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计划
第三计划主要之点,为建设一南方大港,以完成国际发展计划篇首所称中国之三头等海港。吾人之南方大港,当然为广州。广州不仅中国南部之商业中心,亦为通中国最大之都市。迄于近世,广州实太平洋岸最大都市也,亚洲之商业中心也。中国而得开发者,广州将必恢复其昔时之重要矣。吾以此都会为中心,制定第三计划如下:
(一)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
(二)改良广州水路系统。
(三)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
(四)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
(五)创立造船厂。
广州之海港地位,自鸦片战争结果,香港归英领后,已为所夺。然香港虽有深水港面之利益,有技术之改良,又加以英国政治的优势,而广州尚自不失为中国南方商业中心也。其所以失海港之位置也,全由中国人民之无识,未尝合力以改善一地之公共利益,而又益之以满洲朝代之腐败政府及官僚耳。自民国建立以来,人民忽然觉醒,于是提议使广州成为海港之计划甚多。以此亿兆中国人民之觉醒,使香港政府大为警戒。该地当局,用其全力以阻止一切使广州成为海港之运动;凡诸计划,稍有萌芽,即摧折之。夫广州减成为一世界港,则香港之为泊船载货站头之一切用处,自然均将归于无有矣。但以此既开发之广州与既繁荣之中国论,必有他途为香港之利,而比之现在仅为一退化贫穷之中国之独占海港,利必百倍可知。试征之英领哥伦比亚域多利港1之例[今又译维多利亚港(VictoriaPunta)。],彼固尝为西坎拿大2与美国西北区之唯一海港矣[加拿大西部。]。然而即使有独占之性质,而当时腹地贫穷,未经开发,其为利益,实乃甚小。及至一方有温哥华起于同国方面,他方美国又有些路与打金麻3并起为其竞争港[今译西雅图(Seattle)、塔科马(Tacoma)。],此诸港之距域多利远近恰与香港之距广州相似,而以其腹地开发之故,即使其俱为海港,竞争之切有如是,仍各繁荣非常。所以吾人知竞争海港,有如温哥华、些路、打金麻者,不惟不如短见者所尝推测,以域多利埠置之死地,且又使之繁荣有加于昔。然则何疑于既开发之广东、既繁荣之中国,不能以与此相同之结果与香港耶!实则此本自然之结果而已,不必有虑于广东之开发、中国之繁荣,伤及香港之为自由港矣。如是,香港当局正当以其全力,鼓励此改良广州以为海港一事,不应复如向日以其全力阻止之矣。抑且广州与中国南方之发展,在于商业上所以益英国全体者,不止百倍于香港今日所以益之者。即使此直辖殖民地之地方当局,无此远见以实行之,吾信今日寰球最强之帝国之各大政治家、各实业首领必能见及于此。吾既怀此信念,故吾以为以我国际共同发展广州以为中国南方世界大港之计划,布之公众,绝无碍也。
广州位于广州河汊之顶,此河汊由西江、北江、东江三河流会合而成,全面积有三千英方里,而为在中国最肥饶之冲积土壤。此地每年有三次收获,二次为米作,一次为杂粮,如马铃薯或甜菜之类。其在蚕丝每年有八次之收成。此河汊又产最美味之果实多种。在中国,此为住民最密之区域,广东全省人口过半住于此河汊及其附近。此所以纵有河汊沃壤所产出巨额产物,犹需求多数之食料于邻近之地与外国也。在机器时代以前,广州以东亚实业中心着名者几百年矣。其人民之工作手艺,至今在世界中仍有多处不能与匹。若在吾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之下,使用机器,助其工业,则广州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
以世界海港论,广州实居于最利便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容航行之三江会流一点,又在海洋航运之起点,所以既为中国南方内河水运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也。如使西南铁路系统完成,则以其运输便利论,广州之重要将与中国北方、东方两大港相侔矣。广州通大洋之水路大概甚深,惟有二处较浅,而此二处又甚易范之以堤,且浚渫之,使现代航海最大之船可以随时出入无碍也。海洋深水线,直到零丁岛边,该处水深自八寻至十寻。自零丁以上,水道稍浅(其深约三四寻),以达于虎门,凡十五英里。自虎门起,水乃复深,自六寻至十寻。直至莲花山脚之第二闩洲,其长二十英里;在第二闩洲处,仅有数百码水深自十八英尺至二十英尺而已。过第二闩洲后,其水又深,平均得三十英尺者约十英里,以至于第一闩洲,此即吾人所欲定为将来广州港面水界之处也。将改良此通广州之通海路,吾意须在广东河口零丁岛上游左边建两水底范堤:其一,由海岸筑至东新坦头,他一则由该坦尾起筑至零丁坦顶上。此第一范堤之顶,应在水面下三四英尺,约与该坦同高。第二范堤一端低于水面四英尺,一端低十六英尺,各按所联之坦之高低(参照第十一图之l及3),此堤须横断两坦间深二十四英尺之水道。合此两堤与此四英尺高之东新坦,将成为一连续海堤之功用,可以导引现在冲过左边海岸与零丁岛之间之下层水流,入于河口当中一部。于是可以在零丁横沙与同名之坦中间,开一新水道,而与零丁岛右边深水相接。在广东河口右边须建一范堤,自万顷沙外面沙坦下面起,向东南行,横断二十四英尺深之水道,直穿过零丁横沙至其东头尽处为止(参照第十一图之2)。如是,以此河口两边各水底堤,限制下层水流,使趋中央一路,则可得一甚深之水道。自虎门起,直通零丁口,约五十英尺深。于是可得创造一自深海直达珠江之第二闩洲之通路矣。
合此各水底堤计之,其长约八英里,而其高只须离海底六英尺至十二英尺而已。其所费者应不甚多,而其使自然填筑进行加速之力则甚大。故因此诸堤两岸新成之地,必能偿还筑此诸堤之工程所费,且大有馀裕也。
整治此广州通海之路,自虎门至黄埔一段珠江,吾意须使东江出口集中于一支,即用其最上之水道,于鹿步墟岛下游一点与珠江合流者。其他在第二闩洲以下与珠江会流各支,概须筑与寻常水面同高之堰,以截塞之,至入雨期则仍以供宣泄洪水之水道之用。此集会东江全流于第二闩洲上面,可以得更强之水,以冲洗珠江上部也。
此一段范水工程,吾意须筑多数之坝如下:第一,自江鸥沙之A点筑一坝,至#2沙岛低端对面加里吉打滩边。此坝所以堵截江鸥沙与加里吉打滩中间之水流,而转之入于现在三十六英尺深之水道,以其自然之力浚使更深。第二,于此河右岸,由海心沙之B点起另筑一坝,至中流第二闩洲下端为终点。第三,于此河左岸,自漳澎尾沙下头C点筑一坝,至中流,亦以第二闩洲下端为终点。以是借此两坝所束集中水流之力,可以刷去第二闩洲,其两坝上面浅处,则可浚之至得所求之深为止。若发现河底有岩石,则应炸而去之,然后全部通路可得一律之水深也。第四,在此河右岸与海心沙中间之水道,须堵塞之于D点(即瑞成围头)。第五,在漳澎常安围上游之E点起筑一坝,至第二闩洲坦之上端中流。如是,则此河左边水流截断,而中央水道之流速可以增加也。第六,在右岸长洲岛与第二闩洲之间适中之处F点起筑一坝,至中流滩之顶上,以截断此河右边之水流。第七,于鹿步墟岛下端G点起筑一坝,至中流,与前述之F坝相对。此EG两坝所以集中珠江上段水流,而G坝同时又导引东江,使其流向与珠江同一也。
以此七坝,自黄埔以迄虎门之水流可得有条理,而冲刷河底可致四十英尺以上之深,如是则为航洋巨舶开一通路,自公海直通至广州城矣。合此诸坝,其长当不过五英里,而又大半建于浅水处。自建坝以后,水道两旁各坝之间,以其自然之力,新填地出现必极速。单以所填之地而论,必足以偿还筑坝所费。况又有整治珠江与为海洋运输开一深水道之两大目的,可由此而实现乎!
吾人既为广州通海水路作计,则可次及改良广州城以为世界商港一事矣。广州港面水界应至第一闩洲为止。由此处起,港面应循甘布列治水道(乌涌与大吉沙之间),经长洲、黄埔两岛之间,以入亚美利根水道(深井与白头之间)。于是凿土华、小洲之间,开一新路,以达于河南岛之南端,复循依里阿水道(沥滘、下滘之间),以至大尾岛(三山对面)。于是循佛山旧水道,更凿一新水道,直向西南方,与潭洲水道会流。如是,由第一闩洲起以达潭洲水道,成一新水路矣,其长当有二十五英里。此水路将为北江之主要出口,又以与西江相通连。一面又作为广州港面,以北江水量全部及西江水量一部,经此水路以注于海。故其水流之强,将必足以刷洗此港面,令有四十英尺以上之深也。
新建之广州市,应跨有黄埔与佛山,而界之以车卖炮台及沙面水路。此水以东一段地方,应发展之以为商业地段;其西一段,则以为工厂地段。此工厂一区,又应开小运河以与花地及佛山水道通连,则每一工厂均可得有廉价运送之便利也。在商业地段,应副之以应潮高下之码头,与现代设备及仓库,而筑一堤岸。自第一闩洲起,沿新水路北边及河南岛西边,与沙面堤岸联为一起。又另自花地上游起筑一堤岸,沿花地岛东边,至大尾乃转向西南,沿新水路左岸筑之。其现在省城与河南岛中间之水道,所谓省河者,应行填塞。自河南头填起,直至黄埔岛,以供市街之用。从利益问题论之,开发广州以为一世界商港,实为此国际共同发展计划内三大港中最有利润之企业。所以然者,广州占商业中枢之首要地位,又握有利之条件,恰称为中国南方制造中心,更加以此部地方之要求新式住宅地甚大也。此河汊内之殷富商民与华人在外国经商致富暮年退隐者,无不切盼归乡,度其馀年;但坐缺乏新式之便宜与享乐之故,彼等不免踌躇,仍留外国。然则建一新市街于广州,加以新式设备,专供住居之用,必能获非常之利矣。广州城附近之地,今日每亩约值二百元,如使划定以为将来广州市用之地,即应用前此所述方法收用之,则划定街道加以改良之后,地价立可升高至原价之十倍至五十倍矣。
广州附近景物,特为美丽动人,若以建一花园都市,加以悦目之林囿,真可谓理想之位置也。广州城之地势,恰似南京,而其伟观与美景,抑又过之。夫自然之原素有三:深水、高山与广大之平地也。此所以利便其为工商业中心,又以供给美景以娱居人也。珠江北岸美丽之陵谷,可以经营之以为理想的避寒地,而高岭之巅又可利用之以为避暑地也。
在西北隅市街界内,已经发现一丰富之煤矿。若开采之,而加以新式设计,以产出电力及煤气供给市中,则可资其廉价之电力、煤气以为制造、为运输,又使居民得光、得热、得以炊爨也。如是则今日耗费至多之运输,与烦费之用薪炊爨制造,行于此人烟稠密之市中者,可以悉免矣。是此种改良,可得经济上之奇效也。现在广州居民一百万,若行吾计划,则于极短时期之中将见有飞跃之进步,其人口将进至超过一切都市,而吾人企业之利益,亦比例而与之俱增矣。
中国南部最重要之水路系统,为广州系统。除此以外皆不甚重要,将于论各商埠时附述之。论广州水路系统,吾将分之为下四项:
【甲】广州河汊。
【乙】西江。
【丙】北江。
【丁】东江。
吾人论广州河汊之改良,须从三观察点以立议:第一,防止水灾问题;第二,航行问题;第三,填筑新地问题。每一问题皆能加影响于他二者,故解决其一,即亦有裨于其他也。
第一防止水灾问题近年水灾频频发生,于广州附近人民实为巨害,其丧失生命以千计,财产以百万计。受害最甚者,为广州与声包间,其地恰在广州河汊之直北。吾以为此不幸之点,实因西南下游北江正流之淤塞而成。以此之故,北江须经由三水之短河道,以入西江,借为出路;同时又经由两小溪流,一自西南,一自芦包,以得出路。此二溪者,一向东南行,一向东北行,而再合流于官窑。自官窑起,复东北流,至于金利,又折而东南流,经过广州之西关。自北江在西南下游淤塞之后,其淤塞点之上游一段,亦逐年变浅;现在三水县城上游之处,亦仅深四五英尺。当北江水涨之时,常借冈根河(即思贤滘)以泄其水于西江。但若西江同时水涨,则北江之水无从得其出路,惟有停积,至高过芦包上下游之基围而后已。如是,自然基围有数处被水冲决,水即横流,而基围所护之地域全区均受水灾矣。欲治北江,须重开西南下面之北江正流,而将自清远至海一段,一律浚深。幸而吾人改良广州河汊之航行时,亦正有事于此项浚深,故一举而可两得也。
救治西江,须于其入海处横琴与三灶两岛之间两岸,各筑一堤,左长右短以范之。如是则将水流集中,以割此河床,使成深二十英尺以上之水道;如是则水深之齐一,可得而致。盖自磨刀门以上,通沿广州河汊之一段,西江平均有二十英尺至三十英尺之深也。如有全段一律之水深,以达于海,则下层水流将愈速,而洪水时泄去其水更速矣。除此浚深之工程以外,两岸务须改归齐整,令全河得一律之河阔;中流之暗礁及沙洲,均应除去。东江流域之受水灾,不如西、北二江之深重。则整治此河,以供航行,即可得其救治,留俟该项论之。
第二航行问题广州河汊之航行问题,与三江相连,论此问题,须自西江始。往日西江流域与广州间往来载货,常经由三水与佛山,此路全长三十五英里。但自佛山水道由西南下游起淤塞之后,载货船只须为大迂回:、沿珠江而下以至虎门,转向西北以入沙湾水道,又转向东南入于潭洲水道,西入于大良水路,又南入于黄色水道(自合成围至莺哥嘴)及马宁水路,于此始入西江。西北溯江以至三水西北江合流之处,此路全长九十五英里,比之旧路多六十英里。而广州与西江流域之来往船只,其数甚多,现在广州与近县来往之小火轮有数千艘,其中有大半为载货往来西江者。夫使广州、三水间水道得其改良,则今之每船一往复须行九十五英里者,忽减而为三十五英里也,其所益之大,为何如哉!
在吾改良广州通海路及港面之计划,吾曾提议浚一深水道,自海至于黄埔,又由黄埔以至潭洲水道。今吾人更须将此水道延长,自潭洲水道合流点起,以至三水与西江合流之处。此水道至少须有二十英尺水深,以与西江在三水上游深水处相接。而北江自身,亦须保有与此同一之水深,至于三水上游若干里之处,所以便于该河上流既经改良之后大舶之航行也。为广州河汊之航行以改良东江,吾人应将其出口之水流,集中于鹿步墟岛上面之处与珠江合流之最右之一水道。此所以使水道加深,又使异日上流既经改良之日,广州与东江地区路程更短也。
为航行计,广州河汊更须有一改良,即开一直运河于广州与江门之间,此所以使省城与四邑间之运输得一捷径也。此运河应先将陈村小河改直,达于紫泥,于是横过潭洲水道,以入于顺德小河。循此小河,以直角入于顺德支流。由此处须凿新运河一段,直至大良水道近容奇曲处(竹林)。又循此水道,通过黄水道,、至汇流路(南沙、小揽之间起莺哥嘴至冈美之对岸)为止。于此处须更凿一段新运河,以通海洲小河,循古镇水道,以达西江正流,横过之以入于江门支流。此即为广州、江门间直达之运河矣。欲更清晰了解广州河汊之改良,可观附图第十四、第十五。
第三填筑新地问题在广州河汊,最有利之企业,为填筑新地。此项进行,已兆始于数百年前。于是其所增新地供农作之用者,岁逾百十顷。但前此所有填筑,仅由私人尽力经营,非有矩矱。于是有时私人经营,有阻塞航路、诱致洪水等等事情,危及公安;如在磨刀岛上游之填筑工事,闭塞西江正流水路过半,其最著者也。论整治西江,吾意须将此新坦削去。为保护公安计,此河汊之填筑工作,必须归之国家。而其利益,则须以偿因航行及防水灾而改良此水路系统之所费。现在可徐徐填筑之地区,面积极广。在广州河口左岸,可用之地有四十英方里,其右岸有一百四十英方里;在西江河口,东起澳门,西至铜鼓洲,可用之地约二百英方里。此三百八十英方里之中,四分一可于十年之内填筑成为新坦,即十年之内有九十五英方里之地可以填筑,变为耕地也。以一英方里当六百四十英亩、而一英亩当六亩计,九十五英方里将等于三十六万四千八百亩。而中国此方可耕之地,通常不止值五十元一亩,假以平均五十元一亩算,则此三十六万四千八百亩,已值一千八百二十四万元矣。此大有助于偿还此河汊为航行及防水灾所为改良水路之费也。
现在西江之航行,较大之航河汽船可至距广州二百二十英里之梧州,而较小之汽船则可达距广州五百里之南宁,无间冬夏。至于小船,则可通航于各支流,西至云南边界,北至贵州边界,东北则以兴安运河通于湖南以及长江流域。
为航行计改良西江,吾将以其工程细分为四:
一自三水至梧州。
二自梧州至柳江口。
三桂江(即西江之北支)由梧州起,溯流至桂林以上。
四南支自浔州至南宁。
一自三水至梧州西江此段,水道常深,除三数处外,为吃水十英尺以下之船航行计,不须多加改良。其中流岩石须行爆去,其沙质之岸及泛滥之部分应以水底堤范之,使水深一律,而流速亦随之。于是有一确实航路,终年保持不替矣。西江所运货载之多,固尽足以偿还吾今所提议改良之一切费用也。
二自梧州至柳江口在柳江口应建一商埠,以联红水江及柳江之浅水航运,与通海之航运。此两江实渗入广西之西北部与贵州之东南部丰富之矿产地区者也。此商埠应设于离浔州五十英里之处,浔州即此江与南宁一支合流处也。是故在此项改良,所须着力之处只有五十英里,因梧州至浔州一段,为南宁商埠计划所包括也。为使吃水十英尺以上之船可以航行,必须筑堰,且设水闸于此一部分。而此所设之堰,又同时可藉以发生水电也。
三桂江(即西江之北支)由梧州起溯流至桂林以上桂江较小较浅,而沿江水流又较速,故其改良,比之其他水路更觉困难。然而,此实南方水路规划中,极有利益之案。因此江不特足供此富饶地区运输之目的而已也,又以供扬子江流域与西江流域载货来往孔道之用。此项改良,应自梧州分歧点起,以迄桂林,由此再溯流至兴安运河,顺流至湘江,因之以达长江。于此当建多数之堰及水闸,使船得升至分水界之运河;他方又须建多数之堰闸,以便其降下。此建堰闸所须之费,非经详细调查,不能为预算也。然而吾有所确信者,则此计划为不亏本之计划也。
四由浔州至南宁此右江一部分,上至南宁,可通小轮船。南宁者,广西南部之商业中心也。自南宁起,由右江用小船可通至云南东界,由左江可通至越南东京之北界。如使改良水道,以迄南宁,则南宁将为中国西南隅--云南全省、贵州大半省、广西半省矿产丰富之全地区之最近深水商埠矣。南宁之直接附近又多产锑、锡、煤、铁等矿物,而同时亦富于农产。则经营南宁,以为深水交通系统之顶点,必不失为有利之计划也。改良迄南宁之水道,沿河稍须设堰及水闸,使吃水十英尺之船可以通航,并资之以生电力。此项工程所费,亦非经详细测量不能预算,但比之改良自梧州至兴安运河一节桂江所费,当必大减矣。
北江自三水至韶州,约长一百四十英里,全河中有大部分为山地所夹。但自出清远峡以后,河流入于广豁之区,其地与广州平原相联,此处危险之水灾常见。自西南下游水道淤塞之后,自峡至西南一段河身逐年变浅,左岸靠平原之基围时时崩决,致广州以上之平原大受水灾。所以整治一部分河流,有二事须加考察:第一,防止洪水;第二,航运改良。关于第一事,无有逾于浚深河身一法者。在改良广州通海路及港面并广州河汊时,吾人应开一深水水路,从深海起,直达西南。在改良北江下段时,吾人只须将此工程加长,溯流直至清远峡,拟使有水深自十五尺至二十尺之深水道。其浚此水道,或用人工,或兼用自然之力。既已浚深此河底矣,则即以今日基围之高言,亦足以防卫此平原不使其遭水患矣。论及此第二事,则既为防止水灾,将西南至清远峡一节之北江浚深,即航行问题同时解决矣。然则今所须商及者,只此上段一部而已。吾欲提议将此北江韶州以下一段改良,令可航行。韶州者,广东省北部之商业中心也,又其煤铁矿之中心也。欲改良此峡上一部今可航行,则须先建堰与水闸于一二处,然后十英尺吃水之船可以航行无碍,直至韶州。虽此江与粤汉铁路平行,然而若此地矿山得有相当开发之后,此等煤铁重货仍须有廉值之运输以达之于海,即此水路为不可缺矣。然则于此河中设堰以生水电,设水闸以利航行,固不失为一有利之企业也,况又为发展此一部分地方之必要条件也。
东江以浅水船航行可达于老龙市,此地离黄埔附近鹿步墟岛东江总出口处约一百七十英里。沿此江上段,所在皆有煤铁矿田。铁矿之开采于此地也,实在于久远之往昔,记忆所不及之年代。在今日全省所用各种铁器之中,实有一大部分,为用此地所出之铁制造之者。是故浚一可航行之深水道,直上至于煤铁矿区中心者,必非无利之业也。
改良此东江,一面以防止其水害,一面又便利其航行。吾意欲从鹿步墟岛下游之处着手,于前论广州通海路已述之矣。由此点起,须浚一深水道,上至新塘。自新塘上游约一英里之处,应凿一新水道直达东莞城,而以此悉联东江左边在东莞与新塘间之各支流为一。以此新水道为界,所有自此新水道左岸以迄珠江,中间上述各支流之旧路,悉行闭塞。其闭塞处之高,须约与通常水平相同,而以此已涸之河身,供异日雨期洪水宣流之用。如是,东江之他出口已被一律封闭,则所有之水将汇成强力之水流,此水流即能浚河身使加深,又使全河水深能保其恒久不变也。河身须沿流加以改削,令有一律之河幅,上至潮水能达之处;自此处起,则应按河流之量多寡,以定河身之广狭。如是,则东江将以其自力浚深惠州城以下一段矣。石龙镇南边之铁路桥,应改建为开合铁桥,使大轮船可以往来于其间。东江有急激转弯数处,应改以为缓徐曲线,并将中流沙洲除去。惠州以上一部江流,应加堰与水闸,令吃水十尺之船,可以上溯至极近于此东江流域煤铁矿田而后已。
中国西南一部,所包含者:四川,中国本部最大且最富之省分也;云南,次大之省也;广西、贵州,皆矿产最丰之地也;而又有广东、湖南两省之一部。此区面积有六十万英方里,人口过一万万。除由老街至云南府约二百九十英里法国所经营之窄轨铁路外,中国广地众民之此一部,殆全不与铁路相接触也。
于此一地区,大有开发铁路之机会。应由广州起,向各重要城市、矿产地引铁路线,成为扇形之铁路网,使各与南方大港相联结。在中国此部建设铁路者,非特为发展广州所必要,抑亦于西南各省全部之繁荣为最有用者也。以建设此项铁路之故,种种丰富之矿产可以开发,而城镇亦可于沿途建之。其既开之地,价尚甚廉,至于未开地及含有矿产之区,虽非现归国有,其价之贱,去不费一钱可得者亦仅一间耳。所以若将来市街用地及矿产地,预由政府收用,然后开始建筑铁路,则其获利必极丰厚。然则不论建筑铁路投资多至若干,可保其偿还本息,必充足有馀矣。又况开发广州以为世界大港,亦全赖此铁路系统,如使缺此纵横联属西南广袤之一部之铁路网,则广州亦不能有如吾人所预期之发达矣。
西南地方,除广州及成都两平原地各有三四千英方里之面积外,地皆险峻。此诸地者,非山即谷,其间处处留有多少之隙地。在此区东部,山岳之高,鲜逾三千英尺;至其西部与西藏交界之处,平均高至一万英尺以上。故建此诸铁路之工程上困难,比之西北平原铁路系统,乃至数倍。多数之隧道与凿山路,须行开凿,故建筑之费,此诸路当为中国各路之冠。
吾提议以广州为此铁路系统终点,以建下列之七路:
【甲】广州重庆线,经由湖南。
【乙】广州重庆线,经由湖南、贵州。
【丙】广州成都线,经由桂林、沪州。
【丁】广州成都线,经由梧州、叙府。
【戊】广州云南大理腾越线,至缅甸边界为止。
【己】广州思茅线。
【庚】广州钦州线,至安南界东兴为止。
此线应由广州出发,与粤汉线同方向,直至连江与北江会流之处。自此点起,本路折向连江流域,循连江岸上至连州以上,于此横过连江与道江之分水界,进至湖南之道州。于是随道江以至永州、宝庆、新化、辰州,溯酉水过川、湘之界入于酉阳,由酉阳横过山脉而至南川,从南川渡扬子江而至重庆。此路全长有九百英里,经过富饶之矿区与农区。在广东之北连州之地,已发见丰富之煤矿、铁矿、锑矿、钨矿;于湖南之西南隅,则有锡、锑、煤、铁、铜、银;于四川之酉阳,则有锑与水银。其在沿线之农产物,则吾可举砂糖、花生、大麻、桐油、茶叶、棉花、烟叶、生丝、谷物等等;又复多有竹材、木材及其他一切森林产物。
此线约长八百英里。但自广州至道州一段即走于甲线之上,凡二百五十英里,故只有五百五十英里计入此线。所以实际从湖南道州起筑,横过广西省东北突出一段,于全州再入湖南西南境,过城步及靖州。于是入贵州界,经三江及清江两地,横过山脉,以至镇远。此线由镇远须横过沅江、乌江之分水界,以至遵义。由遵义则循商人通路,直至綦江,以达重庆。此铁路所经,皆为产出木材、矿物极富之区域。
此线长约一千英里。由广东西行,直至三水在此处之绥江口地点,渡过北江。循绥江流域,经过四会、广宁,次于怀集入广西。经过贺县及平乐,由此处循桂江水流,上达桂林。于是广东、广西两省省城之间,各煤铁矿田可得而开凿矣。自桂林起,路转而西,至于永宁,又循柳江流域,上至贵州边界。越界至古州,由古州过都江及八寨,仍循此河谷而上,逾一段连山至平越。由平越横渡沅江分水界,于瓮安及岳四城,入乌江流域。自岳四城循商人通路逾雷边山至仁怀、赤水、纳溪。于是波扬子江,以至沪州。自沪州起,经过隆昌、内江、资州、资阳、简州,以达成都。此路最后之一段,横过所谓“四川省之红盆地”,有名富庶之区也。其在桂林、沪州之间,此路中段则富于矿产,为将来开发希望最大者。此路将为其两端人口最密之区,开一土旷人稀之域,以收容之者也。
此线长约一千二百英里。自丙线波北江之三水铁路桥之西端起,循西江之左岸,以入于肇庆峡,至肇庆城。即循此岸,上至德庆、梧州、大湟。在大湟,河身转而走西南,路转而走西北,至象州,渡柳江,至柳州及皮远。于是进至思恩,过桂、黔边界,入贵州,至独山及都匀。自都匀起,此路再折偏西走,至贵州省城之贵阳,次进至黔西及大定。离贵州界于毕节,于镇雄入云南界。北转而至乐新渡,过四川界,入叙府。自叙府起,循岷江而上,至嘉定,渡江,入于成都平原,以至成都。此路起自富庶之区域,迄于富庶之区域,中间经过宽幅之旷土未经开发、人口极稀之地。沿线富有煤、铁矿田,又有银、锡、锑等等贵金属矿。
此线长约一千三百英里。起自广州,迄于云南、缅甸边界之腾越。其首段三百英里,自广州至大湟,与丁线相同。自大湟江口分支至武宣,循红水江常道,经迁江及东兰。于是经兴义县,横过贵州省之西南隅入云南省,至罗平,从陆凉一路以至云南省城。自省城经过楚雄,以至大理。于是折而西南,至永昌,遂至腾越,终于缅甸边界。
在广西之东兰、近贵州边界处,此路应引一支线,约长四百英里。此线应循北盘江流域,上至可渡河与威宁,于昭通入云南,在河口过扬子江。即于此处入四川,横截大凉山,至于宁远。此路所以开昭通、宁远间有名铜矿地之障碍,此项铜矿为中国全国最丰之矿区也。
此路本线,自东至西,贯通桂、滇两省,将来在国际上必见重要。因在此线缅甸界上,当与缅甸铁路系统之仰光、八莫一线相接,将来此即自印度至中国最捷之路也。以此路故,此两人口稠密之大邦,必比现在更为接近。今日由海路,此两地交通须数礼拜者,异时由此新路,则数日而足矣。
此线至缅甸界止,约长一千一百英里。起自广州市西南隅,经佛山、官山,由太平墟渡过西江,至对岸之三洲墟。于是进入高明、新兴、罗定。既过罗定,入广西界,至平河,进至容县。于是西向,渡左江,至于贵县,即循左江之北岸以达南宁。在南宁应设一支线,约长一百二十英里,循上左江水路以至龙州,折而南,至镇南关、安南东京界上止,与法国铁路相接。其本线,由南宁循上右江而上,至于百色。于是过省界入云南,至剥隘,经巴门、高甘、东都、普子塘一路,至阿迷州,截老街、云南铁路而过。由阿迷州进至临安府、石屏、元江。于是渡过元江,通过他郎、普洱及思茅,至缅甸边界近澜沧江处为止。此线穿入云南、广西之南部锡、银、锑三种矿产最富之地,同时沿线又有煤铁矿田至多,复有多地产出金、铜、水银、铅。论其农产,则米与花生均极丰饶,加以樟脑、桂油、蔗糖、烟叶,各种果类。
此线从西江铁路桥西首起算,约长四百英里。自广州起,西行至于太平墟之西江铁路,与己线同轨。过江始分支,向开平、恩平,经阳春,至高州及化州。于化州须引一支线,至遂溪、雷州,达于琼州海峡之海安,约长一百英里。于海安再以渡船与琼州岛联络。其本线,仍自化州西行,过石城、廉州、钦州,达于与安南交界之东兴为止。东兴对面芒街至海防之间,将来有法国铁路可与相接。此线全在广东省范围之内,经过人口多、物产富之区域,线路两旁皆有煤铁矿,有数处产金及锑,农产则有蔗糖、生丝、樟脑、苎麻、靛青、花生及种种果类。
此系统内各线,如上所述,约六千七百英里。此外须加以联络成都、重庆之两线。又须另设一线,起自乙线遵义之东,向南行至瓮安,与丙线接;又一线自丙线之平越起,至丁线之都匀;又一线由丁线贵州界上一点,经南丹、那地,以至戊线之东兰,再经泗城,以至己线之百色。此联络各线,全长约六百英里。故总计应有七千三百英里。
此系统将于下文所举三线经济上大有关系:
一法国经营之老街、云南府已成线,及云南府、重庆计划线。此线与己线交于阿迷州,与戊线交于威宁,与丁线交于叙府,与丙线交于沪州,而与甲乙两线会于重庆。
二英国经营之沙市、兴义计划线。此线与甲线交于辰州,与乙线交于镇远,与丙线交于平越,与丁线交于贵阳,而与戊线之支线交于永定西方之一点。
三美国经营之株洲、钦州计划线。此线与甲线交于永州,乙线交于全州,丙线交于桂林,丁线交于柳州,戊线交于迁江,己线交于南宁,而与庚线会于钦州。
所以此法、英、美三线,与本系统各线,一律完成之后,中国西南各省之铁道交通可无缺乏矣。
此诸线皆经过广大且长之矿产地,其地有世界上有用且高价之多种金属。世界中无有如此地含有丰富之稀有金属者,如钨、如锡、如锑、如银、如金、如白金等等;同时又有虽甚普通而尤有用之金属,如铜、如铁、如铅。抑且每一区之中,均有丰裕之煤。南方俗语有云:“无煤不立城。”盖谓预计城被围时,能于地中取炭,不事薪采,此可见其随在有煤产出也。四川省又有石油矿及自然煤气(火并),极为丰裕。
是故吾人得知,以西南铁路系统开发西南山地之矿产利源,正与以西北铁路系统开发蒙古、新疆大平原之农产利源,同其重要。此两铁路系统,于中国人民为最必要,而于外国投资者又为最有利之事业也。论两系统之长短,大略相同,约七千英里。此西南系统,每英里所费平均须在彼系统两倍以上,但以其开发矿产利源之利益言,又视开发农产利源之利益更多数倍也。
既于中国海岸为此三世界大港之计划,今则已至进而说及发展二三等海港及渔业港于沿中国全海岸,以完成中国之海港系统之机会矣。近日以吾北方大港计划为直隶省人民所热心容纳,于是省议会赞同此计划,而决定作为省营事业立即举办,以此目的,经已票决募债四千万元。此为一种猛进之征兆。而其他规划,亦必或早或晚,或由省营,或由国营,随于民心感其必要,次第采用。吾意则须建四个二等海港、九个三等海港及十五个渔业港。
此四个二等海港,应以下列之情形配置之,即一在北极端,一在南极端,其他之港则间在此三世界大港之间。
此项港口,按其将来重要之程度排列之如下:
【甲】营口。
【乙】海州。
【丙】福州。
【丁】钦州。
营口位于辽东湾之顶上,昔者尝为东三省之唯一海港矣。自改建大连为一海港以后,营口商业大减,昔日之事业殆失其半。以海港论,营口之不利有二:一为其由海入口之通路较浅,二为冬期冰锢至数月之久。而其胜于大连唯一之点,则为位置在辽河之口,拥有内地交通遍及于南满辽河流域之内;其所以仍保有昔时贸易之半与大连抗者,全以其内地水路之便也。欲使营口将来再能凌驾大连而肩随于前言三世界大港之后,吾人必须一面改良内地水路交通,一面浚深其达海之通路。关于通路改良之工程,当取与改良广州通海路相同之法,既设一水深约二十英尺之深水道,而又同时行填筑之工程。盖以辽东湾头广而浅之沼地,可以转为种稻之田,借之可得甚丰之利润也。至于内地水路交通,则不独辽河一系,即松花江、黑龙江两系统亦应一并改良。其最重要之工程,则为凿一运河,联此各系统,此则吾当继此有所讨论。
辽河与松花江间之运河,于将来营口之繁荣,实为最要分子。惟有由此运河,此港始能成为中国二等海港中最重要者。而在将来,此北满之伟大森林地及处女壤上丰富矿源,可以以水路交通与营口相衔接也。所以为营口计,此运河为最重要;使其缺此,则营口之为一海港也,最多不过保其现在之位置,人口六七万,全年贸易三四千万元,极矣,无由再占中国二等海港首位之位置矣。此运河可凿之于怀德以南,范家屯与四童山之间,与南满铁路平行,其长不及十英里;亦可凿之于怀德以北,青山堡与靠山屯之间,其长约十五英里。在前一线,所凿者短,而以全水路计则长,在后一线,运河之长几倍前者,而计此两江系统间之全水路则较短。两线均无不可逾越之物质的障碍,二者俱在平原,但其中一线高出海面上之度或较他一线为多,则将来择用于二者间唯一之取决点也。若此运河既经开竣,则吉林、黑龙江两富省及外蒙古之一部,皆将因此与中国本部可以水路交通相接,然则此运河不特营口之为海港大有需要焉也,又与中国全国国民政治上经济上亦大有关系。辽河、松花江运河完成以后,营口将为全满洲与东北、蒙古内地水路系统之大终点。而通海之路既经浚深以后,彼又将为重要仅亚于三大港之海港矣。
海州位于中国中部平原东陲,此平原者,世界中最广大肥沃之地区之一也。海州以为海港,则刚在北方大港与东方大港二大世界港之间,今已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海兰铁路之终点。海州又有内地水运交通之利便,如使改良大运河其他水路系统已毕,则将北通黄河流域,南通西江流域,中通扬子江流域。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称较善。在沿江北境二百五十英里海岸之中,只此一点,可以容航洋巨舶逼近岸边数英里内而已。欲使海州成为吃水二十英尺之船之海港,须先浚深其通路至离河口数英里外,然后可得四寻深之水。海州之比营口,少去结冰,大为优越;然仍不能不甘居营口之下者,以其所控腹地不如营口之宏大,亦不如彼在内地水运上有独占之位置也。
福建省城在吾二等海港中居第三位。福州今日已为一大城市,其人口近一百万,位于闽江之下游,离海约三十英里。此港之腹地,以闽江流域为范围,面积约三万方英里。至于此流域以外之地区,将归他内河商埠或他海港所管,故此港所管地区又狭于海州。所以以顺位言,二等海港之中,此港应居第三位。福州通海之路,自外闩洲以至金牌口,水甚浅;自金牌口而上,两岸高山夹之,既窄且深,直至于罗星塔下。
吾拟建此新港于南台岛之下游一部,以此地地价较贱,而施最新改良之馀地甚多也。客船舶之锁口水塘,应建设于南台岛下端,近罗星塔处。闽江左边一支,在福州城上游处应行闭塞,以集中水流,为冲刷南台岛南边港面之用。其所闭故道,绕南台岛北边者,应留待自然填塞,或遇有必要,改作蓄潮水塘(收容潮涨时之水,俟潮退时放出,以助冲洗港内浮沙),以冲洗罗星塔以下一节水道。闽江上段,应加改良,人力所能至之处为止,以供内地水运之用。其下一段,自罗星塔以至于海,必须范围整治之,以求一深三十英尺以上之水道,达于公海。于是福州可为两世界大港间航洋汽船之一寄港地矣。
钦州位于东京湾之顶,中国海岸之最南端。此城在广州即南方大港之西四百英里。凡在钦州以西之地,将择此港以出于海,则比经广州可减四百英里。通常皆知海运比之铁路运价廉二十倍,然则节省四百英里者,在四川、贵州、云南及广西之一部言之,其经济上受益为不小矣。虽其北亦有南宁以为内河商埠,比之钦州更近腹地,然不能有海港之用。所以直接输出入贸易,仍以钦州为最省俭之积载地也。
改良钦州以为海港,须先整治龙门江,以得一深水道直达钦州城。其河口当浚深之,且范之以堤,令此港得一良好通路。此港已选定为通过湘、桂入粤之株钦铁路之终点。虽其腹地较之福州为大,而吾尚置之次位者,以其所管地区,同时又为广州世界港、南宁内河港所管,所以一切国内贸易及间接输出入贸易皆将为他二港所占,惟有直接贸易始利用钦州耳。是以腹地虽广,于将来二等港中,欲凌福州而上,恐或不可能也。
此三个世界大港、四个二等港之外,吾拟于中国沿海,建九个三等港,自北至南如下:
【甲】葫芦岛。
【乙】黄河港。
【丙】芝罘。
【丁】宁波。
【戊】温州。
【己】厦门。
【庚】汕头。
【辛】电白。
【壬】海口。
此岛为不冻深水港,位于辽东湾顶西侧,离营口约六十英里。论东三省之冬期港,此港位置远胜大连,以其到海所经铁路较彼短二百英里,又在丰富煤田之边沿也。当此煤田及其附近矿产既开发之际,葫芦岛将为三等港中之首出者,为热河及东蒙古之良好出路。此港又可计划之,以为东蒙古及满洲全部之商港,以代营口,但须建一运河以与辽河相连耳。将来惟有由内地水路交通可以成一重要商港,而葫芦岛恰亦与之相同,所以葫芦岛若得内地水路交通,自然可代营口而兴。如使确知于此凿长距离运河,以通葫芦岛于辽河,比之建一深水港面于营口,经济上更为廉价,则葫芦岛港面应置之于此半岛之西北边,不如今之计划置之半岛之西南。盖今日之位置,不足以多容船舶碇泊,除非建一广大之防波堤直入深海中,此工程所费又甚多也。且此狭隘之半岛,又不足以容都市规划,若其在他一边,则市街可建于本陆,有无限之空隙容其发展也。
吾意须自连山湾之北角起,筑一海堤,至于葫芦岛之北端,以闭塞连山湾,使成为锁口港面。在葫芦岛之颈部,开一口,向南方深水处;此闭塞港面,应有十英方里之广。但此中现在只有一部分须浚至所求之深。在此港面北方,须另留一出口,介于海堤、海岸之间,以通其邻近海湾。并须另建一防波堤,横过第二海湾。由该处起,应建一运河,或凿之于海岸线内,或建一海堤与海岸线平行、至与易凿之低地连接为止。再由该地开凿运河,与辽河相连。如能为葫芦岛凿此运河,则此岛立能取营口而代之,居二等港首位矣。
此港将位于黄河河口北直隶湾之南边,离吾人之北方大港约八十英里。当整治黄河工程已完成之日,此河口将得为航洋汽船所经由,自然有一海港萌芽于是。以是所管北方平原在直隶、山东、河南各省有相当之部分,而又益以内地水运交通,所以此港欲不成为重要三等海港,亦不可得矣。
芝罘为老条约港,位于山东半岛之北侧,尝为全中国北部之惟一不冻港矣。自其北方有大连开发,南方又有青岛兴起,其贸易遂与之俱减。以海港论,如使山东半岛之铁路得其开发,而筑港之工程又已完毕,则此港自有其所长。
宁波亦一老条约港也,位于浙江省之东方,甬江一小河之口。此地有极良通海路,深水直达此河之口。此港极易改良,只须范之以堤,改直其沿流两曲处,直抵城边。宁波所管腹地极小,然而极富;其人善企业,其以工作手工知名,肩随于广州。中国之于实业上得发展者,宁波国当为一制造之城市也。但以东方大港过近之故,宁波与外国直接之出入口贸易未必能多,此种贸易多数归东方大港。故以宁波计,有一相当港面以为本地及沿岸载货之用,亦已足矣。
温州在浙江省之南,瓯江之口。此港比之宁波,其腹地较广,其周围之地区皆为生产甚富者,如使铁路发展,必管有相当之地方贸易无疑。现在港面极浅,中等沿岸商船已不能进出。吾意须于盘石卫即温州岛之北(温州岛者,瓯江口之小岛,非温州城)建筑新港。由此目的,须建一堰于北岸与温州岛北端之间,使此岛北之河流完全闭塞,单留一闭锁之入口。至于瓯江,应引之循南水道,经温州岛,使其填塞附近浅地之大区,而又以范上段水流也。其自虎头岛南边以至此港之通路,应行浚深。在此通路右,应于温州岛与尾妖岛之间浅处,及尾妖岛与三盘岛各浅处之间建堤。于是成一连堤,可以防瓯江沙泥不令侵入此通路。如此,然后温州新港可以得一恒常深水道也。
此亦一老条约港也,在于思明岛。厦门有深广且良好之港面,管有相当之腹地,跨福建、江西两省之南部,富于煤铁矿产。此港经营对马来群岛及南亚细亚半岛之频繁贸易,所有南洋诸岛、安南、缅甸、暹罗、马来各邦之华侨大抵来自厦门附近,故厦门与南洋之间载客之业极盛。如使铁路已经发展,穿入腹地煤铁矿区,则厦门必开发而为比现在更大之海港。吾意须于此港面之西方建新式商埠,以为江西、福建南部丰富矿区之一出口。此港应施以新式设备,使能联陆海两面之运输以为一气。
汕头在韩江口,广东省极东之处。以移民海外之关系,汕头与厦门极相类似,以其亦供大量之移民于东南亚细亚及马来群岛也。故其与南洋来往船客之频繁,亦不亚厦门。以海港论,汕头大不如厦门,以其入口通路之浅也。然以内地水运论,则汕头为较胜,以用浅水船则韩江可航行者数百英里也。围汕头之地,农产极盛,在南方海岸能追随广州河汊者,独此地耳。韩江上一段,煤铁矿极富。汕头通海之路,只须少加范围浚渫之功,易成为一地方良港也。
此港在广东省海岸、西江河口与海南岛间当中之点。其周围地区富于农产、矿田,则此地必须有一商港,以供船运之用矣。如使以堤全围绕电白湾之西边,另于湾之东南半岛颈地开一新出入口,以达深海,则电白可成一佳港面,而良好通路亦可获得矣。港面本甚宽阔,但有一部须加浚渫,以容巨船,其馀空隙则留供渔船及其他浅水船之用。
此港位于海南岛之北端,琼州海峡之边,与雷州半岛之海安相对。海口与厦门、汕头俱为条约港,巨额之移民赴南洋者,皆由此出。而海南固又甚富而未开发之地也。已耕作者仅有沿海一带地方,其中央犹为茂密之森林,黎人所居,其藏矿最富。如使全岛悉已开发,则海口一港,将为出入口货辐辏之区。海口港面极浅,即行小船,犹须下锚于数英里外之油船地,此于载客、载货均大不便。所以海口港面必须改良。况此港面,又以供异日本陆及此岛铁路完成之后,两地往来接驳货载之联络船码头之用也。
于渔业港一层,吾前所述之头二三等海港均须兼为便利适合渔业之设备,即三个头等港、四个二等港、九个三等港皆同时为渔业港也。然除此十六港以外,中国沿岸仍有多建渔业港之馀地,抑且有其必要。故吾意在北方奉天、直隶、山东三省海岸,应设五渔业港如下:
(1)安东在高丽交界之鸭绿江。
(2)海洋岛在鸭绿湾辽东半岛之南。
(3)秦皇岛在直隶海岸辽东湾与直隶湾之间,现在直隶省之独一不冻港也。
(4)龙口在山东半岛之西北方。
(5)石岛湾在山东半岛之东南角。
东部江苏、浙江、福建三省之海岸,应建六渔业港如下:
(6)新洋港在江苏省东陲,旧黄河口南方。
(7)吕四港在扬子江口北边一点。
(8)长涂港在舟山列岛之中央。
(9)石浦浙江之东,三门湾之北。
(10)福宁在福建之东,介于福州与温州之间。
(11)湄州港福州与厦门之间,湄州岛之北方。
南部广东省及海南岛海岸,应建四渔业港如下:
(12)汕尾在广东之东海岸,香港、汕头之间。
(13)西江口此港应建于横琴岛之北侧。西江口既经整治以后,横琴岛将借海堤以与本陆相连,而有一良好港面地区出现矣。
(14)海安此港位于雷州半岛之末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之海口相对。
(15)榆林港海南岛南端之一良好天然港面也。
以此十五渔业港,合之前述各较大之港,总三十有一。可以连合中国全海岸线,起于高丽界之安东,止于近越南界之钦州。平均每海岸线百英里,而得一港。吾之中国海港及渔业港计划,于是始完。
瞥见之下,当有致疑于一国而须如是之多海港与渔业港者。然读者须记此中国一国之大与欧洲等,其人则较欧洲为多。如使吾人取西欧海岸线与中国等长之一节计之,则知欧洲海港之多,远过中国。欧洲海岸线之长过中国数倍,而以每百英里计,尚不止有一与此相当型式之港。例如荷兰,其全地域不较大于吾人三等港中汕头一港之腹地,而尚有安斯得坦与洛得坦[1]两头等海港,又有多数之小渔业港附随之。又使与北美合众国较其海港,美国人口仅得中国四分之一,而单就其大西洋沿岸海港而论,已数倍于吾计划中所举之数。所以此项海港之数,不过仅敷中国将来必要之用而已。且吾亦仅择其自始有利可图者言之,以坚守第一计划中所标定之“必选有利之途”一原则也。
当中国既经按吾计划发展无缺之际,其急要者,当有一航行海外之商船队,亦要多数沿岸及内地之浅水运船,并须有无数之渔船。当此次世界大战未开之际,全世界海船吨数为四千五百万吨;使中国在实业上,按其人口比例,有相等之发达,则至少须有航行海外及沿岸商船一千万吨,然后可敷运输之用。建造此项商船,必须在吾发展实业计划中占一位置。以中国有廉价之劳工与材料,固当比外国为吾人所建所费较廉。且除航海船队以外,吾人尚须建造大队内河浅水船及渔船,以船载此等小船远涉重洋,实际不易,故外国船厂不能为吾建造此等船只,则中国于此际必须自设备其船厂,自建其浅水船渔船船队矣。然则建立造船厂者,必要之企业,又自始为有利之企业也。此造船厂应建于内河及海岸商埠,便于得材料人工之处。所有船厂应归一处管理,而投大资本于此计划,至年可造各种船只二百万吨之限为止。一切船舶当以其设计及其设备定有基准,所有旧式内河浅水船及渔船,当以新式效力大之设计代之。内河浅水船当以一定之吃水基准为基础设计之,如二英尺级、五英尺级、十英尺级之类。鱼拖船(船旁拖网者)应以行一日、行五日、行十日分级为基准。沿海船可分为二千吨级、四千吨级、六千吨级。而驶赴海外之船,则当设定一万二千吨级、二万四千吨级、三万六千吨级为基准。于是今日以万计之内河船及渔艇来往中国各江、各湖、各海岸者,将为基准划一,可使费少、功多、较新、较廉之船只所代矣。
↑今译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鹿特丹(Rotterdam)。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 桓温·房玄龄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宗爱 仇洛齐 段霸 王琚 赵黑 孙小 张宗之 剧鹏 张祐 抱嶷王遇 苻承祖 王质 李坚 田秦松 白整 刘腾 贾粲 杨范 成轨 王温 孟鸾 平季 封津 刘思逸·魏收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八·李心传 金佗续编卷十三·岳珂 卷四十一·鄂尔泰 第二十章 國畫·林语堂 ●凤洲杂编三·王世贞 十国春秋卷十四·吴任臣 谢贞传·姚思廉 卢纶传·欧阳修 蔡王刘信传·薛居正 石熙载传·脱脱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佚名 三十九年·佚名 三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