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辩中边论卷下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得果品第六

  已辩修位。得果云何。颂曰。

  器说为异熟  力是彼增上

  爱乐增长净  如次即五果

  论曰。器谓随顺善法。异熟力。谓由彼器增上力。令诸善法成上品性。爱乐谓先世数修善力。今世于善法深生爱乐。增长谓现在数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圆满。净谓障断得永离系。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复次颂曰。

  复略说余果  后后初数习

  究竟顺障灭  离胜上无上

  论曰。略说余果差别有十。一后后果。谓因种性得发心果如是等果展转应知。二最初果。谓最初证出世间法。三数习果。谓从此后诸有学位。四究竟果。谓无学法。五随顺果。谓因渐次应知。即是后后果摄。六障灭果。谓能断道即最初果。能灭障故说为障灭。七离系果。谓即数习及究竟果。学无学位如次远离烦恼系故。八殊胜果。谓神通等殊胜功德。九有上果。谓菩萨地。超出余乘未成佛故。十无上果。谓如来地。此上更无余胜法故。此中所说后六种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别。如是诸果但是略说。若广说即无量果总义者。谓摄受故。差别故。宿习故。后后引发故。标故。释故。此中摄受者。谓五果。差别者。谓余果。宿习者。谓异熟果。后后引发者。谓余四果。标者谓后后等四果。释者谓随顺等六果。分别前四果故。

  辩无上乘品第七

  已辩得果。无上乘今当说。颂曰。

  总由三无上  说为无上乘

  谓正行所缘  及修证无上

  论曰。此大乘中总由三种无上义故名无上乘。三无上者。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此中正行无上者。谓十波罗蜜多行。此正行相云何应知。颂曰。

  正行有六种  谓最胜作意

  随法离二边  差别无差别

  论曰。即于十种波罗蜜多随修差别有六正行。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二边正行。五差别正行。六无差别正行。最胜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最胜有十二  谓广大长时

  依处及无尽  无间无难性

  自在摄发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说十度  名波罗蜜多

  论曰。最胜正行有十二种。一广大最胜。二长时最胜。三依处最胜。四无尽最胜。五无间最胜。六无难最胜。七自在最胜。八摄受最胜。九发起最胜。十至得最胜。十一等流最胜。十二究竟最胜。此中广大最胜者。终不欣乐一切世间富乐自在。志高远故。长时最胜者。三无数劫熏习成故。依处最胜者。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为依处故。无尽最胜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无穷尽故。无间最胜者。由得自他平等胜解。于诸有情发起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无难最胜者。于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随喜。令自施等波罗蜜多速圆满故。自在最胜者。由虚空藏等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圆满故。摄受最胜者。无分别智之所摄受。能令施等极清净故。发起最胜者。在胜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胜者。在极喜地。等流最胜者。在次八地。究竟最胜者。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萨如来因果满故。由施等十波罗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胜。是故皆得到彼岸名。何等名为十到彼岸。颂曰。

  十波罗蜜多  谓施戒安忍

  精进定般若  方便愿力智

  论曰。此显施等十度别名。施等云何各别作业。颂曰。

  饶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脱

  无尽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论曰。此显施等十到彼岸各别事业。如次应知。谓诸菩萨由布施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普能饶益。由净戒波罗蜜多故。于诸有情不为损害。由安忍波罗蜜多。故他损害时深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故。增长功德。由静虑波罗蜜多故。起神通等能引有情令入正法。由般若波罗蜜多故。能正教授教诫有情令得解脱。由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能令施等功德无尽。由愿波罗蜜多故。摄受随顺施等胜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养常起施等。由力波罗蜜多故。具足思择修习二力伏灭诸障。能令施等常决定转。由智波罗蜜多故。离如闻言诸法迷谬。受用施等增上法乐。无倒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已说最胜正行。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十法行。获几所福。颂曰。

  行十法行者  获福聚无量

  论曰。修行如是十种法行。所获福聚其量无边。何故但于大乘经等说修法行获最大果。于声闻乘不如是说。颂曰。

  胜故无尽故  由摄他不息

  论曰。于此大乘修诸法行。由二缘故获最大果。一最胜故。二无尽故。由能摄益他诸有情。是故大乘说为最胜。由虽证得无余涅槃。利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大乘说为无尽。如是已说作意正行。随法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随法行二种  谓诸无散乱

  无颠倒转变  诸菩萨应知

  论曰。随法正行略有二种。一无散乱转变。二无颠倒转变。菩萨于此应正了知。此中六种散乱无故。名无散乱。六散乱者。一自性散乱。二外散乱。三内散乱。四相散乱。五粗重散乱。六作意散乱。此六种相云何应知。颂曰。

  出定于境流  味沉掉矫示

  我执心下劣  诸智者应知

  论曰。此中出定由五识身。当知即是自性散乱。于境流者。驰散外缘即外散乱。味沉掉者。味著等持惛沉掉举即内散乱。矫示者。即相散乱。矫现相已修定加行故。我执者。即粗重散乱。由粗重力我慢现行故。心下劣者。即作意散乱。依下劣乘起作意故。菩萨于此六散乱相。应遍了知当速除灭。如是已说无散乱转变。无颠倒转变云何应知。颂曰。

  智见于文义  作意及不动

  二相染净客  无怖高无倒

  论曰。依十事中如实智见。应知建立十无倒名。此中云何于文无倒。颂曰。

  知但由相应  串习或翻此

  有义及非有  是于文无倒

  论曰。若于诸文能无间断次第宣唱说名相应。共许此名唯目此事。展转忆念名为串习。但由此二成有义文。与此相违文成无义。如实知见此二文者。应知是名于文无倒。于义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似二性显现  如现实非有

  知离有非有  是于义无倒

  论曰。似二性显现者。谓似所取能取性现。乱识似彼行相生故。如现实非有者。谓如所显现实不如是有。离有者。谓此义所取能取性非有故。离非有者。谓彼乱识现似有故。如实知见此中义者。应知是名于义无倒。于作意无倒者。颂曰。

  于作意无倒  知彼言熏习

  言作意彼依  现似二因故

  论曰。所取能取言所熏习名言作意。即此作意是所能取分别所依。是能现似二取因故。由此作意是戏论想之所熏习名言作意。如实知见此作意者。应知是于作意无倒。于不动无倒者。颂曰。

  于不动无倒  谓知义非有

  非无如幻等  有无不动故

  论曰。前说诸义离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无故。谓如幻作诸象马等。彼非实有。象马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诸象马等而显现故如是诸义无如现似所取能取。定实有性亦非全无。乱识似彼所取能取而显现故。等声显示阳焰梦境及水月等。如应当知。以能谛观义如幻等。于有无品心不动散。如实知见此不动者。应知是于不动无倒。于二相无倒者。谓于自相及共相中俱无颠倒。于自相无倒者。颂曰。

  于自相无倒  知一切唯名

  离一切分别  依胜义自相

  论曰。如实知见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唯有名。即能对治一切分别。应知是于自相无倒。此依胜义自相而说。若依世俗非但有名。可取种种差别相故。于共相无倒者。颂曰。

  以离真法界  无别有一法

  故通达此者  于共相无倒

  论曰。以无一法离法无我者故。真法界诸法共相摄。如实知见此共相者。应知是于共相无倒。于染净无倒者。颂曰。

  知颠倒作意  未灭及已灭

  于法界杂染  清净无颠倒

  论曰。若未断灭颠倒作意。尔时法界说为杂染。已断灭时说为清净。如实知见此染净者。如次是于染净无倒。于客无倒其相云何。颂曰。

  知法界本性  清净如虚空

  故染净非主  是于客无倒

  论曰。法界本性净若虚空。由此应知。先染后净二差别相。是客非主。如实知见此客相者。应知是名于客无倒。于无怖无高俱无颠倒者。颂曰。

  有情法无故  染净性俱无

  知此无怖高  是于二无倒

  论曰。有情及法俱非有故。彼染净性亦俱非有。以染净义俱不可得。故染净品无减无增。由此于中无怖无慢。如实知见无怖高者。应知是名于二无倒。

  无倒行总义者。谓由文无倒。能正通达止观二相。由义无倒。能正通达诸颠倒相。由作意无倒。于倒因缘能正远离。由不动无倒。善取彼相。由自相无倒。修彼对治无分别道。由共相无倒能正通达本性清净。由染净无倒。了知未断及已断障。由客无倒。如实了知染净二相。由无怖无高二种无倒。诸障断灭得永出离。此十无倒如次安立。于彼十种金刚句中。何等名为十金刚句。谓有非有无颠倒。所依幻等喻无分别。本性清净杂染清净。虚空喻无减无增。为摄如是十金刚句有二。颂言。

  应知有非有  无颠倒所依

  幻等无分别  本性常清净

  及杂染清净  性净喻虚空

  无减亦无增  是十金刚句

  且初安立十金刚句。自性者。谓自性故。所缘故。无分别故。释难故。自性故者。谓三自性。即圆成实遍计所执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应知。所缘故者即三自性。无分别故者。谓由此无分别即无分别智。及于此无分别即本性清净。如次应知安立境智。谓三自性及无分别。释难故者。谓所余句。且有难言。遍计所执依他起相。若实是无云何可得。若实是有不应诸法本性清净。为释此难说幻等喻。如幻事等虽实是无而现可得。复有难言。若一切法本性清净。如何得有先染后净。为释此难说有染净及虚空喻。谓如虚空虽本性净。而有杂染及清净时。复有难言。有无量佛出现于世。一一能度无量有情。令出生死入于涅槃。云何生死无断灭失。涅槃界中无增益过。为释此难说染及净无减无增。又有情界及清净品俱无量故。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颂言。

  乱境自性因  无乱自性境

  乱无乱二果  及彼二边际

  如是已说随法正行。离二边正行云何应知。如宝积经所说中道行。此行远离何等二边。颂曰。

  异性与一性  外道及声闻

  增益损减边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与断灭

  所取能取边  染净二三种

  分别二边性  应知复有七

  谓有非有边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无用

  不起及时等  是分别二边

  论曰。若于色等执我有异。或执是一名为一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无我乃至儒童。见有我者定起此执。我异于身或即身故。若于色等执为常住是外道边。执无常者是声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观色等非常无常定执有我。是增益有情边。定执无我是损减有情边。彼亦拨无假有情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我无我二边中智。定执心有实。是增益法边。定执心无实。是损减法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是处无心无思无意无识。执有不善等诸杂染法。是所治边。执有善等诸清净法。是能治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于二边不随观说。于有情法定执为有。是常住边。定执非有是断灭边。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即于此二边中智执有无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若执有明所取能取各为一边。如是执有所治诸行能治无为。乃至老死及能灭。彼诸对治道所取能取各为一边。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别。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明与无明无二无二分。乃至广说。明无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杂染有三。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烦恼杂染复有三种。一诸见。二贪嗔痴相。三后有愿。此能对治。谓空智无相智无愿智。业杂染。谓所作善恶业。此能对治。谓不作智。生杂染有三种。一后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后有相续。此能对治。谓无生智无起智无自性智。如是三种杂染除灭说为清净。空等智境。谓空等法三种杂染。随其所应。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来性无染故。若于法界或执杂染或执清净各为一边。本性无染非染净故。为离此执说中道行。谓不由空能空于法。法性自空乃至广说。

  复有七种分别二边。何等为七。谓分别有分别非有各为一边。彼执实有补特伽罗以为坏灭。立空性故。或于无我分别为无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中道行。谓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亦空后际亦空中际亦空。乃至广说。分别所寂分别能寂各为一边。执有所断及有能断。怖畏空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虚空喻。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画师喻。前虚空喻为声闻说。今画师喻为菩萨说。分别所取分别能取各为一边。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幻师喻。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分别正性分别邪性各为一边。执如实观为正为邪。二种性故。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两木生火喻。谓如两木虽无火相。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此如实观亦复如是。虽无圣道正性之相。而能发生正性圣慧。如是正性圣慧生已。复能除遣此如实观。由斯所喻与喻同法。然如实观虽无正性相。顺正性故亦无邪性相。分别有用分别无用各为一边。彼执圣智要先分别方能除染。或全无用。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初灯喻。分别不起分别时等各为一边。彼执能治毕竟不起。或执与染应等时长。为离如是二边分别说后灯喻。如是已说离二边正行差别。无差别正行云何。颂曰。

  差别无差别  应知于十地

  十波罗蜜多  增上等修集

  论曰。于十地中十到彼岸。随一增上而修集者。应知说为差别正行。于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罗蜜多。如是正行名无差别六正行总义者。谓即如是品类最胜。由此思惟如所施设大乘法等。由如是品无乱转变修奢摩他。及无倒转变修毗钵舍那为如是义修中道行而求出离。于十地中修习差别无差别行。如是已说正行无上。所缘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所缘谓安界  所能立任持

  印内持通达  增证运最胜

  论曰。如是所缘有十二种。一安立法施设所缘。二法界所缘。三所立所缘。四能立所缘。五任持所缘六印持所缘。七内持所缘。八通达所缘。九增长所缘。十分证所缘。十一等运所缘。十二最胜所缘。此中最初谓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别法门。第二谓真如。第三第四如次应知。即前二种到彼岸等差别法门。要由通达法界成故。第五谓闻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谓思所成慧境。印持义故。第七谓修所成慧境。内别持故。第八谓初地中见道境。第九谓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谓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类差别分分证境。第十一谓第八地境。第十二谓第九第十如来地境。应知此中即初第二。随诸义位得彼彼名。如是已说所缘无上。修证无上其相云何。颂曰。

  修证谓无阙  不毁动圆满

  起坚固调柔  不住无障息

  论曰。如是修证总有十种。一种性修证缘无阙故。二信解修证。不谤毁大乘故。三发心修证。非下劣乘所扰动故。四正行修证。波罗蜜多得圆满故。五入离生修证。起圣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证。坚固善根长时集故。七净土修证。心调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记修证。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种所退转故。九佛地修证。无二障故。十示现菩提修证。无休息故。无上乘总义者。略有三种无上乘义。谓正行无上故。正行持无上故。正行果无上故。何故此论名辩中边。颂曰。

  此论辩中边  深密坚实义

  广大一切义  除诸不吉祥

  论曰。此论能辩中边行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能缘行义。又此能辩中边境故名辩中边。即是显了处中二边所缘境义。或此正辩离初后边中道法故名辩中边。此论所辩是深密义。非诸寻思所行处故。是坚实义。能摧他辩非彼伏故。是广大义。能辩利乐自他事故。是一切义。普能决了三乘法故。又能除灭诸不吉祥。永断烦恼所知障故。

  我辩此论诸功德  咸持普施群生类

  令获胜生增福慧  疾证广大三菩提

    辩中边论卷下

猜你喜欢
  净心诫观法卷上·道宣
  卷第三十九(为字号)·朱时恩
  第十一卷·圆瑛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二十四·佚名
  卷四百一十·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六·欧阳竟无
  十二因缘论一卷·佚名
  辩正论卷第一·法琳
  神僧传卷第一·朱棣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末)·窥基
  卷第三十·佚名
  佛说无量寿大智陀罗尼·佚名
  中国文化及佛教于战后与欧洲民族之关系·太虚
  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卷下·佚名
  大乘中观释论 第四卷·安慧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兰臯集卷二·吴锡畴

    宋 吴锡畴 撰竹洲重葺仁寿堂抗章当日勇辞荣三咏循陔世念轻娱悦高堂仁者寿壅培遗植圣之清云涵翠葆添新荫秋逼青琅戛旧声故址依然成栋宇水心题扁尚晶明【先文肃建以娱亲】雨中过昱岭下舆扶杖过山蹊雨溅征裾屐溅泥正自

  • 卷八百三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三十贯休闻徵四处士一诏羣公起移山四海闻因知丈夫事须佐圣明君白酒全倾瓮蒲轮半载云从兹居谏署笔砚几人焚送友人下第游边失意穷边去孤城值晩春黑山霞不赤白日鬼随人角咽边风紧沙昏碛月新

  •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赵尔巽

      ◎兵七   △海军   中国初无海军,自道光年筹海防,始有购舰外洋以辅水军之议。同治初,曾国藩、左宗棠诸臣建议设船厂、铁厂。沈葆桢兴船政于闽海,李鸿章筑船坞于旅顺,练北洋海军,是为有海军之始。而甲申马江,甲午东海

  • ●卷十九·李攸

      升降州县二   ○荆湖南路   潭州,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县、岳州湘阴县来属。熙宁六年,以益阳县地置安化县。太平兴国七年,析长沙县置宁乡县。   衡州,乾德三年,以安仁场置安仁县,析衡阳、衡山二县地入焉。   道州

  • 卷七 宏帝殇帝附·王夫之

      〖一〗   司马迁有言:“伯夷虽贤,得孔子而名益著。”吾于泰伯亦云。三代以下不乏贤者,而无与著,贤不著而民不兴行,世无有师圣人乐善之心者也。汉清河上庆其贤矣。夫庆之废,章帝之私也。庆废而安于废,母以诬死而不怨,怡

  • 第八卷 南宋·缪荃孙

    驻军首领 御前诸军都统制张 俊 少师、镇兆崇信奉宁军节度使、淮南西路宣抚使,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兼营田大使、齐国公,随车驾驻跸临安府。于绍兴四年三月内、将所带神武右军人马前来建康驻。五年十二月,改充行营中军。

  • 外集卷三·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録外集卷三 李幼武 纂集 程颐 伊川先生正公 字正叔明道之弟举进士嘉佑四年廷试报罢遂不复试吕申公判大学请为大学正固辞元丰八年授汝州团练推官西监教元佑初除秘省校书郎召对除通直郎充崇

  • ●续吴先贤赞卷之六·刘凤

    刘凤 朱纨 周广 陆粲 王庭 王守 袁衮袁襄 张寰 顾存仁 陆师道 皇甫濂 瞿景淳 章羙中 沈启 ○朱纨 朱纨字子仁父昂文学掌故罢归妇所生子为逆娣施始孕纨生圄中逆者子巳窜父他所又欲取纨戕之且将图施赖施以死全之父亦竟

  • 一八〇 反动老作家二·周作人

    我于卢沟桥事件的前半个月前,在《国闻周报》上面发表《日本管窥之四》,声明日本研究店的关门,但是在后期著作里却仍写有十篇以上的文章,谈及日本的风俗,名物或是书籍的,其中比较特别的乃是一篇《日本之再认识》。这是一九四

  • 茹皓传·魏收

    茹皓,字禽奇,是旧时吴地人。父亲茹让之,本名为要,随从刘骏属下巴陵王休若为部将,到达彭城。当时南方闹饥荒动乱,就客居在淮陽上党。茹皓十五六岁的时候,任县金曹吏,颇有姿色容貌,性情谨慎柔顺。南徐州刺史沈陵见了他非常喜爱,他

  • 卷二百十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慎刑汉文帝元年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亡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孥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

  • 卷四十·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四十皇帝幸阙里颂【有序】纂修举人中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臣】孙致弥于惟我皇上之御极也丕振武功聿昭文德平成天地肃穆迩遐握玉镜于九重运金轮乎八表化逹黄支之国威行紫石之区坤载干帱汪

  • 七年·佚名

    (壬子)七年大明嘉靖三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甲申朔,親行望闕禮,陳賀于大王大妃。恭懿王大妃,遂御勤政殿,受群臣朝賀。○檢詳沈守慶,以三公意啓曰:「陳田免稅,考文案爲之事,傳敎矣。今問于戶曹,則別無陳田文案,而其於災傷文案,則陳田

  • □□第六十七(阙)·墨子

    (阙)

  • 弱民第二十·商鞅

    题记:本篇围绕民弱与国强的关系进行阐述。人民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人民敢于触犯法律,国家力量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不敢抗拒法令。人民朴质,就不敢触犯法律;民众放纵就敢于恣意妄为。不敢触犯法律就会守法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根本分别品第二(有十经)(第四分别诵)分别六界.处观法.温泉林释中禅室尊阿难说.意行拘楼瘦无诤鹦鹉.分别业(一六二)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界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陀国。往诣王舍城宿。

  • 第五十六則 欽山一鏃破三關·胡兰成

    第五十六則欽山一鏃破三關舉:良禪客問溫州欽山文邃禪師:一鏃破三關時如何?山云:放出關中主看。良云:恁麼則知過必改。山云:更待何時?:良云:好箭放不著所在。便出。山云:且來闍黎。良回首,山把住云:一鏃破三關即且止,試與欽山發箭看

  • 卷第一百五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一心纳息第五之二诸法无学正见相应。彼法无学正思惟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此中无学正见一切地可得。非一切无漏心。无学正思惟一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