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72
高宗建炎元年六月,遣宣义郎傅雱使金军,通问二帝。初,黄潜善白遣雱为祈请使,又遣太常少卿周望为通问使,俱未行。李纲上言:“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今日之事,正当枕戈尝胆,内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国强,则二帝不俟迎请而自归。不然,虽冠盖相望,卑词厚礼,亦无益。今所遣使,但当奉表通问二帝,致思慕之意可也。”帝从之,遂命纲草表,付雱以往,且致书于粘没喝。
秋七月丙辰,合门宣赞舍人曹勋以上皇手书至自金。时,上皇自燕山,谓勋曰:“我梦四日并出,此中原争立之象,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因出御衣绢半臂,亲书其领中曰:“便可即真,来救父母。”又谕勋曰:“如见康王,第言有清中原之策,悉举行之,毋以我为念。”又言:“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康王夫人邢氏闻勋南还,亦脱所御金环,使内侍持付勋曰:“幸为我白大王,愿如此环,得早相见也。”勋遂间行至南京,以御衣进。帝泣,以示辅臣。勋因建议,募死士入海,至金东境,奉上皇由海道归。黄潜善等难之,出勋于外。
冬十一月壬辰,以王伦为朝奉郎,假刑部侍郎,充大金通问使,合门舍人朱弁副之。伦等至金,见金左副元帅宗维议事。时金方大举南下,留伦等不遣。
二年五月,以宇文虚中充金国祈请使。虚中时窜韶州,会诏求使绝域者,虚中应诏,乃复资政殿大学士,充祈请使,称臣奉表于金。时金人方起兵南侵,已留王伦、朱弁矣。虚中至,金人遣虚中、杨可辅、刘海、王贶并归,虚中曰:“奉命北来,祈请二帝,二帝未还,虚中不可归。”遂独留。金国初建,制度草创,爱虚中有才艺,每加官爵。虚中即受之,遂与韩昉俱掌制,因是知东北之士皆愤恨陷北,密以信义结纳,金人不之觉。
三年夏五月,起复朝散郎洪皓为金国通问使。时粘没喝自东平还云中,讹里朵自滨州还燕山,帝遣皓移粘没喝书,愿去尊号,用金正朔,比于藩臣。时所在盗梗,皓艰难百端,得达太原。留一年,遣至云中。粘没喝迫使仕刘豫,皓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耶。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狗鼠间,愿就鼎镬,无悔。”粘没喝怒,将杀之,旁一校曰:“此真忠臣也。”目止剑士,且为皓请,得流递冷山。
九月,遣直龙图阁张邵使金,武臣杨宪副之。邵至潍州,接伴使置酒张乐。邵曰:“二帝北迁,邵为臣子,所不忍听。请止乐。”至于三四,闻者泣下。见左监军挞懒,命邵拜。邵曰:“监军与邵为南北朝从臣,无相拜礼。”且以书抵之曰:“兵不在强弱,在曲直。宣和以来,我非无兵也,帅臣初开边隙,谋臣复起兵端,是以大国能胜之。厥后伪楚僭立,群盗蜂起,曾几何时,电扫无馀,是天意人心未厌宋也。今大国复裂地以封刘豫,穷兵不已,曲有在矣。”挞懒怒,取国书去,执邵送密州,囚于柞山砦。
金人又迫朱弁仕刘豫,且訹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乎?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四年冬十月辛未,秦桧自金归。初,桧从二帝至燕,金主以桧赐挞懒,为其任用。挞懒信之,及南侵,以为参谋军事,又以为随军转运使。挞懒攻楚州,桧与妻王氏自军中趋涟水军。自言杀金人监已者,夺舟而来,欲赴行在,遂航海至越州。帝命先见宰执,桧首言:“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朝士多疑其与何栗、孙傅等同被拘执,而桧独还,又自燕至楚二千八百里,逾河越海,岂无讥诃之者,安得杀监而南。就令从军挞懒,金人纵之,必质妻属,安得与王氏偕。惟范宗尹及李回二人素与桧善,尽破群疑,力荐其忠。桧入对,首奏所草“与挞懒求和书”。帝谓辅臣曰:“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既闻二帝、母后消息,又得一佳士也。”先是,朝廷虽数遣使于金,但且守且和,而专意与敌解仇息兵则自桧始。
绍兴元年八月丁亥,以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时范宗尹罢相,桧欲得其位,因扬言曰:“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或问:“何不言?”桧曰:“今无相,不可行也。”帝闻,乃有是命。
二年六月,秦桧罢。时,吕颐浩为左相,桧为右相,会桑仲上疏“愿以所部收复京师,乞朝廷举兵为声援。”颐浩信之,屡请出师。桧时已有倾颐浩之意,因讽人言:“周宣王内修外攘,故能中兴,今二相宜分任内外。”于是帝谕颐浩及桧曰:“颐浩治军旅,桧理庶务,如种、蠡分职可也。”乃命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帝谓给事中程瑀曰:“颐浩熟于军事,在外总诸将,桧在朝廷,庶几内外相应,然桧诚实,但太执耳。”瑀对曰:“如求机警能顺旨者极不难得,但不诚实则终不可倚。”帝然之。颐浩至常州,桑仲已为霍明所杀,前军将赵延寿复叛,遂称疾不进,寻召还行在。初,胡安国尝闻游酢论桧人才可方荀文若,故力言桧贤于张浚诸人。桧入相,安国时为给事中。吕颐浩既还,憾桧倾己,欲去之,问计于席益。益曰:“目为党可也。今党魁胡安国在琐闼,宜先去之。”会颐浩荐朱胜非代已都督,命下,安国奏“胜非正位蒙司,值苗、刘肆逆,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强敌凭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系国安危,深恐胜非上误大计。”帝为罢都督之命,改兼侍读。安国复持录黄不下,颐浩特命检正黄龟年书行,安国争之,遂落职,提举仙都观。侍御史江跻、左司谏吴表臣论胜非不可用,安国不当责,于是与张焘、程瑀、胡世将、刘一止、林待聘、楼照等二十馀人,皆坐桧党落职,桧亦自求去。先是,起居郎王居正与桧善,桧与居正论天下事甚锐,既相,所言皆不酬。居正疾其诡,言于帝曰:“秦桧尝语臣,中国之人惟当着衣啖饭,共图中兴,臣时心服其言。又自谓为相数月,必耸动天下。今为相设施止是,愿陛下以臣所言,问桧所行。”及桧求去,吕颐浩讽侍御史黄龟年上书劾罢桧,遂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龟年又奏论桧徇私欺君,合正典刑,投诸裔土,以御魑魅。章凡三上,乃褫桧职,仍榜其罪于朝堂,示不复用。初,桧所陈二策,欲以河北人还金,中原人还刘豫。帝曰:“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桧语乃塞。至是,帝乃召直学士院綦崇礼,语以是事及居正所言,崇礼即以帝意载于制词,略曰:“自桧得权而举事,谓当耸动于四方,逮兹居位以陈谋,乃首建明于二策,罔烛厥理,殊乖素期。”播告中外,人始知桧之奸。
九月壬戌,王伦还自金。伦既被留,久之,有商人陈忠密告伦二帝所在,伦遂与朱弁及洪皓以金遗忠,潜通伦意。由是两宫始知帝已即位。先是,渊圣自云中徙燕山,始与太上皇相见,居于愍忠寺,至是,并迁于霫郡。霫,古奚国也,在燕山北千里。既至,居于相府院。嗣濮王仲理等千八百人尚在燕,金人计口给食,死者甚众。金粘没喝使乌陵思谋即驿见伦,语及契丹时事。伦曰:“海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万世无变。云中之役,我实馈师,赞成厥功。上国之臣尝欲称兵南来,先大圣惠顾盟好,不许。厥后举兵以祸吾国,果先大圣意乎?况亘古自分南北,盍思久远之谋,归我二帝、太母,复我土疆,使南北赤子无致涂炭,亦足以慰先大圣之灵。”思谋沉思曰:“君言是也,归当尽达之。”已而粘没喝至,曰:“比使来,问其意指,多不能对。思谋传侍郎语欲议和,决非江南情实,特侍郎自为此言耳。”伦曰:“使事有指,不然,来何为哉?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惟元帅察之。”粘没喝不答。及是,粘没喝忽至馆中,与伦议和,纵之归报。伦至,入对,言金人情伪甚悉,帝优奖之。时方议讨刘豫,和议中格。久之,复以潘致尧为通问使如金,附茶药、金币进两宫。
三年十二月,韩肖胄偕金使来。帝自即位,屡遣使如金,多见拘留,而金未尝遣一介报聘。至是,粘没喝使李永寿、王翊来,请还刘豫之俘及西北士民之在南者,且欲书江以益刘豫,与秦桧前议吻合,识者益知桧与金人共谋矣。殿中侍御史常同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靖康以来,分为两事,可以鉴戒。”帝因语及武备,曰:“今养兵已二十万有奇。”同曰:“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帝不听。复遣枢密都承旨章谊为金国通问使,请还两宫及河南地。
五年夏四月甲子,上皇崩于金五国城,遗言欲归葬内地,金主亶不许。时兵部侍郎司马朴与奉使朱弁在燕山,闻之,共议制服。弁欲先请,朴曰:“为臣子,闻君父之丧当致其哀,尚何请。设请而不许,柰何?”遂服斩衰,朝夕哭,金人义之而不责。洪皓在冷山,闻之,北向泣血,遣同使沈珍往燕山,建道场于开泰寺,作功德疏,词旨悲痛,金人亦不之罪。
五月,辛巳,遣忠训郎何藓使金,罢中书舍人胡寅。寅上疏言:“女真惊动陵寝,戕毁宗庙,劫质二帝,涂炭生民,乃陛下之大仇也。自建炎丁未至绍兴甲寅,卑辞厚礼,以问安迎请为名而遣使者,不知几人矣。知二帝所在,见二帝之面,得女真之要领,因讲和而能息兵者谁欤?但见通和之使归未息肩,而黄河、长淮、大江相继失险矣。夫女真知中国所重在二帝,所恨在劫质,所畏在用兵,则常示欲和之端,增吾所重,平吾所恨,匿吾所畏,而中国坐受此饵,既久而后悟也。天下其谓自是改图矣,何为复出此谬计耶!苟曰姑为是,岂有修书称臣,厚费金帛,而成就一姑息之事耶?苟曰以二帝之故不得不然,则前效可考矣。况岁月益久,虏情益閟,必无可通之理也。适观何藓之事,恐和议复行,国论倾危,士气沮丧,所系不细。”疏入,诏褒谕之。会张浚奏言:“使事兵家机权,后将辟地复土,终归于和,未可遽绝。”乃遣藓行。寅因乞外,知邵州。
六年八月丁未,以秦桧为建康行营留守,参决尚书省、枢密院事。桧自被斥,会与金议和,稍复其官,知温州、绍兴府。又以张浚荐,授醴泉观使兼侍读。至是渐用事。
七年春正月丁亥,何藓还自金,始知道君皇帝及宁德皇后郑氏相继崩。帝成服,百官七上表,请遵以日易月之制。知严州胡寅上疏“请服丧三年,衣墨临戎,以化天下。”帝欲遂终服。张浚言:“天子之孝不与士庶同,必思所以奉宗庙社稷。今梓宫未返,天下涂炭,愿陛下挥泪而起,敛发而趋,一怒以安天下之民。”帝乃命浚草诏,告谕群臣:“外朝勉从所请,宫中仍行三年之丧。命诸大将率三军发哀成服,俾中外感动。”从之。
是月,以秦桧为枢密使。
三月己卯,遥尊宣和皇后韦氏为皇太后。帝尝谓辅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宁处。屈己讲和,正为此耳。”至是,从翰林学士朱震之请,遥尊为皇太后。
十二月癸未,王伦还自金。初,伦再使将还,金人新废刘豫,挞懒送伦曰:“好报江南,自今道途无壅,和议可成。”伦至,入对,言:“金人许还梓宫及太后,且许归河南地。”帝喜曰:“若金人能从朕所求,其馀一切,非所较也。”丁亥,复遣奉迎梓宫于金。
八年三月壬辰,复以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初,张浚尝与赵鼎论人才,浚极称桧善。鼎曰:“此人得志,吾辈无所措足矣。”及鼎再相,桧在枢密,一惟鼎言是从,鼎由是深信之,言桧可大任于帝,而不知为桧所卖也。桧既相,制下,朝士相贺,独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曰:“奸人相矣。”闻者皆以其言为过。
五月丁未,王伦偕金使来。初,伦至会宁,见金主,首谢废刘豫,次致使指。会挞懒自河南还,言于金主,请以废齐旧地与宋。金主命群臣议,斡本力言不可。东京留守讹鲁观曰:“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阿懒曰:“我俘宋人父兄,怨非一日,若复资以土地,是助仇也,何德之有?勿与便。”蒲卢虎位在斡本上,挞懒、讹鲁观附之,由是蒲卢虎执议,以河南、陕西地与宋,遂遣伦及其太原少尹乌凌阿思谋、太常少卿石庆来议事。将至,帝命吏部侍郎魏矼馆伴之。矼以为御史时,尝言和议之非,不可奉诏,因备论敌情之不可信。秦桧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第恐敌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乃改命吴表臣。思谋等至临安,入见。帝谓辅臣曰:“先帝梓宫果有还期,虽待二三年,尚庶几。惟是太后春秋高,朕旦夕思念,欲早相见,此所以不惮屈己,冀和议之速成也。”朝臣多言其不可,帝怒,赵鼎曰:“陛下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屈己请和,不惮为之者,以梓宫及母后耳。群臣愤懑之词出于爱君,不可以为罪,陛下宜谕之曰:讲和非吾意,以亲故,不得已为之。但得梓宫及母后还,敌虽渝盟,吾无憾。”帝从其言,众议遂息。乌凌思谋等称朱弁忠节,诏附黄金三十两赐之。
秋七月乙酉,秦桧复请遣王伦如金定和议,及申问讳日。左正言辛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今日之事,当识其诈。国耻未雪,义难讲好。”凡七上疏力陈,不报。
冬十月丁巳,罢参知政事刘大中。大中与赵鼎不主和议,秦桧忌之,荐萧振为侍御史。振入台,即劾大中,罢之。鼎曰:“振意不在大中也。”振亦曰:“赵丞相不待论,当自为去就矣。”
甲戌,赵鼎罢。帝意不乐鼎,给事中勾涛因诋鼎结台谏及诸将,帝闻,益疑。鼎乃引疾求罢,遂出知绍兴府。入辞,言于帝曰:“臣去后,必有以孝弟之说胁制陛下者。”将行,秦桧率执政饯之,鼎不为礼,一揖而去,桧益憾之。
以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先是,宰执入见,秦桧独留身,言:“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论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专与臣议,勿许群臣预。”帝曰:“朕独委卿。”桧曰:“臣恐未便,望陛下更思。”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帝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复进前说。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帝意不移,乃始出文字,乞决和议,然犹以群臣为患。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桧谋曰:“相公为天下大计,而邪说横起,盍不择人为台谏,使尽击去,则事定矣。”桧大喜,即擢如渊为中丞,劾异议者,卒成桧志。
丁丑,金以张通古、萧哲为江南诏谕使,与王伦偕来。通古至泗州,要所过州郡迎以臣礼。知平江府向子
猜你喜欢 卷六十九 魏紀一·司马光 卷二十一 后赵录十一·崔鸿 内篇 书志第八·刘知几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八·徐乾学 卷七十五·元·蒋一葵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通志卷五十九·郑樵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阿桂 ·补授台湾道谢恩摺·丁曰健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司马迁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脱脱 亦黑迷失传·宋濂 卷七十·杨士奇 卷一百二十三·佚名 钦定南巡盛典卷八·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