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七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三

朱批于振奏摺

提督湖北学政翰林院修撰【臣】于振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

朕安条奏数事甚属可嘉候发廷臣议奏

提督湖北学政翰林院修撰【臣】于振谨

奏为

圣谕之化导最宏

广训之牖民孔易请通行乡会试以彰

德教事钦惟我

皇上至孝至诚善继善述追念

圣祖仁皇帝圣谕十六条直接十六字之心传永为亿万

年之

宝监是以

躬亲紬绎阐导宣扬文至万言

训垂六合又复

加恩士子

颁赐学宫俾成人小子皆得祗诵

纶言淑身善行此诚牖世觉民之盛心也【臣】职司学政

凡童生覆试之日遵

例默书

广训一条【臣】间令诠释皆能言其大义伏思

万言广训既巳用之於岁科即当行之於乡会【臣】愚以为乡会试第二场应照童生覆试之例於论表判之前敬谨默写

万言广训一篇有能敷陈大义者令其以意诠解敬谨

书於

广训之後用以观其诵习之勤惰验其诠释之是非以

为去取则人知自励鼓舞向风

圣祖之宝训与日月共其昭回

皇上之恩纶与天地同其悠久其於世道人心大有裨

益矣【臣】谬献刍荛伏乞

睿鉴谨

所为广训者即训蒙之谓只可用之於岁科不当行之於乡会此奏殊属识见卑小

提督湖北学政翰林院修撰【臣】于振谨

奏为请定文武童生之增额以归画一事案查雍正二年内钦奉

上谕令督抚学臣查明实在人文最盛州县题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学之额取录等因通行各省钦遵

题改在案【臣】查湖北一省虽经前任督抚学臣查明各属人文最盛之州县会

题增额在案但是时岁试巳讫所有武童增额之处竝未举行至【臣】莅任以来始当遵

例加额而部文内止有取进童生之语竝未注明文武字样事关

大典未敢轻率因检查旧案查得湖广学额於康熙四十四年经前学【臣】潘宗洛

题请将人文最盛之黄梅县由中学改为大学云梦县暨湖南之桂阳县由小学改为中学嗣後文武童生皆一例加额迄今遵照无异则此番增额自应文武童生一例加增方与改学之

恩例相符【臣】既按临各府复恐各省取进童生或有参差互异之处随移咨隣近之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各学臣询其作何加增之处随据河南学【臣】于广咨回内称豫省奉有

题准陞学之州县业经前学【臣】王国栋照额取进文武童生一体加增造册报部在案等语至江西安徽两省回咨又称未奉兵部明文止於文童照额加增武童仍照旧额等语而湖南回咨则称业经咨部未有回覆岁试武童於原额之外另照应增名数牌示坐号以待部覆等语是一加额也而数省奉行互异若此似非所以仰体我

皇上优崇学校之至意【臣】请

敕下该部议定画一之例永远遵行则

恩膏溥被士风益振矣为此缮摺具

奏伏乞

皇上睿鉴施行谨

汝且照江西安徽两省之例循行可也

提督湖北学政翰林院修撰【臣】于振谨

奏为请

旨事窃【臣】前奏为请定文武童生之增额以归画一事

一摺奉到

朱批【臣】跪读之下仰见我

皇上尊崇学校愼重名器之盛心诚至周至当矣但【臣】

有愚昧之衷不得不缕陈於

皇上之前者【臣】去年到任之後即检查一切旧案内有

康熙四十四年前学【臣】潘宗洛

题改黄梅云梦桂阳等学一案自

题改之後文武童生皆一例加额迄今遵照无异复咨照豫省亦与湖广之旧例相同【臣】一时冒昧以为此番增额自应文武童生一例加增方与改学之

恩例相符所以按临各府业经遵照

题准陞学之额文武童生一体加增造册在案兹奉

谕旨照安徽江西例行则各学增取之武童竝应裁汰以归旧额【臣】业巳冒昧增取於前若又朦胧裁汰不据实

奏明愈非敷广

皇恩之意为此再行陈

奏可否格外邀

恩免其裁汰仍俾文武童生一例增额抑以事关大典未便滥觞恳求

圣恩容【臣】另行具疏请

旨统祈

皇上睿鉴指示施行至【臣】身任学政不能详愼於前辄

增旧额冒昧之愆伏乞

敕部察议【臣】不胜战栗之至谨

新进小臣无知孟浪未经奉示何得专擅已交该部察议矣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三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八十四·毕沅
  卷八十七 大中祥符九年(丙辰,1016)·李焘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四·王祎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佚名
  卷之八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八百六十七·佚名
  ●卷一·余继登
  胤祯外传·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六十五 元纪九·纪昀
  林氏宗庙修谱序·林献堂
  卷一百九十三·雍正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吕思勉
  纲鉴易知录卷四九·吴楚材
  张莹后汉南记·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六出 女校·李渔

    (外便服,末、老旦随上)白玉堂中绛帐开,尽移九棘护三槐。公门别作收春计,伫看秾桃艳李来。——下官只因女儿绻怀诗侣,病入膏肓,只得用以酒解酲之法,选些闺秀,与他订社论文,破除郁结。已曾差人传谕,今日正是考期。院子、

  • 第六十八回 郦相国暗添懊恼·陈端生

    第六十八回郦相国暗添懊恼陈寅恪评:盖端生以母病剧辍写,返杭州途中稍加修改,及到杭州后,即为俗事牵累搁置此稿,直至经过十二年之久,方始续写也。呜呼!端生于乾隆三十五年辍写再生缘时,年仅二十岁耳。以端生之才思敏捷,当日亦

  • 卷之二百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曹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一四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呈续获遗书清单并委员汇解各书折·佚名

    一四二 安徽巡抚裴宗锡奏呈续获遗书清单并委员汇解各书折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安徽巡抚臣裴宗锡谨奏,为续获遗书,将书名部数恭折奏报事。窃臣钦遵谕旨,购访遗书,已将三次购得各书,先后开列清单,奏蒙圣鉴。臣仍谆饬所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四十七·阿桂

    正月癸巳温福奏言【臣】自美诺攻克底木达以来各寨投顺畨人不下数千除各头人尚有形迹可疑者拘禁讯究外其余无闗轻重之小头人畨民察其壮健可用及自愿出兵効力者三百余名即于头人内酌给土弁职衔令其分领随熟悉畨情之游击

  • 张莹后汉南记·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和帝纪○○一孝和皇帝讳肇〔一〕,章帝中子也。兄庆为皇太子,其母被谗死,庆为清河王〔二〕。帝年四岁,代为太子,而特亲庆,入则共室,出则同车。章帝以此更哀怜庆,衣服饮食与帝同也。──初学记卷一七 〔一〕说文及范

  • 杜杲传·令狐德棻

    杜杲字子晖,京兆杜陵人。祖父杜建,曾任魏国辅国将军,追赠豫州刺史。父亲杜皎,官至仪同三司、武都郡守。杜杲学过经史,有施政的才干谋略。其同族兄弟之父杜瓒,高洁正直,善于识别人才,对他十分器重,常常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马。”

  • 八年·佚名

    (乙亥)八年大明萬曆三年春正月1月1日○辛丑,玉堂詣昌德宮,問安于大殿。又問安于中殿。皆答曰:「知道。」遂詣昌慶宮安于慈殿。答曰:「一樣。」又至景福宮,問安于恭懿殿。1月2日○壬寅,聖懿殿,四更四點,昇遐于通明殿。下命治喪事

  • 尊孟续辨卷上·余允文

    (宋)余允文 撰○王充刺孟【后汉王充着论衡有刺孟篇】孟子见梁恵王王曰叟不逺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恵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易

  • 双桥随笔卷六·周召

    凤县知县周召撰凡人立身行己待人接物处常履变皆宜以中庸二字为主中者心至当而无所偏庸者道有常而不可易惟祈惬乎天理合乎人情而止而易之所谓易简大学之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在乎此矣世人性善无恒其流于异端邪教者不

  • 念佛三昧不易得·印光

    念佛三昧[1]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

  • 四教义卷第一·智顗

    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撰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经云。自从得道夜乃至泥洹夜。所说之法皆实不虚。仰寻斯旨。弥有攸致。所以言之。夫道绝二途。毕竟者常乐。法唯一味。寂灭者归真。然鹿野鹤林之文。七处八

  • 卷第二十七·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七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大中十年。诏罗浮轩辕先生。左拾遗王谱等上疏谏之。诏答曰。朕以躬亲庶务万机事繁。访闻罗浮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不老。乃遣使迎之。冀其有少保理也

  • 卷十三·聂先

    续指月录卷十三六祖下二十九世临济宗杭州东明宝峰智瑄禅师苏州吴江范氏子。在俗为木匠。因海舟和尚造塔院。斧伤自足。痛甚。索酒吃。舟闻之。往谓曰。适来范作头伤足犹可。假若斫去头。有千石酒与作头吃。作头能吃否

  • 太上正一阅箓仪·杜光庭

    太上正一阅箓仪。唐末杜光庭编集,系早期天师道阅箓仪改编本。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唐末杜光庭删定。述阅简箓出其中神将神兵之科仪。

  • 陆锡熊诗集·陆锡熊

    陆锡熊诗集5首。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元照

    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卷、下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