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忤合 3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①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②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③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④,故归之不疑也。
【注释】
①忤合:逆合。《淮南子·人间》:“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陶弘景注:“言古之深识背向之理者,乃令同四海,兼并诸侯,驱置忤合之地,然后设法变化而转移之,众心既从,乃求其真主,而与之合也。”
②伊尹:名挚,辅佐商汤征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
③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即姜太公,辅佐文王、武王伐纣,被封于齐。伊尹、姜尚先后受命于明君暗主,观察其对待人才的态度,在正反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④天命之箝:顺应潮流,受命于天。这里是说伊尹辅佐商汤,姜尚辅佐文王,是因为他们知道天命所归,君臣相知不疑。
【译文】
古代深谙背向之理的人,可以协同四海,掌控诸侯,驱之于忤合之地,因循形势而设法化转,然后使之改变方向,与贤君明主相契合。因此,伊尹五次投靠商汤,五次投靠夏桀,不能昭明其志,最终受用于汤;姜尚三次投奔文王,三次投奔殷商,不能昭明其志,最终知遇于文王。他们运用“忤合”认清了天命所在,所以归附明主而不再怀疑。
猜你喜欢 东宫备览卷二·陈模 尚书古文疏证卷六下·阎若璩 提要·任启运 提要·佚名 卷七十二·王与之 目録·李光地 卷三十八·朱熹 士昏礼·佚名 朋友与信·梁漱溟 西归直指卷一·周梦颜 譬喻品第五十二·佚名 佛说碱水喻经·佚名 大乘起信论别说·太虚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二·佚名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