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提要】

陈轸的大计在楚国得不到赏识,他也就开始向秦国献计献策了。他的言说充分运用了类比、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辞手法,无疑是一流的口才。

【原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译文】

楚国与齐绝交后,齐发兵攻打楚国。陈轸对楚怀王说::“大王实在不如把土地送给东方的齐国求得谅解,然后再跟西方的秦国建立邦交。”

于是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秦惠王对陈轸说:“贤卿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是寡人的老臣。可惜由于寡人不能识才,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又欠周详,以致使贤卿离开寡人去给楚王服务。如今齐、楚两国互相攻伐,有的人认为救援有利,有的人认为不救援有利。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去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很喜欢这位客卿,可是某次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问候说:‘是真生病吗?还是思念吴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不知大王有没有听说管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两只老虎,因为争吃人肉而打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刺杀这两只虎,可是管与赶忙来制止说:‘老虎是贪狠的大虫,人肉是他的最香甜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为争吃人肉而打斗,小虎必然因斗败而死,大虎也必然因苦斗而伤,你就等着去刺杀那只受伤的大虎吧!这是一举而杀两虎的妙计,不用费杀死一只老虎的辛苦,实际上却能兼得刺杀两只虎的英名。’如今齐、楚两国既然正在苦战,战则双方必有伤亡,那时大王再度救援,既能获得救齐的好处,而又没有伐楚的危险与害处。是否听从我的计谋,预知事情的反复逆顺,那就全看大王自己定夺了。计谋是做事的根本,听从良计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计谋错了,或听从错计,而能保住国家的君王很少。所以说:‘计谋要再三反复思虑才不会错误,听从必然事物、本末兼顾才不会迷惑’。”

【评析】

陈轸用两个故事形象、直接的说明了事理。第一个故事说明了他自己的处境:他虽为楚臣,但在楚国得不到善用,如今来到故乡秦国,向秦王献计献策,恰似生病的人思念故乡时唱家乡的一支歌,如此既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感谢秦王的知遇之恩,又对自己以楚臣的身份替秦国谋划作出了委婉地解释,其中的微妙非常丰富,语言不能详尽,而用故事却能十分贴切的讲明一切,意蕴深厚,颇耐人寻味。第二个故事说明了秦国可以等到两败俱伤时坐收渔利,直观明白,最具有信服力。在说话、演说时我们要切记多讲一些故事、寓言,将一些深奥的道理直白化,让受众更易于理解,对一些复杂的不能直说的隐情也可以用故事来暗喻。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五 宋翻 辛雄 羊深 杨机 高崇·魏收
  终记解第四十·王肃
  卷二十一 崇祯十七年甲申(续)·计六奇
  平定三逆方略卷六十·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尚史卷七十一·李锴
  前言·恽逸群
  七○○ 谕陆费墀因遗失全书底本着销去加一级免其降调·佚名
  卷五十二·傅恒
  卷四十五·司马迁
  鲁迅与歌谣·周作人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二 尊严与职权·溥仪
  刘玄佐传·欧阳修
  《新五代史》简介·欧阳修
  卷三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论字法第十八·王骥德

      下字为句中之眼,古谓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又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要极新,又要极熟;要极奇,又要极稳。虚句用实字铺衬,实句用虚字点錣。务头须下响字,勿令提挈不起。押韵处要妥贴天成,换不得他韵。照管上下文,恐有重字,须逐一点

  • 卷二一五 唐紀三十一·司马光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強圉大淵獻(丁亥)十一月,凡五年有奇。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七四二年)   春,正月,丁未朔,上御勤政樓受朝賀,赦天下,改元。   壬子,分平盧別為節度,以安祿山為節度使。   是時,天

  • 卷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司马光

      起屠維大荒落(己巳),盡閼逢閹茂(甲戌),凡六年。   王莽始建國元年(己巳、九年)   春,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韍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   初,莽娶故丞相王訢孫宜春侯咸女為妻,立以為皇后;生四男,宇、獲前誅死,

  • 第十七回 刘渊拥众称汉王 张方恃强劫惠帝·蔡东藩

      却说刘渊得王宏归报,慨然语道:“颖不用我言,弃邺南奔,真是奴才,但我尝受他知遇,保荐为冠军将军,寓邺以来,他总算待我不薄,我既与约相援,不可不救。”颖保荐刘渊,从渊口中叙出,笔不渗漏。说毕,即命右于陆王刘景,左独鹿王刘延年,

  •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七·佚名

    雍正八年上谕档选录雍正八年上谕档选录〔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九日〕,上谕:『向来福建驻台兵丁所用之军器,俱系各营自行制备。朕念弁兵等力量微薄,恐费用不敷;是以谕令该督、抚动支存公银两,以为制造之用。今据署督史贻直奏称:『

  • 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佚名

    成王上卜年卜世【孙邰】翦桐叶封弟【栁州】辨周礼田制【颍滨】周制事在末【老泉】成王周公恭信【东坡】卜年卜世孙邰曰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夫帝王括囊宇宙位重忧崇天生利民非乐兆民之上故君民者遇夫圣则

  • 王朴传·欧阳修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年轻时考中进士,为校书郎,依附后汉枢密使杨..为宾客。杨..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后汉刚建不久,隐帝年龄小,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身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预感到必然发生内乱,于是离开

  • ●皇朝通典卷之六十八·佚名

    兵一 ○兵一 (臣)等謹按歷代設兵各有因革損益惟唐府兵為較善我朝八旗之制開國之初先編立四旗以統人眾尋以遠近歸附日廣增建為八旗然猶統滿洲蒙古漢軍之眾而合於一也其後戶口日繁又編蒙古八旗設官與滿洲等編漢軍八旗設官

  • 卷二百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物异考恒阳宋理宗绍定二年五月成都潼川路岁旱嘉熙元年夏建康府旱 三年旱 四年六月江浙福建大旱 淳佑五年秋七月旱镇江常州亢旱 七年旱 十一年闽广及饶州旱 宝佑元年六月

  • 提要·车若水

      《脚气集》·二卷,宋车若水撰。若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人。此书据其从子惟一跋,盖成於咸淳甲戌,因病脚气,作书自娱,故名曰《脚气集》。书中论孟子集义章一条,下有细字夹注云,此二章是癸酉八月所书,今录於此。则馀

  • 乐庵语录卷四·龚昱

      宋 龚昱 编  蛊之初六言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九二言干母之蛊不可贞九三言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六四言裕父之蛊往见吝六五言干父之蛊用裕此五爻皆言干蛊之事至上九则曰不事王侯髙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后人

  • 万章上篇·王夫之

    一舜之处象,与周公之处管、蔡,其所以不同者,先儒论之详矣。然所谓“管、蔡之叛,忧在社稷,孽在臣民;象之欲杀舜,其事在舜之身”,此语亦须分别看,非谓一身小而社稷臣民大也。 使象恶得成,则天下且无舜,而昏垫之害谁与拯

  • 卷二百十五·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十五刑部尚书秦?田撰嘉礼八十八设官分职周礼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

  • 卷八·佚名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集说钦定四库全书周礼集説卷八秋官司冦郑氏曰象秋所立之官冦害也以秋肃杀万物天子立司冦使掌邦刑所以驱耻恶纳人于善道也 王氏曰舜命臯陶作士而先戒之曰蛮夷猾夏冦贼奸宄则刑以惩冦为急也刑

  •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下·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文殊师利。如来者名为法身。文殊师利。如来不生无生。文殊师利。如来无名无色。无言说无心意意识。文殊师利。如来无分别离分别。文殊师利。言如来者。名为空不可尽相。尽际实际。

  • 矩山存稿·徐经孙

    宋代诗文别集。5卷。徐经孙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往往直抒胸臆。不复以研炼为长,然其理明辞达,亦殊有汪洋浩瀚之致。至于奏疏诸篇,或指陈时弊,或弹劾权奸,皆敷陈剀切,辞旨凛然”。如《劾董宋臣疏》,对宋理宗

  • 八骏图·沈从文

    短篇小说。沈从文著。初收入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的短篇小说集《八骏图》。小说描写了一群受过欧风美雨新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知行乖戾,内心空虚,生命之根被拔出土壤,而不知归属的故事。作品的主

  • 掌中论·陈那

    全一卷。印度陈那(梵Digna^ga )着,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书中主张宇宙间之一切万法皆为心识所变现,实无外境。举出五言四句之六颂,各作长行解释之,而以蛇、绳、瓶、衣等为譬喻。凡有二译,除本书外,另有南朝陈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