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有明一代,政治虽欠清明,制度则颇为详密。其大部,都为清代所沿袭,有到现在还存在的。注619所以明代的制度,在近世的历史上,颇有关系。

明太祖初仍元制,以中书省为相职。后因宰相胡惟庸谋反,遂废省不设。并谕后世子孙,毋得议置丞相。遂成以天子直领六部的局面。这断非嗣世的中主,所能办到的。于是殿、阁学士,遂渐起而握宰相的实权。前代的御史台,明时改称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都分左右。又有十三道监察御史。除纠弹常职外,提督学校、清军、巡漕、巡盐诸务,亦一以委之。而巡按御史,代天子巡守,其权尤重。给事中一官,历代都隶门下省。明朝虽不设门下省,而仍存此官,以司封驳稽察。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没有敢抗科参而自行的,所以其权亦颇重。外官则废元朝的行省,而设布政、按察两司,以理政事及刑事。但其区域,多仍元行省之旧。巡抚,本系临时遣使。后来所遣浸广,以其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乃多以都御史为之。再后来,则以他官奉使,而加以都御史的衔。其兼军务的,则加提督;辖多权重的称总督。已有巡按,而又时时遣使,实亦不免于骈枝。但在明代,还未成为常设之官罢了。

明朝的学校选举制度,是很有关系的。原来自魏、晋以后,国家所设立的学校,久已仅存其名,不复能为学校的重心;而且设立太少,亦不足以网罗天下之士。所以自唐以后,变为学问由人民自习,而国家以考试取之的制度,而科举遂日盛。科举有但凭一日之短长之弊。所以宋时,范仲淹执政,有令士人必须入学若干日,然后得以应试之议。王安石变法,则主张以学校养士。徽宗时,曾令礼部取士,必由学校升贡。其后都未能行。然应举之士,仍宜由学校出身,则为自宋以来,论法制的人,所共有的理想。到明朝,而此理想实现了。明制:京师有国子监。府、州、县亦皆有学。府州县学,初由巡按考试,后乃专设提举学校之官。提学官在任三载,两试诸生。一名岁试,是所以考其成绩优劣的。一则开科之年,录取若干人,俾应科举。应科举的,以学校生徒为原则。间或于此之外,取录一二,谓之充场儒士,是极少的。国子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应乡试中式的,谓之举人。举人应礼部试中式,又加之以殿试,则为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人授职修撰,第二、三人授职编修。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都得考选庶吉士。庶吉士是储才之地,本不限于进士。而自中叶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进士之重,为历代所未有,其所试:则首场为四书五经义。次场则论、判及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乡会试皆同。此亦是将唐时的明经进士,及宋以后经义、词赋两科,合而为一。所试太难,实际上无人能应。于是后来都偏重首场的四书文,其他不过敷衍而已。其四书文的格式:(一)体用排偶,(二)须代圣贤立言,谓之八股。初时还能发挥经义,后来则另成为一种文字,就不懂得经义的人,也会做的。应试之士,遂多不免于固陋了。

明朝的兵制,名为摹仿唐朝,实在亦是沿袭元朝的。其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每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诸卫或分属都司,或直属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都司则都属都督府。卫所的兵,平时都从事于屯田。有事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之兵用之。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归其卫所。于此点最和唐朝的府兵相像。而卫指挥使和千户、百户,大都世袭;都督、同知、佥事等,多用勋戚子孙,则是摹仿元朝的。元朝以异族入居中国,这许多人,多半是他本族,所以要倚为腹心。明朝则事体不同,而还沿袭着他,实在很为无谓。凡勋戚,总是所谓世禄之家。骄奢淫佚惯了,哪里有什么勇气?明朝后来,军政的腐败,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其取兵之途有三:一为从征,二为归附,都是开国时的兵,后来定入军籍的。这亦是摹仿元朝。而明朝最坏的是谪发,便是所谓充军。有罪的人,罚他去当兵,这已经不尽适宜,却还有理可说。而一人从军,则其子孙永隶军籍。身死之后,便要行文到其本乡去,发其继承人来充军,谓之句补。继承人没了,并且推及其他诸亲属,这实在是无理可说。而事实上弊窦又多。要算明朝第一秕(bǐ)政。

法律:明初定《大明律》,大致以《唐律》为本。又有《会典》,亦是摹仿《唐六典》的。注620中叶以后,则律与例并行。注621其刑法,亦和前代相同,惟充军则出于五刑之外。

明代最精详的,要算赋役之制。其制:有黄册,以户为主,备载其丁、粮之数。有鱼鳞册,以土田为主,详载其地形地味,及其属于何人。按黄册以定赋役。据鱼鳞册以质土田之讼,其制本极精详。后来两种册子都失实,官吏别有一本,据以征赋的册子,谓之白册。白册亦是以田从户的。其用意本和黄册一样。但自鱼鳞册坏后,田之所在不可知,就有有田而不出赋役,无田而反出赋役的,其弊无从质正,而赋役之法始坏。明代的役法:系以一百十户为一里。分为十甲。推丁多之家十人为长。分户为上中下三等以应役。役有“银差”,有“力差”。中国财政,向来量入为出的,惟役法则量出为入。所以其轻重繁简,并无一定。明朝中叶以后,用度繁多,都藉此取之于民。谓之加派。就弄得民不聊生。役法最坏的一点,还不在其所派的多少,而在一年中要派几次,每次所派若干,都无从预知。后来乃有“一条鞭”之法。总计一年的赋役,按照丁粮之数,均摊之于人民。此外更有不足,人民不再与闻。力役亦由官召募。人民乃少获苏息。惟其末年,又有所谓三饷,共加至一千六百七十万,注622人民不堪负担,卒至于亡国而后已。赋役而外,仍以盐、茶为收入的大宗。明初,命商人纳粮于边,而给之以盐,谓之开中盐;而以茶易西番之马。商人因运输困难,就有自出资本,雇人到塞下屯垦的。不但粮储丰满,亦且边地渐渐充实。国马饶足,而西番的势力,多少要减削几分。真是个长驾远驭之策。后来其法坏了,渐都改为征银,于是商屯撤废,沿边谷价渐贵,而马群也渐耗减了。茶盐之外,杂税还很多。大抵以都税所或宣课司榷商货,抽分场,局税竹、木、柴薪,河泊所收鱼税,都不甚重要。惟钞关之设,初所以收回纸币,后遂相沿不废,成为一种通过税。在近代财政上,颇有关系。

【注释】

注619 如鱼鳞册之法。

注620 参看第二十三章。

注621 参看第四编第二十二章。

注622 明朝的田赋:一五一四年,武宗因建乾清宫,始加征一百万。一五五一年,世宗因边用,加江浙田赋百二十万。清兵起后,神宗于一六一八、一九、二〇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毅宗又于一六三〇年,加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

猜你喜欢
  卷第五十·徐鼒
  第五章 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八)·陈寅恪
  卷之九·佚名
  清波杂志序·周煇
  第一二二票光绪九年七月一一三一一-六·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九 地理略七·纪昀
  三六九 军机大臣奏王太岳呈请谢恩片·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二十三·阿桂
  第38章 到处遍设收税机关·冯玉祥
  杨朝晟传·欧阳修
  卢文纪传·薛居正
  完颜阿鲁补传·脱脱
  暹传·宋濂
  卷六十五·佚名
  卷70·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八出至第十五出·方成培

    ●第八出 避吴【羽调引子 小蓬莱】〔老旦上〕裙布蓬门相守,感韶光荏苒如流。连枝更念,荆花独植,使我心忧。妾身许氏,幼适李门。我丈夫李君甫,在钱塘县中当充马快。夫妻两人,将就过活,到也罢了。我有一兄弟,名唤许宣,丈夫

  • 卷十四·万树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十四宜兴万树撰如鱼水【九十三字】       柳 永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灧十里银塘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芰荷香双双戏鸂鶒鸳鸯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 风淡淡水茫茫

  • 卷二十五·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二十五     休宁孙默编彭孙遹延露词中小令少年游席上有赠花底新声尊前旧侣一醉尽生平司马无家文鸯未嫁赢得是虚名 当时顾曲朱楼上烟月十年更老我青袍误人红粉相对不胜情思越人题余氏女子

  • 卷四百六十一·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六十一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九十五 何 入院言志 幽邃隔尘境峥嵘邻帝居庭槐欝青翠窗竹?扶踈剪绯花傍槛漱玉泉遶除睠惟翰苑清奚翅夏屋渠简拔幸见收

  • 卷四百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一·脱脱

        陈敏 张诏 毕再遇 安丙 杨巨源 李好义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

  • 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脱脱

        柴禹锡 张逊 杨守一 赵镕 周莹 王继英 王显   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少时,有客见之曰:"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禹锡由是留心问学。时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获给事焉。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

  • 卷五十五 志三十·赵尔巽

      ◎地理二   △奉天   奉天:禹贡青、冀二州之域。舜析其东北为幽、营。夏仍青、冀。商改营州。周,幽州。明,辽东都指挥使司。清天命十年三月,定都沈阳。天聪八年,尊为盛京。顺治元年,悉裁明诸卫所,设内大臣、副都统,及

  • ◎舆服(下)·徐天麟

    ○天子冠服(皇后太子附)高祖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八年,令爵非公乘以上毋得冠刘氏冠。(本纪,徐天麟按后汉舆服志云,刘氏冠,楚冠制也,祀宗庙诸祀则冠之,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尊敬之谓也。)高皇帝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二·佚名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戊寅朔上不御殿文武百官于奉天门行五拜三叩头礼○罢百官宴赐节钱钞○己卯 上谕辅臣狭西奏灾异云山崩移且昨辛未日风沙大作占曰主兵火有边警朕惟气数固莫能逃然亦不可坐视况 上天示象儆戒昭然而防备消

  • 卷之四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东阳王元丕传·李延寿

    拓跋提的弟弟元丕,太武帝时曾跟随皇帝前往江边,赐爵为兴平子。献文帝即位后,累升到侍中、丞相。乙浑谋反时,元丕将他的阴谋上奏皇帝,下诏抓了乙浑并把他杀掉。丕升任尚书令,改封为东阳公。  孝文帝时,封为东阳王,任侍中、司

  • 虞书·尧典·佚名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

  • 五行相勝第五十九·苏舆

      木者,司農也。司農為奸,朋黨比周,以蔽主明,退匿賢士,絕滅公卿,教民奢侈,賓客交通,不勸田事,博戲 雞,走狗弄馬,長幼無禮,大小相瞄, 為寇賊,橫恣絕理。司徒誅之,齊桓是也。行霸任兵,侵蔡,蔡潰,遂伐楚,楚人降伏,以安中國。木者,君之官也

  • 四书賸言补卷二·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管子曰孝弟者仁之祖也谓仁原本于孝弟也论语开卷便以孝弟为仁本实袭此言以管子在论语前也然则仁本孝弟在前人有成言矣若唐房龄注管子曰仁从孝弟生故为仁祖此生字则又从论语本立道生语而推言之然亦

  • 普陀山为德侨收容所之反对·太虚

    ──七年春在普陀作──丁巳年底,曾传阁议以浙属普陀山为德侨收容所,慈善家、议论家殆无不为之叹息!密迩普陀之浙江人士,以宝石山莫干山等胜地,次第为外人占有。普陀古刹庄严,禅僧蔚萃,春夏之交,善信之众,香花灯烛,沐浴虔诚,为中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佚名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 取因假设论一卷·陈那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为遮一性异性非有边故。大师但依假施设事。而宣法要。欲令有情方便趣入。如理作意。远离邪宗。永断烦恼。如是三边。皆有过故。我当开释。此中取因假设。略

  • 明光宗宝训·叶向高

    明光宗朱常洛语录汇编。叶向高等编纂。天启三年(1623)成书,崇祯元年(1628)进呈。四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七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