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们先问一句,什么叫文化?这两个字,本来很难下一个清楚的定义。普通我们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就叫它做文化。但此所谓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并不专指一时性的平铺面而言,必将长时间的绵延性加进去。譬如一人的生活,加进长时间的绵延,那就是生命。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换言之,凡文化,必有它的传统的历史意义。故我们说文化,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在这平面的、大的空间,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再经历过时间的绵延性,那就是民族整个的生命,也就是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讲到文化,我们总应该根据历史来讲。

什么是中国文化?要解答这问题,不单要用哲学的眼光,而且更要用历史的眼光。中国文化,更是长时期传统一线而下的,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演进。这就是说,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命已经绵延了五千年。但是这五千年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价值在哪里呢?这好像说,一个人活了五十岁,他这五十年的生命意义何在?价值何在?要答复这问题,自该回看他过去五十年中做了些什么事,他对于社会、国家、人类曾有些什么贡献,他将来还有没有前途。我们同样用这种方法来看中国民族,这五千年来它究竟做了些什么,它在向哪一条路跑。如我们日常起居生活,都有他的目的和意义,如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天天老是这样操作着,他定有一个计划。如果他的计划感到满足完成了,那他又将生出另外一个想像。中国近百年来所遭遇的环境,受人压迫,任人蹂躏,可谓痛苦已极。假如有一时候,中国人又处在独立自由,国势兴隆,幸福康乐的环境下,再让他舒服痛快地过日子,那么这时候,它又将怎样地打算呢?他会又想做些什么呢?要解答这问题,我们就要看中国文化本来是在向哪一条路走。这就说到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内在的性格。中国人现在不自由,不平等,国势衰弱,遭人压迫,事事都跟着人家后面跑,那是暂时事,难道中国人五千年来都在跟着人家脚后跟的吗?就算是如此,难道它心中就真的没有一条路线一个向往吗?一个人在他的生命中,定有他自己所抱的希望与目的。如果没有了,那么他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与价值了。国家民族也如此。我们中国既经了五千年历史,他到底在向着哪一条路跑的呢?这是我们要明了的第一点。第二点,它究竟跑了多少路?曾跑到了它的目的没有?还是半途停止了?这就如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衰老了吗?已经死了吗?我现在就想用历史观点来讲明这一些问题。

中国文化传统,是有它的希望和目的的。我们现在只要看它在哪条路上跑,到底跑了多少远,是继续在进步呢?还是停住不再向前了?还是转了方向,拐了弯?我们讲中国文化传统演进,就该注重在这些问题上。因此我此刻所讲,虽是已往的历史,但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国现在的地位,和它将来的前途。

再换一方面说,我们如果要写一本中国文化史,究竟应该分几期来写呢?历史本不能分期,好像一条水流不能切断,也像人的生命般不能分割。但我们往往说,某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几个时期。像说某人第一时期是幼年在家期,第二是青年求学期,第三或是从事革命期,第四第五是什么时期等。我们若将他这样地分成几个时期了,我们自可知道他曾希望做些什么,又完成了些什么。我也想将中国文化史分成几期,来看它循着哪一条路走。但分期实在很难,我们先得要看准它所走的路线,才能决定怎样去分程。我个人想,把中国文化从有史起到现在止,分为三期。秦以前为第一期,秦以后到唐为第二期,唐以下到晚清为第三期,现在则是第四期开始。这样分法,我想诸位无论是学历史的,或不是的,都会感到,这是很自然的一种普通一般的分法。我们普通谈中国史,大都说秦以前的学术思想最发达,最好,秦以后就衰落不兴了。又有些人说,汉、唐时代的政治和社会都很富强隆盛,有成绩,唐以下宋、元、明、清各代就都不成了。由这里,可见普通一般人,大都也将中国史分成这几段。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八·毕沅
  越绝卷第五·袁康
  ●卷一百三十二·徐梦莘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五·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报厂港竣工书·丁曰健
  杨玄感传·魏徵
  呼延赞传·脱脱
  魏中立、于大本传·宋濂
  卷九十一·雍正
  监簿吕公家传·吕午
  卷72·陈邦瞻
  十二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十四·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六十四目録【起九十七字至九十八字】雪月交光刘一止长亭怨慢姜夔周密王沂孙前调【又一体】张炎【二首】倦寻芳【又一体】潘元质卢祖皋吴文英【三首】汤

  • 卷三百七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七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秋堂遗稿柴望字仲山文溪人倜傥有气节徃来都下名公卿俱客礼致之高宗朝叩阙十上书议论抗直迕防遂系狱旋奉诏放还晚年山居杜门谢絶世缘惟以诗自娯云呉

  • 平园续集补钞·吴之振

    访诚斋杨监全胜贺监家,赐湖岂比赐书华。四环自劚三三径,顷刻常开七七花。门外有田聊伏腊,望中无处不烟霞。却惭下客非摩诘,无画无诗只谩夸。陶渊明己酉重九诗一首某以此年此日舟次吉水距永和才一程耳辄用其韵先寄二兄十三

  • 胡世将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胡世将(1085—1142)字承公,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崇宁进士。绍兴初,为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历官兵部侍郎,知镇江给事中兼直学士院。绍兴九年,宣扶川、陕。作《酹江月》词,排和议而主恢复。关中数年,复陇州、破岐下诸

  • 序·刘吉

    朕惟理之在人一也斯民由之而不知贤哲明之而未尽惟圣人气质清明义理昭著本其躬行心得之余以任君师之责言行政事皆可师法载诸方册允为猷训此尧舜禹汤文武精一执中之传立中建极之论万世宗之而莫能外也钦惟皇考宪宗纯皇帝

  • 一百六十九 曹(禺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二年六月初三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禺页)谨奏:恭请万岁万安。 江南太平无事。米价照常,八九钱不等。近来时雨时行,田水充足,山田秋成可卜十分,圩田低洼者略嫌水多。日内天已晴正,水亦渐退,从此不雨,仍有十分可望。 该

  • 第四六三佥呈光绪十四年二月初二日一二二三六--二·佚名

    蛤仔市、公馆等庄绅衿吴廷光等,禀举谢锡彰为总理具佥呈治下竹南二保蛤仔市等庄,贡生刘缉光、生员吴廷光、刘廷骏、举人谢锡光、贡生林际春等,为公务攸关,佥举请示换戳,以便责成事。缘蛤仔市、公馆庄等

  • ·上督抚宪将军禀并致司道书·丁曰健

    窃查台地自本年入秋以来,雨泽愆期,米价腾踊;嗣虽甘霖渥沛,地瓜、杂种尚可补救,而晚禾收获未免损伤。民间食贵堪虞,匪徒争端易起。旋又探闻内地漳郡不守,风谣一播,四境骚然。虽彰化余匪当经先期出剿,不致复肆鸱张;

  • 卷七·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七诣学【臣】等谨案戴记天子视学大昕鼓徴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盖礼之大也德之备也自汉以还临雍飨射圜桥观聼史册盛称自是视学之典厯代举行惟是酳馈受成敷扬景铄而

  • 卷三十一 论语十三·黎靖德

      ◎雍也篇二   △子华使於齐章   子升问:"冉子请粟,圣人不与之辨,而与之益之。"曰:"圣人宽洪,'可以予,可以无予',予之亦无害,但不使伤惠耳。"〔木之〕   "冉子与之粟五秉",圣人亦不大段责他。而原思辞禄,又谓:"与尔邻里

  • 礼记要义卷第二十八·魏了翁

    表记至缁衣一君子三不失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注云失谓失其容止之节也玉藻曰足容重色容庄口容止二聘礼盛故袭享礼禓子曰禓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注云不相因者

  • 云峰悦禅师·惠洪

    禅师生徐氏。名文悦。南昌人也。七岁剃发于龙兴寺。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常默坐下板。念耆宿之语。疑之曰。吾闻临济。在黄檗三年。黄檗不识也。陈尊宿者教之。令问佛法大意。三问而三被打。未闻谆

  • 碧岩录卷第三·圆悟克勤

      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  【二一】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钩在不疑之地。泥里洗土块。那里得这消息来)智门云。

  • 卷第十五·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十五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行犍度第四恶行跋渠第一恶行邪语  众生及命  身无有教自行在后此章义愿具演说。三恶行三不善根。三恶行摄三不善根。三不善根摄三恶行耶。三妙行

  • 卷第十六·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目录卷第十六卷一百九  曹洞宗青原下第三十七世随录  无迹净敏禅师 愿庵净伊禅师  大鼎净新禅师 远门净柱禅师  象田即念净现禅师 南山天愚净宝禅师  宝林深谷净岑禅师 翠岩午星净烱禅师  好

  • 总目·牧云通门

    懒斋别集总目文部七卷卷之一论序记铭卷之二说题跋杂着疏榜卷之三传志铭祭文卷之四书启(上)卷之五书启(下)卷之六杂牍卷之七颂像赞偈部一卷卷之八偈诗部六卷卷之九铜井时古南时(上)卷之十古南时(下)卷之十一古南时之

  • 淮生日记·薛春黎

    咸丰十年庚申七月 闻山东、山西亢旱。十二日,桂中堂良出京往津。 十五 牙门知会钦派帮办五城团防处同派十人,吴拙庵、郭漱六、薛世香、杨黼香、朱海门、刘镌山、白兰岩,帮办中城则徐梦江暨余。

  • 仪礼集编·盛世佐

    四十卷。清盛世佐撰。世佐字庸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举人。曾任龙里知县。除着有《仪礼集编》外,又订正杨复《仪礼图》。是书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汇集古今说《仪礼》者一百九十七家,而断以己意。《浙江遗书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