅几勤政之本以懋立言载道之功若夫

讲席解经特以

精力之强从容

坐论义陈抑戒

德劭弥崇有四方承学之士所惊服不尽而景瞩咸殷

者又况

庆牓登於六科全书

颁於四库

勉通经而敦实学

志好古以迪後儒即至竺国梵言亦皆全藏绎成荟完

编而

昭大义臣等久沐

圣人之教日近

天子之光仰见

洽夀增禧同文协轨实由於

昊乾锡佑靡不宣臻而引向者也猗欤伟哉

诏允廷臣所请编次

御制文第二集敬谨刋布复恭编

御制诗第四集成其第五集以乾隆四十九年始先是乾隆五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臣】梁国治等谨

奏为恭编

御制文二集告成敬请镌刻以

示训行以彰美备事钦惟我

皇上圣学渊富文德日新以

内圣外王之功致

健行恒久之治

文因见道化以观成自癸未以前编刻

御制文初集久巳

经纬舆盖照耀羲娥兹自甲申至乙巳二十二年复得文四百一十一首【臣】等获侍

禁近每

丹稿初成辄蒙

宣示相与诵习讲贯适然若惊怳然若迷复涣然若释思欲竭管蠡闚测万一窃以为自虞夏商周秦汉唐宋之文所谓浑噩醇厚博大奥衍者各有专长论文者亦各有专主其言大而夸者莫如李汉序韩愈之文曰周情孔思是言也愈何足以当之周公之文多言治自易之爻辞书之立政周官无逸诗之豳风大雅诸什周礼之六官皆其文也不惟其文所以立法度宅宥密万世言治者之所守也孔子之文多言道自易之十翼春秋之褒贬论语之遗言礼记孝经诸贤之传述皆其文也不惟其文所以昭天地系民物万世言道者之所宗也【臣】等排次

二集仰窥

御制於祈

天永命念

祖由旧每篇之中三致意焉若

巡典若水利若政经若武功若远化凡出之为明堂之治即敷之为

皇极之言若是者为周公之文若

经筵之论若剏发易书诗春秋之微言大义进退诸史之得失是正诸儒之旧闻慎守器失统之由阐褒忠讨贰之义旁逮声音文字名物象数以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即小见大若是者皆孔子之文然後知李汉徒有是语举千古之文皆不足以当之至我

大圣人而後周情孔思之得合而有真也然且汉之言曰情曰思者何也周公有其德有其时而无其位孔子有其德而无其位并无其时故其於文以是为圣人之情尔思尔我

皇上坐而言即举而措或

绥猷建极经数十年夙夜劼毖而後为

文以纪之或溥博渊泉万几未起而先为

文以发之藴为情思显为事功盖兼

德位时三者而一之故合

文与治与道三者而一之也【臣】等恭依

初集体例排类为四十四卷缮録进

呈并请

发下刋刻以传布九有垂示万世【臣】等曷胜钦服欣幸

之至谨

奏奉

旨如所请行

【臣】等窃覩

御制文初集成编

圣夀方閲五旬兹

二集之成则已逾

古稀而

念典时勤於课艺之有常见

颐神之弥固盖

天以生知之哲亶聪明於

圣人

皇上以敷训之言昭保锡於

皇极是以

鸿篇宣示数彚千赢煌煌乎竹素之大观也

御诗之富每十二年获

允编排与

文集同布艺林

四集并成夀枣梨而式模楷而

五集编巳七年积六千首盖自有文字以来无斯钜制由是

日新富有琅函宝帙有与星汉增辉者尔

皇上岁

御经筵乾隆五十五年

圣夀八旬

躬亲讲学如初是年

特命皇子及皇次孙从至

文华殿听讲

御制春仲经筵【庚戌】

庆节都过返禁垣讲筵詄荡此临轩崇文要在敦实力发义仍教着御论倾覆栽培顺天道自强不息法乾元【是日四书题讲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经题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非沽八十犹勤学抑以躬行示子孙【命皇子等及皇次孙於是日亦从至文华殿听讲】

御论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解是二语者率以栽倾属之人物培覆属之天是犹视天与人物为二也予以为天与人物呼吸相通本为一体夫春生夏长非栽者培之乎秋收冬藏非倾者覆之乎四时代运贞下起元天何所容心於其间哉人与物胥在乾元一气之中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则所谓因材而笃之者也天之栽培倾覆一岁所必有人之栽培倾覆一生所不能无是则栽倾由自取培覆亦由自取人惟当顺天之常克己之私或庶几乎若必求其栽而避其倾是犹有吉凶祸福之见於其心者吾见其不能如四时之运行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教人以圣希天之法也夫士之去贤圣且远矣而况天乎然而不可无希之之志若不希之是自画也昔为三希堂记略见斯义且天之行健日日在人目前予以为较圣贤之去人为尤近耳君子以是为德自强不息焉不庶几可希天乎盖所谓自亦有二义一曰自已二曰自然自已尚觉有私自然则无为也无为而不息此天之所以行健而人之所当以为法也设曰何以不息则注之曰克己复礼

【臣】等伏惟我

皇上临御经筵不以

耄龄而谢躬亲盖举典弗尚虚文而

垂训惟昭实践弥用

励宥密之勤

精求政本

筦握道枢以见

君师统合积万年如一日者耳敬绎本年

御论阐乾元一气之符宣

圣学三希之藴要皆

立言夀世发抒乎至诚不息之本体以契合乎躬行心得之粹精矧乎

八旬亲讲亘古未闻并

命皇子孙近仰

提撕预闻

至教彼卫武公耄而好学诗人芗之为美德以视我皇上之志笃敏求相距何啻万万也乎若夫

辟雍

临讲事在乾隆四十八年谨分载

盛事门

皇上以八旬万夀

特开恩科先於乾隆五十三年

诏命分经试士自是年戊申正科始轮次一周五经

并试

先是乾隆四十三年中外臣民以庚子岁恭届

圣夀七旬吁请举行

庆典未蒙

俞允

特颁恩旨五开乡会试科本年

八旬万夀

诏於戊申秋预举正科乡试己酉春预举正科会试其恩科事宜即於五十四年秋五十五年春次第举行恭

谕旨及士子陈请题谢诸疏分载

恩赉门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大学士九卿等遵

旨会议得乡会试二场向用经文四篇论一篇但各省定例俱系分经中式或一经佳卷较多或一经佳卷独少考官按例取中未免为经额所限致有偏枯且各经分载卷面其中或有暗藏关节之卷亦易於检閲伏思士子束发授书原应五经全读现在乡会两试秪就各生所习本经取中应试各生秪须将本经揣摩诵习即可幸中而於本经之外或竟至束书不观殊非崇尚经术之道自应於乡会试二场酌改每经各出一题每人作经文五篇俾应试士子咸读五经以敦实学即不安义命之徒夤缘关节势必不能尽人请托而通场卷面并不分经各房官亦断不能繙閲全场将关节之卷检出呈荐在主考凭文录取无庸查照经额拘泥迁就於防闲关节甄录佳卷均有禆益惟士子专习一经奉行已久明岁即届乡场为期甚近若即改用五经考试在大省不乏兼通五经之人或可取中足额第恐边隅小省全读五经者较少猝难通习或致二场不谙题解背谬经旨难於取中查宋臣朱熹有将各经分年试士之议应先请仿照其法自明岁戊申乡试为始用易经出题次年己酉会试用书经出题以後按照乡会科分将诗经春秋礼记依次出题考试并令各省学政於某科应用某经之年考试生员即用某经出题乡会五科之内以次考毕五经即边隅小省经轮年考试之後亦俱能诵习五经晓悉义旨再於乡会试二场裁去论一篇五经各出一题此後即作为定例其生员岁试俟五科後令该学政不拘何经酌出一题随时轮流间出至童生考试自明岁为始仍复旧例用四书文二篇裁去经文以归画一等因具

奏奉

上谕大学士九卿议奏科场条例严申功令豫絶弊源各欵所议俱属详悉周妥已依议行矣但乡会二场改用五经请自戊申乡试为始用易经出题以後按照乡会科分将五经依次轮试一周再於乡会试二场五经并试一节虽极为允当士子束发授书原应五经全读向来止就本经按额取中应试各生秪知专治一经揣摩诵习而於他经并不旁通博涉非敦崇实学之道今改用五经既可令士子潜心经学又可以杜絶场内关节弊端而衡文取中复不致限於经额致佳卷被遗自应於分年轮试毕後即以五经出题并试惟所请明岁戊申乡试先用易经出题之处周易理藴深奥猝难通晓并恐边省未必人人诵习明岁乡闱为期较近若遽以易经命题考试其向非专经者或致不谙经旨难於取中因思士子以诗经为本经者多所有明岁戊申乡试着先以诗经出题次年会试着用书经俟下次乡试再用易经以後按照乡会科分轮用礼记春秋庶士子得以渐次兼通讲求精熟不致临时草率应试诸生务须经明行修争自濯磨以端实学而期仕进其膺衡文之任者亦应精白乃心秉公监抜以副朕作人雅化

猜你喜欢
  志第三十 经籍四(集 道经 佛经)·魏徵
  陈本纪下第十·李延寿
  卷八十八·志第三十八·百官四·宋濂
  卷二二五 唐紀四十一·司马光
  ●卷第二十九·胡三省
  九畹史论·翟蔼
  第二七五单同治十年十月初四日一一七○二--四·佚名
  四六八 谕内阁纂订《热河全志》仍于山庄内肇建文津阁庋贮四库全书·佚名
  列传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一百十·郑麟趾
  卷二十七·张守节
  一六五 北大感旧录十一·周作人
  敬晖传·欧阳修
  ●皇朝通典卷八十二·佚名
  第二十七章 箬溪、德安、王家铺之血战·李宗仁
  礼四二·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徐陵

    ○梁武帝捣衣驾言易水北,送别河之阳。沈思惨行镳,结梦在空床。既寤丹绿谬,始知纨素伤。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阴虫日惨烈,庭草复云黄。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袅袅同宫女,助我理衣裳。参差夕杵引,哀怨秋砧扬。轻罗飞玉腕,弱

  • ●节侠记目录·许三阶

    第一齣 开宗第二齣 忧国第三齣 闺忆第四齣 忠忤第五齣 虏侠第六齣 直谏第七齣 勘责第八齣 闻谪第九齣 送别第十齣 壻谒第十一齣 计谄第十二齣 成婚第十三齣 春游第十四齣 订访第十五齣 侠晤第十六齣 

  • 第三折·佚名

    (董卓领祗候上,云)某董卓是也。前日太尉杨彪、司徒王允,他两个说银台门筑起一座高台,只在三五日间,请某授禅,怎么这几时还不见回话。那杨彪老贼,元是个倔强的人。便也罢了,难道王允也来欺我?令人,门首觑者,但有众公卿来时,报复

  • 卷三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五裴度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中擢第授河隂县尉迁监察御史出为河南府功曹迁起居舍人宪宗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寻转本司郎中使魏州还拜中书舍人改御史中丞寻兼刑部侍郎十六年

  • 卷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司马光

      起柔兆困敦(丙子),盡著雍攝提格(戊寅),凡三年。   孝獻皇帝建安元年(丙子、一九六年)   春,正月,癸酉,大赦,改元。   董承、張楊欲以天子還雒陽,楊奉、李樂不欲,由是諸將更相疑貳。二月,韓暹攻董承,承奔野王。韓暹屯聞喜,胡

  • 卷一百五十一 慶曆四年(甲申,1044)·李焘

      起仁宗慶曆四年七月盡是年八月   秋七月癸亥,詔以冬至有事于南郊,羣臣毋得上表請加尊號。   甲子,燕王宮火。   丙寅,降知石州、洛苑副使劉舜臣為禮賓副使,坐盜用公使酒醋,法當死,上以邊臣特寬之。   丁卯,詔廣西

  • 一·况周颐

    癸丑、甲寅间,蕙风赁庐眉寿里,所撰《丛话》,以眉庐名。乙卯四月,移居迤西青云里。客问蕙风:“《丛话》殆将更名耶?”蕙风曰:“客亦知夫眉寿之谊乎?眉于人之一身,为至无用之物,此其所以寿也。蕙风之居可移,蕙风之

  • 卷之一百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刘哈剌不花传·宋濂

    刘哈剌不花,他的祖先是江西人。豪爽好义,不治理家产,有古侠之风。居燕赵多年,成为探马赤军户。至正十二年(1352),颍、亳人民起兵反元,朝廷用泰不花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统领兵马讨伐。哈剌不花上书陈述十件事,第七件是关于军机

  • 卷三十·彭百川

    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三十宋 彭百川 撰官制沿革下神宗治平四年诏同签书枢密院事郭逵赴阙【职官志云密院旧制无同签书院事者治平末始以郭逵为之太祖平蜀吕余庆以参政签书院事自是非起幸无以执政守藩至逵以同签

  • 卷八 泰伯第八·邢昺

    [疏]○正义曰:此篇论礼让仁孝之德,贤人君子之风,劝学立身,守道为政,叹美正乐,鄙薄小人,遂称尧、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论孔子之行,此篇首末载贤圣之德,故以为次也。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对魏王第十三·孔鲋

    魏王问人主所以为患。魏安釐王子高对曰、建大臣而不与谋嬖倖者言用则知士以疏自疑自疑上之疏巳也嬖臣以遇徼幸者。内则射合主心。外则挺主之非。此最人主之大患也。子高谓魏王曰、臣入魏国。见君之二计臣焉张叔谋有余

  •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林语堂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语译天下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

  • 卷十一·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卷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一檀弓上第三之三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应氏镛曰食字上疑脱孔子二字】正义郑氏康成曰助哀戚也通论游氏桂曰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盖古礼有

  • 将自己的宝显露出来·太虚

    ──十九年十一月在新都宝光寺讲──宝光寺是全国著名的丛林,太虚今天得来此瞻仰千年的古刹,是非常欣幸的!我先见宝光寺的碑文,才晓得宝光寺的建立。初因唐僖宗来川,见其地发光而异之,掘得宝函,启之有舍利十三粒,因以造塔曰无

  •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三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六随文释义者。从初列众之中有二义。一释菩萨名。二释声闻名。初释菩萨名中。有六段意趣 一从初一百四十二个菩萨。以普贤文殊二菩萨及佛。是总该五位及法界因果。通收一部经之总别同异成坏法也 二从初

  • 台海见闻录·董天工

    本书凡四卷-今存二卷,董天工撰。天工字典斋;福建祟安人。清雍正癸卯(元年)拔贡,乾隆十一年任彰化教谕。十五年秩满忧居,为答友朋之询问,尝就在台见闻,征诸文献,编次成书。首有「自序」,对其内容略作提纲云:「首山川、建置以及官爵

  • 观音玄义记·知礼

    凡四卷。宋代四明知礼述。又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观音经玄义记、观音别行玄记、别行玄义记、别行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乃观音玄义之注释书。 依自序所载,系知礼六十二岁时所撰。知礼初投宝云义通,适逢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