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隋、唐时代,一面还是大门第,一面还是寺庙里的高僧们,来作知识界最高代表。汉、唐虽同样是统一昌明的大时代,但唐代知识分子的气魄意境,却显然与西汉不同。西汉知识分子从农村中来,孤寒拔起。唐代则从门第中来,都带有贵族气分。他们的家族,在政治上,社会上,远的从东汉以上,竟可推溯到五六百年,近的也百年前后,大体上联绵不绝,各有有名的家史家谱,各有绵延不绝的簪缨与绂冕与爵位光荣。而且这些地位,并不凭借政府所给的特权,如古代封建贵族般,依法世袭。他们则由各自家门的礼教,子弟的修养,每一代在政治上,社会上,学术上,文艺上,人格操守上,事业功绩上,依其自身表现而继续获得此光荣。当然也有许多特殊凭借,但在他们,总觉得这不是外在的身份,而确系内在的熏陶。因此门第的自傲,有时可以更胜过古代的贵族。皇帝的家庭,就这一点论,是远逊于许多门第的。单凭这一点门第的自尊心,使唐代知识分子远与西汉相异,亦复与东汉以下不同。

东汉名士,借社会交际朋辈名誉来与朝廷爵禄抗衡。魏、晋以下,借政权转移来巩固自身门第的地位。当时门第内心,还不免时时感到自愧。现在是门第的传袭久了,自尊掩盖过了自愧,而且门第与门第间的相互推尊,比东汉名士的孤寒地位更坚实了。不仅门第自身感到如此,即在王室亦有同感。那时王室对门第转抱有一种自卑心,即在英伟超卓的唐太宗,也还不能免。他屡次和别人斤斤计较当时社会上所定门阀高下之不平。他又曾屡议封建。有一次,正式令诸功臣世袭刺史,经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以大义驳正而止。这不仅是唐太宗的慕古好名,实在唐太宗内心,正也感到门第有其外在客观之尊严。他直觉上感到,李家并不是独出群阀的一家,因此遂屡想到封建。我们也可说,在当时,只有经过了一番封建制度之正名定义,才可使李家皇室,再确然高出于举世尊视的那群大门第之上。这形势自然与汉高祖不同。

汉高祖在平民社会中崛起为皇帝,当时争说他是膺受天命,他也自居为天命所锺了。唐代则在门阀社会中兴起,因此只想把门阀势力稍稍就他的政权系统来加以调整。而当时诸功臣也非虚为谦抑。长孙无忌的论据,正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说政治大原则在求贤共治,纵使我们一时立了功,我们子孙不必皆贤,赏了他们,害了百姓。百姓何罪?若他们还以不称职获咎,岂非自招诛戮?这是何等开明的意见!我们纵可说门第是当时变相的新封建,却不能说那时门第中人全抱封建意识。即在春秋时,那些名卿贤大夫,如上所举,也早就不能说他们只有封建意识了。因此东汉以下的新兴门第,常对政治抱消极固闭的态度。而唐代门第,则对政治转抱积极合作的态度。他们并不感到政府将会削弱门第,他们宁愿翼戴政府,拥护政府,天下清平,门第亦同享安泰之乐。这是一种大气度,这正因当时的门第,乃从社会酝酿来,不是由政治培植来。因此他们在政治上,反而常抱一种领先的姿态。他们常觉得,他们是在扶翼政府,不是在仰赖政府。

因此,西汉政治是淳朴的,循谨的,最好表现在于地方行政与下级于部。而唐代政治,则是恢宏的,阔大的,最好表现在于中央与上级大僚。唐代知识分子,在其门第的耳濡目染中,早已谙习世故,练达政事。所以一出来担当大事,都是有气有才,能实干像西汉,而局度恢伟则远胜。西汉只多贤良的地方长官,没有像样的大宰相与高级大僚,这一层比不上唐代。唐代知识分子,好发大议论,好作大计划,好摆大场面,好有大组织。汉人厚,唐人大。汉人土,唐人阔。那是他们的出身不同,背景不同,心胸气度不同,因此在政治社会上的表现也不同。

但唐代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更大贡献,还不在政治,而转更在宗教上。要考察衡量唐代的知识分子,还应该着眼到一辈佛门弟子。人人尽知如玄奖,可不提。更要的是天台、禅、华严三宗。我们尽可说,他们已创造完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下的新佛教。尤其自六祖慧能以下的禅宗,在精神上,在意态上,实可算得是一番显明的宗教革命。"我若遇如来,一棒打死,与狗子吃",那是何等话!在后代被目为狂禅,在当时非有绝大理解,绝大胆量,不敢出此语。魏、晋以下的中国佛教徒,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其内心实在并不是没有一番宗教的热忱。但难能可贵者,在其宗教热忱中,仍不丧失其清明之理智。而二者间又能调和得当,并行不背。若细细分说,六朝僧徒,热忱尤胜过理智。隋、唐则理智更胜过热忱。但若在其理智背后没有那一番热忱,也说不出"打死如来给狗子吃"。

我们若一读西方宗教史,尤其马丁路德宗教革命以下一段不容忍的长期大流血,回头来看中国,惊天动地翻天覆地的宗教大革命,只在寂天寞地清天宁地中轻松滑溜地进行,那是何等伟大的成绩!中国知识界,精神气魄最活跃的时代,第一自推战国诸子,第二便该轮到唐代禅门诸祖师。那是中国知识分子之又一新典型,值得后代仔细研摩,竭诚崇敬。直到宋代人还说:"儒门澹泊,豪杰多为方外收尽。"这是不错的。唐代第一流豪杰,全走进禅寺中去了。他们在文化思想上的贡献,较之同时门第在俗中人,在政治文艺诸方面的成绩,深刻伟大得多。我们若细籀禅门诸祖师的言论风采,讲堂故事,我们可以说他们实在当得起豪杰二字。唐代知识分子,全带有豪杰气。

若我们真了解佛学在唐代的风声力量,再回头看韩愈,他自比孟子,昌言辟佛,也实在真够得儒门一豪杰。那些都该在其精神气魄上来衡量,来领略。战国学者有豪杰气,三国有豪杰气,那些都是乱世豪杰,唐代则是盛世之豪杰。盛世豪杰难认,而隐藏在深山和尚寺里的豪杰更难认。慧能、马祖之类,真都是不世豪杰。没有他们,下半部中国史必然走样。那些人都有决定历史的力量,而自己却躲藏在山门里。

下半段的唐朝,在门第与禅寺之外,进士得势了。唐初门第人物,一面反对封建,一面却推行公开考试制度。谁都知道,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门第护符,但在门第得势时却废弃了。有人说,唐太宗曾有"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之语,那是后代想当然之言,既不了解中国传统政治精神,又不了解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人文观点。拈上一句两句莫须有之话,来谈上下古今,概括历史,则真历史只有束之高阁。

进士制度在政治史上,是政权的开放,门第势力退让,引起了许多新的知识分子加进政府。那些人并不出身门第,他们事先并不了解政治,也未经传统人文深细陶冶。又不像两汉书生,在农村中过半耕半读的淳朴生活。他们又多未受国家官立学校正式教育。有些则在和尚寺寄食,准备应考。王播的饭后钟,只是其中之一例而已。

当时考试项目,又侧重诗赋浮华,最要的是读一部《文选》,所以说:"文选烂,秀才半。文选熟,秀才足。"考试制度许多手续,又折损了应考人的自尊心。他们事先要呈验履历,查勘身份。临考自备脂烛水炭,朝铺餐器,肩荷手携,听候点名,挤进芦棚,草席铺地,种种手续,免不了衙门吏胥之轻慢。他们还得奔走达官贵人之门,求取声誉。一旦名列金榜,便觉富贵在望,又不免大开宴会,招妓侑酒,欢呼若狂。如此人才,待他掌握政权,他仍只记得"灞桥风雪在驴子背上寻觅诗句"的旧习采,那已算是好进士。所以进士轻薄,成为晚唐社会及政治上一大恶态。

他们有西汉人的自卑心理,而没有西汉人的淳朴。有东汉人结党聚朋的交游声势,而不像东汉人那样尊尚名节。有像南北朝以下门第子弟的富贵机会,却又没有门第子弟的一番礼教素养与政治常识。有像战国游士平地登青云的梦境,又没有战国游士藐大人贱王侯的气魄。他们黄卷青灯,尝过和尚般的清苦生活,但又没有和尚们的宗教精神与哲学思想。这一风气,直传下来,实在是引起了中国知识界一大堕落。科举制度,就政治制度论,未可厚非,但流弊所至,实是大堪诟病。在唐代,不断有人反对此制度,不断有人策划改变。但大体论,此一制度总在求开放政权,选拔贤才。一时改不了,而唐代政府,则在这一辈轻薄进士的手里断送了。

猜你喜欢
  卷五 景帝纪第五·班固
  卷七 哲宗·王夫之
  第三十二回 弃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宫倾心内嬖·蔡东藩
  皇清开国方略巻十三·阿桂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七·吕中
  ·檄施恩陈祥谕抚杜君英·丁曰健
  王峻传·欧阳修
  娄谅、夏尚朴传·张廷玉
  附录四·孙中山
  卷十九·乾隆
  仪制二·徐松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三·高晋
  卷六·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八出 重晤·周履靖

    【逍遥乐】〔旦上〕残暑日炎炎。一雨凉风盈枕簟。浑如千里故人旋。〔小旦上〕莎蛩喞喞。络纬嘶嘶。梧叶翩翩。〔旦〕红藕香残玉簟秋。〔小旦〕眼穿肠断为牵牛。〔旦〕常疑好事成虚事。〔小旦〕两点春山满镜愁。〔旦

  • 第二折·乔吉

    (张千上,云)自家张千是也。从幼在这里伏待王府尹的。砟天相公在官家饮酒去了,着我在后花园中等候,这早晚敢待来也。(正末慌上,云)小生韩飞卿,因在九龙池上玩赏杨家一捻红,陡遇一小姐,眉眼传情,实有硕盼小生之意,又留下五十文金

  • 卷三·王铚

    钦定四库全书雪溪集卷三      宋 王銍 撰律诗送王敦素归金陵晓踏河堤月逢人问去舟已为羇旅客更挽别离愁索寞怜同姓丁宁数旧游欲知幽独意风露满城秋洪驹父泛舟将过颍同张仲宗出饯席间留诗为别且邀用韵已作分

  • 列传第十一 宗室·沈约

    长沙景王道怜 临川烈武王道规 营浦侯遵考 长沙景王道怜,高祖中弟也。初为国子学生。谢琰为徐州,命为从事史。高祖克京城,进平京邑,道怜常留家侍慰太后。桓玄走,大将军武陵王遵承制,除员外散骑侍郎。寻迁建威将军、南彭城

  • 平定三逆方略卷十四·佚名

    卷十四   康熙十四年四月己丑朔,命总兵官张和善率所部兵还真定。上谕兵部曰:曩者一有贼警,即遣真定官兵赴楚防守已阅年余,备极劳苦。今武昌见有满洲蒙古及抚标城守水师兵,可令真定总兵官张和善率所部仍回原汛。   乙未

  • 卷之五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列传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一百三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叛逆五。曹 。○曹 不知所出或云义兴郡驿吏。 忠烈时 缘内宦权倾中外忠宣卽位益见亲 累转右常侍忠肃朝入密直迁选部典书。  尝娶廉承益

  • 凡例·王葆心

    一、是书应用散文书事体——如宿松朱氏「皖砦纪事」,戴褐夫「桐城孑遗录」之作方合。惟是稿创于光绪甲辰,时方开创进士河两等公小学堂拟作乡土历史课本;故用新体分析章节,以清眉目。戊申在都,董而理之;欲改未就,祇

  • 卷二十八·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録卷二十八明 黄训 编礼部【祠祭上】总论祭祀之礼【丘濬】臣按朱子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所谓吾不与祭如不祭葢谓当祭而或有疾病不

  • 卷一百三十三·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三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辽夏五上仁宗论范仲淹荅元昊书 孙 沔臣伏自前月以来闻中外言昊贼使高延德持书至延州有归伏朝廷之意范仲淹以书谕之令去僭号方可纳欵仍闻大臣颇有异议或言忠

  • 卷八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八典礼志十一八旗恤典【王公恤典 官员恤典 旌表宗室觉罗节孝 旌表官员兵丁节孝】王公恤典顺治十二年题准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薨故者请旨给与諡号是年宗人府言袭替诸王奉旨各照其父

  • 卷三十三·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三十三宋 徐天麟 撰职官三三辅京兆尹【师古曰京大也兆者衆数言大衆所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

  • 卷三·聂崇义

    <经部,礼类,三礼总义之属,三礼图集注钦定四库全书三礼图集注卷三宋 聂崇义 撰童子服【将冠者】    缁布冠【三制】太古冠【新增】    缁布冠【新増】頍项【上音丘委反】    青组缨纚       皮弁

  • 序·赞宁

    ○进高僧传表(臣)僧(赞宁)等言,自太平兴国七年伏奉敕旨,俾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者。(臣)等遐求事迹,博采碑文,今已撰集成三十卷,谨诣阙庭进上。益琅函而更广,延玉历以弥长。(臣)等诚忧诚恐,兢惕之至。(臣)等闻浑仪之外,别有释天;法

  •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皈依三宝品讲录·太虚

      悬论  一 示宗旨  甲 皈德依本以定志  乙 悔过行善以息灾  二 解经题  三 明品糸  四 考译史  甲 译人史               乙 本经译史  丙 异译  释经  甲一 法会起教

  •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五·佚名

      南无过境界步佛 南无须弥山聚佛 南无虚空眼佛 南无虚空寂佛 南无称力王佛 南无放光明佛 南无离诸染佛 南无种种花成就胜佛 南无远离诸畏惊怖毛竖佛 南无智积佛 南无栴檀香佛 南无伏眼佛 南无宝来佛 

  • 皇清秘史·佚名

    中国数千年来,历代相沿,皆是君主**政权。其间帝帝王王,此兴彼仆,你争我夺,胜者自然是富有四海,玉食万方,享不尽人间富贵;败者当然是一文不值,任人唾骂。古语所谓胜则为王,败则为寇。这两句话,真是说得不错。惟其如此,所以有天下者

  •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

    龙榆生编选。该书选录自陈子龙(608~1647)至吕碧城(1893~1943)近三百年(主要是有清一代)名家词66家498首。各家名作,多收此书。“本编体例,略依《唐宋名家词选》,各家并缀小传,间采诸家评语”(《凡例》),使读者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