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节 风 俗

《汉》《隋》两书《地理志》,皆详述当时各地风俗,而唐以后之史阙焉。杜氏《通典》,本《禹贡》九州,益以南越之地,各言其风俗,其辞甚略,然与《汉》《隋》两书校其同异,亦足见风俗变迁之迹也。今录其说如下:

雍州曰:“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鄂、杜之饶,号称陆海。四塞为固,被山带河。秦氏资之,遂平海内。汉初,高帝纳娄敬说而都焉。又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族、名家于关中。强本弱末,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诸帝山陵,则迁户立县,率以为常。故五方错杂,风俗不一,汉朝京辅,称为难理。其安定、彭原之北,汧阳、天水之西,接近胡戎,多尚武节。自东汉、魏、晋,羌、氐屡扰。旋则苻、姚迭据,五凉更乱。三百余祀,战争方息。帝都所在,是曰浩穰。其余郡县,习俗如旧。”此可见关中之地,俗杂五方,民尚武节,皆未遽变于前世,而累经丧乱,元气未复,惟辇毂之下为殷盛也。

古梁州曰:“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周初,从武王胜殷。东迁之后,楚子强大,而役属之。暨于战国,又为秦有。资其财力,国以丰赡。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建立学校,自是蜀士学者,比齐、鲁焉。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此言蜀地以土沃而多财,其人以多财而尚文也。

古荆、河州豫州,以避讳改称。曰:“荆、河之间,四方辐辏,故周人善贾,趋利而纤啬。韩国分野,亦有险阻。自东汉、魏、晋,宅于洛阳,永嘉以后,战争不息。元魏徙居,才过三纪。逮乎二魏,爰及齐、周,河、洛、汝、颍,迭为攻守。夫土中风雨所交,宜乎建都立社,均天下之漕输,便万国之享献。不恃隘害,务修德刑,则卜代之期,可延久也。”此言其地以居土中而争战剧,迄唐仍以是控制东方也。

古冀州曰:“冀州尧都所在,疆域尤广。山东之人,性缓尚儒,仗气任侠,而邺郡高齐国都,浮巧成俗。山西土瘠,其人勤俭,而河东魏晋以降,文学盛兴。闾井之间,习于程法。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左右山河,古称重镇。寄任之者,必文武兼资焉。”此言其地山东西风俗不同,而山东之邺,山西之河东,在其中又为特异。合并州凡有三俗焉。

古兖州曰:“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白五胡乱华,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此言兖州兼及徐州。其地自五胡乱华以来,变迁为最剧也。

古扬州曰:“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滨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拒守。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此言自三国以降,南方获偏安之由,及永嘉之后,南方文物之所以日盛也。

古荆州曰:“荆楚风俗,略同扬州。杂以蛮僚,率多劲悍。南朝鼎立,皆为重镇,然兵强财富,地逼势危。称兵跋扈,无代不有。是以上游之寄,必详择其人焉。”此所言者,乃东晋南北朝之形势也。

古南越唐岭南道。曰:“五岭之南,人杂夷僚。不知教义,以富为雄。珠崖环海,尤难宾服。是以汉室,常罢弃之。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贫弱。俘掠不忌,古今是同。其性轻悍,易兴迷节。爰自前代,及于国朝,多委旧德重臣,抚宁其地也。”此可见其地至唐世,政治之力尚弱,部落之力甚强也。

大抵交通便易之地,人事之变易多,风俗之迁流亦剧,闭塞之地则不然。然迁流之剧,亦必阅一时焉而后知,生当其时者不觉也。隋、唐之世之变迁,最大者为江域之财力及其文物,超出于河域之上。观天宝乱后,唐室恃江淮之财赋为命脉;五代之世,金陵之文物,远非汴、洛所及可知。淮域劲悍,杨行密尚用之以抗北兵,孙儒、朱全忠。而南唐迄以不振,亦以其退居江左,溺于宴安故也。岭南演进颇速,盖以海表估舶,谋近岭北,稍自交州,移于广州。闽介楚、越,始终以小国自居,而南汉侈然帝制自为,盖以此故。云南演进亦速,蒙氏遂克与上国抗衡。此其牖启,盖亦资印、缅。惟今黔、桂之地,变迁甚少,则以其最闭塞故也。此等自易世之后观之,了然无疑,而当时之人,曾不能道,盖以其为变甚徐也。惟北方变迁最剧。此为自宋至明,外患率来自东北,而西北遂尔荒废之由。其关系之大,可谓莫与比伦。以其来也骤,故当时之人,已颇能知之。然其迁流所届,及其所以然之故,则言之亦殊不易也。

近人陈寅恪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其上篇谓唐中叶后,河北实为异族所荐居,三镇之不复,非徒政理军事之失,引杜牧《范阳卢秀才墓志》、韩愈《送董邵南序》为证。牧之文云:“秀才卢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毬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愈之文曰:“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常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陈氏曰:“据前引杜牧之《范阳卢秀才墓志》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句及此序风俗与化移易之语,可知当日河北社会全是胡化……若究其所以然之故,恐不于民族迁移一事求之不得也。”因详考安禄山之为羯胡,陈氏引《旧唐书·肃宗纪》天宝十五载七月甲子制曰:“乃者羯胡乱常,两京失守。”建中二年(781年)德宗褒恤诏曰:“羯胡作祸。”《新唐书·封常清传》曰:“先锋至葵园,常清使骁骑与柘羯逆战。”临终时表曰:“昨日与羯胡接战。”《张巡传》曰:“柘羯千骑。”《颜鲁公集·陆康金吾碑》,目安禄山为羯胡。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亦多羯胡之语。杜甫《喜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曰:“柘羯渡临淮。”则其《咏怀古迹》“羯胡事主终无赖”句,实以时事入诗,不仅用梁侯景事,如《梁书·武陵王纪传》所谓“羯胡叛涣”者也。玄奘《西域记》曰:“飒秣建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飒秣建即康。《新书·康传》云:“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昭武九姓。”《安传》曰:“募勇健者为柘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据《西域记》,赭羯是种族名,云战士,非后来引申,即景文误会。《石传》曰:“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赭羯即柘羯异译耳。案陈氏此论甚精。中亚与中国,往来甚早,予因疑五胡中之羯,亦因中有西胡相杂,故蒙是称。其俗火葬,与《墨子·节葬》言仪渠,《吕览·义赏》言氏羌之俗合者,乃因其东来时与之相杂;抑火葬非东方之俗,仪渠、氐羌,或正受之西胡也。参看《先秦史》第十三章第三节。并列诸节镇之为异族,及虽难质言,而可疑为异族者,以明其说。案李尽忠叛后,异族人处幽州者甚多。已见第四章第四节,安、史乱后自尤甚。然谓其人之众,足以超越汉人,而化其俗为戎狄,则见卵而求时夜矣。韩公之文,乃讽董邵南使归朝,非述时事。杜牧之云,则谓卢生未尝读书耳,非谓其地之人,举无知周公、孔子者,生因是而无闻焉也,岂可以辞害意?陈氏又引《新书·史孝章传》孝章谏其父宪诚之语曰:“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藩镇传序》曰:“遂使其人由羌狄然,讫唐亡百余年,率不为王土”;谓“不待五代之乱,东北一隅,已如田弘正所云山东奥壤,悉化戎墟者”。弘正受节钺后上表,见《旧书·本传》。夫曰若夷狄然,曰由羌狄,正见其人实为中国,若本为外族,又何诛焉?弘正之语,亦斥其地藩帅之裂冠毁冕,故其下文云:“官封代袭,刑赏自专”,非谓其地之人,遂为伊川之被发也。史朝清之乱幽州,《通鉴考异》引《蓟门纪乱》,言高鞫仁与阿史那承庆、康孝忠战,鞫仁兵皆城旁少年,骁勇劲捷,驰射如飞,

承庆兵虽多,不敌,大败。杀伤甚众,积尸成丘。承庆、孝忠出城收散卒,东保潞县,又南掠属县。野营月余,迳诣洛阳,自陈其事。城中蕃军家口,尽逾城相继而去。鞫仁令城中杀胡者皆重赏。于是羯胡俱殪。小儿皆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此事与冉闵之诛胡羯绝相类。观其所纪,汉兵实较胡兵为强,正不必戎虏而后有勇也。《纪乱》又言:是乱也,自暮春至夏中。两月间,城中相攻杀凡四五,死者数千。战斗皆在坊市闾巷间,但两敌相向,不入人家剽劫一物,盖家家自有军人之故?又百姓至于妇人、小童,皆闲习弓矢,以此无虞。可见汉人习兵者之众矣。或谓安知其中无东方种族,如奚、契丹之伦者,俗异而貌不异,故诛戮不之及乎?此诚可颇有之,然必不能甚众。民之相仇,以习俗之异,非以容貌之殊,俗苟不同,杀胡羯时必不能无波及,其人亦必不能不自昵于胡羯也。《考异》又引《河洛春秋》,谓高如震与阿史那相持,阿史那从经略军,领诸蕃部落及汉兵三万人,至宴设楼前,与如震会战。如震不利。乃使轻兵二千人,于子城东出,直至经略军南街,腹背击之。并招汉兵万余人。阿史那兵败,走武清县界野营。后朝义使招之,尽归东都。应是胡面,不择少长尽诛之。明当时胡汉各自为军,汉实多于胡也。当时幽州而外,属县亦殆无胡人,故胡兵一败,只可野营,不然,未必无他城邑可据也。健武之俗,习于战斗则自成,割据久而忘,顺逆亦为事所恒有,初不关民族异同。《旧五代史·张宪传》云:太原地雄边服,人多尚武,耻于学业;夫岂晋阳,亦沦戎索?希烈、少诚,篡申、蔡四十载,史亦言其地虽中原,人心过于夷貉,岂亦有异族人据乎?陈氏之论,于是乎失之固矣。然谓东北风俗之变,由于其民多左衽固非,而是时东北风俗有一剧变,则固不容诬也。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又明唐代山东旧族,与永淳后藉文辞以取科第之士,各自分朋。谓宇文氏之据关中,曾思抟结所属胡、汉为一。参看第十七章第一节。隋、唐王室,及其辅弼,犹是此徒党中人,而新兴崇尚文辞之士,则武后拔擢之,以抑厌唐初旧人者。其后关辅钜室遂衰,而山东旧族,则仍与新兴崇尚文辞之十不相中。引《新唐书·张行成传》:行成侍太宗宴,太宗语及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以证唐初之东西猜间。又引郑覃、李德裕等欲废进士之科,以证山东旧族与祟尚文辞之士之睽隔。案《新书·韦云起传》,言云起于大业初建言:今朝廷多山东人,自作门户,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因条陈奸状。炀帝属大理推究,于是左丞郎蔚之、司隶别驾郎楚之等皆坐免,则东西猜间,隋世即然,谓其起于宇文氏之世,说自不诬。然是时之山东人,则不过欲仕新朝,而为所歧视,因相结合,以图进取,免挤排耳,不必有何深意。陈氏谓山东旧族,尚经学,守礼法,自有其家法及门风,因此乃与崇尚文辞之士不相中,一若别有其深根固柢之道,而其后推波助澜,遂衍为中叶后朋党之局者,实未免求之深而反失之也。治化之兴替,各有其时;大势所趋,偏端自难固执。尚经学,守礼法者,山东之旧风,爱文辞,流浮薄者,江东之新俗。以旧日眼光论,经学自贵于文辞,礼法亦愈于浮薄。然北方杂戎虏之俗,南方则究为中国之旧,统一之后,北之必折入于南者,势也。故隋、唐之世,文辞日盛,经学日微,浮薄成风,礼法凋敝,实为大势之所趋,高宗、武后,亦受其驱率而不自知耳。以为武后有意为之,以抑厌唐室之世族,又求之深而反失之矣。然此为唐代风气一大转变,则亦不可诬也。

隋、唐风俗,实上承南北朝而渐变。旧俗之不可存者,逐渐摧残剥落,而新机即萌蘗于其间,此乃理势之自然,言风俗者不可不深察也。六朝风气,史家举其特异之处,曰尊严家讳,曰崇尚门第,曰慎重婚姻,曰区别流品,曰主持清议,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八章第二节。尊严家讳之风,隋、唐之世犹盛。然或讳嫌名,或偏讳二名,皆流于小廉曲谨,于义无取。《旧唐书·太宗纪》:武德九年六月己巳,令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此时太宗尚仅为太子,然即位之后,亦未之有改。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崩。六月,《通鉴》云: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二名不偏讳,不闻限于生前,此已失礼意矣。《旧书·本纪》:是岁七月,有司请改治书侍御史、治中、治礼郎等官。以贞观时不讳先帝二字诏之。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礼不偏讳,上既单名,臣子不合指斥。乃从之。后来穆宗名恒,乃改恒州、恒阳县、恒王房等,事与此同。虽阙于事,在君主专制之世,庸或不得不然。宪宗名纯,而改淳州、淳县、淳风县;韦思谦本名仁约,以音类则天父讳称字;张仁愿本名仁亶,以音类睿宗讳改;则并为嫌名矣。犹可曰君主或其父母也。永徽三年九月,改太子中允、中书舍人、诸率府中郎将,以避太子名。刘子玄本名知幾,玄宗在东宫,以音类改,则并及于太子矣。睿宗第四子隆范,第五子隆业,皆避玄宗去隆字,则并及于连名矣。古之讳者,讳其音不讳其字。崔玄暐本名曅,以字下体有则天祖讳改,更为谄而非礼。《旧五代史·唐明宗纪》:天成元年六月,诏曰:太宗时臣有世南,官有民部,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然又云:如是臣下之名,不欲与君亲同者,任自改更,则又孰敢不改者乎?《新史·杨光远传》云:光远初名檀,清泰二年(935年),有司言明宗庙讳,犯偏旁者皆易之,乃赐名光远。则转出于偏讳之外。《晋高祖纪》:天福三年二月辛丑,中书上言:唐太宗二名并讳,明宗二名亦同;人姓与国讳音声相近是嫌名者,亦改姓氏;与古礼有异。庙讳平声字即不讳余三声。讳侧声字即不讳平声字。所讳字正文及偏旁阙点画,望依令式施行。诏依唐礼施行。案语云:太原县有史匡翰碑,立于天福八年(943年)。匡翰,建瑭之子也。碑于瑭字空文以避讳,而建瑭父敬思,仍书敬字,盖当时避讳之体如此,此亦于不偏讳之义不合。《少帝纪》:即位之岁,七月戊子,诏应宫殿、州县及官名、府号、人姓名,与先帝讳同

音者改之。于是改明堂殿、政事堂等。案语云:《东都事略·陶谷传》:谷本姓唐,避晋祖讳改姓陶,则既偏讳,又及其嫌,更变本加厉矣。要之,皆韩愈所云宦官宫妾之所为而已。而不恤以之废公。《新五代史·石昂传》:节度使符习高其行,召以为临淄令。习入朝京师,监军杨彥朗知留后事。昂以公事至府上谒。赞者以彦朗讳石,更其姓曰右。昂仰责彦朗曰:“内侍奈何以私害公?昂姓石,非右也。”此私讳不可害及公事之证也。《旧唐书·懿宗纪》:咸通二年八月,以卫洙为滑州刺史。洙奏官号内一字与臣家讳音同,请改授闲官。敕曰:嫌名不讳,著在礼文,成命已行,固难依允,是已。而《源乾曜传》:乾曜迁太子太师,以祖名师固辞,乃拜太子太傅,是其许否并无定法也。尤可骇者:《旧五代史·唐明宗纪》:天成三年二月,工部尚书卢文纪贬石州司马,员外安置。文纪私讳业。时新除于邺为工部郎中,旧例,寮属名与长官讳同,或改其任。文纪素与宰相崔协有隙,故中书未议改官。于邺授官之后,文纪自请连假。邺寻就位。及差延州官告使副,未行,文纪参告,且言候邺回日,终请换曹。邺其夕遂自经而死。故文纪贬官。《新史·文纪传》云:协除于邺,文纪大怒。邺赴省参谒,文纪不见之。因请连假。已而邺奉使,未行,文纪即出视事。邺因醉忿自经死。盖邺初附协以挫文纪,后又不知如何,忿怒而至于自戕也。此事之情不可知,然虚文则竞成杀人之具矣。甚至相挤排之时,则以之责人,及其趋利附势,则又弃如敝屣。唐德宗时,李涵自御史大夫改太子少傅。其为浙西时,判官吕渭上言:涵父名少康,今为少傅,恐乖礼典。宰相崔祐甫奏曰:若朝廷事有乖舛,群臣悉能如此,实太平之道。乃特授渭司门员外郎。寻御史台劾奏:涵再任少卿,此时都不言,今为少傅,妄有奏议。乃贬渭歙州司马,而涵卒改检校工部尚书兼光禄卿。事见《旧书》涵及渭传。渭即不挟诈,如此毛举细故,而云可以致太平,岂不令人发笑?则不独渭,崔祐甫之言,亦朋党之论也。《新书·李鄘传》:孙磎,大中末擢进士,累迁户部侍郎,分司东都。劾奏内國使郝景全不法事。景全反摘磎奏犯顺宗嫌名,坐夺俸。磎上言:因事告事,旁讼他人者,咸通诏语也。礼不讳嫌名,律庙讳嫌名不坐,岂臣所引诏书,而有司辄论奏?臣恐自今用格令者,委曲回避,旁缘为奸也。乃诏不夺俸。细人之坏礼破律,以相贼害,有如此者。《旧书·李贺传》云: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殿本《考证》云:《剧谈录》云:元和中,李贺善为歌篇,韩公深所知重。于缙绅间每加延誉,由是声华藉甚。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常愿交结贺。一日,执贽造门,贺览刺,令仆者谓曰:“明经及第,何事来看李贺?”稹惭忿而退。其后稹制策登科,日当要路。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父讳晋肃,不合应进士举。文公惜其才,为著《讳辩》以明之。《摭言》亦云:贺举进士,或谤贺不避家讳,文公特著《讳辩》一篇。据此,则贺尝举进士,而元稹谤之,史云竟不就试非也。贺无严其家讳之心,而疾之者借以造谤,礼之末流,则如是而已。此其可耻,盖又甚于韩愈所云宦官宫妾之为。此等风俗,而合久持乎?矜尚门第,慎重婚姻,区别流品,其为得失,观论婚姻、宗族、门阀、选举各节自明。至于清议,则除刘蕡等一二鲠直之士外,实未之有闻。唐人所谓清议者,大率毛举细故,曲加附会,甚至讦人阴私,造作蜚语,以图进取而谋倾陷,快私忿而要时誉。读前此诸章所辩正,自可见之。此等风气,相沿至于宋、明,未之有改。遂至败坏国事,举大局以徇一人意气之私,淆乱是非,肆曲笔而诒惇史千秋之累。其为博祸,诚可痛心。论者多以是为理学之咎,实则理学真谛,在于惩忿窒欲,存理去私,安得如是?是特朋党之士,伪托理学之名,致使不察其实者,连类而并讥之耳。理学家好作诛心之论,又其视私德过重,诚有足长朋党攻击之弊者,然别有用心者,借资其学,以遂其私,究不能即以为是学之咎也。不特此也,魏、晋后风俗之敝,莫大于民族之义未昌,君臣之义先敝,《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八章第二节,亦已言之。隋、唐之世,此风亦未有改。董邵南盖即其中之一人。《旧唐书·李益传》,言益登进士第,久之

不调,而流辈皆居显位,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不上望京楼”之句。此又一董邵南也。贾至议贡举事云:近代趋仕,靡然乡风,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旧书·杨绾传》。禄山以羯胡而驱率戎虏,实为五胡乱华之祸之再见,而其时之人,腼然安之若此,安怪冯道,历受沙陀、契丹官爵,尚侈然以长乐老自夸乎?士气至此,国家、民族,尚谁与立哉?陈氏述论,亦引李益事,而论之曰:观此,则董邵南之游河北,盖是当日常情。因谓唐之后半,一国之中,实有两独立敌视之团体,统治之者,种族、文化,宜有不同。此亦求之深而反失之。唐代士人如此,实缘其时科第之士仕进之途狭而杂流多,而其时士风,又极躁进耳。《新书·钟传》云:广明后州县不乡贡,惟传岁荐士。行乡饮酒礼,率官属临观。资以装赍。士不远千里走传府。董邵南、李益,亦此等人物而已。其来也,既惟为身谋,其得之,自惟有委蛇以避祸。冯道不幸而为世所指擿,其实当时如道者岂止一人?且如郑韬光,唐宣宗之外孙,历仕至晋初乃致仕。史称其事十一君,越七十载,所仕无官谤,无私过,士无贤不肖,皆恭已接纳,交友之中无怨隙,亲戚之间无爱憎,其善自全,又宁让冯道邪?世惟耽于逸乐者,虽迫危亡,而不能自振。《旧书·郑覃传》:文宗谓宰臣曰:“百司弛慢,要重条举。”覃对曰:“丕变风俗,当考实效。自三十年已来,多不务实,取于颜情。如嵇、阮之流,不摄职事。”李石云:“此本因治平,人人无事,安逸所致。今之人俗,亦慕王夷甫,耻不能及之。”此可见唐代玄学衰矣,不事事之风顾在。《通鉴》: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上谓给事中丁公著曰:“闻外间人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著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已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沉酣昼夜,犹杂子女,不愧左右。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此又可知其不事事之风之所由来也。得非南北朝余习乎?

风俗之敝至此,其何以救之?曰:复古之经,务民之义,所以挽佛、老末流,遗弃世事之失也。明君臣之义,严夷夏之防,慎重行止,爱惜名节。所以矫魏、晋已来,惟重私门,敢于冒进,败名丧检,无所不为之弊也。是则有宋诸贤之所务,而其风气,实亦隋、唐之世逐渐开之。此则贞元剥复之机也。俟讲学术时明之。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一 越语下·左丘明
  卷之二百三十七·佚名
  卷之七百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八·佚名
  皇王大纪总目·胡宏
  第十册 崇德元年五月·佚名
  七三○ 军机大臣奏将《两朝纲目备要》年月参错各条黏签呈览片·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十五·阿桂
  历代名贤确论卷十三·佚名
  卷四十二·班固
  五〇 东湖逸话·周作人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范晔
  晋纪二十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永和四年(戊申、348)·司马光
  41.毛遂自荐·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一十七·彭定求

        卷317_1 【送崔判官使太原】武元衡   劳君车马此逡巡,我与刘君本世亲。两地山河分节制,   十年京洛共风尘。笙歌几处胡天月,罗绮长留蜀国春。   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   卷317_2 【幕中诸公

  • 卷一百四十七·毕沅

      ◎宋纪一百四十七 ∷起屠维大渊献五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淳熙六年金大定十九年   五月,甲子,提领封桩库阎苍舒言封桩库钱贯断烂之数,乞对阅支遣,帝

  • 卷二十一·杨士奇

    永乐元年六月丁未朔户部致仕尚书王钝言军士年六十之上老疾者既不能征操又不能耕种宜遣还乡令壮者代之不徒以实队伍亦不虚费粮饷从之仍命还乡者人□钞五锭其自愿随营不支月粮者听○戊申以沐昕为驸马都尉尚常宁公主昕黔

  • 卷之六百四十三·佚名

    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立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之六百四十四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

  • 第七十二册 天命十一年六月至八月·佚名

    第七十二册 天命十一年六月至八月(天命十一年六月,初七日,八旗置八十桌,宰八羊,宴筵。赐科尔沁奥马黄台吉名号之画曰:“天谴恶逆,其业必败,天佑忠义,其业必盛,并使之为汗。总之,乃天意也。察哈尔汗发兵,欲加害奥巴黄台吉。上

  • 五○五 寄谕各省督抚访查周乃祺所撰《历志》一书送京销毁·佚名

    五○五 寄谕各省督抚访查周乃祺所撰《历志》一书送京销毁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奉上谕:前经各省将查出应毁违碍各书陆续送京,经该管大臣派员

  • 崔讳甫传·欧阳修

    崔讳甫的字叫贻孙,是太子宾客、孝公崔沔的儿子。他家世代以守礼制有名。他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寿安县县尉。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崔讳甫冒着危险到家祠里,把神主背着逃了出来。从起居舍人多次升官后任中书舍人。他性格刚强梗直

  • 耶律老古传·脱脱

    老古,字撒懒,其母亲为淳钦皇后的姐姐。老古幼年时被养在宫廷之中,年长之后,沉着果断,富于勇武和谋略,隶属于太祖帐下。太祖即位之后,老古多次立有战功。剌葛造乱,想要乘我方不备采用突袭之计,假意投降。太祖准备纳降,命令老古、

  • ○[蒙古]色目人第二甲十五名·佚名

    赐进士出身授承事郎一、虎理翰贯奉元,弘吉解 【[八] 解,疑系■〈碍,角代石〉之讹。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氏族》条蒙古七十二种中有瓮吉歹,当即此弘吉■〈碍,角代石〉之异写。萧启庆《校注》径改解为剌。】 人氏。字

  • 卷十一大计·冯煦

    凡大计,三年一次。以寅巳申亥年分举行。吏部于举行之年请旨通行各督抚遵照办理。以上年十二月内具题。其届期督抚新任旧任官未核定者,准奏请展限。布政使到任未及三月亦准奏展。如已核定者,即列旧任官衔名,用印代送,不展限

  • 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吕思勉

    唐室之兵威,至高宗时而极盛,亦至高宗时而就衰。盖其时之兵力,本不足恃,灭突厥,平高丽,皆因人之衅,故一与新兴之强敌吐蕃遇,遂致败绩失据矣。吐蕃弃宗弄赞,以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卒。子早死,孙立。国事皆委禄东赞。即为弄赞来迎文

  • 君臣下第三十一·管仲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其从义理兆

  • 春秋说卷九·洪咨夔

    宋 洪咨夔 撰闵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以乱立不成乎即位之礼故不书即位子般孟任出也闵公姜出也僖公风出也子般长僖公次之闵公又次之在礼立嗣以适不以长庄公无适嗣哀姜之娣叔姜有子子以母贵则闵公当立使庄公合谋在庭审所宜

  • 卷一·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说解頥正释卷一    明 季本 撰正释正释释正经也以别于总论之提大纲字义之尽余意矣国风风者讽也民俗私相咏歌之辞有嘉人之善而感动良心者有刺人之恶而感动耻心者皆讽言也闺门乡党邦国可以通用其言

  • 礼记要义卷第三·魏了翁

    檀弓上一檀弓六国时人案郑目録云名曰檀弓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此于别録属通论此檀弓在六国之时知者以仲梁子是六国时人此篇载仲梁子故知也二舎适孙立庶子乃殷礼公仪仲子之䘮檀弓免焉仲

  • 卷九·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唐京兆慈恩寺义福传(行恩)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余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

  • 卷第二·佚名

      施设论卷第二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四总说颂曰。二瑞相出现  作护胎无染完具无欲心  快乐及不坐鹿皮以承接  七步观四方语言并二龙  及

  •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张万福

    唐张万福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为斋醮仪法,用于醮祀上清仙箓、灵宝真文、八景五法、六甲秘符、正一盟威箓等道教符箓书中出现的神真仙灵、将官吏兵、玉童玉女等大小神灵,旨在「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外