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说到中国文化,如果我们想把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另一种文化来作比,尽不妨是很粗浅,很简单,但相互比较之后,便更容易明白彼此之真相。我想最好是把欧洲文化来作比。因为如巴比伦、埃及等,现在都已消失,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力量,因此也没有绵延着很长的历史,只在某一时间之内曾飞煌腾达过,但不久即消失,犹如昙花一现,不能久远。若论能长时间奋斗前进的,从目前说,只有两个文化,一是中国,一是欧洲。我们若把此双方互作比较,便可见许多不同的地方。

欧洲历史,从希腊开始,接着是罗马,接着北方蛮族入侵,辗转变更,直到今天。他们好像在唱一台戏,戏本是一本到底的,而在台上主演的角色,却不断在更换,不是从头到尾由一个戏班来扮演。而中国呢?直从远古以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连台演唱的都是中国人,秦、汉、隋、唐各代也都是中国人,宋、元、明、清各代,上台演唱的还是中国人,现在仍然是中国人。这一层便显然双方不同了。再说一个譬喻,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比较,好像两种赛跑。中国是一个人在作长时间长跟离的跑。欧洲则像是一种接力跑,一面旗从某一人手里依次传递到另一人,如是不断替换。那面旗,在先由希腊人传递给罗马,再由罗马人传给北方蛮族,现在是在拉丁条顿民族手里。而有人却说,说不定那面旗又会由斯拉夫民族接去的。而且他们这面旗,也并不是自己原有的,乃是由埃及人手里接来的。

所以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相比,有两点不同。第一,就时间绵延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在作长距离的跑,而欧洲是由多人接力跑。第二,就空间来说,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因此他们在历史演进中的文化中心,也从一个地方另搬到别一个地方,依次地搬。到近代列强并立,文化中心也就分散在巴黎、伦敦、柏林等地方,再由这几个中心各自向四周发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这种情形,连带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断的现象,在这里告了一个段落,然后在别处再来重演。中国文化则很难说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我们很难说中国文化是由山东传到河南,再由河南传到陕西,由陕西传到江西,由江西传到江苏,如是这般地传递。中国文化一摆开就在一个大地面上,那就是所谓中国,亦即是所谓中国的体了。关于这一点,在古代历史上,似乎已难加详说。但到了春秋时代,中国文化已经很明显地平摆在中国的大地面上了。有体便有用。试看当时齐、晋、秦、楚各国散居四方,而一般文化水准都很高,而且可说是大体上一色的。这就可见中国文化水准在那时早已在一个大地面上平铺放着了。我们不能说汉都长安,汉代文化就以长安为中心,再向四面发散。当时的长安,不过是汉代中央政府所在地,人物比较集中,却不是说文化就以那里为中心,而再向四周发散。所以中国文化乃是整个的,它一发生就满布大地,充实四围。而欧洲文化则系由一个中心传到另一个中心,像希腊传到罗马,再传到东罗马。因此西方文化可以有几个中心变换存在,而中国文化则极难说它有一个中心,我们很难说某一地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因此西方文化可说它有地域性,而中国文化则决没有地域性存在。许多地方,在历史中,根本没有做过政治中心,但始终在文化大体之内,有其相等极高的地位。这种比较,是从双方外面看,很简单很粗浅地相比较,而约略作为如此说。为什么我们要把西方文化来和中国文化如此相比呢?因为这一比,就可以看清楚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到底是什么一个样子。

猜你喜欢
  杂传第三十一·欧阳修
  卷七·本纪第七·世祖四·宋濂
  卷第一百七十九·胡三省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三·佚名
  卷之四百二·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明名臣琬琰续録卷十一·徐紘
  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陈寿
  顾众传·房玄龄
  沈君理传·姚思廉
  韩褒传·李延寿
  田琢传·脱脱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佚名
  卷四十一·徐天麟
  二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高文秀

    (白衙内同搽旦上)(白衙内诗云)借坐衙内放告牌,引得他人插状来。专待国牢身死后,方才做了永远夫妻大称杯。自家白衙内的便是。我将孙孔目下在死囚车中,早晚便是死的人也。俺夫妻永远团圆到老,兀的不快乐杀我也!正好饮酒,争奈无有

  • 提要·孟郊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二孟东野诗集      别集类一【唐】提要【臣】等谨案孟东野诗集十卷唐孟郊撰宋宋敏求编前有敏求序称世传其集汴吴镂本五卷一百二十四篇周安惠本十卷三百三十一篇蜀人蹇濬所纂凡二卷一

  • 卷八·陈衍

    ●元诗纪事卷八侯官陈衍辑赵孟俯鲜于枢吾丘衍陈俨黄玠方夔刘诜刘彦章陆文圭黄庚张观光虞德观◆赵孟俯孟俯字子昂,宋秦王德芳之后,湖州人。宋末用父荫补官。至元二十三年荐授兵部郎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追封魏国公,谥文

  • 史达祖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自韩侂胄柄权,事皆不逮之都司,初议于苏师旦,后议之史邦卿,而都司失职。韩侂胄为平章,事无决,专倚堂吏史邦卿,奉行文字,拟帖撰旨,俱出其手,权炙缙绅。侍从简札,至用申呈。

  •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章宗四·脱脱

        ◎章宗四   四年春正月乙丑朔,宋、高丽、夏遣使来贺。丁卯,谕外方使人不得佩刀入宫。庚午,幸豫王永成第视疾。辛未,如光春宫春水。壬申,阴雾,木冰。丁丑,行尚书省奏,宋贺正使还至庆都卒。诏遣防御使女奚烈元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元年冬十月甲子朔龙图阁待制知临安府孙觌提举江州太平观以集英殿修撰新知温州席益代之觌不为吕颐浩秦桧所喜故引疾而有是命 责授单州团练副使宋<日奂>复朝请大夫<日奂>庠曾孙庠安陆人皇祐中宰相蔡攸

  • 卷之九百四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五 日常生活·周作人

    鲁迅在东京的日常生活,说起来似乎有点特别,因为他虽说是留学,学籍是独逸语学会的独逸语学校,实在他不是在那里当学生,却是在准备他一生的文学工作。这可以说是前期,后期则是民初在北京教育部的五六年。他早上起得很迟,特别是

  •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王学孟译注【说明】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他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篇宏论,使韩信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胸

  •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吕思勉

    从亚洲的东方到欧洲,陆路本有四条:(一)自西伯利亚逾乌拉岭入欧俄。(二)自蒙古经天山北路,出两海之间。注637(三)自天山南路逾葱岭。(四)自前后印度西北行,两道并会于西亚。第一路荒凉太甚。第二路则沙漠地带,自古为游牧民族荐居之

  •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第二十五·晏婴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召晏子。

  • 榕村语録卷七·李光地

    中庸一中庸二字程子以不偏不易正道定理诠解固妙但只就道理上説尚该补岀个头来人性便是道理的头书云降于下民衷即中也若有恒性恒即庸也理气先后朱子辨之详矣乃天命之谓性句注云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语意似未圆【清植】

  • 礼乐到底是什么?·孔子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总是说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指玉帛之类的礼物吗?总是说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读解】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礼并不只是

  • 卷十一·严虞惇

    <经部,诗类,读诗质疑> 钦定四库全书 读诗质疑卷十一 太仆寺少卿严虞惇撰 秦 郑谱曰秦者陇西谷名於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尧时有伯翳者实臯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世有人焉周孝

  • 卷二十六·季本

    <经部,诗类,诗说解颐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二十   明 季夲 撰颂颂者容也公也臣子形容功德之辞有称颂先君之德而追思者有称颂时君之德而祝愿者皆公言也亦面陈之而非私讽故与风人歌咏之体不同但周颂亦宜有臣

  • 卷第一百四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之五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然此念住总说唯一。谓心所中一慧自性。根中慧根。力中慧力

  • 卷第三十·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三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六 佛子。何者是菩萨摩诃萨真如相回向。 第八真如相回向。长行中。先明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智旭

    凡六卷。明代智旭撰。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配以一心之众生心,而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