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朴传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年轻时考中进士,为校书郎,依附后汉枢密使杨..为宾客。杨..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后汉刚建不久,隐帝年龄小,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身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预感到必然发生内乱,于是离开后汉朝廷,东归故乡。后来李业等人教唆汉隐帝诛杀权臣,..与章、弘肇都被杀掉,三家的宾客多数被杀,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幸免。

周世宗镇守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为开封尹,升任王朴为右拾遗,为推官。世宗即帝位,升朴为比部郎中,献《平边策》,说:“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分析他们失误的原因,可以懂得收复这些地区的办法。当失去的时候,皇帝昏庸,政治黑暗,将士骄惰,人民贫困,近侍奸于内,藩镇叛于外,小事不制止往往引起潜夺,大事制止不住引起大乱,天下离心,臣民不听命令,吴、蜀乘乱而窃称帝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要想收回这些地方,只要一反唐、晋的失误就行了。必须首先选择贤才,辞退小人,以清除当时那种君昏臣暗的现象;任用能人而去庸人,主要是审查他的才干;讲恩惠信用,号令严明,就能够得到文武大臣们的心;赏功罚罪,就能够获得将士臣民们尽力;恭俭节用,就能使国家财源丰足;派徭役要在农闲的时候,不误农时,人民富足。等到仓库丰实,武器用具都有了,人心可用时然后进兵。对方的百姓,知道我们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兵强财足,人民安定,将相和睦,有攻而必取的形势,那些知道敌情的人愿意为我们当间谍,知道对方山川道路的人愿意给我们的军队带路。我们的民众与对方民众的心情是一致的,是与天意相同,而与天意相同,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攻取的战略,应当从容易取胜的地方开始。从现在看,只有吴容易夺取,东边到海,南边到江,可以攻占的地方足有二千里。从对方无准备的地方先进攻,东边有准备攻西边,西边有准备攻东边,对方必然把军队调来调去以便救援守备不足的地方,对方兵力调动之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兵力的虚实和强弱,攻打对方的虚弱之处,就能够所向无敌了。不必大举进攻,只用少数军队扰乱他们即可。对方胆小软弱,知道我军攻入,就必然发大军来应战,数次大规模发兵就会造成国库空虚人民贫困,一旦不大规模发兵,就会给我们造成节节胜利的机会。对方败而我军胜利,那么江北各州就成为我国所有了。既然攻占了江北,就可用当地的百姓,壮大我们的兵力,江南就很容易平定了。这样用的兵力少而收效大。灭吴,桂、广都会归附称臣,岷、蜀只要写封信去就可召他们来归顺。倘若他们不肯来,就四面进兵,席卷而蜀平。吴、蜀平定后幽州就会望风归降。只有并州是决心死守,不能用恩信去说服他们,必须用强大兵力去攻打,使他们力竭气丧,不足以为边患,然后再消灭他们。现在我们兵精粮足,群臣知道法度,将士听从命令,等丰收之后,就可以平定边地了。

“我是一个书生,不懂得国家大事,说得不达大度,不合机变,请陛下宽恕!”

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夏秋之交,升任左散骑常侍,授端明殿学士。当时,世宗新即帝位,决心统一中国,已经不听群臣的意见,亲自率兵在高平打败刘..,回来后加紧充实军队,显然有了统一中国的大志。世宗多次向大臣求问治理天下的办法,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要他们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也在被选者之中。那时文士都不主张世宗急于用武,认为平定战乱,统一中国,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都讲用兵之策,朴认为应先取江淮。世宗早已知道王朴的为人,见到王朴的议论宏阔了然,更加感到惊奇,就经常和他商量天下大事,感到很满意,于是下决心重用王朴。显德三年(956),进兵淮南,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来后,升任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很快升为枢密使。四年,再次进兵淮南,以朴为东京留守。

世宗时,对外进行统一战争,对内进行法制建设。王朴为人聪明敏锐,多才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甚至对阴阳律历之法都很精通。显德二年(955),下诏要王朴校定历法,于是把符咒流俗不科学的内容都去掉,设立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步日月五星,制定《钦天历》。六年(959),又下诏要王朴考证雅乐,王朴认为是用十二律管互吹,难以得到实物验证它的真实性,于是根据京房为律准,以九齿之弦十三,依照管的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

王朴的性格刚强果断,世宗又很相信他,凡是他所做的,当时没有人敢反对,然而人们也没有比他强的地方。世宗进兵淮南,王朴留守京城,扩建新城,修筑道路,壮伟宏阔,现在京城的规模,大多是他规划修建的。他作的乐曲,到今天仍然被人们采用而没有改变。他上书讲的用兵策略,并不是一时的策略。谈到对各国先后消灭的次第时,他说:“并州的敌人是决心要抵抗的,最后才去灭亡它。”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四方,只有并州是最后平定的,都验证了王朴的预言。

第六年(959)春,世宗派王朴到汴口去巡视,作斗门,王朴回来时路过以前的宰相李谷的家,病倒在座位上,用车送归后即死了,享年五十四岁。

世宗亲临他的丧事,用玉钺叩地,大哭了四次。赐封他侍中。

猜你喜欢
  卷九十 酷吏传第六十·班固
  卷一百三十四·毕沅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九·王称
  1929──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郭廷以
  第二十一回 王德妃更衣承宠 唐明宗焚香祝天·蔡东藩
  ◎职官十·徐天麟
  卷九·陈继儒
  卷之三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二十五·佚名
  ●附录(行吟杂录)·金科豫
  第一九二清单(第一九一号之粘付)一一四○六—二·佚名
  第三十二卷 访目·缪荃孙
  窦炽传·令狐德棻
  ●皇朝通典卷二十·佚名
  欧阳祺夫人·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八·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四十八    宋 陈起 编王琮雅林小稿 北山访僧晚归 吟僧山北住又买过湖船半日得闲话一生无此缘波光揺酒兴竹色带茶烟归路斜阳里徐行听乱蝉 蓬莱【柯山倅圃】 一棹三万里何修入窈深水痕涵

  • 安邑坊女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安邑坊女,生平不详。 幽恨诗 安邑坊女 卜得上峡日, 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 肠断木兰歌。 安邑坊女诗鉴赏 杨慎认为:“诗盛于唐 ,其作者往往托于传奇小 说、神仙幽怪以传于后,故其诗大有绝妙古今一字千金者 。”

  • 卷一百七十二 皇祐四年(壬辰,1052)·李焘

      起仁宗皇祐四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辛亥,徙英州別駕唐介為全州團練副使、監郴州酒稅【一】。   王堯臣、王守忠、陳旭等,較慶曆、皇祐總四年天下財賦出入,凡金幣絲纊薪芻之類,皆在其數【二】,參相耗登,皇祐元年

  • 第七十七回 戮权阉丁抚守法 办教案曾侯遭讥·蔡东藩

      却说慈禧太后在宫无事,静极思动,未免要想出消遣的法子。她生平最喜看戏,内监安得海,先意承志,替太后造了一座戏园,招集梨园子弟,日夕演戏。安得海亦侍着太后,日夕往观,仿佛唐宫,只慈禧厚福,恰比杨玉环要加十倍。因此安太监

  • 卷之三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三九 广思堂·周作人

    三味书屋里虽然备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却都不常用。罚跪我就没有看见过,在我上着学的这两年里,戒方则有时还用,譬如有人在园里拿了腊梅梗去撩树上的知了壳(蝉蜕),给他看见了,带到书房里,叫学生伸出手来,他拿戒方轻轻的扑五下,再换

  • ●皇朝通典卷六十六·佚名

    樂四 ○樂四 (臣)等謹按審度迺以正音和聲必先製器故杜典於製造之後即繼以權量八音二門顧律尺既亡前代所沿未必盡有當於古也我朝得黃鍾真度以之審定衡量足以整齊物用以之製造樂器足以宣鬯元音故宮懸所列美備精詳製作之隆

  • 职官六九·徐松

    黜降官六【宋会要】重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淮南路转运使李祉降两官。以臣僚言:「近旨,非战阵开疆及朝廷灼见劳 ,而有司擅为奏者,严为之禁。近者李祉以寿春府官有劳,乞降旨付己,保明推赏,未闻诏许而遽列姓名来上,玩法慢命,何以加

  •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五·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辩正论音卷上(从初音论序尽第四卷)  辩正论序  [挖-乙+求][頤-頁+(束/貝)](上他颔反声类云亦通韵诠云引取也考声试也尔雅尝试取其意也说文远取也从手[穴/求]声也[穴/求]音深从穴从求下柴

  • 对于佛教会之观念·太虚

    ──二十五年八月在南京作──八月二十四晨,中训部张处长特约至毗卢寺谈话,征询个人对于佛教会之观念。所言有未周足者,乃更约述如下:一、如以维持寺产为唯一宗旨,应取销七年来之佛教会,免滋流弊。另行组织如昔年程雪楼居士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二·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尔时胜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过世间法现住世间法。而不为彼世法所染。如实善知世间诸法随世间法。而不为世间法之所染。教化众生令离世间得世间法平等。行于世间而不坏世间法。尔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二·澄观

    第二正明口业。今初先显名体者。文有三节。一显名体。二约位辨胜。三征列名字。今初经文。是一义含名体。谓经从初至而演说法。皆是释名。有二名故。次辨体者。重取善巧智字以为辨体。义无碍下。随难别释义名所以。知

  • 慎子·慎到

    战国慎到撰,一卷。《汉书·艺文志》著录42篇,今存七篇及一些佚文,内容多为法治理论,如云“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大君任法而弗躬”,“官不和亲,法不遗爱”等。 《四部备要》收入一卷之五篇,系明人搜集残缺,重为编

  • 省心杂言·李邦献

    一卷。宋李邦献(生卒年不详)撰。李邦献,怀州人,太宰邦彦之弟,官至直敷文阁。是书,在宋有临安刊本。题为林逋撰,或为尹焞撰。至宋濂《跋》其书,则谓逋固未尝著,焞亦因和靖号偶同而误,皆非其实。而王泌所编《朱子语录》续类内,有

  • 十二游经·佚名

    一卷,东晋迦留陀伽译。佛三十五岁成道,其后十二年始还父国,记其十二年间之游化,名为十二游经。

  •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道宣

    凡三卷。唐代道宣撰。又称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东夏三宝感通录、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宝感通录、感通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乃集录佛舍利、佛像、佛寺、经典及僧俗灵异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