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清史稿》发刊缀言

  尔巽承修清史十四年矣。任事以来,栗栗危惧。盖既非史学之专长,复值时局之多故,任大责重,辞谢不获,蚊负贻讥,勉为担荷。开馆之初,经费尚充,自民国六年,政府以财政艰难,锐减额算。近年益复枯竭,支绌情状,不堪缕述。将伯呼助,垫借俱穷,日暮途远,几无成书之一日。窃以清史关系一代典章文献,失今不修,后来益难着手,则尔巽之罪戾滋重。瞻前顾后,寝馈不安。事本万难,不敢诿卸。乃竭力呼籥,幸诸帅维持,并敦促修书同人黾勉从事,获共谅苦衷,各尽义务,竭蹶之馀,大致就绪。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奈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厖杂,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于万不获已之时,乃有发刊清史稿之举,委讬袁君金铠经办,数月后当克竣事。诚以史事繁钜,前史每有新编,互证得失。明史之修,值国家承平,时历数十年而始成,亦不无可议之处,诚戛戛乎其难矣。今兹史稿之刊,未臻完整,夫何待言。然此急就之章,较诸元史之成,已多时日。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盖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除查出疏漏另刊修正表外,其他均公诸海内,与天下人以共见,绳愆纠谬,世多通人。尔巽心力已竭,老病危笃,行与诸君子别矣,言尽于此。以上所述,即作为史稿披露后向海内诸君竭诚就正之语,幸共鉴之。

  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八月二日 赵尔巽时年八十四岁

  ◎清史馆职名

  馆长 赵尔巽

  兼代馆长总纂 柯劭忞

  总阅 于式枚

  总纂 王树枬 郭曾炘 李家驹 缪荃孙 吴士鉴

  吴廷燮 马其昶 夏孙桐 秦树声 金兆蕃

  纂修 邓邦述 章 钰 王大钧 袁励准 万本端 陶葆廉 王式通

  顾瑗 杨锺羲 简朝亮 张采田 何葆麟 陈曾则 姚永朴

  夏曾佑 唐恩溥 袁克文 金兆丰

  协修 俞陛云 罗惇曧 吴广霈 吴怀清 张书云 张启后 韩朴存

  李岳瑞 骆成昌 胡嗣芬 吴昌绶 朱孔彰 李景濂 姚永概

  黄翼曾 檀玑戴 锡章 陈曾矩 李哲明 吕钰 余嘉锡 邵瑞彭

  奭良 瑞洵 陈田 叶尔恺 徐鸿宝 王崇烈 方履中 商衍瀛

  陈能怡 王以慜 刘树屏 朱师辙史思培 赵文蔚 刘焜

  陈敬第 蓝钰 陈毅 李葆恂 张仲炘 陈延韡宋伯鲁 李焜瀛

  喻长霖 田应璜 赵世骏 杨晋 齐忠甲 朱希祖 吴璆秦望澜

  李汝谦 罗裕樟 傅增淯 朱方饴

  提调 李经畲 陈汉第 金还 周肇祥 邵章

  文牍科长 伍元芝

  图书科长 尹良

  会计科长 刘济

  庶务科长 锡荫

  收发处长 张玉藻

  校勘 孟昭墉 诸以仁 奎 善 刘景福 赵伯屏

  收掌 董清峻 胡庆松 秦化田 史锡华 惠 澂

  总理史稿发刊事宜总阅 袁金铠

  办理史稿校刻事宜总阅 金梁

  按:清史馆职名,关外一次本与此相同,独纂修唐恩溥之名误列在协修史思培下误出。关内本与此歧异颇多,附录于后,以供参考。

  清史馆职名

  馆长 赵尔巽

  兼代馆长总纂 柯劭忞

  总纂 王树棻

  总纂 吴廷燮

  总纂 夏孙桐

  纂修 金兆蕃

  纂修 章钰

  纂修 金兆丰

  协修 俞陛云

  协修 吴怀清

  协修 张书云

  协修 李哲明

  协修 戴锡章

  协修 奭良

  协修 朱师辙

  校勘兼协修 孟昭墉

  提调 李经畲

  提调 陈汉第

  提调 金还

  提调 周肇祥

  提调 邵章

  总纂 缪荃孙 马其昶 秦树声 吴士鉴

  纂修 王大钧 邓邦述 姚永朴 万本端 张尔田 陈曾则 唐恩溥

  袁励准 王式通 何葆麟 刘师培 夏曾佑

  协修 张启后 李岳瑞 韩朴存 朱孔彰 姚永概 黄翼曾 陈敬第

  吴昌绶 吴广霈 罗惇曧 骆成昌 胡嗣芬 李景濂 陈田

  檀玑 叶尔恺 瑞洵 王崇烈 田应璜 朱希祖 徐鸿宝 蓝钰

  刘树屏 杨晋 陈能怡 方履中 商衍瀛 赵世骏 袁嘉穀 秦望澜

  吴璆 史思培 唐邦治 张仲炘 傅增淯 邵瑞彭 陈曾矩

  校勘 董清峻 周仰公 秦化田 奎善 刘景福 赵伯屏 史锡华 曾恕传

  收掌 尚希程 王文着 胡庆松

  总理史稿发刊事宜 袁金铠

  办理史稿校刻 金梁

  《清史稿》校刻记

  甲寅年始设清史馆,以赵公尔巽为馆长。修史者有总阅、总纂、纂修、协修及徵访等职,先后延聘百数十人,别有名誉职约三百人。馆中执事,有提调、收掌、科长及校勘等职,亦逾二百人,可谓盛矣。

  开馆之初,首商义例。馆内外同人,如于君式枚、梁君启超、吴君士鉴、吴君廷燮、姚君永朴、缪君荃孙、陶君葆廉、金君兆蕃、朱君希祖、袁君励准、王君桐龄等,皆多建议。参酌众见,后乃议定用明史体裁,略加通变。先排史目,凡本纪十二:曰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而宣统纪初拟为今上本纪,后改定。志十六:曰天文、灾异、时宪、地理、礼、乐、舆服附卤簿、选举、职官、食货、河渠、兵、交通、刑法、艺文、邦交,初拟有国语、氏族、外教三志,皆删。表十:曰皇子、公主、外戚、诸臣封爵、藩部、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疆臣、交聘,初以大学士与军机合称宰辅,后改。列传十五:曰后妃、诸王、诸臣、循吏、儒林、文苑、畴人、忠义、孝义、遗逸、艺术、列女、土司、藩部、属国,初拟

  有明遗臣、卓行、货殖、客卿、叛臣诸目,皆删并。其取材则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徵访所得,务求传信,不尚文饰焉。

  庚申,初稿略备,始排比复辑。丙寅秋,重加修正。自开馆至是,已岁纪一周,其难其慎,盖犹未敢为定稿也。丁卯夏,袁君金铠创刊稿待正之议,赵公韪之,即请袁君总理发刊事宜,而以梁任校刻,期一年竣事。梁拟总阅全稿,先画一而后付刊。乃稿实未齐,且待修正,祇可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矣。是时留馆者仅十馀人,于是公推以柯君劭忞总纪稿,王君树棻总志稿,吴君廷燮总表稿。夏君孙桐、金君兆蕃分总传稿,而由袁君与梁校阅付刊。本纪自太祖至世宗五朝为邓君邦述、金君兆蕃原稿,高宗至穆宗五朝为吴君廷燮原稿,德宗及宣统二朝为瑞君洵原稿,而太祖、圣祖、世宗、仁宗、文宗、与宣统六纪为奭君良复辑,穆、德二纪为李君哲明复辑,柯君皆多删正。志则天文、时宪、灾异为柯君稿;地理为秦君树声原稿,王君树棻复辑;礼为张君书云、王君大钧、万君本端等分稿;职官为金君兆丰、骆君成昌、李君景濂、徐君鸿宝等分稿,皆金君复辑,乐为张君采田稿;舆服为何君葆麟稿,选举为张君启后、朱君希祖、袁君励准等分稿,张君书云复辑;食货为姚君永朴、李君岳瑞、李君哲明、吴君怀清分稿,河渠为何君葆麟等原稿,交通为罗君惇曧等分稿,皆吴君复辑,兵为俞君陛云、秦君望澜、田君应璜、袁君克文等分稿,俞君复辑;刑法为王君式通等分辑,后用许君受衡稿;艺文为章君钰、吴君士鉴原稿,朱君师辙复辑;邦交为李君家驹、吴君广霈、刘君树屏等分稿,戴君锡章复辑。表则诸王、公主、外戚为吴君士鉴原稿,诸臣封爵为刘君师培原稿,军机大臣为唐君邦治原稿,馀皆吴君廷燮稿。列传则后妃、诸王为邓君奭君及金君兆蕃原稿,皆金君复辑;诸臣原稿,凡在馆诸君多有分纂,自开国至乾隆为金君兆蕃复辑,嘉道咸同为夏君孙桐复辑,光宣为马君其昶、金君兆丰复辑,而梁又重补辑之;循吏及艺术皆夏君复辑,儒林为缪君荃孙稿,文苑为马君稿,梁皆补之;畴人为陈君年原稿,柯君复辑,忠义为章君复辑;孝义及列女为金君兆蕃复辑,遗逸为王君树棻及缪君原稿,梁复辑之;土司为缪君稿,藩部蒙古为吴君廷燮稿,西藏为吴君燕绍稿,属国为韩君朴存稿。凡诸稿梁皆校阅,并有参订。惜仓卒付刊,不及从容讨论耳。昔万季野参修明史,总阅全书,事必覈之实录,误者正之,漏者补之,此修史公例,不敢忽也。是秋赵公去世,柯君兼代馆长,一仍旧贯。岁暮校印过半,乃先发行,至今夏全书告成,幸未逾预定之期。袁君创议于先,经营筹画,力任其难,庶几无负赵公之讬。其间数经艰乱,皆幸无阻,良非初料所及。一代国史,所关甚大,其成否亦系乎天焉。初有议宣统纪从阙者,梁以春秋不讳定哀,力争存之;又议断代为史,凡殁于辛亥以后者皆不入传,梁以明末遗臣,史皆并着,且清史实为旧史结束,后将别创新史,体例各异,诸人与清室相终始,岂容泯没,故所补独多。

  校刻既竣,略记始末,以备参考。史稿本非定本,望海内通人不吝指教。当别撰校勘记,为将来修正之资,幸甚幸甚。戊辰端节金梁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一十三·志第六十六·礼十六等·脱脱
  卷三十二 前燕録十·崔鸿
  外篇 暗惑第十二·刘知几
  第十六回 驻定陶项梁败死 屯安阳宋义丧生·蔡东藩
  第十四回 纳弟妇东宫渎伦 盟胡虏便桥申约·蔡东藩
  卷之二百八·佚名
  二一八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再行查缴书籍并呈书目折·佚名
  学史卷九·邵宝
  三国史记卷第十。·金富轼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司马迁
  郑居中传·脱脱
  沈繻传·张廷玉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司马光
  卷九十·佚名
  第三节 文、武、宣三朝藩镇叛服·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四、宋之乐曲·王国维

    前二章既述宋代之滑稽戏及小说杂戏,后世戏剧之渊源,略可于此窥之。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然则戏曲之为物,果如何发达乎?此不可不先研究宋代之乐曲也。

  • 提要·袁易

    (臣)等谨案静春堂集四卷元袁易撰易字通甫长洲人不求仕进部使者拟荐于朝谢不应行中书省署徽州府石洞书院山长旋亦罢归居呉淞具区之间筑堂曰静春聚书万卷手自校定或掉舟载笔床茶灶古器游于江湖赵孟俯尝为画卧雪图称易与龚

  • 熊·刘半农

    在巴黎植物园里,看见两只熊,如篇中所记,其时正在日本大震灾之后。植物园里的两只熊,一只是黄的,一只是白的,都是铁钩般的爪与牙,火般红的眼。白的一只似乎饿着。它时时箕坐着抬起头来,向游人们乞食。黄的一只似乎病着。看它伏

  • 卷十七·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十七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韩维南阳集钞韩维字持国开封雍丘人父亿参知政事维受?入官父没闭门不仕欧阳修荐为检讨知太常礼院出判泾州英宗免丧除同修起居注侍迩英进知制诰知通进

  • 國語卷第二十·韦昭

      越語上   1 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一〕,乃號令於三軍〔二〕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三〕,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四〕。」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五〕,夏則資皮,〔六〕冬則資絺〔七〕,旱

  • 卷十五 度宗 恭宗 端宗 祥兴·王夫之

        度宗  〖一〗  宋迨理宗之末造,其亡必矣。然使嗣立之主,愤耻自强,固结众志,即如刘继元之乘城坚守,屡攻而不下,犹有待也。抑不能然,跳身而出,收溃散之卒,勉以忠义,如苻登之誓死以搏姚苌,身虽死,国虽亡,犹足为中原存生人

  • 第五十九回 绕法坛迓来仙鹤 毁行宫力救真龙·蔡东藩

      却说世宗既得皇嗣,取名载基,益信方士有灵,非常宠信。自是道教盛行,佛教衰灭,菩萨低眉,不能不让太上老君,独出风头。涉笔成趣。巧值大兴隆寺被灾,御史诸演,揣摩上意,奏请顺天心,绝异端。夏言又请除禁中佛殿,原来明宫里面,有大

  • 卷之四十五·佚名

    洪武二年九月壬辰朔 上谓廷臣曰知人固难今朕屡敕百司访求贤才然至者往往名实不副岂非举者之滥乎廷臣对曰请自今令有司荐举必具其人已行之善庶无冒滥之失 上曰观人之法即其小可以知其大察其微可以见其著视其所不为可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十九·佚名

    弘治元年十月辛卯朔孟冬享 太庙告 宪宗纯皇帝几筵请神诣 庙享祀○遣驸马都尉周景黄镛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王宪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遣内官祭司井之神○壬辰命工部差

  •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佚名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昨因《明纪纲目》考核未为精当,命军机大臣将原书另行改辑,候朕鉴定。因思《纲目

  •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司马迁

    王延海译注【说明】本文是公孙弘和主父偃的合传,并附录了徐乐、严安的两篇奏疏。至于篇末的王元后的诏书和班固的赞语,皆为后人所加,非司马迁原文。传中记述了平津侯公孙弘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肯定了他官

  • 王冲传·姚思廉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祖父王僧衍是齐侍中。父亲王茂璋,是梁给事黄门侍郎。王冲的母亲,是梁武帝的妹妹新安穆公主,于齐世去世,梁武帝因王冲失去了母亲而特别疼爱他。十八岁那年,初任梁秘书郎。后为永嘉太守。入朝任太子舍人

  • 宗越传·李延寿

    宗越,南陽叶县人。本来是南陽的次等门第。安北将军赵伦之镇守襄陽,襄陽有很多杂姓,宗越更被降为贱役门第。最初出来做官补任郡吏。父亲被蛮人所杀,宗越在街市上刺杀了仇人。太守夏侯穆嘉奖他的这种精神,把他提拔为队主。蛮

  • 张行成传·欧阳修

    张行成别名德立,定州义丰人。年轻时把刘炫当作老师敬重,刘炫对门客说“:张行成仪态气质稳重正直,是将相人才。”隋炀帝大业末年,被举荐为秀才,任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来任王世充的度支尚书。王世充失败后,张行成凭着隋朝的资

  • 皇朝礼器图式序·允禄

    皇朝礼器图式序五礼五器之文始着虞书若玑衡若作绘絺绣若笙镛柷敔粲乎具列迨成周攷工记乃详载广围尺度与夫方色钧锊圜匡缜疏侈弇之差说者谓器之有图实权舆是汉儒言礼图者首推郑康成自阮谌梁正夏侯伏明辈均莫之逮宋聂崇

  • 總序·佚名

    ○大王諱祘,字亨運。英宗大王之孫、莊獻世子之子,母惠嬪洪氏。〈籍豐山領議政鳳漢女。〉以英宗命爲眞宗大王之子,母妃孝純王后趙氏。〈籍豐壤左議政豐陵府院君文命女。

  •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第十三·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则民与若矣。”公曰:“虽有贤能,吾庸知乎?”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乎是,故不知也。”公曰:“请问求贤。”对曰:“观

  • 第六十六卷·佚名

    身念处品之三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我身中。或作安隐。或不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干粪风。若我多食。风则不调。能令苦恼。入于身分筋脉之中。令粪干燥。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一便利。干燥少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