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六十二  遵聞錄(明)梁億 撰

(遵聞錄,一卷,明梁億撰。梁億,字叔永,廣東順德人。正德時進士,官至廣西參議。)

太祖親征婺州,時有民進一女子,年二十,善作詩。太祖曰:「我取天下,豈以女色為心也。」命誅之。

太祖親征陳友諒,大戰於彭蠡湖,與伯溫皆在御舟,以觀將卒搏戰。伯溫忽躍起大呼,太祖亦驚起,疑其作亂,見伯溫雙手麾之,連聲呼曰:「難星過,可更舟。」太祖如其言而更之。坐未半餉,舊舟已為敵砲擊碎矣。及後勝負未決,伯溫密言于太祖曰:「可移軍湖口,期以金木相剋日決勝。」太祖從之,遂平陳氏。

太祖既渡江,嘗題詩于壁,後庵僧洗之。及有天下,僧乃獻詩云:「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只恐鬼神愁,曾將法水輕輕洗,猶有餘光射斗牛。」

張士誠以厚幣招楊濂夫甚急, (「張士誠以厚幣招楊濂夫甚急」,「厚」原作「禮」,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濂夫勉行至姑蘇。適元以龍衣御酒賜士誠, (「適元以龍衣御酒賜士誠」,原無「誠」字,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濂夫飲御酒,遂作詩曰:「江南歲歲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來。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懷抱幾時開。」 (「老夫懷抱几時開」,「開」原作「聞」,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士誠聞之默然,遂不強留。其後濂夫歸於我朝,未幾而卒。

國初時嘗欲征倭國,彼遣使嗐哩嘛哈奉表乞降。上問倭國風俗如何?嗐哩嘛哈以詩答曰:「國比中原國,人如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銀瓮蒭新酒,金刀膾錦鱗。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古岡黎先生名真,字林坡,國初名儒也。嘗以非罪謫戍遼左,同里馬某與焉。既先生蒙恩放回,而馬獨不與。其兄一日盛席以邀先生,侑觴妓女,絕色也。先生不往,遺之以詩曰:「錦瑟銀箏白玉巵,賞音元自有鐘期。可憐孤鴈長城外,叫斷南雲總不知。」其兄得詩為之墮淚而罷宴。

釋來復見心,我太祖聞其賢,詔侍臣取其詩文而覽之,時褒美勿置。嘗承召賜食,謝詩云:「淇園花發曉吹香,手挽架裟近御床。闕下彩雲移雉尾,座中紅芾動龍光。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盌醍醐出上方。稠疊濫承天上賜,華封三祝頌陶唐。」又嘗為給事中南海王時舉賦聽雨軒云:「掛冠盈得賦門居,聽雨羅浮老故廬。夜滴梧桐燈燼後,曉鳴荷芰酒醒初。打窻雨趁江濤急,入座寒兼地籟虛。曾憶候朝天上去, (「曾憶候朝天上去」,「上」原作「下」,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五更泥滑出無驢。」又有送李宗遠歸廣東詩云:「三山木落鴈啼霜,虎距關頭買去航。明日想思望南斗,江流不盡楚天長。」又云:「太平身退更何憂,歸老南山問故丘。一色梅花三萬樹,夜和明月醉羅浮。」又云:「聞說商侯膽氣強,校詩多向白雲牕。秋來椰子甘如蜜,寄我書緘五百雙。」又云:「鸚鵡杯深泛紫霞,風凉渾訝謫仙家。錦袍留客催春燕,開遍東園荳蒄花。」其詩濃灑而演迤,整暇而森嚴,今有蒲庵集行于世。

方孝孺先生未生時,其父將葬其祖,已預擇其日矣。忽夜夢一朱衣人前跪曰:「聞執事明日要作尊翁之藏于某山之原,然吾九族居此已數百年,子孫繁衍不知其數,望再緩三日,吾當從而避之,願以仁恕為心,俯從所請。」言訖辭去。明日起土,即得一穴,闊六丈許,中有赤蛇千餘尾共一穴,其一長數丈,蓋所夢之赤衣也。先生之父素不信鬼神事,見蛇不顧,亦不憶夢中之言,積薪縱火焚之,有煙一道直指先生家,是時母方姙。後數日,先生生焉,厥狀甚類蛇,舌有兩尖,能入括鼻口。幼頴悟,其長師宋景濂,為文議論滂沛類蘇東坡,官至學士,亦九族,蓋蛇之報。

永樂某年八月中秋節,文皇開宴賞月,而月為濃雲所掩,因命解縉學士賦詩,解作風落梅一闋,其辭曰:「嫦娥面,今夜圓,下雲簾,不着臣見。■〈扌弃〉今宵,倚闌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上覽之甚歡,賜縉飲至東白。

文廟第三次親征北虜,師以開平。夜夢有人告之曰「上帝好生」,如此者再。既覺,遂命儒臣草詔班師。可謂聰明睿智,神武不殺者矣。

英宗回自北狩,常使人以聖造問于術士萬祺,祺對曰:「丁丑年某月某日當復大位。」又成一詩以進曰:「黃河之水通跤趾,亘古至今不斷流。月在碧空星漢闊,鴈飛邊外兩經秋。須知身在磚城下,不日移居到鳳樓。至在水年窩裏發,花殘結果兩枝頭。」詩語雖不工,然其術亦甚神矣。

上皇北狩時,軍校袁彬日侍左右,不敢少離。後復立,念彬之忠,以為錦衣指揮,又為其造第。第告成,彬乞門帖,上命閣下代作,徐友貞為撰云:「一天新雨露,萬里舊乾坤。」上甚喜,命中書以帖并羊酒賜彬,為一時之盛事云。

郭國賓,諱愛,字善理,鳳陽人也。頴悟警敏,尤極巧慧。宣廟聞其賢,命迎至京。既至,病,遂不起。先數日,自識死期,復言楚聲以自哀,其辭曰:「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獨慙乎子之孝也。心悽悽而不得已兮,是則可悼也。」能為此辭,亦賢已哉!

正統十年進士登科錄,凡天字皆作■〈艹曳〉,云出內閣意。景泰中,幸太學,謝表內閣自為之,中有「管窺霄,蠡測海」之句,蓋亦避天字也。未幾,英宗復位,年號天順,豈偶然哉!

天順某年,曹欽謀反伏誅。時有一詩傳誦于京師,不知誰所作也,曰:「曹奴此日發颠狂,寇逯諸公死亦當。 (謂寇深、逯杲。) 學士扣門如係犬, (謂李賢。) 尚書瑣項似牽羊。萬安扣首稱三叔,恭順當 (吳瑾,為恭順侯。) 兇戰一場。寄語滿朝當道者,將何面目見吾皇。」

太祖之定鼎金陵,蓋雖出自聖意,然亦由馮國用與陶安之言也。國用,濠州定遠人。歲甲午,謁太祖於妙山,太祖見而奇之,曰:「爾被服若是,其儒生耶?」問定天下計將安出?國用對曰:「金陵龍蟠虎踞,真帝王之都。願先拔金陵而定鼎,然後命將四征, (「然後命將四征」,「四」原作「因」,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掃除羣寇,救生靈於水火,勿貪子女玉帛,倡仁義以收人心,天下不難定也。」上大悅,曰:「吾意正如是。」

陶安,太平當塗人。乙未夏六月,太祖帥師渡江,取太平路,安與耆儒李習率父老出迎。安見上狀貌,謂李習曰:「龍資鳳質,非常人也,我輩今有主矣。」 (「我輩今有主矣」,原無「矣」字,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上召安與語,善之。因問:「吾欲取金陵如何?」安曰:「金陵古帝王之都,龍蟠虎踞,限以長江之險, (「限以長江之險」,「以」原作「於」,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若取而有之,據其形勢,出以臨四方,則何能不克?」其言亦合上意。

國用後官至帳前總制親軍都指揮使,專侍謀議。安至翰林院學士、加議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二公蓋亦開國之功臣云。

「雪壓竹枝低,雖低不着泥。明朝紅日出,依舊與雲齊。」此我太祖吟雪枝詩也。時雖未即大位,然而帝王氣象已宛然見於言意之表矣。

洪武初,京城既定,上謂誠意劉伯溫曰:「城高如此,誰能踰之?」伯溫對曰:「人實不是踰,除是燕子。」燕國太宗所封之國,燕子蓋指太宗而言,隱語也。然則伯溫當時蓋以預知太宗之必有天下也。太宗未起兵時,江淮間有天子氣。既克太平而金陵中亦當有天子氣。蓋帝王之興,天地為之預發其象如此。

太祖初有天下,一夕微行至神樂觀,見一道士於燈下結網巾,問曰:「此何物也?」對曰:「此網巾也,用以裹之頭上,則萬髮皆齊矣。」太祖去。明日朝罷,有旨召神樂觀昨夕結巾道士以來。至則命為道官,仍命其取網巾十三頂,頒於十三布政司,使人無貴賤皆首裹網巾,至今遂為定制。蓋自元以前,無此也。

按:太祖創法垂憲,不獨見於禮樂刑政之大,雖士庶巾服之微,亦莫不創制。宜民若此,後聖雖有作者,其莫之能易也夫。

江浦義門鄭氏門前卓禊扁云「天下第一家」,太祖聞而惡之,命逮其家長某至京。及廷見,問曰:「汝何為天下第一家也?」對曰:「臣合族共爨已八、九世,本府知府以為可以激勸風俗,遂為起蓋牌坊而書之扁上者如此,然實非臣所敢當也。」上曰:「汝家食指若干人?」曰:「一千有奇。」曰:「一千餘人而同居共爨,世所罕有,誠天下第一家也。」遂命之出。馬太后在壁後聞之,謂太祖曰:「陛下初以一人舉事,致有天下。今鄭某家有千餘人,使其舉事,顧不易於我耶?」上曰:「汝言亦有大理。」即命中貴人復召入,問曰:「汝之合族亦有道乎?」曰:「無他,但不聽老婆言耳。」太祖大笑。時適河南進香水梨,遂以二枚賜之,某以雙手擎梨於手,趨出。太祖命一校尉尾而瞷之。

某至家,召其族人置兩缸水於堂上,杵梨投缸中攪之,合族分飲既畢,向北叩首而謝。中使還報,上大喜,遂不破其家。

太祖至登極時, (「至」字似「未」字之誤。) 嘗於集處興軍元相拒, (「嘗於集處興軍元相拒」,「集」或「某」之誤,「興」或「與」之誤,「軍元」或顛倒。) 敗績,有二將乘馬追之。太祖匿於魚舟中,漁人之婦遂以鷄血沁裙為產婦坐於舟尾。二人追至岸上,問曰:「曾見一偉人過否?」漁人詐之曰:「去已遠矣。」其一人不信,下馬欲搜舡中,及見漁婦衣上有血,以為不吉,遂登岸勒馬去。我太祖因得不患焉。後有天下,漁人獲封上爵。或曰即蔡國公也。

解縉戊辰上書太祖,其中有曰:「陛下進人不擇于賢否,授職不亮於輕重。建不為君用之法,所謂取之盡錙銖;置朋奸以法之條,所謂用之如泥沙。」而葉居升 (即伯巨) 因某年五星紊度,日月相刑,上萬言書,其中亦云:「古之為使者,以登仕版為榮,以罷職不敘為辱。今之為士者,以混迹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以屯田供役為必獲之罪,以鞭笞捶楚為尋常之辱。其始也,朝廷取天下之士,網羅招摭,務無遺逸,有司催迨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故所學或非其所聞,而其所用或非其所學。洎乎居官,舉動一跌于法,苟勉誅戮,則必屯田工役之料,所謂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二人所言皆同。然葉見誅而解獲宥,蓋有幸不幸也。

太祖嘗一日讀孟子,怪其與時君言多不遜,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寧得活也?」時將丁祭,遂命禮官勿以孟子配饗先聖。明日,欽天監奏:「昨夜文星暗。」上笑曰:「此必因朕欲去孟軻之配饗孔子故耳。」即命復之,是夜星復明。

太祖征陳友諒,王師至瀟湘, (「王師至瀟湘」,「師」原作「帥」,據清說郛本改。) 賦詩云:「馬渡沙頭苜蓿香, (「馬渡沙頭苜蓿香」,「苜」原作「首」,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片雲片雨渡瀟湘。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天葩睿藻,豪宕英邁有如此, (「豪宕英邁有如此」,「宕」原作「岩」,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怎生不做皇帝?

今南京紫金山,即古之鍾山、獎山也。我太祖高皇帝陵寢在焉。葬之時,掘山數尺,見一石龜,頸長數十,首足口目皆具,今藏于太廟。久晴而腹下有水,則雨,久雨而腹下無水,則晴,其異如此。

南京歷代帝王廟,每年一祀。每祀,帝王之前,皆一爵,惟獻漢高祖以三爵。蓋因廟初成時,太祖臨祭禮畢,復至高祖神位前笑謂曰:「劉君,今日廟中諸君當時皆有所馮籍以得天下,惟予與汝不階尺土一民,手提三尺致位天子,比諸君尤為難事,可多飲二爵。」至今遂為定制。

今南京國子監監生,一日三次升堂。將升堂時,隸卒搖鈴巡號呼云:「老官升堂。」蓋因國初時,聖祖製秀才監生之衣巾既成,服而試之,問馬太后曰: (「問馬太后曰」,「問」原作「聞」,據文意改。) 「汝為我何所似耶?」太后笑答曰:「似一箇老官也。」故今監中隸卒稱監生為老官,本此。

陶安知饒州,聖祖賜以詩曰:「匡廬岩穴甚幽深, (「匡廬岩穴甚幽深」,「匡廬」原作「臣盧」,「幽深」原作「濟濟」,皆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水怪無端盈彭蠡。鱷魚因韓去遠洋, (「鱷魚因韓去遠洋」,「魚」原作「無」,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陶安鄱陽即一理。」 (「陶安鄱陽即一理」,「鄱」原作「都」,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未幾,以為翰林學士,賜以門對曰:「國朝謀畧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翰苑文章第一家」,「苑」原作「院」,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後又以安為江西參政而卒,聖祖御製文,遣使祭之, (「聖祖御製文遣使祭之」,「文」原作「又」,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其家被寵眷終始不衰。如此視諸宋濂,其幸與不幸之間相去遠矣。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懸秋水呂虔刀。馬鳴甲冑乾坤靜,風動旌旗日月高。世上麒麟終有種,穴中螻蟻竟何逃?大標銅柱歸來日,庭院春深聽百勞。」此蓋聖祖命督都僉事楊文南征而賜之之詩也。氣象豪雄, (「氣象豪雄」,原無「象」字,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而音律和暢,酷似盛唐詩人格局。 (「酷似盛唐詩人格局」,原無「似」宇,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孫蕡,字仲衍, (「字仲衍」,「衍」原作「行」,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號西菴,五羊城西人也。 (「五羊城西人」,「羊」原作「年」,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其天分極高,平生無書不讀,詩文豪逸偉麗,足追古作者,為宋潛溪高弟子。國初時,中進士,為翰林典籍。太祖誅藍玉,搜其家,凡有片紙隻字往來者,皆得罪。先生因嘗為藍玉題一畫, (「先生因嘗為藍玉題一畫」,原無「為」字,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遂被殺。 (「遂被殺」,「遂」原作「隨」,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臨刑時口占一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既而,太祖問監殺指揮孫蕡死時有何言,指揮以前詩對,太祖怒曰:「彼有如此好詩,汝乃不復奏而遽殺之,何也?」亦命殺之。

先生平生文甚多。正德初元,四會林世遠為蘇州太守,為刻木以傳。尚有二絕詩失刻,今錄於此:訪某駙馬不遇, (「訪某駙馬不遇」,「訪」原作「方」,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題壁云:「青春駙馬不還家,公主傳宣坐賜茶。 (「公主傳宣坐賜茶」,「傳」原作「溥」,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十二朱欄春似海,隔窓閑殺碧桃花。」詠石榴詩云:「虆垂虆垂復虆垂,虆重壓倒珊瑚枝。秋風擊破玳瑁皮,露出數顆珍珠兒。」

南京國學之趾,舊為積屍之所,謂之萬人坑。每天陰雨濕, (「每天陰雨濕」,「濕」原作「濂」,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行人多為鬼眩,有致死者。因建鷄鳴寺設蘸以度之, (「因建鷄鳴寺設蘸以度之」,「建」原作「見」,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而鬼又夜飛磚擊瓦, (「而鬼又夜飛磚擊瓦」,「又」原在「鬼」上,原無「瓦」字,皆據明今獻彙言本改補。) 僧人佈恐。馬太后聞而啟于太祖曰:「此非孔子大聖,無以鎮之。」是日遷大成木主于此,鬼遂不復為祟,後因建學焉。

元將亡時,順帝嘗一夕夢羣猪以喙穴京城之趾,而城自傾頹,遂禁百官軍民家皆不得養猪。又嘗一日召一術士問以國祚,對曰:「國家千秋萬歲,陛下不必深慮,除是日月並行,乃可憂耳。」蓋猪字音與吾國姓同,而日月並行則是明字,又吾國大明之號也。然則元帝之夢可謂先兆,而術士之言可謂奇中矣。

太祖有天下後,嘗命數星士徧行天下,但有所生年月日時與聖造同者,即以聞。既而某處得一人焉,乃布衣也。有旨召至京師,問之曰:「汝八字與朕同,然朕富有四海,汝乃貧居一廛,何大相遼絕如此?汝家中所有宜悉以告朕。」對曰:「臣無良田美宅,家計蕭然,惟養蜂十三窩,每年春分後,輒割蜜數十斤以賣于人,聊以瞻生耳。」上笑曰:「是也,吾為皇帝,為十三布政之主,汝乃為百姓,為十三窩之主。一布政如一王者,每蜂一蜜,內有一王,朕君十三布政,汝管十三窩蜂,事雖不同,然其理亦不異矣。」以酒食而遣之。

韓成者,虹縣五都人。癸卯四月,偽漢陳友諒罄舉所有兵,號六十萬,圍南昌急。七日,從太祖親征,大戰于鄱陽湖,自戊子至庚寅,三勝之後復一戰。交鋒既久,賊眾不退,因被圍。一時羣將計無所出。上方設奇,成進曰:「臣聞古之人有殺身以成仁者,臣不敢辭也。」遂賜成龍袍冠冕,與上服同,對賊眾投水中,賊遂退後。 (「賊遂退後」,原無「賊」字,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友諒既死,上念成不置,命中書省議所以報之者。於是中書省并以死事之臣三十六人列進,遂封贈勳爵有差。以成為首功,贈安遠大將軍、輕車都尉、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左副都指揮使,封高陽郡侯。建功臣祠于康郎山,設像其城中,成位第一, (「成位第一」,原無「成」宇,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命有司歲時祭之。臣謂成之此舉與紀信同,自漢至今僅兩見之,其真可謂殺身成仁者矣。

太祖微行,嘗至朝天宮前,見一孝婦服重服而大笑。 (「見一孝婦服重服而大笑」,原無「見」字,據明今獻彙言本補。) 問之曰:「觀婦人之被服如此,而婦人大笑,何也?」曰:「吾夫為國而死,為忠臣,吾子為父而死,為孝子。然則天下之婦人其好夫好子未有如我者矣,吾所以喜而笑之也。」太祖曰:「汝夫以葬乎?」婦人以手指示之曰:「去此數十步,是吾夫葬玉之處。」言訖忽不見,太祖識其處。明日,命有司往視之,則黃土一坯,草木森翳。及掘地數尺,見其誌,則晉卞壺所藏也, (「則晉卞壺所藏也」,「晉」原作「昔」,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面色如生,兩手皆拳, (「兩手皆拳」,「皆」原作「背」,據明今獻彙言本改。) 其指甲出手背六七寸。是時城中墳墓有禁,太祖以其為忠臣也,遂命掩之,仍為立廟,命有司春秋祀之。

劉伯溫將死,遺命焚屍揚灰勿葬,平生所讀兵書,則進於朝廷。及死未幾,高廟聞之,遣中侍至家索書,其子趍朝廷焉。高廟甚喜,且欲命官營葬,其子以父既焚對,高廟不從,故今青田有伯溫墓,然實空塚耳。

高廟嘗命伯溫卜曆數之長短,伯溫卜之曰:「遇順則止。」高廟遂以書手空,良久曰:「三百單八亦足矣!」然此亦聖祖之謙德耳。蓋其取天下於夷狄之手,名正言順,雖湯武不能及。聖子神孫享帝王莫大之業,雖與穹壤共敕可也。所謂三百單八,何足云乎!

懿文太子新月詩云:「昨夜嚴陵失釣鈎,何人移上碧雲頭。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遍九州。」此詩亦佳,然「未得團圓相」是春秋不永,不得繼統而居大寶之兆,蓋詩讖也。

文皇之南伐也,既渡江入城,召解縉問曰:「建文以闔宮自焚,吾欲於羣兄弟中擇一賢王以主天下,而身歸燕藩可乎?」縉對曰:「事已如此,殿下便當紹太祖之位,豈可輕讓與人?然欲以大義感天下,必先往哭于太祖之廟而後即真可也。」文皇如其言,於是中外臣民皆謂南伐之舉為義舉矣。縉後位至學士,極荷寵眷。因諫某事,出為交趾參政。未幾述職還朝。

文皇一日召至拜殿,屏左右問曰:「漢王英邁類我,太子不如也,於汝意何如?」縉曰:「自古以孽奪宗者必亂天下,漢王雖英邁,然□以足為守成之主,天下之本豈可輕動?」文皇默然。縉出遇太子,謂曰:「陛下愛漢王,殿下恐不得久在東宮矣。」太子憂甚。明日,遂投井,因左右救免。文皇聞之,召太子問曰:「我初無以庶易嫡之議,汝聞之誰耶?」對曰:「臣見解縉言之耳。」文皇怒,遂置縉於詔獄。久之,掌衞事指揮某請曰:「解縉久在獄,實無大罪,願陛下赦之。」文皇大怒曰:「朕以彼為死矣,乃尚在乎?」某知上必欲殺之,既不遂,召縉出獄,對之流涕,飲以燒酒,既醉,遂埋于堂下雪中,頃刻而死。

高廟鼎成龍升,建文君即位,文廟以燕王來奔喪而不朝,蓋以為叔不可拜姪也。建文君命百官議之。金華龔叔安,時為某科給事中,出班跪奏曰:「象簡朝天殿下,行君臣之禮;龍顏立地宮中,序叔姪之情。」而文廟終不以為然,不朝。而未幾,遂舉兵入靖內難。而襲叔安同科道等官四十六人俱相戰于金川門上。俄文廟兵破其門而入,叔安猶未知也。忽見宮中火起,遂相謂曰:「宮殿被焚,事敗矣,不死必受辱。」遂皆墜城求死,其中不死者數人,尋亦自殺。

太宗皇帝入靖內難,建文君披剃南遁,隱于雲南之某寺,至成化某年,時年已八十餘矣。一日至布政司,自言某為某人,且曰:「久在外思歸。」盍為無計度,布按三司遂謀於沐國公,載以檻車而致諸北京,其過某處,嘗有詩云:「流落天涯八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乾坤有限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殿前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緑,野老吞聲哭未休。」

李侃,字希正,正統壬戌進士,為給事中。己巳虜酋也先犯順,為太監王振僨事,車駕被遮。景皇帝方以郕王攝政,公與兵部尚書王王??請正其罪,以謝天下。郕王繼登寶位,改元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近臣有效前所為,竊弄威權,公者懷疏陛陳,即日擯出其身。一時護從死節之臣,皆錄用其子。公又上疏,以為偷生苟活者,宜加嚴譴,以勵臣節。事雖不行,人皆憚之。虜後悔禍,奉車駕還京,議迎復禮儀弗稱,公即上章極言太上皇為社稷生靈計,今日禮儀宜從厚。頗忤旨,命廷臣議,命曰李侃所言無他,無非欲皇上篤親親之義,盡友愛之情,於是禮儀有加。戶部尚書金濂格詔徵斂, (「戶部尚書金濂格詔徵斂」,「徵」原作「微」,據明史卷一五九李侃傳改。) 無敢言者。公面糾其罪,曲宥之,公復膝行之前,厲聲語□難宥狀,遂下濂獄。是年,虜復寇邊,公又上疏,大要欲內修外攘,振紀綱,收人心,節浮費,以資軍用。三年,廣西指揮王□冀脫大郡, (此事明景泰實錄卷三三景泰三年四月癸未條作「黃王??」。) 驀請易儲,下廷議。公執以為不可,曰:「東宮無失德,易儲非美事。」有頃,中官興安出動以為言,公對眾洒泣,執義如初,遂改詹事府丞,以解言官。在職十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排奸斥佞,面折廷諍,公卿俱憚之。

我朝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為三法司。國初時,三法司在太平門外。建文時,遷於城中。文廟南伐,以建之為變亂成法,此亦其一事也。文廟既有天下,三法司復於故處。

少師姚廣孝,蘇州人也。幼時出家為僧,好讀異書。後又遇異人,得一術,能知人休咎,及善術數之學。太宗將靖內難,令擇日,答曰:「必須某月某日某時方可舉事。」至期疾風甚雨,上謂廣孝曰:「出師大風雨,此事兵家忌也。」廣孝言曰:「殿下是箇龍,正要風雨大,方助得勢頭起,我豈不先知今日有風雨?急行勿緩。」其後果驗。

景泰間,設官太濫,京師為之語曰:「一部兩尚書,三公二十餘,侍郎都御史,多似景山猪。」夫景廟之濫於設官也,將以收人之心,而反有以致人之議。然則有國者,其必設官,惟賢任事,惟能而使,有司百執事之間,無冗員焉可也。

太祖將封十王,時每王欲擇一名僧輔之,姚廣孝自請之文廟,曰:「殿下若能用臣,當奉一白帽子與大王戴也。」蓋王字上加白字,為皇帝之皇字,廣孝意欲弼成燕邸為皇帝,故云然耳。既而,文廟自求廣孝,終太祖許之。既之燕,一日寒甚,文廟召廣孝侍宴,出一對子曰:「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廣孝即應聲曰:「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文廟大喜,自後漸有興師南伐之圖矣。

上在虜營,手書遣使與懷來守將,言被留,且索金幣。懷來城閉,不可入,縋而登。復遣人送之京,以其夜三鼓,從西長安門入報。十七日,百官集闕下,頗聞敗報,私相告語,愁難驚懼。出至紫陌,見軍士奔歸,瘡殘被體,血污狼藉。然尚未知上所在也。是日午,遣使齎黃金、珠玉、袞龍段疋等物,駝以八馬,詣也先營,請還車駕。十八日,皇太后召百官入集闕下,命郕王權總萬機,於午門南面見百官,啟事奉令施行。眾皆謂行且即真矣。數日,內外汹汹不自保。已而,皇太后召天下,立皇子見深為皇太子。

又數日,尚書于謙等彈奏奸臣王振傾危宗社,歷數其罪千萬言,讀既畢,王諭以自有處置。謙等言振罪惡滔天,今日不正典刑,滅其族,臣等皆至于死決不已也。因而哭聲徹中外。王起入,內使將闔門,眾擁謙等隨入。太監金英傳令旨且退,眾奮欲捽,英懼,言:「今籍没振,遣指揮馬順往。」眾曰:「奸臣黨也。」官遣都御史陳鎰。英脫身入,順前勸解,辭色稍遽,給事中王捽順首,眾争毆之,蹴蹈撦裂,頃刻而斃。或就脫順靴,擊出眼,流血門閾前。眾愈怒,求內使毛、王等二人,英使人捽出,亦擊殺之。曳三屍陳於東安門, (「曳三屍陳於東安門」,「屍」原作「師」,據明史紀事本末卷三三景帝登極守禦改。) 軍士猶争擊不已。陳鎰等奉令旨籍振宅,并其黨彭得清內使臣宦家。執振姪錦衣衞指揮王山至,反接跽于廷,咳唾罵之。令旨獎諭百官,各歸蒞事,拜謝而出。明日,移王座入奉天殿左受朝,由此即真之議益急。振宅在宮城內外,凡所處重堂邃閣,擬于宸居。器服綺麗,尚方不及。玉盤徑尺者十面,珊瑚樹高六七尺,金銀十餘庫,馬數萬匹。臠山于市,其族屬無少長皆斬。山弟林亦為錦衣衞指揮,從駕, (「從駕」,原作「從虜」,據明史紀事本末卷三三景帝登極守禦改。) 死于虜。林尤兇悍,姬妻百數。

二十二日,虜擁上至大同,城門不開。校尉袁彬隨侍,以頭觸門大叫,於是廣寧伯劉安、給事中孫祥、知府霍宣同出見,獻莽龍袍。上以賜知院伯顏帖木兒及也先弟大通漢王。上曰:「秋稼未收,軍士久饑,可令刈以入城。」又曰:「虜欲歸我,情偽難測,宜嚴為備。」安等獻酒,上酧地飲訖。虜令括城中犒軍物并內官郭敬等金銀共二萬餘兩迎駕。既獻,虜笑不應。二十三日,上索西瓜、雪梨與虜食訖,遂去。過猫兒莊九十里至海子,見蘇武廟、李陵碑。二十八日,至黑松林,也先營在焉。上入營坐,也先拜稽首,乃侍坐。宰馬設宴,出其妻妾四人,以次奉上酒,歌舞以為娛。其後遂奉上居於伯顏帖木兒營,去也先營十餘里,伯顏帖木兒與其妻見上,亦如也先禮。伯顏帖木兒每二日獻羊,七日獻牛。也先每七日獻馬。二人每出獵,則又分其所護野馬、黃羊之數來獻。

正德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江西寧王宸濠反,殺巡撫都御史孫燧、副史許逵、驛丞□□等。以致仕北京刑部右侍郎南昌李士實為太師,以舉人吉安劉養政為軍師,散財召募幸林寨賊數萬,江西無賴子弟數萬,及護軍數大?約數十萬。人人艨衝,蔽江順流,北下南康、九江,皆據之而有。至安慶,參將□□竪木於江,以遮之,而以數千人守之。寧王兵不得下,遂攻城,堅不可拔。又聞行後南昌為巡撫南贛都御史王守仁所破,遂泝流而還。至樵舍,王都御史先引兵於此以待之,以戰而敗寧王。李士實、養正俱就擒,寧王載以檻車解京。士實為吉安知府伍文定所得,而不肯跪,伍文定笞之二十乃跪,入獄而死。養政典刑,瀕死時言曰:「吾不幸而敗,然千秋萬歲後,必有以吾此舉為義舉者!」寧王偽檄行于遠近,其大畧謂今上以莒滅魯??。使高皇帝之不血食。又謂建寺於禁中,雜處妓女、胡僧。玩弄邊兵,身衣異服,至於市井屠敗下流賤品之事,不樂為。 (「不樂為」上似脫去一「無」字。) 棄置宗社陵寢而造行宮,至於宣府稱為梩,黷貨無厭,荒遊無度,東至永平諸處,西遊山、陝三邊,所過掠民婦女,索取贖錢。又謂常玄都太監牙牌及稱威武大將軍。又謂既奪馬指揮懷姙之妻,稱為馬皇后,復納山西所獻娼婦,稱為劉娘娘,原其為心不能御女,又將假此婦人以期天下抱養異姓之子。如前所為也,余言尚多,不能盡述,蓋亦非臣子所忍者。於是皇上聞之,自將難討詔書頒於天下曰:「惟我祖宗列聖,開創洪業,封建親藩,所以拱衛國家,奠安宗社。朕以菲德,嗣承大統,恪遵祖訓,惇厚親親,天地鬼神,所共臨鑒。豈意寧王宸濠,天性兇惡,自作不靖,誣陷郡王,淫亂宗女,打死無罪平人,不下千數,強奪民官產田,動以萬計,脇奏良善,毒害忠貞,包藏禍心,妄窺大位, (「妄窺大位」,「窺」原作「官」,據明武宗實錄卷一七六正德十四年七月丁巳條改。) 聚眾羣盜,招納叛亡,私造戰舡,擅置軍器,造謀作孽,積有歲年,流言日聞,朕未遽信。前年本府內官赴京告變, (「前年本府內官赴京告變」,「年」原作「言」,據明武宗實錄卷一七六正德十四年七月丁巳條改。) 近日在京科、道交章舉發,朕猶念在親誼,曲為保全,特遣親臣齎書戒諭。宸濠自知罪在不赦,使者未及半途,先已肆行反叛,殺害巡撫,囚禁守臣,分遣賊徒,四方流劫,占據官府,從放獄囚,攻圍城池,燒毀郡縣,搜劫印信,搶奪運船。 (「搶奪運船」,「搶」原作「擒」,「運」原作「軍」,皆據明武宗實錄卷一七六正德十四年七月丁巳條改。) 南京各處守臣連日飛章奏報,具有實跡,反狀甚明。爰下大臣會官集議, (「爰下大臣會官集議」,「臣」原作「廷」,「官」原作「館」,皆據明武宗實錄卷一七六正德十四年七月丁巳條改。) 僉謂宸濠悖逆天道,得罪祖宗,古今大惡,朕不敢赦。祗告天地宗廟。革其封爵, (「革其封爵」,「爵」原作「珏」,據明武宗實錄卷一七六正德十四年七月丁巳條改。) 削其屬籍,親統六師,正名討罪。除首惡宸濠并同謀有名逆賊不赦外,其餘脅從之徒,盡其寬宥。占奪田產,悉還本主,本處并經過人員近因逼脅拘繫妻子禁錮者,即與釋放。 (「即與釋放」,「釋」原作「悉」,據明武宗實錄卷一七六正德十四年七月丁巳條改。) 護衛及軍民職官,先因陳奏宸濠非罪降謫者,查奏起用,死者贈官,生者優恤。上以慰列聖在天之靈,下以救一方塗炭之苦。兵出有名,事非得已,內外大小之臣,遠近忠義之士,同心合志,協力效謀,旬日之間,罪人可得。尤念匹夫作難,毒我良民,惡聲傳聞,玷我宗室,重以師徒所過, (「重以師徒所過」,原無「以」、「徒」二字,據明武宗實錄卷一七六正德十四年七月丁巳條補。) 閭井騷然,供饋之浩繁,眾庶之疾苦,憂切朕心,候大功之成,將大賫於海宇。嗚呼!奉天討罪,大義不私於所親;和眾安民,至仁無敵於天下。故茲詔示,咸使聞知。」然朝廷未下此詔之先,寧王已就擒矣。但欲自藉其帑藏之積,鞠其反叛之罪,竟率南京欲遂幸江西,以閣老厚齋及敬之蔣公之言而止。 (「以閣老厚齋及敬之蔣公之言而止」,「厚」原作「存」,「之」原作「所」,據明史卷一九0梁儲傳及蔣冕傳改。)

巡撫兩廣都御史,自昔稱為總都府。自正德十二三年間天子巡行天下,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於是遂改巡撫都御史為提督,而不敢復稱總督矣。

正德十六年三月□□日,武宗皇帝竟以遊戲無度致病而崩,遺詔以今上入奉宗祧,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趙子富點校】

猜你喜欢
  第八十九回 排后族魏阉谋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蔡东藩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佚名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梁本)·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一百四十 江宁织造曹寅奏料理文册事竣即将入觐摺·佚名
  卷十九·萧常
  八四九 军机大臣奏请旨将承办《通鉴长编》未行敬避庙讳各员交部议处片·佚名
  五九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选得阿哥书房行走人员谢墉等五员阅看全书片·佚名
  二九二 署理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查获《受佑堂集》板片书籍等情折·佚名
  前集卷九·宋名臣言行录
  王道隆传·沈约
  罪惟录选辑三·查继佐
  吏学指南卷之八·徐元瑞
  纲鉴易知录卷七六·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平斋词 全文·洪咨夔

      ☆沁园春(寿俞紫薇)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看高山乔木,青云老干,英华滋液,亦敛而藏。匠石操斤游林下,便一举采之充栋梁。须知道,是天将大任,翕处还张。  薇郎玉佩丁当。问何事午桥花竹庄。又星回岁换,腊残春浅,锦

  • 卷二十四·馀编二·冯金伯

    吴二娘长相思吴二娘长相思云:“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髟曾}云满衣。阳台行雨过。巫山高,巫山低。暮雨萧萧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白乐天诗:“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久不闻。”盖指此词也。[乐府纪

  • 卷四百四十五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七月盡其月   秋七月乙丑,直龍圖閣、知蘇州王覿為禮部侍郎,尋改江、淮、荊、浙等路發運使。覿嘗語同列,以蔡確有功於國,御史中丞蘇轍劾奏之,故有是命。(此據孫升及上官均奏議。改發運在六日,今并書。覿

  • ●卷一百七十三·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十三。   起绍兴七年正月十五日丁丑,尽其日。   汪丞相伯彦奏对臣谨奉明诏而言曰:盖闻舜好问而为五帝之盛帝汤好问而为三王之显王後这取威定霸以成帝王之业者莫不皆有谘访如汉祖赖威定霸以成帝王之业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十一、这“山崩川竭”的传言·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在湖南供称“山崩川竭,是传闻泰山崩四十里,至于川并未竭,因笔头不谨,弄文致诬”等语。这泰山崩四十里之说,影响全无,你将传说笔之于书,已极悖逆了,况川竭之事,并无传说,而遂连类。并及这“山崩川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六景泰元年十一月辛丑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钦天监进景泰二年大统历 帝御奉天殿受之给赐亲王及文武百官颁行天下○赏五军神机等营拨守广昌守御千户所官军布绢○命开平等卫所官旗在三千营操备者本色俸

  • 卷之五百三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孔绍安传(附孔祯、孔若思传)·刘昫

    孔绍安,越州山阴人,南朝陈时吏部尚书孔奂的儿子。少年时和哥哥孔绍新俱以文章知名。十三岁时,陈朝灭亡入隋朝,迁居京..县。绍安闭门读书,能背诵古文典集几十万字,表兄弟虞世南感叹称异。绍新曾对世南说:“本朝灭亡,分当朝没,只

  • 刘健传·张廷玉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父亲刘亮在三原任教谕,很有学问,操行也好。刘健年轻时端庄持重,与同乡阎禹易、白良辅一起出游,得到河东薛蠧的学脉。天顺四年(1460),考取进士,改任庶吉士,授编修职。谢绝交往,闭门读书,人们认为他质直刻板,然

  • 翰苑羣书卷十·洪遵

    宋 洪遵 编学士年表【自建隆至治平】建隆元陶谷【正月自翰林学士承防吏部侍郎迁礼部尚书依前充职】窦俨【正月自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依前充职六月卒】王着【正月自翰林学士金部郎中为中书舍人依前充职】李昉

  • 卷一百二十二·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二灾祥略【一】【臣】等谨按史家皆志五行始自汉书详列五行传说及其占应後代作史者皆因之人主致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其机甚捷其理甚微而为灾异之学者

  • (八)物与神·钱穆

    《通书》又有《动静》篇,曰:“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又曰:“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濂溪之分物与神,即余质世界与能世界之别。物则各限其为一物而止,不相和,不相通。西方之学逐物而求,分愈细,别愈甚。

  • 卷七·王引之

    而而者,承上之詞,或在句中,或在句首,其義一也。常語也。《漢書&middot;韋賢傳》注曰:「而者,句絕之辭。」《詩&middot;著》曰:「俟我於著乎而。」《論語&middot;子罕》篇引《詩》曰:「唐棣之華,偏其反而。」《微子》篇曰:「已而

  • 序(後秦释道朗撰)·佚名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

  •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七·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七摄事分中契经事行择摄第一之三复次嗢拖南曰因胜利二智愚夫分位五二种见差别于斯圣教等一切行因略有二种。一共。二不共。共因者。谓喜为先因。由此喜故于彼彼生处。障于厌离滋润

  • 佛教正信会缘起·太虚

    万物唯心,一心元觉;但常觉而不迷,便即心而是佛。何况人生难得,生性最灵,禀亲证一真如之妙明,具遍造十法界之威力!反性而究极之,自觉之道不胜其用焉;推物而普及之,觉他之道不胜其用焉;发挥之为万行,充足之为万德,觉行圆满之道不胜其

  • 经礼补逸·汪克宽

    元末明初人汪克宽勾辑中国古代礼制的著作。9卷。洪武二年 (1369年) 曾鲁序称,朱熹曾谓 “《周礼》为礼之纲,《仪礼》其本经,而《礼记》其义疏”。属门人黄氏辑录丧、祭二礼,未能有成。汪克宽亦称 “《礼记》乃《仪礼》之

  • 法华问答·佚名

    作者和卷数不详。敦煌遗书藏本。存斯2662号,首尾均残,现题系据内容所拟。所疏为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现存问答共一百零三条(首末两条残)。前四十五条问答按照《法华经》各品的顺序,述各品主旨;后五十八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