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七二 湖南巡抚李湖奏查出《国朝诗的》等违碍书籍分别办理缘由折

五七二 湖南巡抚李湖奏查出《国朝诗的》等违碍书籍分别办理缘由折

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

湖南巡抚臣李湖跪奏,为查办违悖诗集,据实奏闻事。

窃照湖南省查缴违碍书籍,臣于本年六月到任后,据该司道等将节次委员查访缴到各书共八百八十余部呈送,经臣奏明,解交军机处进呈销毁去后。嗣恐委员查办难周,令各属于地方绅士中慎选数人添派分查,会同督臣三宝具奏在案。

兹据布政使陈用敷、按察使塔琦、驿盐长宝道纪淑曾会禀:据委往永州府属试用训导刘旦查缴违碍各书,内有本省人刊刻《国朝诗的》一本,注系长沙陶煊奉长选、同里张璨岂石同辑,载有应禁之屈大均等诗句在内。因仅止一本,无凭查阅,当卽密饬署长沙府知府王用锷,查得陶煊系宁乡县人,张璨系湘潭县人。府县志内载陶煊选有《国朝诗的》及《唐律分注》二种,随委该署府驰往宁乡县,率同知县杨琏、敎谕谢廷献,查明陶煊系监生,于雍正六年身故。亲至陶煊家中,追据伊子监生陶士傪呈出不全《诗的》二十六本、板片一千二百八十三块、残缺板一十五块,尚缺少二十六块,系选刻各省人之诗,并有陶煊自着《石溪诗钞》、张璨自着《石渔诗钞》在内;又据呈出伊曾祖陶汝鼐所著《荣木堂集》二本,其板片原存伊分居堂弟陶士伦家,因年久残缺烧毁;又缴出《唐律分注》二本、《广舆记》一部,共十二本。此外,遍搜并无别项违碍书籍。其《唐律分注》板片,据供卖与省城二酉堂书店。提讯监生陶士伦供认,烧毁《荣木堂集》板片属实。并据教谕谢廷献访据监生邓命云呈出不全《诗的》二十二本,生员饶光裕呈出《荣木堂集》四本。先将各书并板片同陶士傪、陶士伦委员解省,卽驰赴湘潭县,率同知县白璟,查明张璨曾任大理寺少卿,乾隆十八年身故。亲至伊家搜查,除寻常各项经史书文及零星诗纸册页外,并无存留《诗的》及《石渔诗钞》原本,亦无别项违碍之书。当将伊子告病捐纳通制张之澴解省,并赴二酉堂书店起出《唐律分注》板片,同各书一并赍司。当将不全《诗的》各本,凑成一全部三十二本。会同查阅《荣木堂集》与《诗的》二书,其中或隐含怨谤、或显肆狂悖,卽陶煊自着《石溪诗钞》亦有不法字句。虽本人俱已身故,但其子孙并不早行呈缴,卽难稍为宽纵。至故宦张璨既与陶煊列名同辑,其子张之澴现系职官,何致家无遗稿,应请严参究拟。除起获《唐律分注》查无违碍,并应禁之《广舆记》存局汇缴外,理合将《诗的》等书呈送核办。等情到臣。

臣恐查有未尽,复委驿盐长宝道纪淑曾前赴宁乡县,并委因公在省之衡永郴桂道汪新前往湘潭县,再行详查。嗣据该二道覆称:驰赴陶煊、张璨二家,详悉确查,实无另有存匿遗稿及别项违碍书籍。申覆前来。臣督同提犯严讯。

据陶士傪供:曾祖陶汝鼐系明末翰林,康熙二十二年身故。伊父陶煊,雍正六年身故。其《荣木堂集》板片原存堂弟陶士伦家中,因年久残缺烧毁。《唐律分注》板片,乾隆二十五年卖给省城二酉堂书店。《诗的》书板,系伊父在江南刊刻,带回堆放磨房,因篇页繁多,从不刷印,亦无人检点,以致残缺。父故后,家贫务农,父祖遗书从未查看,不知有无违碍。今府县到家指名追起,随将不全书板并曾祖遗书一并缴出,并非有心隐匿。

据陶士伦供:那《荣木堂集》书板,因年久搬移,散失甚多,留存无用,又恐书中或有违碍,劈碎烧毁是实。

据张之澴供:伊父张璨由举人选授知县,历升大理寺少卿,乾隆十八年身故。从前有无与陶煊同辑,伊尚幼穉,实不知情。伊父遗书无多,于乾隆三十三年因亲戚谢济世在广西刻书事犯,其子寄住伊家,行文委员到来,将所存书籍俱搜解赴粤,家中实无《石渔诗钞》全稿及《诗的》全集遗留,并无隐匿的事。等语。

查陶汝鼐虽系胜国顽民,其在我朝食毛践土,经四十年之久,诗中语含怨怼,已属不法。至陶煊所选诗集,在康熙六十年间内将逆犯吕留良、屈大均等诗并此外诸人讥刺狂悖诗句,捃摭入选。其自着诗钞,亦多悖谬之处。虽本人俱已身故,但其子孙于奉文查缴之初,并不早为呈首,迨今指名行查,始据缴出,岂容以不知推诿。至张璨既与陶煊同辑,且将自着《石渔诗钞》纂入集内,何以家中转无存稿,应请旨将伊子告病在籍通判张之澴革去职衔,以便与咨革监生陶士傪、陶士伦一并切实严究,分别定拟。除现将各书名通行所属并分咨各省一体查缴外,至《诗的》内所选各省讥刺狂悖作诗之人,有无专集刊布,均应一并咨明该督抚就近分别查缴究办,务期销毁净尽,杜邪说而正人心。

再照湖南士习浮夸,妄矜著述,凡有撰辑之书,輙列名刊入府县志,以图标榜。如现在呈缴之《诗的》及《荣木堂集》各书名,俱刻入府县志内,从前办理之初,未经按志指查,实属疎略。臣现经率同司道检齐通省府州县志书内刊载本朝同历代所著书集名目,凡系从前未经呈缴者,俱汇单抄发该州县,饬令照单查缴解省,添派委员悉心校阅。如其中实有足备四库采择之书,卽将原帙解送京局,听候节取。若核有悖谬不法之处,卽分别应毁应究,奏明办理。倘后嗣乏人,原书散失,卽取具族邻甘结备案。似此指名搜罗,虽不敢期于全获,但较之委员泛查,稍为切实。且通省士民,近复荷蒙恩旨,宽以二年之限,准其呈缴免罪,自不致再有观望顾虑,而大小臣工祗遵钦限,照单指查,亦不患其隐匿遗漏矣。

所有臣等现在查出违悖诗集分别办理缘由,理合会同湖广督臣三宝恭折具奏。先将缴到《诗的》、《荣木堂》各书本另缮清单,恭呈御览。其起存《诗的》书板,俟定案后解京销毁。伏乞皇上睿鉴。

再,此案事关要件,是以由驿三百里驰递,合并陈明。谨奏。

朱批:知道了。(宫中朱批奏折)

猜你喜欢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熹宗·张廷玉
  ●卷五·周密
  提要·姚之骃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四·杨士奇
  卷之一百四十二·佚名
  ◎官场真是戏场(第一出送盒子第二出打皂王)·李定夷
  通志卷一百二十四上·郑樵
  苻坚传·房玄龄
  殷仲堪传·房玄龄
  废帝纪·李延寿
  葛从周传·欧阳修
  王伦传·脱脱
  瓦剌传·张廷玉
  卷三十五·黄训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五出 草奏·周履靖

    【丹凤吟】〔丑上〕木偶无依。越吟不已。祶袍窃望疎财士。怕官情纸薄。今非昔比自家非别。小何的便是。母死半年。闝赌两般。家资败尽。替夫到京。谁想身上又染了广货。囊裏又缺了盘缠。要归不得无可奈何。近

  • 第十二出 目成·许自昌

    【熙州三台】〔净上〕日来公务蹉跎。无因访问娇娥。乘兴暂相过。愿天敎瞥然遇他。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我张三郞为何道此两句。前日无心走到街上。见一个女子。十分丰致。我看他。他也看我。我因此与他

  • 甲乙集卷第一·罗隐

    馀杭罗  隐昭谏诗曲江春感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髙阳酒徒半雕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满船明月一竿竹家往五湖归去来皇陂皇陂㶑灧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三

  •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忠义三·脱脱

        ◎忠义三   ○徒单航 完颜陈和尚 杨沃衍 乌古论黑汉 陀满胡土门 姬汝作 爱申(马肩龙附) 禹显   徒单航,一名张僧,驸马枢密使某之子也。父号九驸马,卫王有事北边,改授都元帅,仍权平章,殊不允人望。张僧时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六·佚名

    正德十六年九月己酉朔圣母舟将抵潞河 上敕各抚按等官严督所属备车徒奉迎○命西宁侯宋恺子良臣嗣爵○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袁宗皋以疾在告逾三月奉乞停俸调理 上曰宗皋俸不必停其强食自爱病愈即出供职仍命部臣至其家

  • 第七卷 军学·缪荃孙

    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张之洞奏窃维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方今时局孔及,事事需材,若不广为培养,材自何来?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二十八日,奉上谕: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宜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

  • 张致远传·脱脱

    张致远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宣和三年(1121),中进士及第。宰相范宗尹向朝廷推荐他的才能,召他入对,擢升为枢密院计议官。建州贼寇范汝为投降之后,依然怀有反叛意图,但招安官员谢向、陆棠接受贼寇贿赂,暗中同贼寇相通。张致远

  • 鶡冠子原序·鹖冠子

    鶡冠子楚人也居於深山以鶡為冠號曰鶡冠子其道踳駮著書初本黄老而末流迪於刑名傳曰申韓厲名實切事情其極慘礉少恩而原於道德之意盖學之

  • 孟子集编卷二·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庄见孟子曰见于王王语以好乐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防乎【见于之见音现下见于同语去声下同好去声篇内并同○庄齐臣也庶防近辞也言近于治】

  • 第五章 1·辜鸿铭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辜讲孔子评价一位学生(公治长,姓公冶,名芝,字子长。既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女婿,德才兼备,深被孔子

  • 卷十七·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十七    明 夏良胜 撰平天下之义【创业之治 守成之治中兴之治 经常之治】咸彖曰天地感而万物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程頥曰天地二

  • 水喻品第十七·佚名

    净心常忆念,无所有贪爱。已度愚痴渊,如鹅守枯池。彼心既弃舍,翱翔昇虚空。修行出世间,能破魔罗众。少不修梵行,至老不积财。愚痴乐睡眠,由己不修善。少不修梵行,至老不积财。鸳鸯守空池,守故有何益。莫轻小恶罪,以为无殃报。水

  • 卷第二十六·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二十六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种种车众宝严饰。奉施诸佛及诸菩萨师长善友声闻

  • 新刻三观义序·智顗

    四教义从观出教。依教开解。三观义融教入观。依解立行。目足相扶。殆罔俱治之。二书盖阙一不可也。昔者智者大师为大机感。亲注净名。此其玄谈也。而三观义在支那亡逸已久矣。吾邦幸而双璧并传。不宝护而可乎。但三观

  • 扈从东巡日录·高士奇

    日记体史书。清高士奇著。康熙21年(1682),士奇以翰林侍讲扈圣祖东巡,省谒陵寝,观兵松花江上,归后撰成日录。凡2卷,卷前序文5篇,卷末殿以附录,约计3.5万言。全书以时间为经,考记处所为纬,以历史内容为中心,于所过山川、郡县、兀

  • 太公家教·佚名

    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讨论《坟典》,简

  • 庐隐文集·庐隐

    庐隐著。庐隐,1898年—1934年,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笔名庐隐。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庐隐是“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 “福州三大才女”。本书收 《或人的悲哀》《曼丽》等小说,散文,共计38

  • 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佚名

    一卷,失译,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之异译,先出。度者,入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