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上官仪传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其父上官弘,隋朝时任江都宫副监,大业末年(617),被陈陵杀掉。当时上官仪还年幼,被身边侍候的人隐藏起来,得以免遭不幸,假冒僧徒潜伏。后渐渐精于文章之学,涉猎遍及最古之书。贞观初年(627),考中进士,朝廷征招他任弘文馆直学士。后来晋升为秘书郎。太宗撰著文辞,往往将文稿送给上官仪看;赐宴臣下,上官仪无不参与。又转任起居郎。

高宗就位,他任秘书少监,升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当时任用雍州司士参军韦绚为殿中侍御史,有人怀疑这不是迁升,上官仪说:“这不过是鄙陋无知的人的议论罢了。御史是在宫殿内供职,地位近于舜帝时的重臣夔与龙,置身于朝官的班列之中,难道是雍州的佐吏僚属之职能比拟的吗?”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公正之言。上官仪长于做诗。他的诗绮丽多彩、柔婉华美。到了他地位高贵显赫时,人们往往仿效他的诗风,被人称为“上官体”。

高宗麟德元年(664),上官仪因与梁王李忠的案件有牵连,判死罪投入监牢,他的家财被充公、亲属沦为奴婢。起先,武后得志,因而牵制高宗,独断专行,作威作福,高宗忍受不了;她又勾结道士使用符咒谋求成功,被宦官王伏胜告发。

高宗因此大怒,要将武后废为平民,召见上官仪一同商议,上官仪说:“皇后独断专行,恣意行事,朝野上下已失人望,应当废黜她以顺应人心。”高宗让他草拟诏书。内宫侍臣急忙跑去通告武后,武后主动申诉辩解,高宗后悔;又怕武后怨怒愤恨自己,于是说:“这是上官仪教我这样做的。”武后因此对上官仪深恶痛绝。

原先,李忠做陈王时,上官仪任咨议,与王伏胜同在王府。这时,许敬宗诬陷上官仪与李忠谋反,这是武后的旨意。自从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相继被残害,公卿大臣没有敢再坚持公论的人,惟独上官仪奉献忠诚,灾祸能不很快降临到他头上?自此国政归于武后,而高宗也无所作为了。

上官仪的儿子上官庭芝,历任周王府属官,也被杀。上官庭芝的女儿婉儿,中宗时是宫中的昭容,因而追赠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追赠上官庭芝为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按追赠职位的礼仪重行安葬。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司马迁
  卷九十九·毕沅
  ●卷五十八·徐梦莘
  第十回 逃将军弃师中虏计 亡国后侑酒作人奴·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二十七·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佚名
  卷之一·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卷之三十七·佚名
  附錄·郑晓
  ◎阎玉成该死该死·宣南吏隐
  卷十二 晋语六·左丘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四出 情访·李渔

    〖破阵子〗(生带末上)避色偏来窈窕,防身怕不坚牢。眼挂罘罳眉上锁,不许心猿往外跳,磨形在这遭。我华中郎刻意防情,不近青楼艳质。谁想被王又嫱那个妮子,渐渐的逼近身来,使我规避不得,只得用些磨形炼性之法,做一个老头陀去对付他

  • ◆白云上人英(白云集)·顾嗣立

    英字实存,钱塘人。唐诗人厉玄之后也,素有能诗名。历走闽、海、江、淮、燕、汴。一日登径山,闻钟声,有省,遂弃官为浮屠,结茅天目山中。数年,徧参诸方,有道尊宿,皆印可之,故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别号「白云」,即以名其诗集。牟巘翁

  • 第三十五出 草奏·周履靖

    【丹凤吟】〔丑上〕木偶无依。越吟不已。祶袍窃望疎财士。怕官情纸薄。今非昔比自家非别。小何的便是。母死半年。闝赌两般。家资败尽。替夫到京。谁想身上又染了广货。囊裏又缺了盘缠。要归不得无可奈何。近

  • 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脱脱

        ◎地理志一   帝尧画天下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营,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间,并州北有代、朔,营州东暨辽海。其地负山带海,其民执干戈,奋武卫,风气刚劲,自古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剌部之众代

  • ●卷十六·邵博

      欧阳公《乞致仕表》云:“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客有面叹其工致平淡者。公曰:“也不如老苏秀才,‘有田一廛,足以为养。行年五十,复将何求?’”盖苏明允谢官笺中语,公爱之尚

  • 东都事畧卷一百十二·王称

    循吏传九十五  自唐季以来王政不纲天下以战争为事五代之际民失耕桑之业天既厌之矣艺祖受命知民疾苦故自即位以来劝农之诏屡下由是斯民欣然有乐生之意而治民之吏率皆有循良之风太宗继承守而勿失真宗仁宗徳泽深厚于斯

  • 卷之三百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王悦传·李延寿

    王悦,字众泰,京兆蓝田人。从小就有才干,因而被乡里所称赞。宇文泰刚平定关陇一带,他招募乡人从军,率领他们投奔宇文泰,多次立下战功。  大统元年(535),他任相府刑狱参军,封爵为蓝田县伯。大统四年,东魏将领侯景围攻洛阳,宇文

  • 卷十八·刘因

    <经部,四书类,四书集义精要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十八   元 刘因 撰论语十四子罕下十五章【出则事公卿】此説本卑非有甚髙之行然工夫却愈精密道理却愈无穷故曰知崇礼卑又曰崇徳广业盖徳知虽髙然践履却只是

  • 辨祟篇第七二·王充

    【题解】东汉时期,社会上流行着遇事要择“吉日”,否则就会“触鬼逢神”而遭灾祸的各种禁忌。王充认为,这些迷信禁忌都是从事迷信活动的职业骗子编造出来的,目的在于“惊惑愚暗,渔富偷贫”。它的泛滥是由于

  • 卷四百二十一·佚名

    △第二分无边际品第二十三之二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善现言:何缘故说。前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後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中际诸菩萨摩诃萨无所有不可得。何缘故说。色无边际故当知菩萨摩诃萨亦无边际。受想行

  • 俱舍论疏 第二卷·法宝

    俱舍论疏 第二卷沙门法宝撰分别界品第一之二论。复次至几无记。此下大文第二有一十九行颂。义门分别十八界也。正理论云。界中具显根.境.识故。诸门义类易可了知故。今且约十八界辨。由斯蕴.处义类已成此一行颂三

  • 集古今佛道论衡序·道宣

    (唐龙朔元年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若夫无上佛觉。迥出樊笼超三界而独高。截四流而称圣。故使堤封所渐。区宇统于大千。声教所覃。沐道沾于八部。所以金刚御座。峙阎浮之地心。至觉据焉。布英圣之良术。遂有天人受道龙鬼归

  • 卷第四·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四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六祖慧能大师法嗣 潭州南岳怀让禅师(凡四) 金州杜氏子。少习毗尼藏。一日自叹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以报佛恩。以此拘身。於道何益。 遂同坦然禅师。谒嵩山安国

  • 卷第二十五·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二十五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诗中 七言律 舟中望武夷 琢成紫玉逼苍穹。下映青溪漾荡中。迷藓荒坛寒夜月。倚云旧馆冷秋风。洞遗仙蜕灵何在。岩锁虹桥路孰通。休道仙舟藏壑稳。负趋岁月转如蓬。 登

  •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情感主义道德哲学著作。亚·斯密著。1759年出版,曾连续重版10余次。周辅成编、商务印书馆1987年出版的《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有选译。亚·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近代经济学家,伦理学家。本书以人的同

  • 在园杂志·刘廷玑

    笔记。共四卷。刘廷玑撰。作者根据康熙年间参加治理黄河时搜集的见闻记录成书。内容包括政事、服饰、饮食、医药、诗文等各方面。所记以清初为主兼及明代。卷首有作者自序和孔尚任之序,书中有关《金瓶梅》的资料有两则

  • 洞玄灵宝八仙王教诫经·佚名

    《洞玄灵宝八仙王教诫经》,撰人不详。内容文字与《洞玄灵宝道要经》类同,盖系隋唐间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经乃元始天尊告诫三真孝王(又号至孝真王),以宣扬孝道为宗旨。内称「孝道至大,与元并生,治于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