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提要】

地形、地缘在军事、政治上具有很高的位置,地缘政治学的兴盛就昭示出这个道理。然而魏国大臣吴起打破了对地形的迷信,说明就修明政务和地形两者而言,修明政务更重要。

【原文】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岂不亦信固哉!”王钟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说乎?”

吴起对曰:“河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繳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

【译文】

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上游玩,魏武侯赞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钟在旁边陪坐,说:“这就是晋国强大的原因。如果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主的话,是危国言论;可是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

武侯很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从不在河山险要处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依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赶走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攻破了。殷纣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前面对着黄河,后面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墙不是不高,人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靠着地形险峻,怎么能成就霸业呢?”武侯说:“好啊。我今天终于听到明哲的政论了!西河的政务,就全托付给您了。”

【评析】

古往今来的社会兴衰,关键因素是国家的政务是否清明、制度是否进步。至于地形、自然灾害之类的原因只是枝节问题。同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就是两个不同的面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家之间自然资源相差不大,但强弱兴衰各有不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制度不同。所以制度的进步才是国家兴盛的关键。

吴起非常善于说服君王,首先他以惊人之语抓住了听众的心,他居然说君主的话是危国之言,这确实是很好的开场白。然后他列举三苗、夏桀、殷纣虽有地理天险但由于国家不能治理而亡国的先例,最后现身说法,从听众的亲身经历再次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整个论证具有事实和逻辑的强大力量,听后不能不折服于吴起的雄辩与高见。

猜你喜欢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梁启超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赵晔
  卷十·李心传
  卷十二 惠帝·王夫之
  第四十三回 审食其遇救谢恩人 吕娥姁挟权立少帝·蔡东藩
  皇王大纪卷七十七·胡宏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四·刘时举
  第七十四卷 文苑 一·缪荃孙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十一·杜大珪
  南游记 光绪廿五年己亥·恽毓鼎
  五十、初到南京·包天笑
  齐炀王宇文宪传·令狐德棻
  元景安传·李延寿
  卷七十七·杨士奇
  工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申国章·唐圭璋

      待考。   鹧鸪天   十载分符衣绣衣。裳阴处处浙东西。政成已可书银笔,词鹿仍堪付雪儿。   春未半,日方迟。御沟金袅柳如丝。风池留得梅花住,欲与先生荐寿卮。

  • ●卷三·陈诗

    望江倪豹岑中丞(文蔚),少为诸生,工文善书。游南昌访族人不遇,贫困佣书。新建夏芝岑粮储,吾友映庵居士之尊人也,时亦为诸生。识之于俦人中,馆之于家,荐为教授,旋举于乡。咸丰壬子成进土,选庶常,散馆授刑部主事,俸薄不足以赡家。有友

  • 李子中·隋树森

    李子中,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曾官知事,除县尹。所作杂剧凡二种:《崔子弑齐君》、《贾充宅韩寿偷香》。又《重订曲海总目·元人杂剧》著录李子中尚有《范蠡归五湖》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礼五·张廷玉

        ◎礼五   庙制 禘佩 时享 荐新 加上谥号 庙讳   宗庙之制   明初作四亲庙于宫城东南,各为一庙。皇高祖居中,皇曾祖东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东第二,皆南向。每庙中室奉神主。东西两夹室,旁两庑。三门,门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焦竑

      福建一(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布政使   吳好德傳   福建布政張公斌傳(祥符文獻志)   福建左布政使蔣公雲漢墓志銘(楊廷和)   福建布政使抗公濟墓表(湛若水)   福建右布政使蘇葵傳(順德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万历十年十月乙酉朔 上亲享 太庙○颁万历十一年大统历○以恩诏荫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掌詹事府事许国男立功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刘思问男承遇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陈经邦孙钟岱刑部右侍郎胡价男可化巡抚大同右副都御

  • 卷之七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七八九 谕着添派和珅同办《日下旧闻考》·佚名

    七八九 谕着添派和珅同办《日下旧闻考》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奉旨:《日下旧闻考》,着添派和珅同办。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卷二十·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二十停国戚张鹤龄等恩典疏【嘉靖二年】张 原臣谨奏昨见吏部奉敕皇亲太师寿宁侯张鹤龄进封昌国公庆阳伯夏臣加太子太保钦此又奉敕都督同知陈万言进

  • 纲鉴易知录卷七九·吴楚材

    南宋纪高宗皇帝纲 辛亥,绍兴元年,春正月,以张俊为江、淮招讨使,岳飞副之。目 时孔彦舟据武陵,张用据襄、汉。李成据江、淮、湖、湘十余郡,尤悍强,连兵数万,有席卷东南之意,久围江州。朝廷患之,以俊为招讨使。俊请岳飞同讨,许之

  • 曾农髯·佚名

    曾农髯先生小传曾先生名熙字子缉一字士元号农髯湖南衡阳人少孤事母以孝闻少游武冈邓弥之先生门称高弟光绪甲午科成进士特旨授兵部主事遭拳匪之乱先生负母问道走天津三日狂行数百里踵趾皆穿自是绝意进取奉母居长沙日以

  • 目录·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目録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后氏戴氏今按此即今仪礼也十七本作七十临江刘敞云当作十七计其篇数则然今从之永嘉张淳曰汉初未有仪礼之名疑后汉学者见十七篇中有仪有礼遂合而名之也】记

  • 卷四百一·佚名

    △第二分缘起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五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

  • 卷二十六·道世

    △宿命灾第十八(此有四部)▲述意部第一夫业行参差,宿缘之途非一;寿命修短,明昧之理无恒。良由业因善恶,致使报有冥爽。或有忆识多劫,或有缘念累代,或有但记一生,或有唯知现在。所以凡圣殊隔,宿命延促。虽复讬神感圣,习气尚存;除惑

  •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六·圆照

    上都长安西明寺沙门释圆照集凡二十二首 答制一十一首 总三十三首&middot;监使李宪诚进金字法华经表一首(并答)&middot;贺平李灵曜表一首&middot;僧元皎请度僧表一首&middot;僧常清谢赠物表一首&middot;沙门崇惠登刀

  • 卷第七·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第九上 (普眼章之〔内〕三十九唱。八十偈。述法界观。供赞劝随向愿等。悉用华严普贤行愿之文)。 一切恭敬敬礼常住三宝。 是诸众等人各胡跪。严持香华。

  • 重订西方公据卷下·彭绍升

      知归学人 彭际清 集六莲宗开示专杂二修说  (唐)善导和尚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

  • 佛说戒消灾经·佚名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持归戒人,鬼神畏避。二人受五戒,同四百九十八人见佛,皆得证果。说受三归戒之人鬼神畏避及五戒之功德。小乘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