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积中传

张积中,奇男子也,以讲学聚徒至数千人,肉食者诬以叛逆以死,今四十余年,无人敢道其姓名。夫磊落奇伟之士,处专制政体之下,非特当时不能独行己志,即身后之名,亦几与真叛逆者等,不肯挂诸齿颊,可不哀哉!余乃本诸旧闻,复博采私家记载,而为之传,当亦士君子所乐闻也。按张积中,字子中,扬州人。慨慷多大略,读书有文名,好佛法,尝以行善劝人,从之游者甚众。先是有周星垣者,客扬州,讲性命之学。其四书五经,别有注解,非汉非宋,大约以致用为本。积中闻其学,甚喜,执贽称弟子,旋即尽得其精蕴。是时,吏治日坏,盗贼所在蜂起,积中愤帖括之学,必不足有为于世,遂力发挥其学而光大之;一时士人,高积中行,又惊其才,从学者日多。会太平天国起东南,天下云扰,积中遂遁居山东之黄崖山。黄崖毗连泰山,支峰直达孝里铺,跨常清肥城之郊,山势险固,人迹罕到。积中叠石为塞,置守御具,以备盗贼;从之居者,渐至八千余家,积中阴以兵法部署之,而众皆乐从。顾积中虽居黄崖,然日以讲学为事,其学说之精者,言儒者通性命之理,将以致用也。临大事不能有济,此迂儒弗知性命者也。又言易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何以聚人曰财。此群圣发微之秘旨,非世儒所能晓也。齐鲁多慷慨激昂之士,闻积中讲学,皆负笈担簦,自远而至。积中乃立课程,设讲坛,著书立说,欲以其学起士人委靡之习而振之。顾当时学术败坏,士子读书者,以八股为文章,以讲章为圣经,骤闻积中异说,喜而从之者固多,怪而骇之者亦不少,议论纷纷,疑积中为邪教。有司欲立功,目黄崖为逋逃薮。会青州府首县汉军某,获异言、异服者数人,讯之,供言奉张七先生令买马。而宜都知县某,复获数人,供亦如之。乃各飞禀至省,时阎敬铭为山东巡抚,得禀大惊。适山东候补道某,其子在省娶妇,其妇翁亦道员也。成婚甫三日,某子欲远出,妇怪问何事,某言赴黄崖听张七先生讲书。妇恚曰:“新婚未几,乃即远离,何无人理耶?”某曰:“张先生约束严,不可不往。”妇诉诸父母,因共疑婿为邪教中人,父尚犹豫未决,母曰:“已误将女适匪人,今不速发,将灭门矣。”乃张皇其词,以禀巡抚。于是积中叛逆之证据益确,阎遽欲兴兵剿之。是时,丁葆桢为山东按察,白阎曰:“张之子实在省为候补知县,观其为人循谨,其父亦必非谋叛者也。请令其子速赴砦,招其父至省,毋遽发兵!”阎良久始许之,允予限五日。丁即传张实,告以将灭门状,实伏地叩头大哭。丁曰:“无惧!可速于五日内招尔父来,则可无事。”实即飞驰至砦,劝积中往省。积中曰:“吾讲学有何罪?若辈乃欲媒孽我耶?贪黩官吏,欲借此以兴大狱,为立功地。我若往,彼辈锻炼周内,何求不得。即幸而事得解,乃公肯以磊磊落落之身,低首下心以乞活耶?汝辈惧,可自往也。”实跪请之不已,积中怒曰:“积中此生,决不履公庭。必欲积中出者,积中出而就死耳。积中亦丈夫也,伏剑而死则可;桎梏而死则不可。积中以身殉学矣,何出为?”声色俱厉!是时,抚藩在省,待张实七日不至,阎询丁,丁不能复为地。外间谣言益厉,遂命总兵湖北人王某,记名提督湖南人王某,道员湖南人王某,率大兵往剿,破砦而入,积中举家自焚死,官兵大肆淫掠,死者万余,此清同治五年十月六日事也。砦既破,而未得谋反实据,阎乃责三王曰:“汝辈皆言谋反是实,今奈何无据,若三日不得,则杀汝辈。”三王急,最后搜得戏衣一箱,命营中七缝工补治之,即以此为据,复杀缝工以灭口,由是诸在事者,皆如剿匪例以论功云。

朴庵曰:中国之学,自汉以还,非琐碎即空虚,无当实用;积中聚徒数千人,讲学以致用为本,而数千人皆奉约束如命,不可谓非豪杰之士也。积中既诬以叛逆死,其书尽遭焚毁,惜哉!尝闻父老言:其同学之人,爱力极坚,信道甚笃。今日人心涣散,道力薄弱,世亦有豪杰之士,继积中而起者夫!

张积中传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四·刘昫
  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脱脱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六十九·杨仲良
  卷第二百三十九·胡三省
  卷之五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四百八十三·佚名
  ◎张翼德警告段祺瑞·宣南吏隐
  三○六 谕内阁《学易集》等有青词一体迹涉异端抄本姑存刊刻从删·佚名
  ·会镇请筹款防洋议·丁曰健
  十国春秋卷四十·吴任臣
  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范晔
  卷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六十八·佚名
  曹芳芸女士·周诒春
  三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东皋集补钞·吴之振

    戴敏初夏游张园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句人行踯躅江边路,日落秭规啼处山。

  • 卷一百五·列传第四十三·脱脱

        程寀 任熊祥 孔璠(子拯) 范拱 张用直 刘枢 王翛 杨伯雄(兄伯渊) 萧贡 温迪罕缔达 张翰 任天宠   程寀,字公弼,燕之析津人。祖冀,仕辽广德军节度使。冀凡六男,父子皆擢科第,士族号其家为“程一举”。冀次

  • 春秋别典卷十二·薛虞畿

    鲁定公【十四年】吴王阖庐闻允常【越王名】死乃兴师伐越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陈呼而自刎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师败于防李射伤吴王阖庐阖庐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

  • 卷之六十六·佚名

      顺治九年。壬辰。秋七月。庚午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辛未。定诸王世子大朝、常朝、及京城内行走仪仗。和硕亲王、用绣红罗曲柄伞一柄。绣红罗圆伞二柄。绣红罗圆扇一对。立瓜二对。卧瓜二对。骨朵二对

  • 五七二 湖南巡抚李湖奏查出《国朝诗的》等违碍书籍分别办理缘由折·佚名

    五七二 湖南巡抚李湖奏查出《国朝诗的》等违碍书籍分别办理缘由折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湖南巡抚臣李湖跪奏,为查办违悖诗集,据实奏闻事。窃照湖南省查缴违碍书籍,臣于本年六月到任后,据该司道等将节次委员查访缴到各

  • 卷之七十·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囘部王公表传卷之七十 传第五十四 扎萨克和硕超勇襄亲王策凌列传 策凌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扎萨克亲王善巴再从弟祖丹津号班珠尔为赛因诺顔图蒙肯第八子生子纳木扎勒号约苏图伟徵阿海子

  • 卷十三·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十三明 黄训 编内阁题缉熈圣学事【薛瑄】切见近日有臣下进言欲开经筵以缉熈圣学者虽防圣德允纳未见施行盖欲俟军旅事平之日以开讲也臣愚以爲当圣主中兴之时天歩惟艰之日正讲论爲学爲治之道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一氏族略【一】【臣】等谨按郑志氏族略以三十二类叙得姓受氏之原附以四声缀以总论旁罗古今綦辨且博虽炫多闻而广附会在所不免然伊古姓氏已备见於此矣恭惟我国家肇兴东土受姓自天帝统既尊皇支益

  • 卷三十七·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七宋 宋敏求 编诸王册亲王官册秦王天策上将文册许王孝秦州都督文册赵王福青州刺史文册邓王元裕襄州刺史文册虢王凤宋州刺史文册纪王慎泽州刺史文册杞王金鄜州刺史文册曹王明梁州都督文

  • 黄鼎·周诒春

    黄鼎 字佐廷。年四十三岁。生于上海。已婚。子二女五。初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光緖十八年。自费游美。光緖二十二年。毕业于勿吉尼亚大学。光緖二十三年回国。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及某校教员。光緖二十七年。任山西大

  • 卷二十五·段昌武

    <经部,诗类,段氏毛诗集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集觧卷二十五宋 段昌武 撰荡之什荡【唐党反】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欧阳曰穆公见厉王无道知其必亡而自伤周室尔所以言不及厉王而逺思文

  • 第六十三則 南泉斬貓·胡兰成

    第六十三則南泉斬貓舉:池州南泉寺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方丈普願禪師見之,遂提起貓兒云:道得即不斬。眾無對。禪師遂斬貓兒為兩段。這一則初看很難懂,要看了雪竇禪師的頌纔會懂。雪竇禪師的頌曰:兩堂俱是杜禪和撥動煙塵不奈

  • 卷第二十一·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二十一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摄相应分摄品之一一切摄非摄法。当知若立摄门便知。阴界入摄一切法。阴界入不摄一切法。阴界入如事摄一切法少分。阴界入不摄一切法少分。自性自性摄。自

  • 皇霸文纪·梅鼎祚

    十三卷。明梅鼎祚(1553—1619)编。鼎祚字禹金,安徽宣城人。守德子,以古学自任,诗文博雅,王世贞尝称之,申时行欲荐于朝,辞不赴,归隐书带园,构天逸阁,藏书著述其中。有《才鬼记》、《青泥莲花记》、《梅禹金集》、《历代文纪》、

  • 白云集·许谦

    四卷。元许谦(1270—1337)撰。一名《许白云先生文集》。许谦字益之,金华(今浙江)人。少孤,颖悟异常,稍长即力致于学,受业于金履祥。公卿累荐,不仕。暮年讲学从者千余人。晚年自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

  • 北辕录·周辉

    地理笔记。南宋周煇撰。1卷。记载了淳熙四年(1177)敷文阁待制张子正充贺金国生辰使,右监门卫大将军赵士褒为副使,率团出使金国的经过。使团从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发,至盱眙军(治今江苏盱眙)过境,由金国的泗州(治今江苏盱眙

  • 乐郊私语·姚桐寿

    元代笔记。1卷。姚桐寿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将其编入子部小说家类。本书写于元顺帝至正年间。元末战乱频仍,姚桐寿避乱于海盐,当时海盐还未被战火波及,他得以闭户安居,从容著述,免遭兵燹之祸,所以本书名为《

  • 周易象义·丁易东

    元丁易东撰。十六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据《易》象以明义,故名曰《象义》。全书取象之例凡十二,为本体、互体、卦变、正应、动爻、变卦、伏卦、互对、反对、比爻、原画、纳甲等。《四库全书提要》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